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将商鞅车裂灭族后,秦国旧贵族道:“既然商鞅已杀,为何还不废除新法?”秦惠文王的回答让这些旧贵族们意识到,他们的大王这一招真叫高明,借着杀商鞅把他们都给玩了。 战国时代,秦国被称为虎狼之国,而秦国的军队也被看作是对战争狂热的虎狼之师,根本原因就在于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之前,当时社会讲的是世卿世禄的,也就是说爵位,财富都是世代相传的。如果社会底层的百姓想要翻身逆袭,那基本上就是俩字“做梦”! 战国时期,战争就是各国之间抢夺地盘最直接的方式。可上阵杀敌那可是拿着命在拼,对参军的老百姓来说,我都拿着命去拼了,死了也就算了,可就是好容易打了胜仗活下来,就因为我的出身,我还什么也得不到。 这样以来,老百姓参与战争的结果就是两种,去送死或者即使活下来也还是一无所有,战争的一切利益都是属于贵族的。所以老百姓对战争的参与度就不那么热衷。 可战争光靠着那些贵族去拼命,那力量也太有限的。虽说诸国皆如此,可秦国却来了一个商鞅。商鞅变法就是迎合了人们趋利避害的特点,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豁出命去打拼。 秦国要强大要东出,那就必须要有强大的国力和军队。于是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秦国的老百姓,不论什么样的出身,只要你能在战场上立功,就能凭着功劳的大小向国家兑换相应的土地,房产,钱财甚至是爵位,成为秦国的新贵族。 这种制度无疑给了秦国的老百姓极大的希望,让他们看到了改变出身的逆袭之路。一时间,秦国的底层百姓将参军,上阵杀敌视为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 秦国上下也都成为了战争狂热者,把当兵视为最有前途的职业。有着各种福利的加持,秦国的军队上阵杀敌时更加勇猛,这使得其余六国的军队在秦人面前逊色了很多。 可事情都有两面性,商鞅变法虽然会让秦国的军事实力得到提升,但不可否认,变法切实伤害了秦国旧贵族的利益。如果草根阶层通过建立功勋来获得财富和地位,这就意味着,原本控制着社会全部财富和地位的旧贵族们就要放弃本可以属于他们的一切,甚至是让出原本自己拥有的利益。 因此商鞅变法遭到了旧贵族的反抗和抵制。不过在秦孝公的鼎力支持下,商鞅变法在秦国获得了极大成功,使得秦国的国力大增。同时商鞅成为了秦国炙手可热的权臣。 老贵族们虽极力抵制变法,奈何秦孝公力挺商鞅,大家也拿商鞅没办法,于是就将主意打到了太子嬴驷身上,也就是未来的秦惠文王。 那些人鼓动年轻的嬴驷去挑衅新法,这一招确实够狠。如果商鞅不惩罚嬴驷,那他的变法也就不用再继续了,可如果商鞅惩罚了嬴驷,那就是得罪了将来的国君,真是一个进退两难的局。 嬴驷触犯新法确实给商鞅出了一个难题,因为是太子,如何能对其用刑,可又必须要有人来承担后果。因此嬴驷的老师公子虔(嬴驷的伯父,秦孝公的哥哥)和公孙贾就成了替罪羊。 公子虔因教导太子不利,被割去了鼻子,公孙贾在脸上被刻了字。因为被如此羞辱,公子虔此后数年不曾出门。可到底是保住了嬴驷。而且秦国上下看到公子犯法都要被处罚后,人人自危,没有人敢在反对新法了。 嬴驷以身试法本是为了阻止新法的进行,不想反倒是助力了新法的推行。不过也因为这件事,嬴驷和公子虔和商鞅结下了仇。嬴驷继位后,公子虔既是嬴驷的亲伯父又为他受过刑,因此成为秦国宗室最德高望重的人。 为报当年的耻辱,公子虔联合老贵族一起诬陷商鞅通敌。此举却正合同样看商鞅不爽的嬴驷(秦惠文王)的心意,他立刻下令,逮捕商鞅,最终将被迫出逃的商鞅抓回了秦国,处以车裂之刑。 秦惠文王是秦国的明君,他杀商鞅的目的和那些老贵族们还是有所不同的。那些老贵族们无非就是因为商鞅变法严重损害了他们的利益,他们就想着杀掉商鞅,恢复旧制,继续他们原来的特权和利益。 可秦惠文王杀商鞅的理由却不同,一来就是他犯事时和商鞅结下的仇;二来,虽然秦国经过变法已经出现了一些新贵族,可毕竟根基不稳,绝大部分势力还被掌握在老贵族手中,自己刚继位,在政权交替之际,拉拢那些老贵族,稳定局势是必须的。 三呢,就是商鞅在秦孝公时已经是秦国炙手可热的权臣了,留着这样的人绝对是自己统治的威胁。并且《战国策》中曾记载,秦孝公曾说过将国君之位传给商鞅。不管从哪方面来说,秦惠文王都不会留着商鞅。 不过,商鞅变法确实给秦国国力带来了很大提升,秦惠文王肯定是明白的。所以在他看来,杀商鞅是一回事,对待新法就是另一回事了。 不过刚继位时,秦惠文王确实对新法表现出模棱两可的态度,或许就是为了稳定人心吧。可随着秦国局势的稳定,秦惠文王最终也没有废除新法,秦国此时也越来越强大了。 那些老贵族们再次去催促废除新法时,秦惠文王已经不需要巴结他们了,就表示杀商鞅是因为他通敌,跟新法有什么关系。此时这些人才明白过来,不管是他们还是商鞅,都不过是秦惠文王手中的一颗棋子,在他心中,都没有皇权稳定和秦国利益重要。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