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脊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的手术治疗

 神经外科胡永珍 2022-02-20

伴随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完善,人们对医疗要求越来越高,半椎板入路肿肿瘤切除术应运而生。半椎板入路属于显微操作,对机体损伤相对较小, 能够有效保障生理解剖功能与脊柱的稳定性;此外,半椎板入路手术操作时间较短, 术中出血量相对较少, 手术疗效与安全性均受到临床认可。

髓外硬膜下肿瘤的治疗
脊髓肿瘤最直接有效的治疗方式为手术切除,在不影响脊髓与神经功能下切除病灶, 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保障患者运动、神经功能得以有效恢复。获取良好预后的关键在于尽早解除病灶对脊髓的压迫损伤。
半椎板入路肿瘤切除术 
半椎板入路肿瘤切除术主要被用于病灶体积相对较小、位置偏一侧的椎管内髓外硬膜下的肿瘤切除。此后,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半椎板入路肿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不断普及。椎管内肿瘤患者采取半椎板入路行病灶切除,能够有效保留棘间、棘上韧带, 对椎间关节及对侧的椎旁肌肉损伤均较小,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后路椎管的完整性, 利于维持术后机体脊柱稳定性。
脊柱生理解剖与半椎板入路手术方式的特点
手术切口较小,能够满足诸多脊膜瘤与神经鞘瘤手术需要小切口利于满足患者美容需求,目前美容需求是诸多患者较为关注的问题,因髓外硬膜下肿瘤常发生于胸腰段,针对年轻女性或病灶部位位于常暴露部位,皮下小切口能够有效满足患者的美容需求切口小对组织的牵拉小,可有效避免瘢痕组织造成的局部疼痛麻木活动受限等,特别是颈部手术患者,因颈部肌肉组织发达,椎管解剖位置较深,常规的入路容易造成术后颈部活动受限;此外,腰部病灶行常规手术入路容易造成患者术后腰部酸痛等不良并发症骨性结构破坏小,能够有效保持脊柱稳定性,但术中使用磨钻时,应注意避免损伤脊髓脊膜与神经根术中脊柱骨性结构未遭到破坏,不需要使用植入性材料进行重建,在降低手术费用的同时,还能够减少因内固定材料引发的相关并发症术中顺着肌纤维方向暴露术区,并未横断肌肉组织,利于术后早期下床活动, 防止因长期卧床导致的并发症增多。
半椎板入路手术方式注意事项 
脊髓神经组织容易损害,术中操作时应重点保护脊髓神经功能,术后应严密观察远期疗效,防止造成医源性神经损伤。针对脊髓生理解剖特点,术中应注意: ①术前在 臂机下精准定位,合理、精准的定位能够有效减少对机体的损伤,有效缩短手术时间;②因诸多患者肿瘤病灶处于椎体一侧,术中可通过适当倾斜手术台或调整显微镜角度, 选择利于手术操作的视野; ③包膜切开后, 可先行部分包膜内切除, 使病灶体积缩小、减压,然后将病灶包膜提起, 逐渐剥离,最终达到全切的目的,而对于实质性肿瘤,应分块切除,缩小肿瘤体积,扩张手术空间,切忌将整个瘤体强制性牵拉出来; ④术中为了扩大手术视野,可将同侧硬膜边缘与小关节旁的肌肉或筋膜进行缝合, 利于扩大手术视野,术中操作应避免强行拉拽, 针对半椎板入路手术切除难度较大者可改用全椎板入路手术切除肿瘤病灶。
半椎板入路手术方式的局限性 
临床实际操作过程中,半椎板入路肿瘤切除在实施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与其他手术入路方式相比,半椎板入路术中只需将患者棘突根部与半椎板咬除,尚保留棘突、棘间、棘上韧带,有效缩小暴露部位,减少损伤。需要注意的是,半椎板入路手术方式在减少对机体损伤的同时,也缩小了手术操作空间,对术中操作及手术视野均存在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硬脊膜缝合过程中,狭小操作空间导致操作的局限性, 操作时应密切注意保留外侧的关节突结构,若该结构被切除,将直接影响患者术后脊柱的稳定性 。对于包膜完整的肿瘤( 如神经鞘瘤) 病灶,病灶摘除较为容易,但对于病灶体积较大,且与周围组织粘连的病灶,摘除难度较大,虽然可以分块剥除肿瘤,但对于情况较复杂、损伤脊髓风险较大的瘤体,术中可改为全椎板切除术。

半椎板入路术治疗髓外硬膜下肿瘤主要存操作空间狭小和暴露范围有限的不足, 为有效避免术中操作受到影响,术中开窗宽度一般设为1.0~1.5cm,即使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病灶偏向一侧,该宽度也能够有效防止因术野暴露不充分而影响手术操作;此外,颈段椎管较宽,宽度可暴露 2 cm,因受肋骨及横突关节的影响,胸椎暴露椎板的宽度较窄,由于诸多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的病灶体积相对较小,且常偏向于一侧,因此采取的暴露宽度完全可以满足手术需求;但半椎板入路术无法适用于所有的椎管内肿瘤切除术, 其最佳适应证是病灶偏向单侧的髓外硬膜下肿瘤, 且肿瘤最大直径≤2 cm, 肿瘤跨度也不宜过大, 以不超过两个椎体水平为最佳。
微创是一种理念,而不是特指某一类手术。脊柱的微创手术有很多方式,通道、内镜都可以。每个医生各有认识和擅长,不要非此即彼,非要争个高下。我想只要坚持这一理念,坚持思考、学习、变化,都会取得良好的结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