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与诊断定位

 神经外科胡永珍 2022-02-20

脊髓连接大脑和身体。脊髓位于脊椎管内,脊柱由24节脊椎骨组成。椎体在脊柱的前面,椎盘位于椎体与椎体之间。脊髓的正面是指其前部,背面是指其后部。脊髓的两边称为侧部。注意对于四肢行走的动物,后部是背侧,前部是腹则。
脊髓比脊柱短,只存在于脊椎颈1到腰1之间。通常骨性脊椎节段要低于脊髓平面。脊根从椎间孔穿出脊柱。脊髓在腰1脊椎平面下终止,在腰1到骶5的脊柱之间只有脊神经根。脊髓末端称为脊髓圆锥。脊髓圆锥下方脊根的形状由于和马尾相似,因此称为马尾神经。
虽然几乎每一个人都知道脊髓损伤会导致截瘫,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脊髓同样也控制大小便、性功能、血压、皮肤血流、出汗以及体温调节。 

脊髓震荡与脊髓休克

1、脊髓震荡:脊髓损伤后出现短暂性功能抑制状态。大体病理无明显器质性改变,显微镜下仅有少许水肿,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未见破坏现象。临床表现为受伤后损伤平面以下立即出现迟缓性瘫痪,经过数小时至两天,脊髓功能即开始恢复,且日后不留任何神经系统的后遗症。

2、脊髓休克:脊髓遭受严重创伤和病理损害时即可发生功能的暂时性完全抑制,临床表现以迟缓性瘫痪为特征,各种脊髓反射包括病理反射消失及二便功能均丧失。其全身性改变,主要可有低血压或心排出量降低,心动过缓,体温降低及呼吸功能障碍等。

脊髓休克在伤后立即发生,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周。儿童一般持续3-4天,成人多为3-6周。脊髓损伤部位越低,其持续时间越短。如腰、骶段脊髓休克期一般小于24小时。
出现球海绵体反射或肛门反射或足底跖反射是脊髓休克结束的标志。脊髓休克期结束后,如果损伤平面以下仍然无运动和感觉,说明是完全性脊髓损伤。

脊髓损伤的纵向定位



从运动、感觉、反射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的平面来判断损伤的节段。


颈脊髓损伤

1、第1、2颈脊髓损伤:病人多数立即死亡,能到医院就诊者只有下列神经病学改变:

运动改变:第1、2颈神经发出纤维支配肩胛舌骨肌、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肌,当其受伤时,会影响这些肌肉功能。

感觉改变:第1、2颈神经的前支参与构成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及耳大神经。当寰枢推骨折、脱位、齿状突骨折时,病人可感到耳部及枕部疼痛、麻木。检查时可发现有局部痛觉过敏或减退。

2、第3颈脊髓损伤:该部位的脊髓支配膈肌及肋间肌,损伤后不能进行自主呼吸,伤员多于受伤后立即死亡。常见的损伤原因为绞刑骨折,即第2至第3颈椎脱位,第2颈椎双侧椎弓骨折。这种骨折脱位亦可因上部颈椎于过伸位受伤引起。

3、第4颈脊髓损伤

(1)运动改变:病人为完全性四肢瘫痪。膈肌受第3至第5颈神经支配,第4颈脊髓节段损伤后,创伤性反应也往往波及到第3颈神经,故病人的自主呼吸丧失。创伤性反应消退后,膈肌机能可望恢复而行自主呼吸,但呼吸仍较微弱。

(2)感觉改变:锁骨平面以下的感觉消失,其他如括约肌功能、性机能、血管运动、体温调节机能等均消失。

4、第5颈脊髓损伤:损伤早期因第4至5颈脊髓受到创伤性水肿的影响,病人膈肌功能很差,加之创伤后病人发生肠胀气等更会加重呼吸困难。

运动改变:双上肢完全无自主活动而放置于身体两侧;肩部则因有提肩胛肌、斜方肌的牵拉而能耸肩。

感觉改变:患者除颈部及上臂前方一个三角区以外,所有感觉全部消失。

反射改变:患者除肱二头肌腱反射明显减弱或消失外,其余腱反射全部消失。

5、第6颈脊髓损伤:患者由于脊髓创伤性反应及肠胀气的影响,呼吸功能可受到明显干扰。

运动改变:胸大肌、背阔肌、肩胛下肌、三头肌瘫痪,肘部失去伸展功能。提肩胛肌、斜方肌、三角肌及肱二头肌仍可收缩,因而病人的肩部可抬高,上臂可外展90度,前臂屈曲,手放在头部附近。桡侧伸腕长肌呈下远动单位性损害,而第六颈脊髓节段以下的神经所支配的手指、躯干及下肢肌肉均呈瘫痪状态。

感觉感变;上肢的感觉,除上臂外侧、前臂背外侧的一部分以外,上肢其余部分均有感觉缺失现象。

反射改变:肱二头肌、肱桡肌反射均正常,肱三头肌反射消失。

6、第7颈脊髓损伤:伤后膈神经机能正常,病人腹式呼吸。

(1)远动改变:上肢轻度外展,前臂屈曲于胸前,腕可向桡侧偏位。伸指总肌肌力减弱,其中以伸示指肌的肌力减弱尤为明显;旋前圆肌、桡侧屈腕肌、屈指深肌、屈指浅肌、屈拇长肌均显力弱,故手呈半握状态。肱二头肌肌力正常。

(2)感觉改变:躯干、下肢、上臂、前臂内侧、手的尺侧3个手指、有时食指有感觉障碍

(3)反射改变:肱二头肌反射、桡骨膜反射均存在,三头肌反射消失或减退。

7、第8颈脊髓损伤:病人可见有单侧的或双侧Horner氏征;由卧位改为直立位时,可出现血管运动障碍,即位置性低血压,经过锻炼以后,此种现象可消失。

运动改变:屈拇长肌、伸拇短肌、骨间肌、蚓状肌、对掌肌、对指肌肌力减弱或消失;外展拇短肌完全瘫痪而呈爪形手。

感觉改变:感觉障碍范围包括4-5指、小鱼际及前臂内侧、躯干及下肢。

反射改变:三头肌反射及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有障碍。


胸脊髓损伤

1、第1胸脊髓损伤Horner氏征阳性,面部、颈部、上臂不出汗。

远动改变:拇收肌、骨间肌、蚓状肌部分瘫痪,拇展短肌完全无功能,肋间肌及下肢瘫痪。

感觉改变:感觉障碍发生在上臂远端内侧、前臂之内侧、躯干及下肢。

反射改变:上肢无反射改变,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有障碍。



胸髓仅影响部分肋间肌,对呼吸功能影响不大,交感神经障碍的平面也相应下降,体温失调也较轻微。主要表现为躯干下半部与两下肢的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以及相应部位的感觉障碍和大小便功能紊乱。


2、上胸段(第2至第5)脊髓损伤:病人仍可呈腹式呼吸。损伤平面越低,对肋间肌的影响越小,呼吸功能就越好,除有截瘫及括约肌失控症状以外,尚有血管运动障碍,病人坐起时常因位置性低血压而出现晕厥。

运动改变:损伤平面以下的肋间肌、腹肌、躯干及下肢麻痹,呈截瘫状。

感觉改变:损伤平面以下感觉消失。

反射改变: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膝腱反射及跟腱反射发生障碍。

3、下胸段(第6至第12)脊髓损伤

(1)运动改变:在第6至第9胸脊髓受伤时,上段腹直肌的神经支配未受损害,具有收缩功能,而中段的和下段的腹直肌则丧失收缩功能。在第10胸脊髓节段以下损伤时,由于腹内斜肌及腹横肌下部的肌纤维瘫痪,病人咳嗽时腹压增高,下腹部向外膨出。下肢呈截瘫状态。

(2)感觉改变:第6胸脊髓受伤时为剑突水平,第7、第8胸脊髓为肋下,第9胸脊髓为上腹部,第10胸脊髓平脐,第11胸脊髓为下腹部,第12胸脊髓为腹股沟。

(3)反射改变:上、中、下腹壁反射中枢分别为胸7-8、胸9-10、胸11-12节段。


腰髓及腰膨大损伤

1、第1腰脊髓损伤

1)运动改变:腰部肌肉力量减弱;下肢肌肉瘫痪,其中包括提睾肌、髂腰肌、缝匠肌以及髋关节的外展肌;膀胱、直肠的括约肌不能自主控制。

(2)感觉改变:整个下肢、腹股沟、臀部及会阴部均有感觉障碍。

(3)反射改变:提睾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足跖反射均消失。

2、第2腰脊髓损伤

(1)运动改变:髂腰肌及缝匠肌肌力减弱,股薄肌隐约可见有收缩,下肢其余肌肉瘫痪。肛门、直肠括约肌失控。

(2)感觉改变:除大腿上1/3感觉改变以外,整个下肢及会阴部鞍区均有感觉缺失。

(3)反射改变:提睾反射、腹壁反射阳性,膝腱反射、跟腱反射、足跖反射障碍。

3、第3腰脊髓损伤

1)运动改变:下肢呈外旋畸形;股直肌力弱导致伸膝力量弱,膝关节以下肌肉瘫痪。

2)感觉改变:大腿中下1/3交界处平面以下及鞍区感觉缺失。

3)反射改变:膝腱反射消失或明显减退,跟腱反射及跖屈反射阴性,提睾反射可引出.

4、第4腰脊髓损伤

(1)运动改变:病人可勉强站立、行走,但由于臀中肌力弱,病人步态不稳,极似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者的鸭步,上楼困难;足的跖屈和外翻功能消失,但背屈和内翻功能存在;膀胱括约肌和直肠括约肌没有功能。

(2)感觉改变:鞍区及小腿以下感觉缺失。

(3)反射改变:膝腱反射消失或减弱,跟腱反射消失,跖屈反射消失。

5、第5腰脊髓损伤

(1)运动改变:因髂腰肌及内收肌没有拮抗肌,故患者髋关节呈屈曲内收畸形,严重者可脱位。又由于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的肌力弱或瘫痪,可出现膝过伸畸形或者膝反弓弯曲畸形。此外,由于阔筋膜张肌及臀中肌力弱,病人行走时呈摇摆步态。胫前肌及胫后肌力量较强而腓骨肌、小腿三头肌瘫痪,可导致马蹄内翻足。括约肌失控。

(2)感觉改变:足背、小腿外侧及偏后方、鞍区感觉缺失。

(3)反射改变:膝腱反射正常,跟腱反射消失。

6、第1骶脊髓损伤

(1)运动改变:小腿三头肌及屈趾肌瘫痪而伸肌有力;大腿的股二头肌瘫痪或有少许肌力;半腱肌、半膜肌肌力减弱;膀胱括约肌及直肠括约肌仍无功能。

(2)感觉改变:跖面、足外侧、小腿外侧、大腿后侧及鞍区感觉减退。

(3)反射改变:膝腱反射存在,跟腱反射消失。

7、第2骶脊髓损伤

(1)运动改变:屈趾长肌及足部小肌肉瘫痪,病人不能用足尖站立。由于足之内在小肌肉瘫痪,足趾呈爪状。括约肌失控。

(2)感觉改变:小腿后上方及大路后外侧,足之跖面及鞍区感觉缺失。

(3)反射改变:跟腱反射可能减弱。



脊髓圆锥损伤




骶髓3-5和尾节称脊髓圆锥。损伤后,会阴部皮肤感觉减退或消失,呈马鞍状分布。

由于膀胱逼尿肌受骶2-4支配,可引起逼尿肌麻痹而成无张力性膀胱,形成充盈性尿失禁。大便也失去控制。有性机能障碍。肛门反射和球海绵体反射消失。腰膨大在圆锥以上,故下肢功能无影响。

脊髓损伤的横向定位

1、中央性脊髓损伤综合征:这是最常见的不全损伤,症状特点为:上肢与下肢的瘫痪程度不一,上肢重下肢轻,或者单有上肢损伤。在损伤节段平面以下,可有感觉过敏或感觉减退;也可能人触觉障碍及深感觉障碍。有的出现膀胱功能障碍。其恢复过程是:下肢运动功能首先恢复,膀胱功能次之,最后为上肢运动功能,而以手指功能恢复最慢。感觉的恢复则没有一定顺序。

2、脊髓半切综合征:也称Brown-Sequard综合征,损伤水平以下,同侧肢体运动瘫痪和深感觉障碍,而对侧痛觉和温度觉障碍,但触觉功能无影响。由于一侧骶神经尚完整,故大小便功能仍正常。如第一至第二胸脊髓节段受伤,同侧颜面、头颈部可有血管运动失调征象和Horner综合征,即瞳孔缩小、睑裂变窄和眼球内陷。此种单侧脊髓的横贯性损害综合征好发于胸段,而腰段及骶段则很少见。

3、前侧脊髓综合征:可由脊髓前侧被骨片或椎间盘压迫所致,也可由中央动脉分支的损伤或被压所致。脊髓灰质对缺血比白质敏感,在损伤、压迫或缺血条件下,前角运动神经细胞较易发生选择性损伤。它好发于颈髓下段和胸髓上段。在颈髓,主要表现为四肢瘫痪,在损伤节段平面以下的痛觉、温觉减退而位置觉、震动觉正常,会阴部和下肢仍保留深感觉和位置觉。在不全损伤中,其预后最坏。

4、脊髓后方损伤综合征:多见于颈椎于过伸位受伤者,系脊髓的后部结构受到轻度挫伤所致。脊髓的后角与脊神经的后根亦可受累,其临床症状以感觉丧失为主,亦可表现为神经刺激症状,即在损伤节段平面以下有对称性颈部、上肢与躯干的疼痛和烧灼感。

5、马尾-圆锥损伤综合征:由马尾神经或脊髓圆锥损伤所致,主要病因是胸腰结合段或其下方脊柱的严重损伤。临床特点:支配区肌肉下运动神经元瘫痪,表现为弛缓性瘫痪;因神经纤维排列紧密,故损伤后其支配区所有感觉丧失骶部反射部分或全部丧失,膀胱和直肠呈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因括约肌张力降低,出现大小便失禁。马尾损伤程度轻时可和其他周围神经一样再生,甚至完全恢复.但损伤重或完全断裂则不易自愈。


参考文献

[1]王方永,洪毅.脊髓损伤恢复、康复与修复[J].中华创伤杂志,2019(12):1057-1059.

[2]李家鑫,奚春阳,闫景龙.脊髓缺血性损伤预防措施新进展[J].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19,12(10):811-815.

[3]邹俊婷,麦筱莉,张冰.创伤性脊髓损伤的MRI评价方法[J].磁共振成像,2020,11(08):704-706+720.

[4]宋欢,叶仪云,黄飞燕.类固醇类激素应用于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20,36(15):2388-2390.

[5]程黎明.脊髓损伤分子病理机制研究进展与思考[J].中华创伤杂志,2020,36(05):403-407.

[6]朱宗波,李璐华,高斌,李军,冯大雄.脊柱脊髓开放性损伤急诊手术治疗体会[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20,35(05):507-509.

[7]佟安妮,张军卫.儿童创伤性脊髓损伤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20,26(04):377-381.

[8]宗兆文,秦昊,陈思旭,杨磊,张琳,杜文琼,钟鑫,周人杰,谭丹,吴昊.现代脊柱战伤分级救治专家共识[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9,44(12):991-999.

[9]贺宝荣,郑博隆.中国脊髓损伤规范化治疗和修复机制研究概况[J].中华创伤杂志,2020,36(04):289-292.

[10]冯俊飞,何江涛.脊髓圆锥损伤诊断与治疗的进展[J].临床骨科杂志,2019,22(06):758-761.

[11]肖志峰,陈冰,赵燕南,李佳音,韩素芳,陈艳艳,戴建武.脊髓损伤再生研究进展——搭建脊髓损伤修复的希望之桥[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9,49(11):1395-1408.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