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穆澄源村:千年杨梅负盛名

 流星雨刘鑫 2022-02-19

穆澄源村:千年杨梅负盛名

自石渠村南溯石渠溪流而上,发源于金华北山扁担岗的石渠溪,有东西两源,源各十余里,汇合于源口。西源有解石山,解石山北麓即穆澄源。穆澄源村,原名玉壶村,村里群山环绕,形如玉壶,故以此名之。又《陈氏宗谱》:此地古称“牧羊“姆”释凡尘之意。  

穆澄源处金华北山山腰,东北邻源口村、五星村、溪里源里庄垅,西连香溪镇大里源垅北山村姚郎,翻岭是金华双龙洞景区与西南的六洞山景区。距石渠村5公里离兰溪城区约20公里。

穆澄源村四面环山,一带源水北流;村包在山中,属典型的山区。林地山地多,耕地极少。林果经济较为发达,杉木、松木、毛竹(竹笋)、茶叶、油茶、板栗(大栗)、榛栗、大红柿、杨梅等均为出俏,尤以杨梅为最,自古穆澄源杨梅久负盛名,是著名的杨梅之乡。

穆澄源村历史悠久,民间素有黄大仙(黄初平)于源内牧羊修炼之传说,更有本村谱中黄初平入赘吴门,葬于羊昌之记载。据此,穆澄源古村史似可上溯至东晋乃至更远。

穆澄源村古居吴氏,世居胡氏、余氏,考阅穆澄源民国甲戌年(1934)重修燕治堂《胡氏宗谱蒋倬章(蒋六山)谱序》载:胡氏婺州之祖文定公七代孙有华八者,()南渡后由汴徙居金华之后徙兰溪西市。始祖华八生一子富四,富四生三子:贵五三、贵五六、贵六十,贵五三生一子曾三,曾三生五子:重一、重二、重三、重四、广五。穆澄源之胡氏出自重二公五代孙仁三公,徙居兰邑城隍庙后。仁三公四代孙智四、智六二公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迁居穆澄源,是为穆澄源始迁祖,迄今将近六百年矣。

查穆澄源余氏永泰堂、美字《兰溪余氏宗谱》载,其始祖为余义礼,元代时由龙游徙居兰溪城南下余。始迁祖余华三,清初从兰溪城南郊下余迁居穆源。

穆澄源,明清时期属兰溪县武昌乡四都地、解放初是石渠乡辖,不久即分属大源乡;19589月政社合一体制后,属岩山区人民公社石渠管理处辖,196110月属石渠人民公社,直至198212月改革政社合一体制复属石渠乡管辖。2004年撤乡并镇,隶属马涧镇辖。

解石山

解石山在金华北山西部北麓,海拔自669.2m向北沿山陵降为海拔150m穆澄源口,水流源于九龙山北麓,经穆澄源村过玉声潭顺势而下、有瀑布。光绪《兰溪县志》有载:“声深十丈余,有巨石状龟,源水至此激流成瀑,倾泻石、琤琤琮琮,如戛玉声”。汇注源口。

据清嘉庆《兰溪县志》载:“东源之东山上有棋盘石,世俗传为赤松子(黄初平)弈棋之所。西源之表,有巨石高二丈余,中有锯迹者三,俗称仙人锯石岩”:还有“县北五十里,名小桃源,有青霞馆、丹井、丹灶之胜”。解石山巅有巨石一方独拔,高近4米,自底部到顶端有裂缝两条,其一宽约40厘米、另宽约25厘米,将擘石辟为三片,断面平整如削,相传为黄大仙所锯开。

解石岩右下方百余步,有仙人炼丹之丹灶,丹灶在一大块凸起的怪石间,石中有一只直径近4米,深约1.45米的大石锅(石镬),周边隐隐约约厚约三五厘米若即若离锅边,锅内面光滑、底有积水,

鬼斧神工叹为观止。丹井在云峰寺右侧,泉深四五米,水澄碧甘甜。青霞馆已废,另有建于明代的解石山房,是明诗人方太古的隐逸处。有景诗云:“山高日出迟,云重天寒早。源深断人烟,木落惊啼鸟。南斗雁峰坳,北极玉兰抄。下界隔中天,阴阳别昏晓”。解石山之东有岚田,明代建有道教祠宇,现岚田山腹建筑有仙奕馆,内奉祀黄初平、黄初起像,“牧羊姆”,牧羊儿黄初平未脱凡尘时牧羊之地也。

景观景色、山水资源

溯石渠()、过源口而垅西,初人山门,仿佛置身仙境。山涧细泉缓流,青青石山层层相叠,顺着蜿蜒的山径拾级而上,林木蓊翳,枝蔓横生,山路愈行愈陡峭,愈是艰难。极目远望,穆澄源村红瓦一线,掩映在苍翠碧绿的山涧中。明代隐逸诗人方太古游穆澄源赋诗:双风朝阳,四象宋门。青山穆穆,绿水澄澄。

穆澄源村口矗立着一座古典精致的三层阁楼,楼底是一个高耸宽阔的圆形洞口,阁楼一面悬挂的匾额上书“玉壶胜境”。底层书有楹联一副:穆穆青山势倚黄峰连北岭,澄澄碧润源归激水贯钱塘。阁楼另一面匾额上书“积贤为道”。两旁则引用了清末学者俞樾的一首诗:层层叠叠山,曲曲环环路,高高矮矮树,叮叮咚咚泉。阁楼东西两侧缀连元天庙和本报殿。阁楼东沿深临玉声潭,涧流湍急,声如琮玉佩环激越悠扬。溯潭而上三四十米东岸315年古樟一树,冠幅24m、胸围370cm,树高15m,斜生长荫映涧水。古樟旁西侧是清末所建”维新桥”一虹,金擊永济,渡济生黎。维新桥上游侧是古堰坝,为古水碓及生活洗涤用度之利。下游关皇殿址桥头有635年古樟一棵,冠幅12m胸围400cm。附近有凌霄宝殿、紫霄宫、赤松观、解石宫和仙奕馆,各有特色。岚田仙奕馆外守候着四只石羊。石羊四肢蜷曲,安详跪卧,低首收颔、面目温顺。想来是受到黄大仙仙气感召,早已得道成仙(叱石成羊)。馆内坐立着黄大仙本尊的石像,正上方横匾上书“道范仙风”,左右楹联:仙锅解石香烟绕九天,神居弈馆瑞气盈四海。

穆澄源杨梅

明正德五年(1510)《兰溪县志》载有:“杨梅穆澄源产者佳”。民国廿四年(1935)《兰溪县乡村实验规划书》记载:“本县北乡石渠一带年产杨梅两万余担,为农家副产之大”。“西凉葡萄,闽广荔枝,未若吴越杨梅”(苏东坡),“闵乡玉女含冰雪,吴郡星郎驾火云。”杨梅,尝一口甘爽和清甜;回味时甜中透点酸,为单调、腻口的甜平添了一股新鲜和新意,众口但称甜似蜜,宁知奇处是微酸(南宋·方岳)

自古穆澄源先民较早培植杨梅,原以木叶梅、早梅、杨柳梅等本地品种为主,当地俗称“里山杨梅”,品种纯、味道正、质优形佳,特别是木叶杨梅是泡酒之上品,深受喜爱。2000年引种了少部分荸荠种(黑炭)、东魁等杨梅新品种,保留纯正原始杨梅原种的同时,开发更替部分新品种,适应生态交替与品种选育,增进林果经济收益。

穆澄源火红的杨梅产业,自古红紫鼎盛。为石渠杨梅楚翘,是兰溪五十里杨梅长廊的核心区、原产区、地理标志性农产品。

美丽山村建设

穆澄源村在保护绿色原生态环境,守护青山绿水、金山银山的同时。努力拓展山村经济发展、美丽乡村建设。依托山水资源,围绕杨梅产业,主推杨梅、果蔬采摘观光游览休闲消暑度假的山乡旅游业态;以农家乐、农庄农场、山居民宿等山村吃住游综合服务体形式带动产业地的提升增效。改善村居环境、营造宜居优质生态环境;创办文化礼堂、文化长廊等文娱精神家园。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建设更美更亮的美丽山村穆澄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