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笔记:《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天圣我材 2022-02-18

序:自我的观点

为什么你喜欢某些人而不喜欢其他人?你的政治见解从哪里来?你为什么会被某种男子或女子吸引?你怎么样取舍孰是孰非?你为什么觉得自己必须拥有某种汽车或住在某个地方才行?你对于成功、失败的看法从哪里来?如果你对自己诚实,就会知道,几乎没有一种“你的”想法和感受真正的是你自己的,它们大部分都是那些你无法控制的影响力的结果。

p4

你错误地相信自我就是你,而你就是自我。

p6

上篇 正确的见地

第一章 见地

没有基本的见地,你就不知道现在位于何处,目标是什么以及如何达到目标

p6

“见地”永远要依靠持有见地的人。见地是你立足的那个平面,见地是你决定如何看待事物的标准。广义上来说,见地可分为两种:传统性的见地与理论性的见地。

p7

第二章 两种见地

根据佛陀的教法,一件事物可以从两种观点来分析:“它的显现”以及“它的本性”。

p11

相对真理就是透过滤光镜的“它的显现”,绝对真理则是实相没有透过滤光镜的“它的本性”。

p12

“我”和“我自己”的这种持续感,既是无明,也是无明的结果。

p13

“无我”表示自我并不是依照我们认定的方式存在着---了解这点并牢记在心是非常重要的,否则,我们就会陷入“自我一直存在,直到成佛,自我才不存在。”

p17

对佛教的一个常见错误观念,便是认为佛教的目标就是要出掉自我,然后佛教真正教导的是,我们没什么需要除掉的---根本无所谓存在或不存在,有的只是我们认为自我存在的幻觉,我们相信并紧抓着这种幻觉,以为它是真的。

p17

依据弟子和他所能领悟的程度,有时候佛陀从相对真理的观点开示“它的显现”,其他时候则开示“它的本性”

p20

第三章 自我及自我的见地是错误的概念

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p23

通常对于爱的定义是:你深切地关怀对方,慷慨地付出自己的爱。但实际上,爱只是“自我”寻求证明自己的另一种方法。

p24

只有当你不再被这个榨取所有时间,精力和注意力,而且无休止地试图满足自己,却永不满足的”自我“所奴役的时候,真正的爱才有可能。

p25

第四章 空性

佛法告诉我们:反复所见的一切,都是透过情绪、习性和二元对立等自我的滤光镜

p31

”无二“或”无分别“是说明空性的另一种方法

p32

依照佛法,我们从来没有真正看到任何事物的真相,只看到了自己的成见。

p33

因此不执着于无条件的最小或最大的概念,这样的人能够把整个宇宙放在一个原子上,就像我们把茶杯放在桌上一样容易。

p34

日常生活中,成人也无法看见小孩们奇想的天地,因为成人缺乏赤子之心,无法超越他们所谓的可能和不可能的坚固信仰。

p35

真正的空性觉知一切事物,因为它不受贪、嗔、痴等自我观点所遮蔽。

p37

空性的意思是:虽然事物并不是天生具有某些特质,但也不是天生就不具备那些特质,这使得事物具有成为任何东西的可能性---事物并不是那个样子,但也不是”不是那个样子“。

p38

第五章 四圣谛

自我经常积极地寻找那些导致痛苦的原因---在一个本身就是无常还不是实存的系统中,不断寻求永恒和实存,必然会产生痛苦的结果。痛苦起自于误解,离开了事物和我们自己的真实本性。

p42

知道自我是不稳定,没有本质,它本身就是痛苦,是了解四圣谛中第一圣谛中第一圣谛的第一步。

p44

避免制造头痛的第一步,就是不要再用头去撞墙---这就是”出离“

p47

第六章 佛性

真正的佛性不是由任何东西所产生的,它不是任何东西的结果,它超越了因和果。

p56

第七章 业力

任何期望得到某种结果所启动的行为,也就是任何贪、嗔、痴所造成的行为,都会产生业。

p60

第八章 转世再生

第九章 轮回与涅槃

习性、经验、偏执、愤怒和贪欲,这些因缘投射到相对现象的空白银幕上。

p73

第十章 见与道

下篇 道

第十一章 道的选择

任何一种修行之道,都可能成为证得果位的障碍

p84

身为我执炽盛的众生,当别人胃痛的时候,我们认为他应该吃头疼药,因为我们头疼时吃这种药----我们没有考虑到每一个人患的可能是完全不同的疾病。

p88

我们可能会试着维持自己的独立性,以参加法会,会见老师来得到智慧,但却避免任何誓约---这种精神小偷的心态,不会带给你任何成果。

p90

佛教接受下列四种见解,一般认为,这四点就是佛教和其他宗教与哲学的差异。

所有和合者都无常(诸行无常)

所有二元对立污染的现象都是苦(诸受是苦)

所有现象都没有本质(诸法无我)

涅槃寂静,没有烦恼与二元对立(涅槃寂静)

一般来说,佛法可以分为三乘:声闻乘、辟支乘和大乘。

p94

所有乘都有一个目标:让众生了悟究竟真理。

p95

小乘最重视个人的解脱,因此尽管有居士戒,而要成为真正认真修行的人,几乎一定要出家才行。大乘以利益众生为优先,要不要出家决定于哪一种生活方式能为众生带来最大的利益。

p97

有些法门以调伏自心的方法了悟心的本性,有些法门则让心变得更纯真、更明显;极端的苦行除非用来间接地调炼心性,否则佛教各宗派都不鼓励。

p98

佛法中的慈,就是希望一切众生快乐;悲,就是希望一切众生脱离痛苦。

p100

你一旦开始了解自我只是幻觉,就有机会对每一个人生起慈悲和菩提心。

p101

悲心也是治疗寂寞的最好方法。寂寞是因为以”自我“为中心,太注意自己而产生;当你努力减少自己的寂寞时,反而更加寂寞,因为你把自己锁在自己里面。

p102

第十二章 出离与虔诚

”自我“永远试着去迎合别人,并希望别人迎合它,把它自己的所求所需都看得很严重。其实你要做的事就是稍微偏离”自我“的要求,那即是出离。

p108

随着世俗生活越来越复杂,精神生活就越来越堕落。

p112

第十三章 善知识

上师最重要的角色就是粉碎并处理你的”自我“,但是你的”自我“精于篡改,可能把上师变成它的装饰品,就像说:”我是某某人的亲近弟子。“

p126

第十四章 心的训练

没有受过训练的心,会让你陷入各种紊乱中,因为这样的心容易被激怒,容易起伏、容易受外境影响、容易受操纵、容易因为肤浅的赞美而满足、容易受到无意义的批评或毫无实质的恶言伤害,它也经常太僵化、太固执,无法接受新鲜的主意。

p130

以这种方式,心创造出一张大网缠住了自己,对不同的事物染上瘾头,使这些事物变成不可或缺---没有它们,你就觉得活不下去了。

p133

第十五章 禅修

禅修是训练心灵最直接、最实用、最简单的方法之一。

p137

第十六章 止观

如果你把心比喻乘一个小湖,”止“的状态就好比是风、落下的小石子、漩涡等所有会形成涟漪的干扰因素都中止了,水面一片平静。由平静产生清晰,使你能够看到湖底的景象、鱼以及其他栖息的动物、植物。”观“就是使湖能显示它美丽本性的清明,因此”观“就是洞彻现象本质的智慧。不过要产生”观“之前,就必须先用”止“调柔才行。

p143

要是在禅修的时候,这些野心让你很苦恼,试着把它们当成没有究竟意义、只是梦幻而已,这样应该能减轻它们对你的控制力。

p146

五种过失

懈怠或对于修”止“不感到喜悦:对治的方法,就是借由思维修止的利益,激起修止的热枕

缺乏清明:有时候,即使你很精进,却因为不明白禅定技巧而缺乏清明

昏沉失念:即使你非常清楚修行的技巧,有的时候心还是非常呆滞,连这些技巧也懒得用,甚至忘记自己正在修什么

掉举:有的时候你的心变得太活动,东奔西跑,而需要加以节制,以警觉心、出离心和悲伤心让这种兴奋骚动的情况冷静下来

没有善用对治:另一项过患,就是当心受到干扰时,没有善加对治

事实上,修行专注的目的,并不是真的要集中在某个物体上,而是要你了解自己的心有多散乱,而目前你并不知道这一点。

p150

修”观“的技巧包含分析和专注。首先分析产生焦虑的基本原因,看清自己问题的真正根源。最后你会了解,根源就是无明,而你所有的问题基本上都是来自一个起源:执取一个不存在的自我。

p152

我们之所以不了解幻觉为幻,其中一个理由是:这些幻觉以及组织成一套极聪明、极有力的自我欺骗系统。

p161

倾向二元对立的习性逐渐减少,随之而来的就是菩萨各地的果位;到二元习性完全消失的时候,你就证得了十地菩萨的果位---超越了这个果位,就是成佛。

p163

第十七章 慈、悲、菩提心以及菩萨道的善巧方便

菩萨道的修行是以帮助其他众生为基础,但主要的意图是摧毁自我,而不是社会服务。

p166

悲心是一种特殊的觉性,如果你能发展这种觉性,就会尊敬所有的众生,而不只是尊敬人类。

你将能够欣赏一些像被蚊子叮咬之类的事,其实蚊子并不是想:”哇,多么好吃的一个人啊!“而叮你只是它们追求快乐的努力;和你的想法相同,它们只是希望能吃到合适足够的食物。

p168

要成佛必须了悟空性,了解一切事物都是幻觉,没有东西是以它所显现或被想象的样子而存在。

p169

第十八章 金刚乘

总而言之,小乘的修行法是以不伤害众生为基础;大乘除了不伤害众生之外,还加上菩提心和利益众生的愿望。

p174

大乘被称为因乘,因为大乘主要是在教导成佛的因,正见、正定和正行是成佛的根本。

p179

所有的乘都认为:了悟无二本性、了悟一体两面的本性、了悟究竟与相对真理,是成佛所必需的。

p183

大小乘要你”训练自心“,而金刚乘则要你”认识自心“

p184

金刚乘认为:因为一切是心,身体也是觉知的产物,而且只要我们能够操纵对于现象的觉知,就能操纵一切现象,所以,如果能够改变对于身体的觉知,就能够操纵或改变我们的身体。如此以来,金刚乘就可能让行者在此生成佛。

p185

四部密续分成事部密续、行部密续、瑜伽部密续以及无上瑜伽部密续。

p185

首陀罗没有太多选择,他们得到什么就吃什么;一般而言,对于任何事物都无法太过挑剔---最高深的教法无上瑜伽部密续,最适合这种心态的人。

p186

金刚乘有些层面的确是容易招人误解为支持自我的习性,这也可能正是某些金刚乘行者谬行谬见背后的理由。

p187

”没有偏好“是金刚乘的修行,一旦有了偏好,就有执着与自我---偏好永远意味着二元对立。

p190

第十九章 上师、灌顶及象征

明白自己的神圣,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都非常困难,因为我们都收到自我的迫害与欺骗

p195

透过贪欲、愤恨、嫉妒和所有那些起伏不定的情绪,让自己感觉真实并且活着。朋友、情人和敌人对我们而言是必要的,因为他们扮演着这些情绪的客体,可以证实我们的存在。

在佛教上,我执与无明是同义词

p196

灌顶真正的功能是一种助缘,使特定的因能产生特定的果。

p197

第二十章 次第与证悟

成佛就是了悟实相

p202

身体越来越精细的时候,身心之间的分别就越来越少

p207

许多人想象的成佛,意味着要什么有什么,拥有想要的一切;除此之外,还能绝顶聪明、豪富盖世,能看到一切的事物、知道一切的事物。

p209

你的心越细微、越精纯,就越有力量,这表示你支配自心的程度越来越大。

p21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