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教始祖拴牛处——下清宫(省保档案/河南篇)

 无愧我心 2022-02-20

道教始祖拴牛处——下清宫(省保档案/河南篇)

公元前,周王朝各诸侯势力逐渐强大,总是觊觎朝廷,经常发生争夺王位的内讧。时任东周守藏室负责人的李聃,见周室日渐衰落,连守藏室的图书典籍都被王子朝偷运到了楚国,自己无书可管,便来到洛阳城北邙山高处翠云峰上,结庐炼丹,静心养生,不再过问政治。

李聃在东周上班时居住在洛阳东关,离职后每天骑着一头青牛前往翠云峰炼丹,行到半山腰的翠云谷,便把牛栓在谷里,自己步行到山顶炼丹悟道。久而久之,李聃修道功成。决定西出函谷关传道化胡,就来到翠云谷,牵起正在吃草的青牛便走。青牛眼看要离开翠云谷,对着西方吼了三声,这就是“青牛吼峪”这个典故的来由。后来李聃成了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并被道教尊称为始祖,称“太上老君”,李聃这个名字渐渐淡出江湖,尊称其为“老子”。

据说早在唐朝前的隋炀帝时期,人们为了纪念这位道教始祖,在邙山翠云峰上修建了一座庙宇,称为上清宫。同时还在当年李聃拴牛的地方也建了一座简易庙宇,取名为青牛观。因属民间集资所建,规模不是很大,比较寒碜,宫观的地位也不是很高。

到了唐高宗时期,下令“敕建”,动用国帑,才将其纳入了“国家级”宫观。后来迷恋道教的唐玄宗坐上皇帝宝座,数次“敇建”上清宫,因青牛观与上清宫是姊妹宫观,加上距离又近,所以“一荣俱荣”,每次都顺便将青牛观也进行了维修。上清宫的名字也随着“敕建”次数而不停的更换,先后为上清宫、太微宫、玄元皇帝庙、太清宫等。到宋赵匡胤手上,上清宫的名字确定下来,一直没用至今。青牛观才上了户口,正式定名为下清宫。

当驾着两轮摩拜,顶着烈日来到这座千年古观时,观前新修的三座石拱桥有点像浓缩版的金水桥,桥前的台阶上塑有一尊老子金身像,山门前两侧各有一青牛雕塑,一蹲一卧,到底是敢用金刚镯跟孙大圣斗法的仙牛,巨目圆睁,神态悠然。山门红墙黛瓦,歇山式,拱门娇小玲珑,门楹柱上黑底金字的隶书对联最引人注目,“紫气氤氲混元洞洞天福地地泽万物;祥云缥缈下清宫宫观传道道济来生。”其内容之用语和用典,看样子都与老子有关。

在山门门洞的墙壁上,镶嵌着一方石碑,碑上刻有“古青牛观”四字,落款比较模糊,不知是何时所立。说明在老百姓的心中,在敬重老子的同时,也非常敬重老子炼丹和西行时的代步工具青牛。虽然皇家干预将青牛观更名为下清宫,但这里仍然保留着青牛观的痕迹。

在下清宫红墙外,有一座方形七层砖塔,据介绍是佛教葬俗的“道士塔”。至于里面葬的究竟是那位高僧,字迹模糊,无法辨认。据说中国古代的古建筑中是没有塔的,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后,建塔葬高僧是佛教的独有习惯。塔在佛教里称为“浮屠”,所以就有后来的“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之说。

有人说洛阳下清宫太小,没什么看头。其实作为道教宫观,洛阳的下清宫并不算小,因为道教宫观的规模都比较细小。记得江西三清山上的三清观只有一间正殿;还有龙虎山身为正一派“祖观”的正一观,其规模也不过仅仅是五间房,还十分紧凑,跟一些农家小院差不多大小。道教宫观规模小,并不代表道教宫观方丈和住持没钱。估计是和道教“清静无为”的思想有一定关系,还有就是这些宫观一般都是远离闹市,甚至在崇山峻岭之上,与建筑难度大也有关系。

洛阳下清宫作为千年古观,河南省人民政府于2008年将其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本来计划参观完下清宫后,继续探访上清宫、吕祖庙,终因山路陡峭,摩拜费力不讨好而放弃。

附:旅游信息

交通比较方便,宫前的状元红路上有“下清宫”公交站,有V7路公交车在此停靠。

附近景点:东南侧有“含嘉仓160号仓窑遗址”、“建安门”;西侧有体育公园;西北侧的翠云峰上有“上清宫”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