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腰椎不稳,到底问题出现在哪儿?

 神经外科胡永珍 2022-02-20

腰椎不稳常见于影像学报告,到底是怎么回事?到底是不是病?
腰椎不稳是慢性腰痛、坐骨神经痛和腰椎术后综合征的重要原因。但是对于腰椎不稳,目前并没有统一的诊断标准。由于腰椎不稳的临床表现缺乏一定的特异性,因此其诊断标准尚存在一定分歧。
脊柱功能单位由相邻的两个椎体以及与之相连的椎间盘、小关节和韧带构成。腰椎的稳定性由椎间盘、小关节和韧带共同维持,同时也受神经和周围肌肉的影响。

腰椎的运动有屈伸,侧屈和旋转运动。正常腰椎的稳定性主要由椎间盘、关节突关节、关节囊、韧带以及肌肉等共同维持。腰椎退行性变引起的椎体和椎间关节的骨质增生硬化、韧带和关节囊的松弛和慢性损伤、椎间盘的脱水、损伤、变性,都会使原有的腰椎的关节稳定性下降甚至消失。
任何原因导致上述结构的损害都可能导致腰椎不稳。年龄的增长和慢性损伤,导致椎间盘及关节软骨退变,关节间隙变窄,韧带和关节囊松弛,导致其稳定性下降。稳定性的破坏会导致腰椎的活动性加大,腰椎过度屈伸和旋转会使椎间关节产生位移,位移的应力使小关节磨损加剧、关节突增生和椎间关节位移,导致关节囊松弛和慢性损伤,椎间盘就失去导向和保护,椎间盘脱水、损伤、变性,就会对脊柱的关节突制约功能下降,从而加剧小关节半脱位,关节囊撕裂,刺激神经末梢产生疼痛,导致肌肉痉挛,腰椎的正常平衡状态打破,就会进入失稳状态。
从腰椎不稳的病理过程看,腰椎不稳有退变、不稳和腰椎稳定重建3个阶段。椎间盘及关节面的退变,导致韧带和关节囊松弛,关节软骨纤维化。当退变进一步加重时,可出现腰椎节段的异常移位,即腰椎不稳,这一阶段最容易出现腰椎间盘突出。由于椎间盘退变,纤维环破裂、椎间盘高度下降,可导致周围骨赘的形成和纤维组织增生,可以使腰椎重新获得稳定。
腰椎不稳可分为临床不稳和影像学不稳,是慢性腰痛、坐骨神经痛和腰椎术后综合征的重要原因,其定义和诊断标准一直存在争议。美国骨科医师协会定义为:腰椎间节段性椎体在正常生理状态下,生理对合关系和平衡状态不能维持,出现病理的活动状态,并由此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目前腰椎不稳的诊断还没有一定的正规标准,不同学者有不同的意见。现在大多把有临床症状和矢状、角度位移作为腰椎椎体不稳的参考诊断标准,即活动或轻微的用力即可引发下腰痛并反复发作,腰椎活动受限,有时有绞锁现象,休息和外固定后疼痛可暂时缓解。
侧位动力X 线片示椎体矢状位移大于3mm 和(或)椎体角度位移大于15°(负角度大于或等于3°)。
腰椎不稳患者常有急、慢性反复发作的不同程度的下腰痛,疼痛可沿腰臀部放射到腹股沟及、下肢,膝关节以下常不受累及。
动态体格检查可有:患者向前弯腰然后直腰,如果有疼痛、绞锁、不能正常运动即脊柱异常运动阳性;患者俯卧位,检查者向前按压棘突,过度运动或疼痛即椎体间异常阳性;患者俯卧位,双足置地,检查者按压腰椎,如果疼痛,让患者抬腿再次按压,如果痛感消失即为俯卧位腰椎失稳检查阳性等。这些动态检查可以说明患者有节段性失稳可能,需要进行进一步检查。
由于腰椎不稳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和体格检查只能提供一个诊断方向。因此,X 线对于诊断腰椎不稳至关重要。

腰椎正侧位和过伸过屈位,可以观察腰椎的解剖学结构改变、椎体序列和生理曲度的改变、腰椎屈伸运动的范围和屈伸运动中腰椎失稳状态,在临床上有着独特的应用价值:
(1)可观察正位时腰椎侧弯、椎体旋转和棘突偏移状况:正常腰椎棘突、两侧缘是3 条直线,当椎体发生侧移、弯曲、旋转时,棘突的偏离度会发生改变,小关节和周围韧带、关节囊慢性损伤,从而产生疼痛。
腰椎不稳包括:前屈不稳、后伸不稳、侧方不稳和轴向旋转不稳等,腰椎正位可以反映腰椎的侧方不稳和轴向旋转不稳。
例如腰椎侧凸患者不仅表现为侧凸畸形,还大多伴有腰椎的轴向旋转不稳,而棘突的偏移度,不仅反映了腰椎的轴向旋转不稳,而且反映了椎体的侧方不稳,有大部椎体失稳患者在侧位和过伸过屈位上矢状位移和角度位移的同时有棘突的偏离,即冠状位移,以往学者大多重视矢状位移和角度位移,忽视了腰椎正位的观察。
通过测量可以说明棘突的偏移度可作为椎体失稳的辅助诊断标准,尤其是腰椎没有侧弯的情况下,棘突偏移可以作为诊断不稳的依据之一。
(2)可观察腰椎屈伸和侧弯的范围:腰椎屈伸异常的原因一是腰椎因为疼痛而产生保护性姿势,使腰椎的活动度减小,保护性的腰椎弯曲,是一种病态的平衡状态,反过来可以使腰椎肌肉痉挛、韧带损伤、小关节脱位程度加大,造成了恶性循环;二是腰椎处于失稳状态,椎小关节位移和椎间盘变性就可以使腰椎屈曲度改变的患者屈伸幅度明显较正常人变小,在此情况下,确定腰椎是否处于不稳状态即可根据功能位上有无运动障碍来决定。
(3)可观察椎体矢状位移和角度位移的改变:动态状态下椎体相对移位比静态移位的测量数据更能反映椎体失稳状态下矢状位移和角度位移的变化。极限运动时腰椎的位移状态下,节段性椎体的矢状距和角度变化的精确数据,以及和正常状态下数据的对比,说明在诊断椎体失稳的作用过伸过屈位比常规侧位价值更大。
有些患者在侧位或前屈位时,角度为负角,即椎间隙向后开口,当大于或等于3°时,可诊断为前屈不稳。
(4)可观察腰椎其它异常和疗效:可观察腰椎椎体边缘牵张性骨质增生、小关节增生与位移、上下关节突关节炎、椎间隙改变、韧带钙化等,过伸过屈功能位还能通过观察腰椎屈伸活动范围和椎体矢状、角度位移的数据变化,作为治疗前后复查对比的一项重要指标。
综上所述,腰椎椎体不稳的准确诊断仍然存在争议,影像学的不准确性和局限性,没有特异的检查方法,制约着椎体不稳的研究和进展,而且腰椎的活动度大小与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也不一致,不能单独依赖影像诊断椎体不稳。但是,X 线正侧位和过伸过屈位的测量与临床症状相结合,对诊断椎体不稳有了一定的诊断依据和标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