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终有一死,汉元帝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临终前想着换继承人,因为太子刘骜小时候不错,喜爱儒家经典,宽厚、博学、谨慎,可是后来却爱饮酒,喜欢享乐,元帝认为他没有能力。而另一位皇子山阳王刘康有才干,他的母亲傅昭仪又受到宠爱,元帝因此 我们好好想一想,这里有个很关键的东西在里面:为什么元帝换不了太子,仅仅是因为他的仁慈吗?显然不是的。说白了,皇帝就是个孤家寡人,他的统治需要统治集团去实施,皇帝只是作为统治集团的代表而存在,统治集团它也是有自己的利益存在的。太子对应着皇后,皇后又有一大帮她的娘家人,偏偏她这娘家人口众多,势力庞大,有代表性的就是皇后她大哥王凤了,她们家往祖上数好多代也都是贵族,真是应了那么一句话,流水的皇帝,铁打的世家。所以,皇帝也不是想干嘛干嘛的,选继承人和买彩票差不多,买定之后不是想换就换的,人小时候是那个样,长大了谁也不知道会是个啥样,很容易就选到一个废物。时间一长,很多人都要依附于太子谋求自己的政治利益了,这就是“名”的威力,有“名”就有了让人依附的理由。换太子就是剥夺这一大批人的利益,搞不好就得政局不稳,你不按套路出牌,就别怪别人 再看看汉成帝继位之后发生了什么。石显失去了汉元帝这个靠山,被调离中枢要职,调任长信中太仆,失势了还不算完,被大臣们清算,党羽皆被罢官,奴才这一党算是完蛋了。丞相匡衡也被人攻击。又封舅父诸吏、光禄大夫、关内侯王崇为安成侯;赐舅父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为关内侯,全都是无功而封侯。前面说的陈汤纵横几千公里,出生入死灭掉郅支单于也才封了个关内侯,真是朝中有人好做官了。后来夏四月,黄雾四起,遮天盖日,有人上奏说这是上天示警,无功封侯的人太多了。时任大将军的王凤闻奏恐惧,上书请求退休,辞去官职。成帝不准,下诏慰留。后来又撤销中书宦官,规定尚书定员为五人。 再来分析一下,汉朝皇帝统治整个国家,一个人肯定管理不过来,所以就得有一层一层的官僚机构,权力集中在皇帝,但是这些机构必然需要各自行使一部分的皇帝权力。皇帝占据了大势,这个大势就是名,所谓名正言顺,名不正则言不顺。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人心在于皇帝,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让人们相信皇帝就是天下之主。同时这种相信是有物质基础的,人们的心思总是朴素现实的,这就是皇帝要负责让大家都能好好地生活,包括抵抗外部的入侵、打击犯罪分子、救助灾难、维护各种秩序等,大众也为此付出税赋、劳役等的种种代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皇帝和最多数的底层民众的利益是一致的,都希望这种底层民众能够忍受的平衡保持住。但是呢,关键就在于皇帝一个人管不过来,所以他就要依靠官僚体系,这个官僚体系在它本来的规定上,就是为了执行皇权,代表皇帝的利益的,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大众的利益,但是人心逐利,他们总是想方设法的去追逐自己的利益,所以皇帝的职责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管好这些官僚。 皇帝管理这些大的势力靠什么呢,如果皇帝是个工作狂,那就自己费尽心力去管理,如果皇帝贪图享乐,啥也不愿干,并且这种一般是个大概率事件,那就要去搞平衡。一般会有这么几种平衡方式:找一个谁都恨的大贪官,这个大贪官只需要对皇帝负责就好,因为皇帝是要换的,所以贪官也长不了。比如汉元帝搞 所以,这些官僚在本质上没有和国家命运绑在一起的觉悟,皇帝过于依赖某一方,必然导致统治不稳。汉成帝就是过于依赖他姥姥家一帮人,把其他的势力自己都给打压了,他打压的不是其他势力,实际上都是自己的权力。再回到汉成帝的成长道路上,从开始的好学到后来的好玩,如果把人心想得再险恶一点,这里面有没有他舅舅的谋划,真的就很难说了。 古代皇帝都称自己为天子,圣旨上都有个奉天承运如何如何。那么究竟什么是天?什么是天道?首先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那就是白天的时候有星星吗?答案当然是有的。中国的文化讲究天人合一,大家不用管这个对不对,只需要管人信不信,要树立这样的观点,就是对不对是一回事,信不信是另一回事,并且信不信往往比对不对更重要,当然不是说不对的也是好的,不对的当然是不好的。以前总听见这么一个观点,说中国人没有信仰,先不管这些人这么认为有什么考虑,单单这么说那就是完全错误的,他也不是个纯粹的中国人。中国人啥都信?啥都不信?不是的,中国人信的不是具体的某个东西,中国人信的是“道理”。拆开来说就是“天道之理”,不了解这一点你就看不懂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观天之道,执天之行,这是古代中国发展的哲学基础。 中国古人观天 天道的运转很容易让人想到动物世界,也就是食物链羊吃草、狼吃羊之类的,套用到人类社会就是统治者就要剥削劳苦大众。很多人奉这个为圭皋,很多自媒体也鼓吹这个东西,把自己往所谓的狼性方面发展。而右旋也就是逆天道是什么样的呢?就是水被土克、土被木克、木被金克、金被火克、火被水克、水被土克。没有人喜欢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