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范香溪“性论”解读(1)

 昵称61560146 2022-02-20

图片

      范香溪言:天降衷曰命,人受之曰性,性所存曰心。惟心无外,有外非心;惟性无伪,有伪非性。伪而有外者曰意。意,人之私也;性,天之公也。心,主之也;意,迷之也。迷而不复者为愚,知而不迷者为知,不迷而止焉者为仁。仁即心,心即性,性即命,岂有二哉!

      儒学是心学,佛学是心学,道学亦是心学,哲学是形而上学,亦归于心学。心不能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却是人的根本,心正世界即正。

范香溪的心性论上承孟子、子思,下接陆象山、王阳明,朱熹把范香溪《心箴》录入《孟子集注》中,也就确认范香溪在儒学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一席之位。

      在此试解说之。

一、天降衷曰命。

      天是指世界主宰,从客观上讲可以是天道、天理、自然等。从主观上讲可以是天帝、绝对精神等。主客观可以合一,归于道,天即道。天主宰世界,即是道主宰世界的意思。降是赋予、赐予的意思。衷是善、福的意思、命是人自身不能改变的存在的意思。道对人最重要的意义在于生,道生天地、天地生万物,万物又生万物。天道赋予人的生命是对人最大的善,并赐予人情感、灵智和力量是对人最大的福。天道赋予人肉体生命并赐福人情感、灵智和力量,同时让人拥有道心,这就是人最根本的命。这是“天降衷曰命”的意思。

二、人受之曰性。

      性指人的徳性或人的基本性质。一方面天道给予人的命,另一方面人接受命,人所接受的肉身生命及情感、灵智和力量,以及拥有道心是人最基本的性质。人最基本性质是指人的天性、本性、共性。

三、性所存曰心。

      存是寄存的意思。心为虚,物质世界为实,心如镜子,能正确反映物质世界的现象和本质。物质世界的现象和本质是道的显示。于是心和道有了一致性。如人身上有面镜子,镜外为道,镜内为心,镜内镜外同为一物。心即道,道即心。心是支配自身的主宰。然而支配人的心往往是不完整的,甚至悖离世界之心、天道之心,即道心。人心和道心有区别,人心之极致是道心,只有得道的圣人具备完美的道心。人反映一切性质所寄存的地方是心。人反映一切德性所寄存的地方是道心。心存道中,道存心中。人在世界中,世界又在人心中。老子说,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大指的是人的心大。道、天、地在人心中。

三、惟心无外,有外非心。

      惟,语气词,无义。心无外是指心外无物之意。有外非心是指如果心外有物,那就是不是心了。心是天道之心,是世界之心,世上一切现象和本质,皆在心中,没有心之外的东西。这和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的意思一样。

四、惟性无伪,有伪非性。

      人的本质、本性、本心是天道所赋予,是命,人不可改变,故是真实,无虚假之说。物质世界的现象和本质无虚假,人反映也应无虚假,有虚假不是物质世界的本来面貌。

五、伪而有外者曰意。

      意,人之私也,性,天之公也。心,主之也;意,迷之也。性无伪,心无外,一旦有伪有外是人的主观臆断所产生。人的臆断会产生差别,有了真伪之分。人主观臆断的根本原因是人的偏私,偏私会迷惑人,使人迷失于本心和本性。所以,性有伪,心有外物在于人的主观臆断,有伪、有外物的意在于人的偏私之心。世界的现象和本质无伪,人只有公正之心才能正确反映。心是人的根本,是支配人的主宰,不一样的心,就有不一样的世界。真实的世界只有一个。人的主观臆断会使人迷失本心和本性,歪曲世界真象。

六、迷而不复者为愚,知而不迷者为知,不迷而止焉者为仁。

      复指回归本心本性之意。知,前一个知是指明白,后一个知通“智”,指智慧。止指止于本心本性,不违本心本性。仁是爱,而且是大爱。天生人,生就是爱。天降衷,天赋予了爱,爱是善,爱是福,爱在人的命里、性里、心里,没有爱就不昰人。因为人有爱,爱不断升华,能达到天道的层次。天道、命、性、心是一体的。天道是爱的天道,命是爱的命,性是爱的性,心是爱的心。

所以,人迷惑不回归本质本性就会愚蠢,能明白且不失本心本性的人是有智慧的人,不迷失本心本性且止于本心本心的人必然是仁人。

七、仁即心,心即性,性即即命,岂有二哉?

      仁是爱,爱从心上言,故仁就是爱心。心是人的性,故心就是性,性是命有,故性就是命,仁、心、性、命一体,血肉不分,合而为一。正如孟子所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是我天生具有。人的心、性、命本是于身俱来。

               2022年2月10日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