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论是否满仓,下跌是买入后最好的情况

 晴子的小天地 2022-02-19

许久没有发文,是觉得能看懂自己写的东西的人寥寥无几,世人求鱼而登门,吾仅结网示世人。作为投资认知依然比较初浅的我,写一些最近的心得,有缘人看吧。

很多投资者都会恐惧自己买入一个股票后股价下跌,或者抱怨股价长期不涨。究其根源是买入的不是价值,买入的时候对公司未来的高度心里没有底。

其实一个股票,如果你短期不会卖的话,阶段性的涨幅对自己一点好处也没有,因为决定这笔投资收益的,永远不是买入后股价就涨了多少,而是你点击卖出的那一刻。

而如果买入的时候心里对这笔投资的终点了然于胸的话,也就是高度在你买入的时候其实已经确定了,那么,股价蹲的越低,就可以更便宜地买入更多筹码,最后的收益就会越高。

而买入后就涨,对自己最后收益的提高并没有什么帮助,因为收益等于起点与终点之间的距离,而涨只是暂时缩短了与终点之间的距离,并不会拉长这个距离,作用仅是给人一个暂时盈利的心理慰藉。而只有跌才会拉长这个距离,提高收益。

那么很多人说已经满仓了,没有子弹,跌了不能再买又有什么用,于是对后面的下跌又开始沮丧了,这其实也是一个误区。下跌的时候是对自己持仓作审视的最好机会:比如手里有十个看好的持仓,市场哀嚎遍地之际,总有跌的更深更不理性的那么一两个标的,那么这个时候就是调仓换股的好时候,可以把自己的仓位向这些性价比变得更高的公司集中,将相比之下不那么出色的机会淘汰,自己的资金效率反而就会获得提高,最后收获时候的收益也是更高的。

有的人会说把涨了一点的换到没涨的,但是谁又能预测明天呢,换掉的那个继续涨到终点了,而加仓的那个迟迟没有动静怎么办呢?起点和终点都没变,只是在途中的来回折腾,对和错的概率其实都差不多。

而卖出的价格,就是自己认为达到这笔投资的终点。这个终点,其实也是买入时候选择起点的重要依据,起点与终点之间距离最大的那些公司作为自己的持仓标的。

那么这个终点的本质, 就是自己对公司价值确定与不确定之间的那道分界线。当公司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市值体现了自己心里认为必然会到的价值,而再往后,自己不确定这个公司价值是否会继续提升超过现在的市值。

而对同一个公司来说,每个人心里的分界线根据每个人不同的认知而不同。而分界线是自己心里的一个标准,并不代表股价实际是否到顶的分水岭,如何使确定性的分界线与价格的分水岭尽量地接近,就与把握市场环境和资金情绪的能力息息相关。

而股价的分水岭的本质又是什么?是市场上所有参与者对确定与不确定性分界线的一个集合的中值。而投机者的问题就在于,自己心里对确定与不确定的那条分界线的认知都不完整,却妄图去判断市场上所有人心里的那条分界线,这不是自不量力吗?

而即使心里有了那道明确的分界线,又很少有人能在分界线去执行卖出,因为人性使然。不同的心性决定了是在分界线的左侧还是右侧卖出,偏离的幅度是多少。有些人明知后面的不确定性,却依然贪婪地想要更多;有些人明知后面的确定性,却被市场波动和各种传言吓破了胆。

所以,别人恐惧我贪婪,别人贪婪我恐惧,是有一个重要前提的,就是自己的认知能准确地找到公司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之间的分界线。认知到位,再战胜人性,方可存活于市场。

分界线是从买入那一刻就确定的价值和信念,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调整和变化的。拿隆基股份为例,2015年的时候是200多亿市值,那时候对单晶硅替代多晶硅的前景和金刚线降本能力的认知,隆基的确定性可以看到800亿以上,这是买入的依据。随着隆基的发展,这条确定性的分界线也一直在提高,到了2020年3月,隆基从1200亿回调到800多亿,那时候行业的前景和隆基的发展趋势,我看到的是3000亿的确定性,再后面,随着碳中和来临,将确定性看到了5000亿。

在2021年隆基达到了5000亿市值的时候,随着光伏行业资本的蜂拥而入导致的竞争迅速加剧,新技术对旧产能的颠覆一触即发,心里已经无法确定隆基是否会达到更高的价值,于是决定在5000亿这个我认知中确定与不确定的分界线卖出,虽然离开了持有5年多的隆基,但我依然祝福隆基的未来会更好。

所以,我认为,基于企业价值的投资,一种是传统的计算未来自由现金流的折现,注重为股东创造利润和分红回报的企业,比如说消费行业;另一种是跟随企业社会价值的提升,为人类进步和国家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比如新能源和科技行业中无数从小变大的领军企业。

而在这些投资过程中,终点是不以投资者的意志而变化的,只能被发现被等待,而起点的变化却是投资者可以利用和把握的。

慎用杠杆,下跌,就是买入后最好的朋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