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古一帝李世民,兵变登基,任人唯贤,注重民生

 泊木沐 2022-02-20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个皇帝,他不是长子,靠着赫赫战功登上皇帝宝座。李世民17岁的时候就随同他的父亲李渊去山西平乱,19岁的时候跟随他父亲在太原起兵。唐朝建立之初,太子是李建成,李世民只是被封为秦王,率军征战四方。随着李世民的威望越来越高,权力越来越大,直接威胁到了李建成的地位。在史书中记载,李建成为人宽宥仁厚,但缺乏军事经验。在李世民28岁那年,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人和李世民密谋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公元626年6月4日,李世民等人在长安玄武门设下埋伏,太子李建成上朝的时候,被射杀致死,太子党羽李元吉也死于混乱之中。

玄武门之乱后,李世民就成了太子。同年8月,李渊被迫退位成了太皇帝,大唐的政权彻底掌握在李世民的手中。李世民登基之后,他知道自己皇位来的不正当,于是格外重视稳定。他不仅重用了李建成手下的官员魏征,还经常和朝臣们一起研究历代兴衰的根本。李世民在青年时代亲自讨伐过隋炀帝杨广,他知道如果一个皇帝昏庸贪婪会给国家带来什么样的恶果。有了这样比较开明的环境,朝臣也敢大胆之言,有人直接指出,秦皇汉武虽然是一代霸主,但他们穷兵黩武,实际上埋下了霍乱的根苗。这样大胆的话语,直击王权根本,李世民也没有责怪他。

李世民认识到,为君之道首先要保护百姓的安危,百姓吃不饱穿不暖就会造反。荀子说过的“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是他心中的一条“高压警戒线”,时刻提醒他勿忘百姓。这样的观点在历代帝王中不算是个例,但能够真正做到的却少之又少。李世民不仅认识到了,他还要努力做到,于是他下了一系列的政令。比如,他严格管控宫中的各种支出,忌奢侈浪费;选用廉洁无私的官员,减轻百姓的徭役赋税。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快速恢复了生产,让天下民心归顺。

李世民在执政过程中有两条准则,一条是任人唯贤,另一条接受大臣的意见。李世民反复强调,任用官员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德行与学识要匹配,以德为先。唐高祖李渊重用裴寂,这个人无能昏聩,李世民登基之后立刻把他从宰相的位置上拿下。李世民通过兵变夺权,原来秦王府的旧臣觉得他们的好日子来了,于是纷纷提要求,李世民采用了一个稳妥的方式,根据他们的品德和才干授予官职。既不让他们寒心,也不让他们有飞扬跋扈的心思。

李世民还有一个创举,在古代宰相是文官之首,一般只有一位。李世民扩充了宰相的名额,有些资历浅、品级低的官员如果有真才实学,也可以授予宰相的称号,参与到国家政事中来。在文化领域,李世民也是建树颇丰,有六部前朝的正史都是他下令史官编纂修订的。

经过李世民和朝中大臣的努力,大唐迎来了“贞观盛事”。皇帝可以接受各方意见,朝臣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这样理想中的局面成为现实。有一个事例可以说明李世民执政的成果,在贞观元年的时候,商旅从长安出发到岭南一带需要自己粮食。因为历经战乱国家贫瘠,路上缺少补给。到了贞观九年,商旅出行已经可以沿途采买了。这个事情说明人口已经极大增长,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已经初具繁华的样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