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腰大池引流术,腰部的那根管子有啥作用?

 神经外科胡永珍 2022-02-20
        腰大池引流术?反复腰穿可以吗?对于这个问题,今天详细说一下腰大池引流术,看看到底是哪个池?到底在腰椎的什么部位?
        腰椎穿刺术一般在腰 3/4 椎间隙进行,穿刺点相当于双髂前上嵴最高点的连线与脊柱中线相交处。婴幼儿脊髓下端的终止水平较低,故穿刺点宜选择腰 4/5 或骶 1 椎间隙。

       腰大池置管引流是在腰穿的基础上放置一根引流管进入腰大池,从而实现持续引流避免反复腰椎穿刺的目的。该手术具有创伤小、可控制引流速度,避免反复腰椎穿刺痛苦等优点,腰大池持续引流不仅能引流脑脊液,降低颅内压,还能通过引流管向蛛网膜下腔注药。
        谈到这个问题来,说说他们的各自的优劣性。任何事物存在就是合理的,两者各有利弊,腰大池置管引流的主要风险是逆行感染,其次由于穿刺技术问题部分病人可出现严重的神经根痛,引流管不通畅,引流量控制不理想,引流管断裂残留体内等。

        反复腰穿相对来说更为安全,但是反复的穿刺会加重患者的痛苦。两者的选择上我觉得应该视情况而定,对于一般的颅内感染预期只需要数次腰穿既能解决问题的患者可以考虑反复腰穿。

        对于重症的颅内感染腰大池置管则为首选,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是外科治疗感染的原则,同时避免了长期治疗过程中反复穿刺所造成的医源性损伤,定期更换敷料及引流袋,注意无菌操作,每日送脑脊液常规生化培养,联合鞘内给药疗效还是值得肯定的。如果护理得当一般很少会发生逆行感染,但是最好半个月能更换一次引流管。

        恒定的引流量是最理想状态,由于患者颅内压及病情的变化,整个引流过程的流速往往是不稳定的。一方面需要医护工作者投入更多的精力不断观察调整;另一方面,很容易造成引流过度或不足。

        腰大池引流术其适应证已被临床医生用于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脊液漏、颅底手术围术期等患者的治疗中,其可以清除蛛网膜下腔的出血,引流“坏的”脑脊液,促进新形成脑脊液循环。

              腰大池引流的目的
(1)治疗颅内感染。应用腰大池引流治疗术后颅内感染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感染的脑脊液持续引流至体外,可促使脑脊液分泌,起到对有炎性反应的脑脊液冲洗置换的作用,并且缓慢引流脑脊液能带走部分细菌、毒素及坏死组织等。
(2)可行颅内压监测,有效控制颅内压。
(3)治疗脑脊液漏。蛛网膜下隙引流可以达到分流减压的目的,通过持续低流量的引流分流脑脊液,降低颅内压,有利于硬膜破口的修复,也有利于漏口和皮肤切口的修复。

     腰大池引流术后注意事宜
(1)严密观察患者瞳孔、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及有无头痛、呕吐、肢体活动障碍、颈部抵抗感等。置管后要去枕平卧6小时,12小时内要密切观察,24小时后根据患者的病情定时监测,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2)密切观察引流量、颜色和性状,严格控制引流的速度,避免引流过量,防止继发枕骨大孔疝、颅内出血、低颅压及气颅等。
       集液袋入口处高于外耳道平面5-15cm为佳,或根据每天引流量调节高度。引流量为200-300 ml/d,即10 ml/h左右。
(3)保持引流通畅。引流不畅时,积极找出原因。注意检查引流管是否扭曲、脱落;如堵塞或血性引流液较浓的患者,可经引流管定期用少量生理盐水冲洗,必要时更换引流管或重新置管。
        引流管通畅,但无脑脊液滴出,颅内压高,经甘露醇脱水后仍无法引流脑脊液者则采用本法无效,应拔除引流管。集液袋内液体要每天倾倒,更换时避免抬高集液袋以免反流(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很多引流袋或者集液袋都是抗返流的),要严格无菌操作。
(4)注意患者体位和引流管的高度。建议患者卧床(可适当抬高床头30°)但可以左右翻身,转动体位。体位高度有变化时需要调节引流高度。积极消除引起颅内压变化的因素,如控制患者咳嗽、保持大便通畅等。患者每天测颅内压一次,腰池脑脊液压力超过2.0 kPa界定为颅内压增高。
(5)保持穿刺点敷料干燥及完整,如发现敷料潮湿,应立即查明原因,并及时更换。避免增加感染的机会。
(6)腰大池持续体外引流,丢失了大量的蛋白质,要鼓励患者进食或鼻饲高蛋白、高纤维素、高热量的食物,补足所需的营养。
(7)严防颅内感染,严格无菌技术。保持局部皮肤干燥,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定时开窗通风,每天紫外线消毒一次,减少探视和人员流动。严格控制置管引流时间,定期留取脑脊液做脑脊液的常规及生化检查,必要时可做细菌培养,以便及时发现并治疗颅内感染。
(8)随着脑脊液颜色的澄清、各项指标的恢复(脑脊液中红细胞<100×106/L,蛋白<0.8 g/L),脑脊液漏的消失,患者一般情况的好转,应及时拔管,以防止引流过久,诱发或加重感染。一般置管3~7天,拔管后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生命体征,以防脑脊液漏的再发生。
             并发症及处理
(1)引流不畅: 与引流管打折、脱位、受压、管腔堵塞有关,可冲洗或更换引流管。
(2)继发颅内感染:操作不当导致逆行感染,要严格无菌操作,及时更换无菌敷料,避免带管时间过长,造成逆行感染,并每日化验脑脊液,据药敏实验结果及时调整抗生素。
(3)低颅内压综合征:引流量过多引起,可通过抬高引流袋调整引流速度予以纠正。
(4)急性硬膜下血肿:为引流过快、颅内压降低、桥静脉撕裂所致。
(5)气颅:为引流过快、过量时,使颅内压与外界大气压形成负压梯度,空气从漏口进入颅内;或在鞘内注射时操作不规范,使气体进入。
(6)神经根刺激症状:约1/3患者可有轻度神经根痛,拔管后症状消失。
(7)穿刺部位脑脊液外溢或穿刺点皮肤感染:引流时间过长,形成窦道,加之本身穿刺针粗于引流管。可在拔管后局部加缝一针,避免造成脑脊液外溢及窦道形成,避免局部皮肤感染发生。
(8)抽搐或下肢瘫痪:因鞘内注药速度过快或过量所致。鞘内注射药物均予以生理盐水稀释后缓慢注射。
(9)过度引流--脑疝:腰大池引流人为的增大了颅脑与椎管内的压力差,增加了脑脊液向椎管内的流速及冲击力,导致后颅窝脑组织下移,小脑扁桃体下疝至枕骨大孔,造成枕大池远端区域的脑脊液循环紊乱,导致脑积水的形成。
        颅内感染,引起蛛网膜的粘连,导致脑脊液循环及吸收障碍,也促进了脑积水的发生和发展。脑积水造成颅内压力增高,而枕骨大孔处的卡压又使颅腔内压力无法向脊髓腔内传导,两者之间的压力梯度逐渐增高,使扁桃体下疝程度逐渐加重。临床工作中腰大池引流并发小脑扁桃体下疝发生率较低,但如果出现头痛、烦躁、意识水平下降、颅神经麻痹、脑积水时应排除合并有小脑扁桃体下疝的可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