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关听不完的历史(六德奥指挥学派的巨人们(中)毕业论文写作资料

 昵称3bR1x 2022-02-19

主题:纯白交响曲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2/01/25
本文由网友上传,若侵权点 :举报投诉文章 若你有好文分享点:分享投稿

简介: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交响曲录音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交响曲录音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交响曲录音论文范文

二十世纪前五十年绝对是指挥家的黄金年代,德奥系统中的三位伟人——瓦尔特、克伦佩勒和富特文格勒尤其受到世人的膜拜.在三人之中,富特文格勒是浪漫派极致的代表,克伦佩勒具有高度的严肃性,瓦尔特正好处在两人之间,他的音乐就是美的化身.无论三人的风格有多大的差异,他们的演奏都毫无浮夸和哗众取宠,永远可靠、真实、朴素地表现音乐.他们的曲目也都是以德奥传统交响曲为核心——贝多芬、勃拉姆斯、布鲁克纳是他们共同而永恒的目标,瓦尔特在莫扎特领域最为成功,富特文格勒和克伦佩勒是贝多芬音乐的代言人;而对于马勒的交响曲,瓦尔特是坚定的追随者,克伦佩勒也录制了其中的几首(尤其他对第二“复活”的诠释在晚年达到了论文范文),富特文格勒则一直持谨慎态度,除了在战前指挥过为数不多的演出,没有留下什么录音,他似乎更青睐马勒的艺术歌曲.

布鲁诺·瓦尔特

1876-1962

布鲁诺·瓦尔特是二十世纪最伟大、最著名的指挥家之一,是德奥传统的继承人.他生于柏林,原来的名字叫布鲁诺·施莱辛格(BrunoSchlesinger),1896年改为瓦尔特,据说是受了瓦格纳歌剧《纽伦堡的名歌手》中的男主角瓦尔特·冯·施托尔津的启发.他八岁进入施特恩音乐学院学习钢琴,九岁公开演出,1889年和1891年两次看了彪罗的指挥后,下决心要开展自己的指挥生涯.1894年瓦尔特首次在科隆歌剧院指挥,同年他遇见了马勒,在汉堡,他成为马勒的助手,指挥合唱团.1900年,在经历了数个小职位后,瓦尔特来到柏林“菩提树下”国家歌剧院,成为卡尔·穆克和理查·施特劳斯的同事.对他影响最大的还是马勒,在二十世纪前十年,他们几乎都在维也纳一起共事.1912年瓦尔特接替莫特尔在慕尼黑待了十年,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德国音乐文化最繁荣的时期,顶尖的音乐家们都聚集在柏林,然而好景不长,希特勒上台后,瓦尔特不得不离开柏林,先去了维也纳,然后是巴黎.二战爆发后,他去了美国并成为永久居民,战后瓦尔特又数次回到欧洲,参加爱丁堡、萨尔茨堡、维也纳的音乐节活动.1960年举行了告别音乐会,他最后的录音是1961年与哥伦比亚交响乐团录制的莫扎特序曲.

大多数乐迷接触瓦尔特的录音都是从他晚期的唱片开始的,其实那时他的状态已经过了巅峰期,而且哥伦比亚交响乐团的演奏水准也并非是—流.

瓦尔特与马勒的特殊关系使他成为历史上第一位重要的,也可能是最重要的马勒作品的诠释者,马勒最后的重要作品如《大地之歌》和《第九交响曲》都是由瓦尔特首演的.这两部作品的历史首次录音也是由瓦尔特指挥,都是现场录音.其中《大地之歌》是1936年s月24日纪念马勒逝世二十五周年的音乐会曲目,瓦尔特客席指挥马勒生前最喜爱的乐团——维也纳爱乐.这不但是瓦尔特首次录制他最钟爱的大师的作品,也是历史上首个马勒交响曲的电气录音,由哥伦比亚发行了十四面78转唱片.这部没有编号的交响曲不仅是马勒最私人情绪的表达,恐怕也是所有音乐中最私人的表达,强烈的戏剧性主导了这次演出,瓦尔特的速度总体上比他后来的录音要快一些,在最疯狂的段落中让人觉得是马勒亲自在指挥,所有的细节都非常清晰明确.独唱家也得到充分的发挥:美国男高音库尔曼(Charles Kullman)时年三十三岁,他和四十岁的瑞典女中音索尔伯格(Kerstin Thorborg)正在美国大都会歌剧院开展职业生涯,前者具有非常抒情的嗓音,后者声音浑厚,气息悠长.1938年1月16日的《第九交响曲》同样来自音乐会现场,这个录音象征着瓦尔特战前维也纳时代的最后一次喘息,两个月后,纳粹德国占领了奥地利.这次演出非常成功而感人,虽然只有五次排练,但对于维也纳爱乐来说已经够多的了,在此二十六年前,正是瓦尔特在这里指挥了这部交响曲的首演.和后来的录音相比,瓦尔特早期的演释更多的带有棱角,速度也更快,1961年他最后的一次录音比这个1938年的版本足足慢了十一分钟!

1948年,时隔十年重返维也纳以后,瓦尔特指挥了至少二十二场演出.Andante发行的维也纳爱乐乐团专辑是战后瓦尔特指挥马勒交响曲最珍贵的历史资料,包括1948年的《第二“复活”交响曲》、1952年的《大地之歌》和1955年的《第四交响曲》,全部都是现场!《第二交响曲》是他回到维也纳后的首次演出,担任独唱的女高音塞卜塔利(MariaCebotari) 1931年在萨尔茨堡与瓦尔特同台首演时年仅二十一岁,1948年时的她已经是著名的莫扎特与施特劳斯歌剧的歌唱家了,她有着完美平稳的气息和高贵的音色.女中音安黛伊(Rosette Anday)来自匈牙利,也是在战前就结识了瓦尔特,1921年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她首次登台演出《卡门》,之后的四十年她都活跃在舞台上.乐队的发挥很精彩,有条不紊,瓦尔特在处理上还是那么浪漫,尤其是末乐章中激烈的片断任由乐团淋漓发挥,而在合唱团进入的极度宁静的段落又让人屏气凝神,具有十足的戏剧效果,虽然有铜管“冒泡”,但总的来说这是瓦尔特与维也纳爱乐乐团最重要的录音.《大地之歌》是瓦尔特用一生来演释的作品.这是1952年5月17日现场音乐会录音,那个著名的DECCA版本正好完成于这场演出的前一天,独唱者和录音室版本相同,女低音费里尔是瓦尔特最心仪的演唱马勒音乐的歌唱家,在这位伟大的英国歌唱家过早去世后,瓦尔特回忆与她合作的马勒《大地之歌》的演出是“音乐生涯中最深刻和最喜悦的经历,没有什么能比她可爱的嗓音更让我感动,而且她有着和她嗓音一样美的灵魂,这是能懂得和回应马勒音乐的灵魂.我常常想,在她的演唱中有多少对作品深刻的理解.”这个现场录音效果非常出色,与DECCA录音相比更为平衡自然.瓦尔特一共留下过九个《第四交响曲》的录音,Andante发行的唱片录制于1955年11月6日,那场音乐会还包括莫扎特《布拉格交响曲》和马勒三首歌曲.担任独唱的女高音居登(Hilde Guden)正值她艺术生涯的巅峰,她不仅在欧洲主要歌剧院演唱,而且还在美国大都会歌剧院登台,作为莫扎特和施特劳斯作品的歌唱家而受到广泛欢迎.她明亮而富有魅力的音色为《第四交响曲》增添了特殊的情趣.

瓦尔特作为马勒的最佳诠释者,没有录制马勒全集实在是一件憾事,除了第二、四、九和《大地之歌》以外,他还数次录制了《第一交响曲》和《第五交响曲》.1961年与哥伦比亚交响乐团录制的《第一交响曲》是瓦尔特录音质量最好的唱片,也是他最后的录音之一.如果想听他较早的录音可以选择1947年Tahra发行的阿姆斯特丹大会堂管弦乐团的现场录音.瓦尔特第一次指挥该团是在1923年,而这个乐团也有着演奏马勒作品的传统,在门格尔贝格时期他们至少演出了三十三次《第一交响曲》,而瓦尔特指挥荷兰乐团演奏这部作品多达二十次.这是一场令人满意的演出,瓦尔特保持着他旺盛的活力和音乐的准确性,录音质量也很好,细节非常清楚.另一首《第五交响曲》同年2月录制于纽约.瓦尔特有着清晰的分句和论文范文的音色平衡感,构造出一个精炼的结构整体,马勒的交响曲有着天然冗长的缺点,《第五交响曲》每个乐章都很长,尤其是第五乐章,瓦尔特的速度非常紧凑,但又不让人感到急迫,富有人隋味的诠释非常吸引人.

莫扎特的作品也是瓦尔特最擅长的领域,他多次出现在萨尔茨堡音乐节,1928年在伦敦科文特花园歌剧院、1929年在巴黎香榭丽合剧院都指挥了莫扎特音乐节,他也是最早自弹自指莫扎特钢琴协奏曲的人之一.EMI发行的References系列是他在战前维也纳时期的录音,包括第三十八、三十九和四十一交响曲,第二十钢琴协奏曲,《G大调小夜曲》(K.525),三首歌剧序曲和《安魂曲》.早期的录音中体现出来的风格,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哥伦比亚时期相比明显更富有活力,在古典均衡中带着几分浪漫.瓦尔特的钢琴技巧似乎并不太能胜任钢琴独奏,在协奏曲录音中虽然音色圆润,但跑动并不均匀,导致在节奏上的不稳定.几首交响曲都表现得非常热烈.《安魂曲》是他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和国家歌剧院合唱团1937年6月29日在巴黎香榭丽合剧院的现场演出,担任独唱的伊丽莎白·舒曼、索尔伯格、德莫塔和基普尼斯都是名噪一时的巨星,合唱团的表现厚重,录音虽有瑕疵,但这是瓦尔特最重要的现场记录.

对于其他德奥交响乐作品的演释,贝多芬、勃拉姆斯和布鲁克纳都是瓦尔特的保留作曲家,他在晚年与哥伦比亚交响乐团录制了全套贝多芬和勃拉姆斯的交响曲和几部布鲁克纳交响曲都被乐迷们奉为经典,那个时期的录音效果极好,速度都拉得很宽.而早期的录音都带有紧张感.贝多芬的《田园》录制于他巅峰时期的1936年,这居然是瓦尔特战前唯一的贝多芬交响曲录音.这个版本的演奏充满活力,并不像后来的立体声录音那样含情脉脉,而是更具有交响乐宏伟而坚固的结构.哥伦比亚公司—直想请瓦尔特为他们录制一套贝多芬交响曲,于是在1941年先录制了《英雄》,然后是《命运》和《第八交响曲》,后来由于唱片业的罢工而使计划中断.1947年又重新开始第二次,到1953年完成,乐团是纽约爱乐乐团.1958-1959年瓦尔特和哥伦比亚交响乐团又录制了一套立体声.两套全集的发行量都很大,而第一次录制的三首属于稀有录音,当时美国先进的录音技术充分得到了体现,保真度很高.瓦尔特的诠释达到完美的程度,《英雄》和《命运》都带有很强的悲剧色彩.纽约爱乐乐团的能力也明显高于后来的哥伦比亚交响乐团.

在勃拉姆斯四部交响曲中,最能展现瓦尔特完美控制力的是《第三交响曲》,和贝多芬《田园》一样,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录制于1936年.这是一个异常迅速的版本,一气呵成,丝毫没有悲观情绪;他的勃拉姆斯没有强烈的戏剧性,而是充满古典风格,构建出非常均衡的音响.《第二交响曲》录制于1950年9月25日,是瓦尔特指挥柏林爱乐乐团在著名的巨人宫的现场音乐会,遗憾的是录音并不理想,尤其是弦乐的音色过于单薄,这也和演出地点缺乏良好的混响有关.

瓦尔特对于布鲁克纳交响曲的诠释比较晚,尽管他在1914年就在慕尼黑指挥过《第四交响曲》,第一次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出《第五交响曲》是1931年,而他在战前八十五场与柏林爱乐乐团的演出竟然没有任何一部布鲁克纳的交响曲.规模最大的《第八交响曲》录制于1941年1月26日,这是他指挥纽约爱乐乐团那个演出季的首个曲目.这个录音在瓦尔特的手中并不像其他作品那样流畅,他似乎对于每个细节的表现都特别在意.尽管如此,柔板乐章还是比现代的演释要快一些.1953年的<,第九交响曲》是瓦尔特四个录音中的第三个,与他早期的风格一样,他把这部作品演释的简单而流畅,比其他指挥家的速度都要快.

奥托·克伦佩勒

1885-1973

克伦佩勒无论从音乐上还是身高上都是一个真正的巨人,他高一米九三,毅力惊人,1939年不幸被误诊为脑瘤,手术导致部分身体瘫痪.1946年,健康的那条腿又遭骨折,但他居然继续出现在指挥台上.1959年他躺在床上吸烟引起火灾,被严重烧伤.1966年他摔坏了屁股.

这位多灾多难的巨人最早学于法兰克福的高等音乐学院,然后在柏林施特恩音乐学院师从普费茨纳.1905年克伦佩勒在马勒《第二交响曲>,的演出中负责指挥后台的铜管声部.在马勒的推荐下,1907年他成为布拉格德国歌剧院的指挥,接下来他就不停的获得新的职位,逐渐达到职业生涯的第一个论文范文,在汉堡(1910-1912)、不来梅(1912-1913)、斯特拉斯堡歌剧院(1914-1917)、科隆歌剧院(1917-1924)、威斯巴登歌剧院(1924-1927),最后是柏林的克罗尔歌剧院(1927-1931),他十分热衷于上演新的剧目,包括勋伯格、欣德米特和斯特拉文斯基的歌剧.1931年歌剧院的关门和1933年纳粹上台迫使克伦佩勒流亡国外,他在美国洛杉矶爱乐乐团担任音乐总监,并于1937年加入美国籍.在洛杉矶任职期间他逐渐确立了诠释德国传统交响曲的个人风格.战后初期,克伦佩勒轮流指挥布达佩斯歌剧院、科隆广播交响乐团、阿姆斯特丹大会堂管弦乐团.这时他迎来了艺术生涯的一次重大转机,EMI著名的制作人瓦尔特·莱格(Walter Legge)邀请他录制贝多芬、勃拉姆斯的交响曲系列,并为此组建了爱乐乐团.在伦敦的贝多芬系列交响曲音乐会大获成功,成为当时音乐生活最重要的大事,克伦佩勒很快就在英国和整个欧洲建立了诠释古典交响曲权威的形象.除此之外,他还在科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指挥了莫扎特的经典歌剧《唐乔凡尼》和《后宫诱逃》,极受欢迎,他的歌剧唱片也受到追捧.作为犹太人,克伦佩勒在1970年到以色列举行了最后的音乐会系列,曲目包括巴赫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和最后三首莫扎特交响曲,他在1971年退休,1973年在瑞士苏黎世去世.

纯白交响曲:DG 423 209-2 卡拉扬 柏林爱乐 1973年录音 门德尔松 第四交响曲 意大利 第一乐章

克伦佩勒的录音室录音大致分两个时期,早期是柏林克罗尔歌剧院时代,晚期则是与英国的爱乐乐团.早期的唱片不多,但曲目的风格相对于晚年要丰富一些.克罗尔歌剧院时期的录音不仅包括贝多芬《科里奥兰》序曲和瓦格纳的《齐格弗里德牧歌》,还有拉威尔《小丑的晨歌》、德彪西的《节日》《云》和魏尔的《三便士组曲》.当然克伦佩勒早期最重要的录音,是录制于1927-1928年的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这个版本极富紧张度和悲剧色彩,速度变化幅度很大,尤其是第四乐章有明显的突然加速,尾声之前的流动处理也是克伦佩勒标志性的特点,在后来的版本中也没有丝毫改变.1927年录制的贝多芬《第八交响曲》速度很快,乐团的表现很灵活,已经明显感受到克伦佩勒质朴的特点.Symposium公司还发行了罕见的克伦佩勒与洛杉矶爱乐乐团的广播录音,除了莫扎特一首交响曲之外,更是能听到为了纪念格什温而演出的作曲家的《第二号前奏曲》,甚至还有普契尼歌剧《波西米亚人》第一幕著名的两首咏叹调和结尾的二重唱,这都是后来绝对不会出现的曲目.1946年在巴黎录制的巴赫《勃兰登堡第五协奏曲》和莫扎特《G大调小夜曲》(K.525)是同时期演释中风格最纯正的版本,速度适中,表情准确,干净利落.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富特文格勒的去世,瓦尔特和托斯卡尼尼也鲜有演出活动,而新兴的德奥指挥卡拉扬还没有完全确立主导地位的时候,克伦佩勒自然成为了诠释德奥音乐的偶像,莱格将他定为EMI公司录制德奥作品的头号人物.当时也正是立体声录音诞生初期,克伦佩勒为EMI录制了大量立体声录音,然而他最受追捧的却是一张单声道唱片一录制于1955年的贝多芬《英雄交响曲》.克伦佩勒可以称为指挥家中的阿劳,尤其在他后期形成了极度严肃而朴实的风格,没有任何夸张和炫目的处理,每个音符都显得那么耿直,以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呈现在听众面前,这一点在贝多芬交响曲的演释中体现得特别明显.相对于后期的立体声版本,这个演奏更为紧凑而有力度,这也是克伦佩勒的另一个特点,越到晚年他的速度越慢.令人惊讶的是这张单声道录音的效果出奇的好,除了乐器定位以外丝毫不输给立体声录音.

其他贝多芬交响曲的精彩录音都来自现场.其中第二、四、五、七和九都是指挥爱乐乐团在伦敦皇家节日大厅贝多芬音乐节上的演出实况,由BBC公司的录音质量非常高.和上面提到的《英雄》一样,整体感特别好,所有细节一目了然,风格纯正.令人印象最深的是《第七交响曲》,各方面都堪称完美无缺,比例均衡,速度适中,表情质朴.《合唱》交响曲是1961年的演出录音,头两个乐章与另一个1957年BBC的版本相比戏剧性没有那么强,但更具有古典风格,第三乐章是能听到的克伦佩勒最轻巧的处理,第四乐章非常具有张力,这个版本能让人彻底忘掉克伦佩勒的录音室冗长的录音.同样精彩的现场贝多芬录音还有1954-1955年间,与科隆广播交响乐团演出的第三、四、八交响曲和与柏林广播交响乐团演出的第六《田园》交响曲,分别由Andante和Tahra公司发行.克伦佩勒在1952年开始执掌科隆广播交响乐团,这是一支成立于1947年的年轻团体,但已经有像埃里希·克莱伯这样的大指挥家指挥过.《第四交响曲》是其中最精彩的演出,他为这部1806年创作的优美作品注入了清新的活力.1954年与柏林广播交响乐团演出的《田园》交响曲流畅动人,层次细腻丰富.

除了贝多芬交响曲外,克伦佩勒的勃拉姆斯、布鲁克纳和马勒的交响曲都有很多经典历史录音留下来.1 955年与科隆广播的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与早期录音相比,节奏变化更少,非常稳健,和所有现场录音一样,这个版本也比录音室的更加紧凑和活跃.布鲁克纳“第四”“第七”“第八”交响曲的现场录音充分展示了克伦佩勒掌控大型交响曲结构的惊人能力,其中“第四”和“第八”都是与科隆广播,分别录制于1954和1957年,而《第七交响曲》则是1958年与柏林爱乐乐团在卢塞恩的现场演出.克伦佩勒的诠释充满了绵长的线条、细腻的音色变化、完美的节奏控制,所有布鲁克纳的录音都体现了他过人的理性和无穷的精力.马勒的《第二交响曲》是克伦佩勒最早指挥的作品,他似乎对这部交响曲情有独钟,为它做过数次录音,1965年和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的现场录音是论文范文之作,而Testament公司新发行的1951年5月18日与维也纳交响乐团的现场录音也十分精彩,与指挥布鲁克纳的交响曲不同,克伦佩勒的演释略带有神经质,他能令乐团发出带有爆发力的音响,始终扣人心弦.Testament公司别出心裁的对同一个录音作了两个数码转录(两张CD),这是非常谨慎的做法:第一张是“直译”,没有加任何效果,而第二张加入“环境处理”,在不改变原有音质的前提下,为单声道录音加入适当的空间感,在听感上确实很有美化的作用.

克伦佩勒是德国老一辈大指挥家中去世最晚的,他严谨纯朴的风格是交响乐演奏史上最宝贵的财富,在他之后几乎没有哪一位指挥在德奥作品的诠释上能够完全超越他.

威廉·富特文格勒

1886-1954

富特文格勒在许多爱乐者的眼中近乎于神,这是其他指挥望尘莫及的.世界上有好多“富特文格勒协会”或俱乐部,他的录音也受到人们的膜拜,各大厂牌的历史录音都在不停地转录和发行他的各种唱片,真正的富特文格勒迷决不会一种录音只*一种转录,一些痴迷的爱乐者很轻易的就能拿出十来个“乌拉尼亚”的转录版本,或是滔滔不绝的说出富特文格勒的数十个“贝九”的录音,哪怕是片断也不放过.不仅是爱乐者,就连指挥家们也仔细研究富特文格勒的唱片,阿巴多就表示,富特文格勒演释的贝多芬交响曲对他的影响很大.

这位伟大的指挥家生于柏林,和所有当时的音乐家一样,他的目标是要成为作曲家的,但后来的事实说明他在那方面没有什么特别的建树.他在二十岁左右开始从事指挥,第一次在慕尼黑的演出曲目就是布鲁克纳的《第九交响曲》,然后他在斯特拉斯堡、吕贝克、曼海姆、法兰克福、维也纳等地任职.对富特文格勒艺术生涯影响最大的人,主要是莫特尔、普费茨纳和尼基什.在1922年尼基什去世后,三十六岁的富特文格勒从众多竞争者中胜出,接任柏林爱乐乐团和莱比锡布业大厦管弦乐团的论文范文指挥,这是他人生的重大时刻,在当时柏林众星云集的情况下脱颖而出决非易事,1927年又接任维也纳爱乐乐团指挥之职.虽然在1928年脱离了莱比锡布业大厦管弦乐团,但柏林爱乐乐团和维也纳爱乐乐团则成为他终生的主要音乐舞台.二战期间,富特文格勒选择留在德国,继续指挥音乐会,这也是他一生中产生的最大的争议,1945年2月他逃离纳粹德国去瑞士避难,战争结束后历经两年的审查,最后他被判无罪.1947年5月他终于重返柏林舞台,直到去世,他始终保持着高度活跃的艺术生涯.在他领导柏林爱乐乐团三十二年的时间里,乐团成为全世界演奏贝多芬、勃拉姆斯、布鲁克纳音乐的无可比拟的权威团体,这个传统至今还在持续着.

富特文格勒总体诠释风格可以用“主观”来概括.他并不拘泥于谱面,而是直接触及音乐作品的核心.与托斯卡尼尼、理查·施特劳斯完全理智的风格不同,富特文格勒在节奏上变化更大,他更注重乐句线条而非小节线,他的动作通常是含糊不清的,但乐队却总能发出和谐的音响,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富特文格勒的力度和速度常常处于极端,在他晚年的演奏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和克伦佩勒一样,他也是越老速度越慢,个性也越显著,而早期的演奏则较为客观一些.乐团在他的棒下总能发出特别丰满的音响,无论是德国乐团还是意大利乐团,听起来没有什么不同.令人钦佩的是作为德国学派的大师,他指挥其他民族的作品也有着纯正的风格,他的柴科夫斯基交响曲的录音绝对可以列入最佳演释的范畴.富特文格勒是一位富有奉献精神的艺术家,每一场演出对他来说都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总是力求挖掘新的体验,因此演出常常达到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但也有失控的风险,他晚年的演出并不都十分完美.

富特文格勒的录音很多,这与他担任柏林爱乐乐团总监这样显赫的位置不无关联.最近Dokument公司发行的号称“全集”多达一百零七张CD.约翰·阿杜安的《富特文格勒的指挥艺术》有一多半是介绍富特文格勒的录音的,这是—本挺有意思的书,虽然有贬低托斯卡尼尼之嫌,但对于富特文格勒录音评价还是比较客观的.观察—下他的录音记录不难发现大部分录音都是现场实况,富特文格勒对于进录音棚似乎不太感兴趣,比如他留下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录音,没有一个是在录音棚里完成的.他的录音如果按照诠释风格,大致可以分为战前、战时和战后三个时期,而他一生主要演释的作曲家集中于贝多芬、瓦格纳、布鲁克纳和勃拉姆斯等几位德奥传统大师,他指挥的乐团则以柏林爱乐和维也纳爱乐为主.

战前的录音最早是1926年的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和1913年尼基什的相比在音响质量上没有大的提高,其实当时电气录音已经发明了,但这个录音仍然是声学录音,很让人不解.真正出色的录音是1937年录音室的《命运》,音响效果极佳,在演释上非常均衡,除了第四乐章越来越快的速度以外,和今天的标准没有什么区别,柏林爱乐乐团显然处在一个高峰阶段,合奏完美绝伦,紧凑而充满活力.1937年另一个论文范文演释,是他5月1日指挥柏林爱乐乐团在伦敦的贝多芬《合唱交响曲》,由当时的HMV公司在伦敦录自为英王乔治六世加冕的系列音乐会,这个录音直到1984年才被首次发行.EMI在“二十世纪伟大指挥家”系列中再版了这个录音,但为了把三首交响曲塞在两张CD里不得不删除了第二乐章的反复.这个版本是号称二十个富特文格勒《合唱》录音(包括片断)中,最中性可观的诠释,和前面的《命运》一样,没有超大的力度变化,速度控制的也相当稳健,极富弹性,尽管现场录音的效果很差,但还是可以听出丰富的层次和乐器声部间精妙的配合.这个转录还有一个缺陷,EMI在首次转录的时候出现了失误:第四乐章的乐队“欢乐颂“主题的第二次出现居然多反复了一次,以至于后来的CD版本都是如此.唱片上的《命运》也是富特文格勒最好的录音,录制于1944年柏林歌剧院现场.

战时录音是富特文格勒的重头戏,其中最著名的就数被称为“乌拉尼亚”版的贝多芬“英雄”交响曲了o1944年12月16至18日,富特文格勒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举行了三场音乐会,曲目是贝多芬“第一”和“第三”交响曲.19日和20日,他的录音师弗雷德里希·施纳普在无观众的音乐厅对相同曲目进行了录音.《第一交响曲》的录音后来遗失了,但是这个《英雄》交响曲却成为一代宗师的最高成就之一.1953年,美国厂牌乌拉尼亚(Urania)在没有得到允许的情况下发行了LP,HMV的法国律师将其告上法庭.不幸的是,乌拉尼亚是一家美国厂牌,更有甚者,唱片居然被转录成E大调,而不是原来的降E大调.在此之后数个唱片公司继续复制了这个错误.这个“英雄”交响曲的录音的确是这部作品演奏史上最壮伟,最动人的,从整体布局到细节无一不完美,而且自始至终充满了能量,这种无穷的能量感在富特文格勒战后录音中是很难找到能与之匹敌的.当然,优秀的录音也功不可没,当时德国的“论文范文广播公司”已经开始使用磁带进行录音,使得动态大大增加,细节也更丰富.“乌拉尼亚”的LP后来被许多的*者追捧,日本的超级唱片*家还限量发行了由此LP转制的CD,封面就沿用原版LP的,也着实火了一把.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富特文格勒的战时录音的母带就像是一个谜团.根据著名的历史录音公司Tahra的叙述,自1942年开始到1944年1月旧柏林爱乐大厅被炸毁为止,论文范文广播公司系统地广播了富特文格勒的音乐会,并留下了磁带录音.1945年战争结束后,部分磁带被运到了莫斯科.六十年代后,苏联的旋律公司把这些曾被认为消失了的录音制作成LP.1987年,柏林自由广播电台要求苏联归还这批录音,同年10月,二十个富特文格勒的录音回到了柏林.不过这并不是原始母带,而是从每秒77厘米的母带转录到每秒38厘米磁带上的复制品,1988年DG公司用这批磁带发行了十张一套的CD,其效果是无法与用母带制作的旋律公司的唱片相比的.1989年4月在莫斯科广播档案局的退休员工的帮助下,存放原始母带的箱子被找到,箱子上写着“仅作为档案,不用于广播”的字样,这些磁带不仅包括富特文格勒的录音,还有德国一些歌唱家的录音.在多方努力和谈判下,1991年明这批母带终于回到柏林,并复制成两套磁带拷贝和一套DAT拷贝.同年10月至12月,柏林自由广播公司以“自莫斯科的音乐珍宝”为名做成十二辑系列节目播出.从此之后的CD转制大都由这些资料作为母带了. Tahra公司的六张CD发行于1998年,其转录效果之佳至今很难完全超越.相比战前的录音,战时录音更明显带有富特文格勒个人性格发挥的印记,有对比的贝多芬“第五”和“第九”交响曲都增添了几分沉重感,力度变化更为戏剧性,自由节奏的运用也更广泛.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的演释体现了强大的戏剧张力,有非常明显的速度变化和极端的力度.

战时录音中,布鲁克纳的交响曲也是最精彩的部分,全部都来自音乐会现场.与其他指挥表现出的沉稳和淡漠不同的是,富特文格勒的诠释论文范文澎湃,极度浪漫化,他以紧凑的方式来刻画优美绵长的旋律.其中《第五交响曲》刚刚由Testament公司发行了用母带转制的CD,效果比以前的有了很大提升.《第六交响曲》很遗憾的缺少了第一乐章,这是1943年富特文格勒在维也纳首次指挥这部作品后,与柏林爱乐留下的唯一录音.1944年的《第八交响曲》是富特文格勒四个版本中完整性最好的,维也纳爱乐乐团的表现和柏林爱乐不分伯仲.《第九交响曲》也是他此曲的唯一录音.1945年1月23日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的演出,只留下了第四乐章,但这确是富特文格勒最火爆、最有张力、最令人激动的录音,当时柏林爱乐大厅已经被炸毁,演出在“海军上将宫”举行.五天之后与维也纳爱乐的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同样精彩,那是他战时最后一次演出,幸运地由奥地利广播电台全部录音.

二战结束后,富特文格勒不得不接受论文范文,在被判无罪后,1947年4月首先在罗马举行了演出,一个月后,他重新站在了柏林爱乐乐团的指挥台上.在战后的头几年里,由于柏林爱乐大厅被炸毁,音乐会大多在“巨人宫”(Titania Palast)举行.这是一个坐落于柏林市中心区西南的一座电影院,声学效果一般.从录音中听起来比较闷.包括重返柏林后第一场音乐会——1947年5月25日的贝多芬《命运》和《田园》的演出在内的众多录音都是在这里录制的.有意思的是,战后在柏林的演出录音都要好于在维也纳的演出.堪称经典的录音除了上面提到的贝多芬两首交响曲以外,还有1952年的贝多芬《英雄》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和舒伯特《未完成》交响曲,1953年的贝多芬“第七”“第八”交响曲,1954年的贝多芬《命运》和《田园》和勃拉姆斯《第三交响曲》.这些战后的录音中体现出来的富特文格勒更具有个人风格,在力度的表现上没有战时那么夸张和极端,而节奏上的变化大大增加,尤其休止符和延长记号的运用更为夸张,在速度上比以前要宽广的多,突出的例子是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缓慢的速度让人一下子很难适应.

与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演出很少有达到像柏林爱乐那样的高度的,听上去总是缺乏论文范文,不过也有例外,都出现在旅行演出中,1951年在斯图加特的布鲁克纳《第四交响曲》和1953年在慕尼黑的贝多芬《英雄》都是精彩的演出,录音质量也特别高.富特文格勒指挥的贝多芬《合唱交响曲》的战后版本居然没有一个是和柏林爱乐乐团的.名气最大的是1951年拜罗伊特的现场,1953年的维也纳现场和1954年卢塞恩音乐节现场(爱乐乐团)质量也很高,尤其是1953年版本中四位歌唱家——西弗里德、安黛、德莫塔和舍夫勒的发挥特别出色.三次诠释的风格差别不大,但与战时和战前的版本比较,这三次的演出更为浪漫和松弛,结构处理得更为宽广,拜罗伊特的版本相对最火爆,维也纳的演出已经到了拖沓的边沿,但第四乐章的表现称得上完美,卢塞恩演出的录音质量则是最好的.

富特文格勒去世的1954年立体声录音刚刚进入商业领域,单声道的效果毕竟比不上立体声,他没能像瓦尔特和克伦佩勒那样赶上立体声时代,留下了永久的遗憾.

总结:为您写交响曲录音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参考文献。

纯白交响曲引用文献:

[1] 交响曲论文范文 关于交响曲方面论文范文2万字
[2] 交响曲论文范文 关于交响曲方面毕业论文提纲范文8000字
[3] 交响曲论文范文 交响曲类本科论文范文2万字
《听不完的历史(六德奥指挥学派的巨人们(中)》word下载【免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