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摩罗 || “君子”是《论语》的结构核心——《论语重编精解·君子篇第一》(29章)

 扫地僧一一 2022-02-20
【说明】2015年,我按照现代人的接受习惯,将《论语》512章文字,编辑为28个主题。2017年,开始按主题写注解。注解了三分之一,因其他任务而中断(全力以赴撰写《国学梯级公开课1-6册》教材去了)。2021年底,接着写注解。希望2022年能够完成。
图片

【君子篇导读】

夫子一生,做了三件事,一者为吾族确立了天道与道统,天道者,天下为公之信念也,道统者,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德政也,他将此道统命名为“文武之道”;二者为吾族确立了遵循天道之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就是以仁为政,以礼治世,思想路线就是修己安人、克己复礼;三者找到了承载天道与道统、践行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的人才群体,并为造就这个人才群体而终生艰苦工作着,这个人才群体就是君子群体。

《论语》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如果没有找到这个落实天道的实践主体,夫子就只是勤于思想而疏于实践。从《论语》《孔子家语》《礼记》等文献所述夫子形象来看,夫子有力挽狂澜、结束礼崩乐坏乱世之志,有体悟天道、提炼道统之慧,有经天纬地、开创历史新纪元之才,有修己安人、克己复礼之德,有自觉担当使命、知其不可而为之之勇,有终生辛劳造就救国救民救世救心人才群体之行。夫子非一书生,非一思想家也,而是一位真正的行者。后世名之曰“素王”,孟子命之曰“生民未有”,堪称如实也。

《论语》的思想核心是仁与礼,但孔子的工作核心却一直是发现君子、培养君子。夫子志慧才德勇行兼备,却不追求个人封地成圣,而是终生都在给君子定标准、按标准寻找君子、将救世救心使命赋予君子、矢志不渝造就君子。故《论语》作为传播尧舜禹汤文武周公道统和华夏文明的著作,其结构核心乃是君子二字。

图片

正 · 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篇第一》

【注释】子曰:先生说。“子”系“夫子”简称。周代以“子”、“夫子”称贵族子弟和公卿大夫,后演变为对老师的尊称,本书均译为先生。学:《论语》中的学字,主要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研究先王先圣留下的文献(比如《诗》《书》等),第二层是按照文献精神修炼自己,达到人格之提升。比如鲁哀公问夫子,众多弟子中谁最为好学?夫子回答说颜回最好学,而用来证明颜回好学的两个证据,是“不迁怒,不贰过”。这就是从学的第二层含义来回答问题的。时:适当的时候,同“使民以时”(《论语重编精解·使民篇》)、“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中庸》)的“时”。习:演习、实践,主要是对照文献、按照周礼规范演习各种礼仪,比如成人礼、丧礼、婚礼、士礼、乡饮酒礼等。说:悦。朋:皇侃《论语义疏》云“同处师门曰朋,同执一志为友”,这里指前者。自:从。愠:怒,生气。不愠:不生气,也就是平和愉悦,与前两条“悦、乐”相呼应。

【解意】先生说:“学而且按适当时机实习,不是很愉悦吗?还有更多的求学者从远处络绎赶来,参与咱们的团队,不是令人快乐吗?别人不理解、不认可我们,我们不因此郁闷、恼怒,这不就是君子胸怀吗?”

【讨论】“学而时习之”这一章,是《论语》全书开篇。

《论语》是孔门诸弟子及再传弟子共同撰写编纂的一本语录体文集,编纂诸君肯定在各个方面都各执己意,最后折中妥协,达成一致。为什么大家都能接受把这一章排为首脑?显然大家都认可这一章具有总领全书之效。

为什么这一章能够总领全书呢?因为这实际上是一篇团队建设之纲领。此纲领描述了两个现状,指引了一个方向,确定了一个目标。

两个现状。大家在快乐中求学、演练并践行,此其一;这个团队在道义上已经显现出号召力,远近学子络绎而来,团队不断壮大,此其二。

一个方向。无论团队如何壮大,夫子提倡的恪守礼乐制度、发展仁政思想暂时不为时世认可,这个残酷现实使得该团队暂时难以事功于外,而只能精进于内。“人不知而不愠”,就是给众门徒规定了“不求诸人唯求诸己”、“精进于内”的努力方向。

一个目标。精进于内的结果是什么?就是成为“君子”。君子人格既是夫子自我修炼的目标,也是他期望于弟子的人格理想。夫子虽然强调“君子不器”,但是就礼乐制度、仁政思想的大道而言,君子恰是承载大道之“器”。

夫子曾对鲁哀公说:“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夫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兄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孔子家语·哀公问政》)“修身”乃为治国九经之首。

夫子之意,先以内功把学生培养成弘道之君子,然后再图以道驭世、担当天下、重建礼乐制度之事功。周室衰微,无力统辖天下,也无力维系礼乐制度;诸侯纷争,各谋其私,所求在于摆脱礼乐制度束缚,实属礼乐之敌;大夫致力于篡国谋私、弑君自代,更是公然砸碎礼乐制度。指望这些精英人物起而收拾礼崩乐坏残局,重建太平格局已不可能。那么,什么人能够担当夫子所望呢?夫子认为士群体中,或许有堪当大任者。士就是平民百姓中比较杰出的人,而平民百姓就是像颜回那么“居陋巷”者。

于是,夫子提出有教无类主张,从平民百姓子弟中广招门徒,亲率弟子研究三代文献、演习周公礼仪,力图把他们培养成先王先圣文化及礼乐制度之承载者,造就为担当社稷、肩负天下、恢复周礼、再造盛世的栋梁之才。

这些来自寒门的弟子,凭什么能够担当天下呢?必须首先让他们修养、历练、磨砺自己,通过“修身”而成长为“君子”乃是第一步工作,故修身成为重要功课。先刻苦“修身”,磨砺意志,达到“内圣”,再由“内圣”而事“外功”,率领天下复归大道,重建礼乐,这是孔门师生共同认定的发展路径。所以,一部《论语》,以造就“君子”为文化目标,以“人不知而不愠”的“修身”原则总领全书,终于得到编纂诸君的一致认可。

另外,夫子作为团队导师,以“悦”“乐”为基调来描述两种现状,既有给团队打气提神之妙用,也把一种沐浴于宇宙大光明、熏染于天道大和谐的基因,种植在弟子心中。有此基因打底,就不致于目逢冷眼而灰心、身遇挫折而退却。一个肩负天下、躬行大道的君子团队,就必须如此坚不可摧,一往无前。

夫子出身寒微,幼年丧父,家境贫贱,以鄙事鄙业谋生。后来德隆名广,依然坎坷,无缘申其志,不得不浪迹四海。他行仁抱义而走投无路,九州求索而无立足之地。可他毫不怨天尤人,更无愤恨之心,而是隐身于黑暗乱世深处,从容淡定地教书育人,以尧舜禹汤遗文、文王武王政道、周公礼乐制度、天下为公理想、修己安人德操,为弟子们铸造君子人格,使他们成为神州文脉传承者,成为替天行道的仁慧勇战士,成为华夏文明历万世万劫而永生不灭之根与魂。他笑眯眯地看着众弟子一日日成长,对未来世界充满乾坤朗朗的想象与信赖。唯有此种志向、德范、心态、信念,才能说得出本章三句话来。

《论语》在记载先师思想言论同时,塑造了一个大仁大义的夫子形象,可见夫子门徒,不但理解夫子学说,也明悟夫子心态与人格。唯有此种理解和明悟,才能记录编纂得出《论语》来,才能在该书第一章就把夫子大仁大义形象展现给后人。

学而时习之,——礼乐文化后继有人;

有朋自远方来,——文武之道依然具有感召力;

人不知而不愠,——以大仁大恕精神待人接物,温厚处世;

不亦说乎?不亦乐乎?——在本团队的喜乐环境中修学进德、克己复礼;

不亦君子乎?——以君子之德担当天下,重建礼乐,以君子之能扭转乾坤,济世安民。

本章涵盖力如此广大,夫子之道,纲要已明,置于卷首,堪昭后学也。

2】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述而篇第七》

【注释】斯:这。善人:朱熹云,“志于仁而无恶”即为善人。恒:本指时间持续很长,此处指能坚持、有操守、不投机。杨伯峻指出此“恒”与《孟子·梁惠王上》“有恒产者有恒心”之意同,即有操守。亡:无。约:少,穷。泰:奢侈、宽裕、通达。

【解意】先生说:“圣人,我在现实中是看不到了;能见到君子,就很不错了。”先生又说:“善人,我在现实中是看不到了;能见到有操守者,就很不错了。”本来无,却假装有,本来空虚,却假装充足,本来匮乏,却假装富裕豪奢,这种人难于保持操守。

【讨论】此章内容,跟《论语》开篇第一章同等重要,因为它涉及夫子一个重大秘密,他对当时政治现实的判断、对治国主体的选择、对社会未来的预测,都隐藏期间。

夫子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什么是圣人呢?那些以部落首领身份,被各部落尊为天下共主,并以仁德治理天下,达到天下为公、大同等治理效果,给兆民带来尊重、和谐与幸福的政治领袖,被夫子等后人尊为圣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都是。夫子主张克己复礼,要求大家所践行者,就是那样一种圣人治天下的政治制度及相关文教规则。

夫子时代,周天子已经羸弱,失去了圣人之德、圣人之志,不再有号召力。诸侯虽然尊贵,可是大家各谋其私,只顾强国而不管治天下。夫子深刻认识到不可能指望他们来重建礼义、拯救天下。所以,他痛心感叹“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

既然无法指望圣人出世收拾残局,又不想放弃以礼治天下、重建大同世界的政治理想,夫子能指望谁呢?谁是可以取代圣人去治国平天下的主体人群呢?

夫子看上了士。

士乃民之秀者,也就是老百姓中比较出色的人,相当于今天的村长、村委会主任。他们的出身、资源、社会阅历、知识储备、精神能量都太弱了,完全没有挺身而出以天下为己任的现实可能性。

如果对他们进行文化教育、礼乐训练、道德启示,激发他们自觉立志、修身、养勇、养气,把自己造就为顶天立地的君子,那就具备内在的精神能量和相应的社会管理能力了,就可能担当收拾残局、恢复周礼、治国平天下的使命了。夫子主张有教无类,面向士林开坛教学,整理古代文献传诸后世,都是为了培养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救世君子。所以他说:“得见君子者,斯可矣。”意思是,他们虽然不是尧舜禹汤圣人再世,可是也足够扭转乾坤、治国平天下,这个格局也挺不错。

如何才能成为君子呢?夫子认为首先必须是一个诚实而不虚夸、质朴而不投机的人,故他强调“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朱熹指出,夫子最后几句话,乃是向学生指明入德进道成为君子的方便法门。夫子时时都在启示、点化弟子和广大士林,拳拳之心,不难领会。

曾参、子思、孟轲等孔学信徒,深得夫子宏旨,分别发明了“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学》)、养勇(《孟子》)、养气(《孟子》)、致中和(《中庸》)等学说,用以将士培养、训练为君子,最后将君子引入“修身、齐家、治国、公天下”的光明大道。从此一角度,可以说夫子之学,就是君子之学。

此章此意还体现了夫子敏锐的预测能力。夫子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尧舜禹汤圣人治世的现象,而是出现“士-君子”治国模式。秦完成天下一统,却没有恢复三代圣人体制,秦始皇本人也不属于圣人。秦祚昙花一现,真正完成大一统政权建设的是汉,建立汉朝并履行治国平天下使命的恰好是刘邦、萧何、曹参等“民之秀者”,这种制度一以贯之畅行两千年之久,参与治国者都是通过举孝廉或科举考试以脱颖而出的君子。当他们按照夫子规定的宗旨,曾参、子思、孟轲规定的训练方法,完成了自我训练,就具备了救世之德和治国之才。

夫子设计的“君子治国平天下”模式,彻底取代夏商周圣人模式,成为万世不易的固定模式。

3】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卫灵公篇第十五》

【注释】孙:同逊,谦虚。

【解意】先生说:“君子必须以道义为根本,其抱负和事业必须按照礼乐规矩推行,施展抱负时必须有谦逊态度,要以诚信风范力求实现。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

【讨论】夫子为救世君子指明了一条成长之路,希望弟子照此践行,成就治国平天下大业。此章充分体现了夫子的政治抱负,此种抱负几乎完美地落实在其教学实践中。

光有培养君子之目标、抱负还不够,还必须具备把弟子培养成君子的具体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对弟子有用,对社会上所有那些仁人志士,都有指导意义。

本章即是一套心法,包含义、礼、逊、信四德。四德具备,可通大成。君子之德、君子之才、君子之业,尽在此四字中。凡有君子之志者,必可明此大道。

业已担当治国大任者,可照此心法施政行策,正在“学而时习之”者,可照此心法造就自己。

4】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篇第十五》

【注释】病:责备,怨恨,遗憾。无能:没有能力。之:取消“人不己知”句子独立性,以使该句子成为动词“病”的宾语。不己知:不认可自己。动词“知”与宾语“己”倒装。

【解意】先生说:“君子只遗憾自己缺乏修为与才干,不责备他人不认可自己、不给自己委任官位。”

【讨论】夫子如此教导弟子,有利于弟子在困窘境遇中耐心磨砺自己。如无此耐心,将无法承担重任。

今人龚希平在《论语审读》(未出版)中指出,本章“焉”为代词,指代上章“义、礼、逊、信”四德,所谓无能,即指在“义、礼、逊、信”四方面没有修为,可参考。龚氏解《论语》,极注重各章与上下文之互补互动,堪称良法,甚可关注。

5】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卫灵公篇第十五》

【注释】疾:忌恨,忧虑。没世:终身。称:赞扬。

【解意】先生说:“君子最忌恨一生碌碌无为,到死也没个好形象、好声誉留给人世。”

【讨论】人生苦短,劳碌奔波几十年,即与草木同朽,让多少人深感荒寒绝望,死不瞑目。中国文化创造了两条途径,给荒寒人生提供温暖,给绝望生命提供意义。

一曰注重人世间血脉绵延,每个人都能成为后世血亲永续祭祀的祖先,在香烟缭绕中获得温暖和永恒。二曰注重民族文化之建构与传承,每个人都可能在这条文明的历史长河中获得道德肯定和荣耀,成为后世永远称颂的圣贤。有人称中国人的宗教就是历史崇拜,就特定角度言之,此种概括甚有道理。

如果一种文明缺乏这种价值建构,个人和种族都只能在虚无主义中挣扎,必将形成杀人放火的负能量,只能害人害己。

夫子作为中国文化之集大成者,其一言一行都关乎民族文化之长远建设问题,实有民族导师心志。另一方面,他使出一切手段激励门弟子立志立德,要他们致力于克己复礼、再造乾坤之大业,实现光照史册之理想。惟此,中国文化才能更好地保护族民获得生活太平和生命价值。孔门弟子深会乃师圣意,编次《论语》时没忘列入此章。

6】子曰:“君子不器。”《为政篇第二》

【注释】器:具有特定使用功能的用具,与“道”对应。

【解意】先生说:“君子不应该像那些具有特定使用功能的器具,限于一种用途,而应该成为道的承载者,万化集于一身,能够化育万物。”

【讨论】夫子面对学生只说了半句话,因为弟子闻一知十,后边省略的意思他们人人清楚,后世学人也一看即明白。

君子既然要担当天下,就不可仅有一技一能,而必须“识见高明,涵养深邃,其体既无所不具,故其用自无所不周。大之可以任经纶匡济之业,小之可以理钱谷兵甲之事。”(《张居正讲解论语》)总之,君子必须与道齐一,成就全才,以便承担安邦治国、化育天下使命。

至于具备一技一能者,虽为器,也是难得之才,理应受到尊重,应该被安排在适当位置,为社会繁荣、国家治理发挥作用。故以“器”述人,大多数语境中也是赞誉,比如夫子曾将子贡比作“胡琏”之器,即是褒奖,今人言某人“不成器”则是严重批评。此亦反证“君子”之标何其高也。

7】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为政篇第二》

【注释】周:四周,范围之全部,具有普遍性。比:二人相依相亲,与“周”对应,表示小范围亲近,结党偏私。

【解意】君子待人以仁,对谁都忠厚友爱,光照四方,小人仅对具有共同利益者讲义气,常常结党营私,不能以诚待众。

【讨论】君子之心,光明磊落,秉公怀仁,故能友爱万方。小人之心,唯己唯私,重利重物,故以私心面对世界,以私利权衡万物,只对利益攸关者亲厚友爱,对其他人则警戒、猜疑、冷漠。

小人之意符合人之常情,君子之超迈阔大则需要经过学习前贤、修炼杂念、排除尘俗才能达成。夫子之学,即是给常人、小人铺设一条学习、修炼之路,以图将常人、小人造就为君子。故夫子之学,乃君子之学也。

8】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篇第四》

【注释】怀:心中顾念、惦念、看重。

【解意】先生说:“君子心中惦念自己的行为及国家治理是否符合善德,小人惦念乡土里社中的舒适日子;君子顾念自己的行为和国家治理是否宽严适度,小人顾念自己的选择是否能挣来更多财货。”

【讨论】夫子此章,意在区分君子小人器量之大小。君子胸怀天下,所顾念者皆有利于天下安泰之普遍事物,与天下万民福祉息息相关。小人唯己唯私,所顾念者只是个人居处环境之好坏,与获取财货之多寡。文中君子乃国家栋梁,小人乃安守老婆孩子热炕头之常人。

夫子之志,在于培养担当天下之君子,故在授课、燕处各种场合之言谈,常以君子之德激励门生。学子深明夫子情愫,特将此言编入书中。

9】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篇第四》

【注释】喻:明白,知晓,告知。

【解意】孔夫子说:“君子最懂仁义,小人太重货利。”

【讨论】在《论语·里仁篇》中,本章上一章讨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下一章讨论见贤思齐。这为读者理解本章提供了线索。夫子之意,我们对君子小人都应该具备同情式理解,他们各有特点,都可予以尊重。君子器量宏大,具有超越性,故通晓并践行仁义,小人乃升斗小民,长期陷溺于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中,故重于货利。

夫子希望前来求学之士,能够从小人心胸超拔出来,见贤思齐,发展为“戴仁而行,抱义而处”(《礼记·儒行》)之君子。唯君子能扶危救困、解民倒悬也。夫子之言,表达了他对于门弟子的殷殷期望。

10】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公冶长篇第五》

【注释】子贱:宓子贱(前521-前445),鲁国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解意】先生谈到宓子贱时指出:“像宓子贱这样的人,就是君子。如果说鲁国没有君子,宓子贱是从哪里学来的君子之德呢?”

【讨论】夫子期望造就千百万君子来收拾春秋乱局,当其从门弟子中发现一位具备君子之德者,甚是欣悦,高调赞扬,希望其他弟子都能向他学习。

他认为宓子贱成长为君子,非为夫子学堂独家之功,他的成长环境对他也具有造就之功。通过宓子贱推测出鲁国社会必有君子,这让夫子看到了重建礼乐、收拾乱局的潜在人才群体,夫子因此深受鼓舞,所以言谈之间喜形于色。

11】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篇第七》

【注释】戚戚:忧愁不安。

【解意】先生说:“君子心胸平坦宽广,小人总是一副忧愁不安、患得患失的样子。”

【讨论】君子器量大,为人诚实,不会伪装,不需掩饰,不为私欲私利动心,故总是身心放松,光明正大。小人之私欲私心总是蠢蠢欲动,却难于满足,故长期伪装,设法掩饰,总是身心紧张,或机敏亢奋,或局促不安。

在所有社交场合,根据一个人是处于放松状态还是保持高度机敏、紧张状态,是判断人的一种重要依据。前者一般比较单纯、豁达,好相处,后者一般多欲多心,处处计较,不好相处。

12】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颜渊篇第十二》

【注释】司马牛:司马复姓,名耕,又名犁,字子牛,宋国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解意】司马牛请教如何做一个君子。先生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就能称作君子吗?”先生说:“扪心自问时没有愧疚,还有什么忧愁恐惧呢?” 

【讨论】一个人诚敬立身,仁义待人,闲居内心坦荡,任事无愧职责,当然堪称君子。

达则担当社稷之重,穷则问学修德、孝亲敬友,坦荡为怀,不患得患失,这就是夫子心中的君子形象。

13】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篇第十二》

【注释】是:此,指代上文。

【解意】先生说:“君子乐于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会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则与此相反。”

【讨论】君子小人,器量有大小,品质有善恶,对他人的态度和期待也大有差异,故行为也必将相反。

以夫子之言,观察身边人物,无有不验者。

14】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子路篇第十三》

【注释】恒:恒长持久之心性。巫医:以祈祷、作法、通神之术给人治病者。

【解意】先生说:“南方人有句俗话:'一个人如果没有恒长持久的心性,就没法当好一个巫医。’这话很对!”《易经·恒挂》爻辞说:“一个人不能长久地持守自己的心性和德行,总会遭遇羞耻的。”先生说:“这个不用占卜就能知道。”

【讨论】此章断句很不方便,估计原文还有内容,流传中有脱落之字。引述《易经》的那句话,要么是对话者所言,要么是夫子自己说出来了,后文出现“不占而已矣”才符合情理。弊意以为,应该是对话者引述《易经》内容,夫子以“不占而已矣。”作回应。故“不恒其德,或承之羞”之前应该有一“曰”字,或“某某曰”内容。

“恒”有二意,一指恒长持久之心性,这是中性词,一指恒守其德,有操守,这是褒义,两层含义密切相关。

夫子希望弟子及广大士努力修炼自己,成长为担当天下的君子,故特别重视人们的恒久心性和操守。因为只有恒久的修炼和磨砺,才能造就君子之德。门弟子曾参深明夫子之心,著《大学》演绎夫子之学,指出君子修身养德之过程为:“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所谓“得”,就是得大道,得君子之道,也就是成就君子之德,古语“得”“德”通用也。

没有恒长持久之心性,不可能完成“知止、定、静、安、虑、得”的修身过程,故夫子将“恒德”“恒商”看得很重,也看得很高。在《述而篇》中,夫子感叹说:“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此言中夫子几乎将“有恒者”等同于“君子”,褒奖有加。

后世朝廷以科举选拔治国之才,即是夫子思想之实践。一个人七岁入学,瞄着科举目标,坚持发奋学习十几年,于二十岁或更年长时考取进士,这个过程,就是对“恒德”之严峻考验。若能坚持十几年不动摇,按部就班完成“知止、定、静、安、虑、得”的修炼过程,才学方面又能达到进士要求,此人也就是堪当大任的君子了,就能为治国平天下建功立业了。夫子之学,其基本社会诉求就是这个目标。此即夫子对中国教育之“顶层设计”。

15】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子路篇第十三》

【注释】易事:易于以下级身份与之配合工作并为之服务。难说:难于取悦,说同悦。求备:求全责备。

【解意】先生说:“在君子手下做事,相处容易,要取悦君子则不容易。以不正当方式讨他欢心,他会不高兴。当他任用人时,肯定是根据你的才德分派任务。在小人手下做事,很难与之相处,要想谄媚取悦,则很容易得他欢心。虽然你用非正当方式取悦他,他也照样会怀着欢心偏爱你。当他给人安排工作任务,你干得再好都得不到他的尊重,各种求全责备没完没了。” 

【讨论】君子心怀仁恕,自信自爱,不需部属谄媚,能尊重部属才德和劳动成果,敢于承担责任,不会对部属求全责备。小人器量窄小,仁恕稀薄,缺乏自信,欲以奴役他人求自尊,故喜欢部属谄媚,对部属才德和劳动缺乏尊重,横挑鼻子竖挑眼,借以显得自己高远超迈。夫子饱经磨难,阅人无数,对君子小人之差异洞察入微。

16】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子路篇第十三》

【注释】泰:坦荡、平和、舒适。

【解意】君子心态轻松平和,所以坦然自在而不骄横傲慢,小人内心紧张卑怯,所以骄横跋扈而不平和。

【讨论】夫子为什么如此频繁地讨论君子问题?那是因为他对君子寄望甚重,此意可参照笔者本篇第2章(“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之讨论。

孔门弟子为什么不厌其烦记述夫子对君子如此多的谈论?说明弟子们明白夫子谈论君子话题之深意。

17】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宪问篇第十四》

【注释】南宫适:即南宫括,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之一。羿:有穷国国君,他杀死夏君太康,攻占夏都灭夏成王。其臣寒浞杀羿自代。此羿非“后羿射日”之羿。奡:寒浞之子,被夏王少康诛杀。荡舟:有三解,一覆舟,二陆地行舟,三舟左右摇晃冲锋陷阵。

【解意】南宫括请教先生说:“有穷国羿箭法无双,寒浞之子奡力大无穷,能够陆地行舟,可是他们都不得好死。禹、稷二人勤勤恳恳致力于劳作,终于拥有天下。”夫子未作答复。南宫括离开后,先生对身边人说:“南宫括这人,是个君子,他知道崇尚德义。”

【讨论】本章难点,在于夫子为什么不正面回答弟子提问,直到弟子离开,才对此发表评论。《论语》编著者还特意强调“夫子不答”,显然有某种暗示。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指出:南宫括暗中把羿和奡比作当世权力者,把禹、稷二圣比作夫子,故夫子不便作答。此说可参考。

18】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宪问篇第十四》

【注释】不仁者:未做到仁的时候,者指某种情况非指某人。

【解意】先生说:“君子也有未能行仁的时候,要想小人有时候也行仁,这是不曾出现过的。” 

【讨论】在《论语》中,小人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中性词,只是器量窄小,缺乏理想和格局,道德上平庸。但平庸并非过错,故不因平庸而负道德责任。因而君子小人大多是素质高低之比较,并非对立。

在此章,夫子颇有将小人与君子对立起来之意。君子整体上怀仁,偶尔不仁颇可原谅,小人整体上不怀仁,偶尔怀仁也绝无可能。小人因此在道德上处于君子之对立面。夫子之意,值得细察深思。

19】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宪问篇第十四》

【注释】位:职位。政:特定岗位之职能、政务。

【解意】先生说:“君子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越界操劳相关政务。”曾子说:“君子之思虑,不越过自己的职能范围。”

【讨论】夫子曾有官场实践,此言直接作用当在告诫弟子注重工作伦理。曾子深明夫子之意,加以发挥论证。

社会之运行,有赖严整之秩序;严整之秩序,有赖严明之规则;严明之规则能否遵守,有赖人们之组织觉悟。文明社会乃高度组织化社会,唯各司其职,才能良性运行。若随意越界,不守规矩,狗拿耗子、牛充猎犬、犬代牛耕,则社会失序,文明溃败。故人们内在的组织性,才是维护社会秩序之关键因素。师徒二人于此意见一致,相互支持。

20】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卫灵公篇第十五》

【注释】小慧:小才智、小聪明。

【解意】先生说:“那些无志小子,一帮人成天聚在一起,无所事事,放浪扯淡没完没了,所谈跟人间正道无关,只是卖弄小聪明。这种人要想有出息,难啊!” 

【讨论】夫子以此示诸弟子,当在警戒弟子不要胸中无志,心中无道,成天虚掷光阴,炫耀那么点自以为是的小聪明。如果不抱道求学,修己进德,必将终生一事无成,靠那点小聪明是达不到君子境界的。

夫子所望于弟子者,修学修志成为君子,以肩负天下之重。若弟子不能入此成长轨道,夫子则难免焦虑,故以此反面典型训示门弟子也。圣人之心,殷殷可感。

21】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卫灵公篇第十五》

【注释】诸:之于。

【解意】先生说:“君子责求于自己,小人责求于他人。” 

【讨论】此章乃儒家自我修炼之重要法门。《论语》中表述类似观点者,内容甚多。比如“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等。《孟子·公孙丑上》指出:“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离娄上》指出:“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求诸己”精神,即是勇于担当、勇于奉献之精神,乃豪杰精神、圣贤精神也。此亦夫子立志造就君子、重建礼乐之精神基础也。“求诸人”精神,即是责备、索取、奴役他人之精神,乃强盗精神、奴隶主精神、无赖精神也。

孔学一脉,鄙弃“求诸人”精神,一直以“求诸己”精神相激励、相号召,其担当天下、奉献神州者,代不乏人,故孔学殿堂,实乃豪杰圣贤之堂也。

22】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卫灵公篇第十五》

【注释】矜:庄敬、自尊自重。矜本义为矛之柄,古代国家外交仪式中,武士持矜迎宾,庄严威武。群:朱熹云,和以处众曰群。

【解意】君子庄敬自持,但不与人争长论短,君子以道义待人,人缘很好,但不与人结成谋私谋利的团伙。

【讨论】张居正曰:庄以持己,叫做矜。不争,是无乖戾的意思。和以处众叫做群。不党,是无偏向的意思。

所言在理。吾夏文化,讲究中正平和,力求不偏不倚,每论为人处事,必强调执二用中。表彰庄敬矜持时,必以随和仁厚与世无争相调和,以避孤高自傲不近人情。表彰仁爱友善融入群众一片融洽时,必以不偏向一方相调和,以避结成小圈子而遗忘大世界。

孔门所重之君子,乃顶天立地,以天下自任者,胸怀改天换地、福佑万方之德,不以屑小私利损其普济天下之大志,不以偏爱一方损其博施兆民之大情。

23】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卫灵公篇第十五》 

【注释】举人:举荐、提拔某人。

【解意】君子不会因为某人所言中听就提拔他,也不会因为不喜欢某人就听不进其正确意见。

【讨论】有言者未必有德,提拔官员,贵在有德,故不以一言为据。某人不堪重任,但未必无一善言。遇其善言可用者,不可排斥。

君子之德,如日月所照,不偏不弃。善待万物,善处万事,方可行克己复礼之志也。

24】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卫灵公篇第十五》

【注释】不可小知:无法从小事上看出其才能。大受:授予重大使命。春秋战国时期,受、授通用,《左传》《国语》均有例子。

【解意】先生说:“对于君子,不能用小事衡量、考验他,却可以授予他重大使命,对于小人,不可授予重大使命,却可从小事上看出其能够胜任的器量才德。” 

【讨论】夫子以一切方式激励君子勇猛精进,自觉承担社稷之重,同时也从各个角度启示社会各界,认识君子的特点和价值,努力为君子成长创造好的社会环境。

不要因为君子一件小事没做好,就认为君子不足取,也不要因为小人长于细末之事,就莽莽撞撞地交托天下之重以致于误国误民。

器分大小,才有高低,君子必须立志成为改天换地、安邦治国之大才,克己复礼之业才有希望。

25】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卫灵公篇第十五》

【注释】贞:言行一致,固守正道。谅:信实,取信于众。

【解意】先生说:“君子固守大道,不会执迷于小信而有伤大义。”

【讨论】《孟子·离娄下》云:“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论语》云:“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重编精解处世篇第十四》)《论语》云:“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论语重编精解士德篇第十一》)朱熹《论语章句集注》云:“谅则不择是非而必于信。”皇侃《论语义疏》云:“君子权变无常,若为事苟合于道,得理之正,君子为之,不必存于小信,自经于沟渎也。”

所谓取信于众,媚俗也,所谓必于信,自缚也。夫子之意,启示君子知权通变,从取信于众之束缚中解放出来,以大道大义为标准,以克己复礼为目标,勇猛精进,敢作敢为,致力于修己安人、平治天下之业。

26】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季氏篇第十六》 

【注释】戒:警戒,克制,革除。

【解意】先生说:“君子一生应该有三种警戒:年轻时血气未定,应警戒自己不要贪恋女色;壮盛之年,血气正旺,应警戒自己不要争强好胜、逞勇斗狠;到了老年,血气衰弱,应警戒自己不要贪得无厌,无论面对荣誉、地位、财货,都要保持克制和淡漠。” 

【讨论】人生在每个阶段都有某些特征和优势,如果没有道德意识和价值理念予以管控,这些特征和优势就可能造成不良后果。

夫子之所以提醒大家重视修身审己,就是为了帮助人们摆脱困扰,顺利成长为堪当重任的栋梁之才。

27】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不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阳货篇第十七》

【注释】子贡(前520-前456):复姓端木名赐,卫国人,孔门十哲之一,恶:厌恶,憎恨。居下流而讪上:流字为衍文,当去除。居下而毁谤上级。窒:堵塞不通,固执不知权变。徼:窃取,抄袭。不孙:不谦逊。孙通逊。讦:攻击别人隐私。

【解意】子贡向先生请教:“君子也有厌恶的人吗?”先生说:“当然有,厌恶宣扬别人过错者,厌恶身居下位却毁谤上级者,厌恶勇敢却不懂礼节者,厌恶固执而不通事理不懂权变者。”先生接着问道:“赐啊,你也有所厌恶吗?”子贡说:“我厌恶窃取他人成就却自以为聪明者,厌恶把不懂谦让当做勇敢者,厌恶攻击别人隐私却标榜自己直率者。” 

【讨论】夫子欲将门弟子和民之秀者培养造就为君子,是为了他们能够担负天下之重,如果他培养了一批没有原则的冬烘先生,那就意味着事业之失败。故夫子对君子之人格特征有所设计、有所期待。本章即是夫子对理想的君子人格某一特征之表述。

夫子及《论语》对中国文化具有至大影响,不但对君子养成发挥了作用,而且在塑造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方面产生了重要效果。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仁慈为怀、抱道行义、宽厚包容的民族,具有仁义礼智信之内质,温良恭俭让之风范,又是一个是非明辨、爱憎分明、刚健精进的民族,具有千古不易之义利之辨、夷夏之辨、经权之辨,在关键问题上决不含糊退让。

本章讨论君子之恶,就是为了强调在事关大道大义时,我们不可以包容谦让自诩,而必须爱憎分明,势不两立。

今之君子,常常只强调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忽视了中国文化的严正性和排异性,未免片面。排异性是任何事物内在的自我保护意识,是坚守自身本质属性和核心利益的决心和能力,是一种非常正面的正当的意志和行为,本章所“恶”即是例子之一。

以包容性为借口而对负面事物、邪恶事物持和稀泥态度,从来不是中国文化之特征,也不是君子圣贤之人格特征。

没有包容性,文化无法发展,没有排异性,文化形不成传统,也难于在正道上行稳致远。中国文化为什么延续几千年,不断发展壮大,绵延不绝?就因为它二者得兼。

如果光强调中国文化的包容性,把中国文化当作来者不拒接纳外来文化、异质文化的垃圾篓,只能毁了中国文化,也会威胁民族复兴大业。

28】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宪问篇第十四》

【注释】修己:修炼自己,克制私心、邪念、欲望。以:而,连词。敬:诚敬处世。人:士大夫以上的群体,百姓:民,庶民,老百姓。病:瑕疵、遗憾。

【解意】子路向先生请教怎样才能成为君子。先生说:“好好修炼自己,以敬畏之心面对生活。”子路说:“这样就可以了吗?”先生说:“好好修炼自己,以便能造福于士大夫群体。”子路说:“这样就可以了吗?”先生说:“好好修炼自己,以便能造福于天下万族百姓。修炼自己而造福于天下万族百姓,连尧舜都担心自己做不好。”

【讨论】这一章讨论君子的三个层次,第一是做好自己,第二是造福于士大夫,第三是造福于天下万族百姓。夫子与子路的对话,步步升华,渐入化境。修身学说求诸内和发乎外两个维度,在这则对话中都有体现。

在夫子的思想世界,尧舜禹汤通过修内而成圣,通过事外而成王。帝王不是通过征伐天下而成就,乃通过服务天下而成就。服务对象不限于帝王将相士大夫,而是包括庶民在内的社会全体成员,也就是天下万族百姓。本章明确表达了这种思想主张。

一个君子的道德建设,和事功建设,都必须从修身起步。修身被儒家提高到为人之“本”的地位,这一点《大学》有明确表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本。”(《礼记·大学》)在这段文字之前,是一段逆向表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礼记·大学》)修身首先是精神的、道德的自我建设。这种自我建设不是为了独善其身,不是为了当隐士逸民,而是要担当责任,肩负起天下兴亡。修身的内在目标和外在目标,在《大学》中表述得更为明确。

当今人们好批评夫子只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此论远不如实。《论语》、《孔子世家》均无此意。夫子后人所著《大学》《中庸》《礼运》《孟子》等等,也非此意。夫子志在天下,其终极目的是天下太平,士农工商各安其业,各司其职。统治阶级是强者,他们有能力劫掠一方,穷奢极欲。夫子号召君子以礼乐拯救天下,谴责弑君叛王,正是为了遏制统治阶级的欲望,保证天下由安定而温饱、由温饱而小康、由小康而大同。其说常常突显着庶民百姓的根本利益。当他把安定百姓当作最高目标指示给子路时,实际上是对百姓的利益赋予最高的合法性和严肃性。

在另一个场合,夫子回答子贡的请教时,表现了同样的关怀与倾向。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当他听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时,眼睛突然闪亮起来,神气突然振奋起来。那何止是仁啊,那就是圣啊。然“圣”是夫子设定的修己求道的最高境界,不难推断,“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也就是夫子所期望的治国理政的最高目标。

虽然夫子在他那个时代,不可能提出人人平等或者阶级平等的主张,但是,在他的政治想象中,“民”与“人”一样,一直是他服务的对象,帮助的目标。

夫子与鲁哀公讨论君民关系时,曾这样告诉鲁哀公:“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可知矣。”(《孔子家语·五仪解第七》)

二百四十年之后,荀子表述了完全一致的看法:“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 

有人将夫子政治思想概括为维护等级制,或者概括为为统治阶级服务,此说与事实颇不相符。夫子主张君子均应致力于恢复周礼、实施仁政,都是为了实现他的小康目标和大同理想,而在小康目标和大同理想中,偏重于保护庶民百姓的尊严与福利,而不是偏重于保护王侯公卿之尊严与福利。

二十世纪有一个十分流行的政治词语,叫做“为人民服务”。这句格言被整整一代富于理想的华夏儿女奉为圭臬,并且赋予其神圣性质。如果有人指出,“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就是这句政治宣言的雏形,能说很牵强吗?“为人民服务”这句宣言,概括了炎黄尧舜夏禹商汤文武周公夫子以来,中国政治哲学最根本的奥秘。把《论语》、《孔子家语》、《尚书》、《孟子》等古籍认真看看,就明白此非妄言。

29】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尧曰篇第二十》

【注释】知命:认识到自己的天命和使命。知言:善于通过他人言语辨析其忠奸善恶。

【解意】先生说:“人若不懂得天命与使命,就无法担当一个君子的责任;不懂得礼,就无法建君子之功立君子之业;不懂得分辨人家的言语,就无法辨析忠奸善恶、君子小人。”

【讨论】本章既是《论语》尧曰篇最后一章,也是全书最后一章。就像全书第一章包含大讲究一样,最后一章也必定包含大讲究。将两章合并研究,发现二者意蕴相通。首章讲的是君子,末章讲的还是君子。

《论语》首章要求君子刻苦学习(学而时习之),不断吸引更多同道者共同奋斗(有朋自远方来),不要因他人不理解而沮丧(人不知而不愠),唯有把自己造就为这样的人,才配得上文武之道、六经之学,这是起步阶段的要求。

《论语》末章要求君子必须知命,否则就没有奋斗目标,必须知礼,否则就找不到救世道路,必须知言,否则就无从体察世道人心,就不知道如何在广土众民之间有针对性有现实性地践行天命与使命、推进克己复礼大业。

《尧曰》共三章,第一章梳理华夏道统,大讲尧舜禹禅让之时,如何保证天命之传承与接续,如何实现“四方之政行焉,天下之民归心焉”,第二章大讲挽救天下、治理国家之方法(尊五美,屏四恶),到这第三章,就出现了赓续道统、救世救心之主体:人,也就是君子。这是十分明确地把挽狂澜于既倒、扭转礼崩乐坏格局、保障文明永续发展的文化使命赋予君子群体。夫子对君子之定位与期待,十分昭然。

《论语》的思想核心是仁与礼,但夫子的工作核心却一直是发现君子、造就君子。夫子志慧才德勇行兼备,却不追求个人封侯封圣,而是终生都在致力于给君子定标准、按标准寻找君子、按使命造就君子。故《论语》作为总结、传播华夏文明的集大成著作,其结构核心乃是君子二字。

《论语》编撰者能准确传达夫子之思想,说明他们真的明白夫子之志慧才德勇行,他们就是夫子所期待、所造就的合格君子。夫子之志业,首先在其弟子身上取得了成功,至少有七十二位嫡传弟子明夫子之道,继夫子衣钵,终生践履克己复礼之命。

秦汉之后,孔学成为指导华夏文明之主流文化,由孔学所培育出的一代代君子,为中华民族几千年之强盛作出了杰出贡献。夫子在极度困厄中,曾自信而又不无愤激地浩叹:“文王既殁,文不在兹乎!”今日中华,面对礼崩乐坏之全球格局,也可仿其情浩叹一声:“夫子既殁,文不在兹乎!”

仿情浩叹只是一个玩笑,事实上夫子之文从来未殁。夫子生前,曾被人嘲为丧家犬,一词极尽夫子之失败窘迫。然而,考诸华夏几千年文明史,特别是秦汉以来文明史,不难发现,夫子并非失败者,他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位永恒的成功者。《孟子·公孙丑上》云:“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然哉然哉!


图片


图片

国学教育书院,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国学教育与传播”专业博导摩罗先生之授课平台,主要修习经史子集原典,探讨传承古道、弘扬正学之路,造就国学教育之才。除该专业在籍博士生硕士生外,还有文医艺商各界贤士入堂共学。修己安人,复兴吾族,匹夫有责也。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故立此志以劝学也。


/    
/   
/朱振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