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人,不是“老好人”

 神经外科胡永珍 2022-02-20

人,年龄越大,越会发现,所谓“吃亏是福”、所谓“好人有好报”,只是些骗人的鬼话。

只不过是又要利用你,又要让你甘心情愿被利用,骨子则透露着满满的瞧不起,以及“你能拿我怎么样”的不屑一顾。

郭冬临曾在他的小品《有事您说话》里塑造了一个老好人形象:

为了帮同事买火车票,自己穿着棉袄扛着被褥去火车站排了整宿的队。为了帮科长的忙,揽了自己不能揽的活,甚至自己贴钱进去。

善良的人都很值得别人尊重,但每个人的善良都应该有所锋芒,因为人不能惯,情不能盼,做个好人,但别做“老好人”。恰到好处的爱意和善良,都不是负重前行,而是量力而为。

所谓“老好人”,就是指那些遇事不辨是非、不讲原则、唯求和气、曲意逢迎的人。
所谓“老好人”,顾名思义就是奉行谁也不招、谁也不惹的处世哲学,无论别人说什么做什么,都一律“好好好”、“对对对”,原则不强、立场不清甚至毫无原则、毫无立场的人。

毛泽东同志在《反对自由主义》中描述“老好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明哲保身,但求无过……见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不愤恨,不劝告,不制止,不解释,听之任之”。诚然,“老好人”危害已无需赘言,关键是要认清问题久治不愈的“根”。
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或捣糨糊、和稀泥,将原则、规矩当成了随意揉捏的橡皮泥……类似的“老好人”委实不少。有人甚至还总结出了一套明哲保身的官场“秘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多喝开水身体好、少管闲事威信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逢人只挑好话说,动不动就违心夸赞,在智者眼中从来都是一种拙劣品行。孔子以“乡愿,德之贼也”批判那些“好好先生”;孟子认为这种人“同乎流俗,合乎污世”,表面上看是对别人全不得罪,实则混淆是非善恶,不抵制坏人坏事。更有一些“好好先生”,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讲原则,明知不对也不反对,甚至违心赞同。
“老好人”有一颗“好心”。“老好人”心目中的偶像或许是大肚能容的弥勒佛,可能除了杀人越货等穷凶极恶之事,他们好像能“容天下难容之事”。
“老好人”有一张“巧嘴”。他们常有三寸不烂之舌,或循循善诱,或谆谆告诫,或面面俱到,或事事周全。宽容、和谐、与人为善是他们惯用的主题词,也是他们占领的制高点。
“老好人”占一个“好”字,只是一个伪好人。何以见得?以对待坏人坏事为例,“老好人”一贯奉行“和为贵”的绥靖政策。他们也会劝坏人向善,但坏人根本不吃这一套,有时连敷衍都懒得敷衍。
“老好人”不是好人。无原则的大度,与混淆是非没有分别;无底线的包容,与不分善恶相差无几;无条件的忍让,与同流合污半斤八两。我们要做好人,就要是非分明、善恶分明,就不能做“老好人”。

祸从口出。待人处世,凡事要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怨天尤人,把责任归结到他人身上。少言寡语的隐忍,往往能够让自己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不成为那个鹤立鸡群的人,从而远离祸端。

其实好人并不是那么好当的,好人应该是有原则的,有一定的为人处世的方向的,如果偏了方向,不能够自己控制自己的话,那么就会倒向老好人的一面。

生而为人,确实不易,总有太多的无奈!经历的事多了,我们发现,人性既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悲观,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乐观。总之,记住一句话:人性是复杂的!

虽然人生充满各种艰辛,但是我们还是要做一个好人。尽管做一个好人很难,但我们还是要勉力为之。



坚持科普,希望医生和患者少走弯路,疾病得到尽早诊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