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求爱因斯坦的心里阴影面积

 太克真人 2022-02-20

著名传记作家沃尔特·艾萨克森所著的《爱因斯坦传》,为普罗大众还原了一个大学时代真实的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考取的大学是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师范生,物理与数学是必修课程。在刚入学的前两年,他与教授们互相欣赏,关系还算融洽。但后两年却急转直下,甚至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缘于爱因斯坦逐渐认为教授讲的课程内容过于陈旧,跟不上最新的物理学前沿研究。所以,他选择了用脚投票,以逃课的方式进行反抗。他不仅逃物理课,连数学课也逃。毫无疑问,学生逃课是对教授极端的无礼,极大的不尊重。如果学生都逃课,岂不是只剩教授一个人唱独甪戏了?没有人气的结果就是气人,用国语来说,就是不给面子。结果,数学教授给爱因斯坦起了个外号“懒狗”,直管的物理教授更是多现反感与怨言。

爱因斯坦不服管制,物理实验课不按照规程步骤做实验,耍小聪明,不走寻常路,被物理教授和实验助教多次批评,结果还是酿成了一起爆炸事故,炸伤他的右手。直接把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爱因斯坦炸成了胆小如鼠。使得他后来极力回避实物性的物理实验,转而主攻理论物理,做思想实验,从而规避各类实物性伤害性风险。想必一次事故在他心理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

爱因斯坦的物理实验入门课只得了1分,挂了红灯,成了唯一不及格的主课,受到校长的申斥。大学毕业论文得分只有4.5分(满分6分),以刚刚及格的4.9分(总分6分)拿到了毕业证,处于班上排名倒数的位置。

由于爱因斯坦的糟糕表现,他的两位直管物理教授不但没有让他留校做助教,反而一阴一阳对他唱起了对台戏。玩阳招的佩尔内教授建议他学医学或法律,有意无意的排斥他。而玩儿阴招的韦伯教授,让爱因斯坦毕业后失业两年,找遍了整个欧洲大学的教职岗位,都没有成功。最后在同学父亲的帮助下,去了专利局。这是爱因斯坦在失业抓狂的两年中归纳分析的结果:韦伯教授从中作梗。换句话说,韦伯教授给他穿了小鞋儿,甚至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使得整个欧洲学术界对爱因斯坦实施人脉屏蔽。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学术界几乎没有人愿意为爱因斯坦做引荐人。

爱因斯坦在失业抓狂的两年中居然还敢直接挑战学术界大咖,在给大咖们的信中毫不留面儿地指出他们论文中错误之处,结果导致他陷入四场学术纷争。连本书作者艾萨克森都说他太Fun肆了,一没有博士头衔,二几乎类似无业游民,无正式工作,靠零碎的家教和代课老师打打野鸡维持生活。

与爱因斯坦同期毕业的同学都找到了教职类对口的工作,唯独他吃了两年失业抓狂的苦头。而他的直管物理教授韦伯,在师范生中找不到教职助手的情况下,居然在工程类学生中找了两位学生做助手,明摆着在报复爱因斯坦,让他难堪,看他的笑话。可见,他们的师生关系已经处在敌对状态,从当初的互相欣赏到今日的势不两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就差到拳击台上PK武斗了。

奥林匹亚科学院是爱因斯坦在失业抓狂的两年中,与他的两位挚友成立的聚会平台,用来调侃与嘲讽当时华而不实的学术界。他们除了讨论前沿的学术研究,还搞生日聚会,互相鼓励,缓解压力,释放情绪炮儿。后来随着爱因斯坦去了专利局工作,他的朋友也各奔东西,奥林匹亚科学院不了了之,虎头蛇尾,没有产生什么实质性的社会影响。

爱因斯坦的大学同学格罗斯曼,是一位数学天才,给了他很多帮助,对他一生影响颇大。他们两个一个物理天才,一个数学天才,但他们在一起讨论最多的却是哲学。格罗斯曼深知爱因斯坦的才能,所以,在他失业抓狂落难的人生低谷期,祈求自己的父亲,把爱因斯坦介绍到伯尔尼的专利局去工作。爱因斯坦对格罗斯曼感恩有加,在追念后者的悼词中爱因斯坦提到,在大学毕业即失业期间,没有他的帮助,大概不会被饿死,但精神会颓废起来。换句话说,也就不会有后续的相对论发现。同时也表明,毕业即失业对爱因斯坦的打击有多大。

爱因斯坦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专利局的工作,效率之高,一天坐班8小时的工作量,他2、3小时就完成了,余下的工作时间用来搞物理学研究。上班干私活,不敢明目张胆,只能偷偷摸摸,害怕被人发现丢了饭碗,每当有人经过他的办公室,爱因斯坦就把演算的稿纸及笔记本塞到抽屉里面。好在专利局长是一位心地和善的人,对爱因斯坦所做的事,心知肚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给了他莫大的帮助。

类似偷情,也许在偷偷摸摸的状态下最能激发人的无限潜能,爱因斯坦在专利局暗地里从事的物理学研究,突飞猛进,杠杠Style。短短的三年时间就迎来了他的论文爆发期,于1905年发表了其重量级的狭义相对论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震惊了整个物理学界。

很显然,爱因斯坦在专利局偷偷摸摸从事的物理学研究,不属于官科,官科都是光明正大的,不需要半遮半掩。最为关键的一点是爱因斯坦没有得到任何官方机构的经费支持。在当时爱因斯坦几乎被学术界人脉屏蔽的背景下,还奢谈什么经费支持?差一点儿他的日常生活都难以维持,正如邵本仙小品中台词:还要啥自行车?

所以,从经费来源判别,爱因斯坦在专利局所从事的地下物理学研究,属于典型的民科,而不在于他科班出身,拥有高学历,能够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规范式论文。

对于发表论文要辩证地看待,有价值的论文在于质量而不在于数量。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不见得百分之百的货真价实,没有发表在期刊上的论文未必就一文不值。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论动体的电动力学》重量级论文,奇怪的是,在论文中爱因斯坦并未列出引用他人文献,也没有提及他人的工作,只是在论文结尾对他的专利局同事挚友表达了感谢。似乎印证了爱因斯坦对权威不屑一顾的个性。

可见重量级高水平的论文价值,在于论文观点的新颖性、独创性与突破性,而不在于论文尾翼(文献引用)堆砌、修饰得多么丰满、华丽与动感。

爱因斯坦曾说:“一个人在学术道路上被迫大量发表科学文章会导致思想浅薄的危险”。换句话说,论文数量永远代替不了论文质量。

爱因斯坦在大学期间差强人意的表现,无论当时还是当下,都不会有哪一所高校的校方及教授们能给出积极正面的评价,就主课逃课一条,实在是令教授们忍无可忍。

在当时几乎被学术圈儿人脉屏蔽的大环境下,爱因斯坦庆幸的是还能够在顶级期刊发表论文。如果放在当下的21世纪,资本当道、利益为王、垄断步步为赢,恐怕爱因斯坦发表论文的窗口都会被关闭。大概率只能象魏格纳一样,出版一本科普类书籍,阐述他的研究发现,然后被打入冷宫,冰封0.7个世纪后得以重见天日,杠杠Style。

爱因斯坦是一个性格偏内向的人,偏好独处,不太合群,不喜欢社交,更不擅长社交。待人接物直来直去,不会甜言蜜语,更不会花言巧语;不会看人下菜碟,更不会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爱因斯坦是一位智商与情商反差极大的天才,智商极高而情商偏低。

爱因斯坦叛逆传统、挑战权威。如同狮群中新狮王挑战老狮王,方式简单粗暴,直接硬刚,这是他刚步入社会即遭受失业挫折的诱因。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对权威的盲目崇拜,是真理的最大敌人!他本人就是一位极致追求真理的达人,不惜为此得罪教授及学术圈儿的大咖。

爱因斯坦喜欢马拉松式思考问题,16岁时即思考光速的问题,热衷于想象性思想实验,酝酿出预言。历经十几年的坚持不懈,终得灵感的连环垂青而发现相对论,震惊世界。他的很多预言也被物理学界证实,如布朗运动、光线弯曲、引逆波等。

正如本书作者艾萨克森所言,或许我们不应该为爱因斯坦大学毕业无缘学术象牙塔,被迫去了专利局搞民科地下物理学研究而难过。用中国成语形容叫“因祸得福”,用西方哲学观点来讲,上帝关上了爱因斯坦的一扇窗,必然会为他打开一扇门。

如果爱因斯坦毕业时象其他同学一样很顺利的拿到教职类工作,没有经历失业抓狂的痛苦挫折以及民科地下研究的满血抗争,大概率不会有后续如同恒星般闪耀整个20世纪的爱因斯坦。大学毕业后的V型低谷,是造就爱因斯坦高光时刻(highlights)命中注定的铺垫。

欧洲理论物理学大咖普朗克派他的助手与爱因斯坦会面交流,他的助手惯性思维地认为,见面地点应该是某所实力不俗的大学或官方研究机构,爱因斯坦也应该是一位级别较高的官科研究人员,结果却来到了伯尔尼的专利局,见到了一位普通的工作人员,完全出乎他的意尿。物理学上划时代的研究发现,怎么会诞生在专利局呢?太不可思议了!

这就是精品民科的灰常Power,野军突起,羽重不同。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二鸣惊鸿、三鸣惊神!

注: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