分享

千年前的新疆美妆博主长什么样?

 恶猪王520 2022-02-18

文物联接古今,文物印证历史。“文物新疆”旨在通过文博专家学者以现实笔法深入挖掘新疆出土文物、文物遗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实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历史进程和新疆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充分阐释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云想衣裳花想容”,唐代女子妆容丰富多彩,达到了中国古代妆饰史的一个高峰。虽地处边疆,但唐代时期新疆地区妇女的妆容一样风情万种。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仕女图》绢画,女舞俑、仕女俑、劳动俑等,再现了唐代新疆地区妇女五彩缤纷的化妆习俗。唐代疆地区女子化妆,一般可分为画眉、红妆、贴花钿、点面靥、描斜红、涂唇脂等几个步骤。

01
图片
画 眉
眉毛是人们表达感情的重要部位,新疆古代饰眉的历史源远流长,早期是用石笔磨粉或是用树枝烧成炭条描绘眉毛。考古工作者在距今2800年前的且末县扎滚鲁克墓葬中发现一具老年妇女干尸,在她的面部我们可以看到,她双眉如柳叶,色黑如初描。考古人员还在2500年前的鄯善县苏贝希古墓、汉代的温宿县包孜东古墓、洛浦县山普拉古墓都发现了用于描眉的眉石和石眉笔,说明新疆地区画眉的传统十分悠久。到了唐代,由于统治者的提倡,画眉的风气日盛。在这样一种文化背景下,疆地区妇女对眉毛的修饰也十分重视。

图片

劳动妇女俑

新疆博物馆收藏的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一组劳动妇女俑的眉毛十分独特,眉毛细长而弯曲,同新疆龟兹石窟壁画中的供养人、飞天、菩萨等人物形象的眉毛十分相似,现藏于日本出土于吐鲁番吐峪沟古墓的一幅《乐舞女图》绢画中的妇女眉毛也是细长的柳叶眉,初唐诗人卢照邻《长安古意》一诗中“纤纤初月上鸦黄”形容的就是一种象新月一样又细又弯的眉形。

图片

《弈棋图》(左);彩绘绢衣舞女俑(右)

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弈棋图》中,那位正在下棋的贵妇的眉型却描绘的又黑又宽,反映了当时描绘阔眉的风尚。阿斯塔那206号墓出土彩绘绢衣舞女俑的眉形与众不同,基本呈“一”字形,浓密、平整、简洁,宽窄适度,可见当时吐鲁番妇女对眉毛的化妆也一丝不苟,增添了几分妩媚之态。

02
图片
红 妆
有研究者认为胭脂是一种用“红蓝”的花朵制成的,它的花瓣有红色的色素,对于喜欢红妆的西域居民来说胭脂是一种理想的化妆品。考古工作者在民丰县尼雅古墓发现了汉晋时期用于化妆的红色颜料。南北朝时期新疆地区妇女依然喜欢红妆,在吐鲁番阿斯塔那170号墓出土的“高昌章和十八年(公元548年)光妃随葬衣物疏”中有“……胭脂、胡粉、青黛、墨黛”等物。到了唐代,新疆地区妇女对红妆的偏爱依然不减。如阿斯塔那206号墓出土的几件劳动妇女俑,白脸上似施了胭脂,红妆成圆形,红妆的效果十分明显。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弈棋图》中的那位正在下棋的贵妇面如桃花,红润恬静,反映了唐代新疆地区妇女施红妆的习俗。

03
图片
花 钿

图片

《双人仕女图》

花钿是一种额饰,通常用色纸、鱼鳞片、金箔、丝绸等多种材料剪成花样粘贴而成。花钿的形状多种多样,有桃花形、梅花形、菱形、宝相花形、圆形等,颜色多有红、黄、绿等。其中,最为精彩的是一种“翠钿”,它是以各种翠鸟羽毛制成,整个饰物呈青绿色,清新别致,极富情趣。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屏风画《双人仕女图》绢画中的妇女服饰华丽、形态端庄,气质高雅,额际间贴的翠绿的菱形花钿十分醒目。

图片

彩绘木胎绢衣舞蹈女俑

此外在阿斯塔那墓出土几件女舞俑(如彩绘木胎绢衣舞蹈女俑)的额际间也有这种妆饰。唐代诗人杜牧诗中曾云:“春阴扑翠钿”;温庭筠诗里也有“眉间翠钿深”,由此可见,唐代诗词中所云的绿色花钿在新疆地区确实存在,而且在西州(今吐鲁番)妇女中十分流行。

04
图片
额 黄

图片

《侍女图》

女子在前额上涂画黄粉也是唐代新疆地区妇女中颇为流行的一种妆饰。这是一种南北朝时期兴起的妆饰方式。著名的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中写到:“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前面所说的出土于吐鲁番吐峪沟古墓的那幅唐代绢画《侍女图》中,主人公身穿翻领彩金锦窄袖服装,头梳高耸的发髻,额上描绘的黄色圆晕清晰可见。

05
图片
斜 红
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屏风画《双人仕女图》绢画和彩绘女舞俑所表现的仕女和舞女,其面部还有一种十分特殊的面饰,就是在女子的太阳穴部位各画一条红色弯弯的新月形,有的还故意描绘成残破状,宛如白净的脸旁平添了两道伤疤,这种妆饰,被称为“斜红”。在今天看来显得十分奇特,但在唐代它是一种十分时髦的妆饰。唐代诗人罗虬云:“一抹浓红傍脸斜,妆成不语独攀花”,元稹的“莫画长眉画短眉,斜红伤竖莫伤垂”,说的就是这种妆饰。在吐鲁番阿斯塔那206号墓出土的彩绘绢衣舞女俑脸上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斜红。不过斜红这种面妆自晚唐以后,便逐渐销声匿迹了。

06
图片
面 靥
面靥也叫“妆靥”,是施于面颊酒窝处的一种妆饰。据考证,早在汉代中原就有点面靥的习尚。在唐代这种妆饰传入新疆地区,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几件仕女俑脸上绘有这种妆饰。如阿斯塔那206号墓出土的彩绘木胎绢衣舞蹈女俑,额间贴菱形花钿,脸颊抹斜红,俏丽的面颊点饰如黄豆大小的红圆点,显得格外动人。

07
图片
点 唇
在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绢画《双人仕女图》、女舞俑等所表现的妇女形象中,我们可以看到唐代新疆妇女的口形十分娇小,反映了当时妇女的审美情趣。这与当时中原地区的审美标准有相同之处,如同白居易诗云:“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中国古代妇女的唇脂是丹,“丹”即朱砂,它是古代妇女妆唇所用唇脂的主要原料。古人在丹中加入适当的动物脂膏,使其具有防水性能。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双人仕女图》中站着的侍女们,其唇被画成颤悠悠的花朵状,上下两唇均为鞍形,如四片花瓣,望之极有动感,鲜润可爱。 

综上所述,唐代新疆地区妇女妆容艳丽多姿,深受中原地区的影响,也体现出唐朝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繁荣,风气开放,给了女性前所未有的包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阿迪力·阿布力孜)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