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祖父盛厚富的战争经历

 新用户6525yWoI 2022-02-20

祖父盛厚富的战争经历

盛东

前段时间看了易千元老师创办的《安陆水易居》微信公众号里面关于安陆新四军历史的几篇文章,脑海里一直浮想着我的祖父。从小父亲就跟我讲祖父抗战时期参加过新四军打日本人,但是我对祖父更加详细的抗战历史却一概不知。

祖父已于1995年作古,祖母也已于2014年6月去世。由于祖父去世的时候我才四周岁,而祖母在世的时候,我也从来没有问过祖母关于祖父的事情,所以对于这段历史,我只能寄希望我的父亲,希望祖父生前给父亲讲过详细的抗战历史。因为一直把这件事放在心里,所以农历年前,我提早从广东回到安陆,询问父亲关于祖辈抗战的故事。可是父亲也是零零散散的知道一些,却说不出具体的事情。父亲说当年他多次询问祖父在新四军的事情,祖父均表示不记得了,可能是因为祖父上了年纪,头脑已经不如年轻时灵活,很多事情都忘记了,再加上祖父后来又参加了国军,所以在那个特殊的时期,祖父都是闭口不谈自己的过往。父亲跟我说,想了解这段历史可以去找祖父的亲妹妹。她老人家还健在,虽然已经84岁,但是精神状态特别好,也知道很多事情。于是我就去了我的姑婆(安陆话)家询问一些事情。姑婆对我的到来很是觉得开心,她老人家没有想到当今社会,还有孙子辈的后生对抗战历史如此有兴趣。那天就听姑婆讲了一下午。姑婆给我口述了比较完整的历史故事,包括祖父抗战前和抗战后曾经给她口述过的历史。我如获至宝,仔仔细细记录,生怕漏了一字半句。老人讲到情深处,多次落下泪来,说自己的几个哥哥可怜。简简单单的文字,记录了祖父那段在硝烟战火中的光荣历史。

本文作者盛东听小姑婆口述历史   2022.1.20日

          我的祖父盛厚富,安陆洑水镇洑水村二组人(现改名为涢港社区),生于1925年,1942年17岁参加新四军5师13旅(周志坚部),1946年随5师参加中原突围,后被打散流落陕南。1949年在陕南被国民党抓壮丁,后又在1949年四川金堂县起义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4年从部队转业到四川阿坝自治州。1962年回湖北安陆原籍成为地地道道的农民。直到1995年因病去世,享年70岁。

 祖父遗留的军人专业证书,1954年由西南独立团工作人员书写。简历中有几处错误,应该是1942年参加新四军,1946年中原突围后在陕西种田。可能是祖父不识字,口述时,年份错误。

祖父少年时代在安陆洑水农村务农,没有上过学堂。我太奶奶生了近十个孩子,但是一半都夭折了。活下来的孩子中,我祖父排行老二。有大哥、三弟(参加过解放战争)、大妹、小妹。太奶奶家在旧社会是佃农,没有自己的土地,他们给地主种地。地主是接管乡土寨人(不知道这个地名还是否存在),也是太奶奶的娘家人,袁家地主。当时我们老家那边都是租种袁家地主的土地,平时地主不来看,只有在收割的时候,地主就过来收租拿粮食。祖父小时候就是一个犟脾气的孩子,没有少挨过打。每次眼看他父亲要打他的时候,撒腿就跑。跑到家对面池塘边的土围子坐着,就一直看着家里,也不回来。等到天黑感觉太祖父消气了,他就回家。当时连续几年收成不好,太祖父和太奶奶带着一大群孩子去乞讨,一直走到了应城,挑着一个大箩筐,大点的孩子就赤脚跟着走,小点的孩子就放在箩筐里挑着。太奶奶生于晚清,当时有裹脚的习俗,所以太奶奶是个小脚女人,走路走不快,做起事来也非常吃力。但是太奶奶会一手精巧的手工活,后来他们在应城给一个地主家里织布,做衣服,混口饭吃。做了一段时间后,太奶奶的四儿子有一次发高烧不退,没钱抓药,没过几天就夭折了。太祖父就把一家老小全部带回来了,继续给袁家地主做长工。因为家里人口众多,又把我祖父送到隔壁村族亲那边做长工。家里一直挣扎在温饱线中。

          1942年的某一天,新四军五师13旅的征兵干部来到我们隔壁村,看中了我们族亲的一位长辈(我祖父的堂哥),因为他年纪合适,新四军的干部跟他家人讲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现在国家有难,你们家里需要出一个人去抗日。”但是族亲家里不愿意让儿子去打仗,便和征兵干部说我们出几块银元表示支持,然后让我们家里的长工(我祖父)替我儿子去参军打仗,他也有十几岁了。征兵干部表示同意,于是这件事顺理成章,我祖父就顶替别人去参加了新四军。那天我祖父赶紧回家跟太祖父和太奶奶道别,太奶奶接受不了二儿子要去参军打仗的事实。送祖父到村口就哭了,说是坐在地上哭了好久,舍不得儿子。因为她知道外面兵荒马乱,世道不太平,这一出去打仗,这辈子怕是见不到老三(祖父的小名,祖父上面有位兄长夭折了)。从那天起,祖父就是一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战士了。祖父后来回忆,那天他跟着新四军干部一直向安陆接官方向走,天快黑的时候,到了部队驻地一个村,领了一件新四军军服。没有发枪,也没有发子弹,就被派去站岗放哨。天亮后,部队开拔,此时他一看,这不是我外婆家的村子吗?的确部队当晚就在接官土寨袁家塆驻扎。天亮后部队向应山方向开拔了。

          想要了解祖父抗战的故事,就必须知道新四军五师这支部队,抗战时期的安陆,只有新四军五师一支中共领导的正规军活跃在此地,打击了日伪军、土豪劣绅,破坏日军交通运输线,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均有显著的战绩,的确是新四军的一支铁军。

1941年4月5日,新四军第五师全部组编完毕,李先念等五师全体将领于安陆白兆山彭家祠堂(现安陆王义贞镇唐僧村)通电就职。五师下辖第13、14、15旅3个正规旅及第1、2两个地方游击纵队和区党委警卫团。第13旅旅长周志坚、政治委员方正平;第14旅旅长罗厚福、政治委员张体学;第15旅旅长王海山、政治委员周志刚;第1纵队司令员杨经曲、政治委员张执一;第2纵队司令员黄林、政治委员刘子厚;原区党委警卫部队扩大为区党委警卫团。新五师全师官兵15300余人。

          祖父曾讲过新四军部队纪律严明,每天除了日常操练外,需要学习各种课程,唱抗日红歌,做草鞋,帮助农民生产等等。祖父在新四军这段历史,我现在确实无法收集更多的资料,因为祖父不识字,人比较憨厚、老实,不善交际、也比较呆板,以至于我父亲后来问他,他一般都说不知道,忘记了。只知道我们的师长是李先念,还有一个领导叫陈大脚(陈少敏),旅长是周志坚。

周志坚将军领导的新四军5师13旅下辖3个团,分别是三十七团(团长夏世厚),三十八团(团长肖远久),三十九团(团长蔡松荣),其战斗力在五师中最为突出,军事素质最为过硬,参加过我们熟知的1941年武汉外围“侏儒山战役”,歼灭伪定国军第一师三千多人,俘虏了汪步清(伪军师长),随后在沔阳(今仙桃)胡家台包围日伪军几百人,击毙日军大队长、中队长各一名。还有发生在安陆境内的“高庙山战役”。

        高庙山位于安陆、 应城交界地带。因为这里曾经建有高姓家庙, 故而得名高庙山。这里丘陵连绵起伏, 林木葱茏茂密,涢水、漳河一东一西蜿蜒南流。抗日战争时期,它是白兆山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前沿地区, 是打击歼灭侵华日军和民族败类的重要战场。

        1942年 ,不到半年时间里 ,在这里连续发生伏击和反击日寇的两次战斗, 在新四军五师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高庙山航拍图    游忠平摄于2021年7月

        1942年 , 由于国民党第五战区连续发起反共高潮 ,由于日伪军频繁进行“ 扫荡” 和“ 蚕食”, 再加上辛巳年遭受百年难遇的大旱,白兆山根据地面积缩小,人口减少, 财力枯竭, 陷入严重困难。所有机构、人员和地方部队被迫由京山东部、 安陆西部和随州南部的广袤地区转移到日军据点包围下的狭窄地带夹河洲。

        为了牵制包围、 封锁和侵占白兆山根据地的敌人, 新四军五师13旅38团一直坚持 转战于鄂中及其周边地区 。1942 年, 在高庙山地区和日伪军进行了两次著名战斗。

       8月下旬某一天,刚刚转战到安陆的13旅38团主力,应驻扎在夹河洲的京安县县委、县大队请求,在巡店日军据点西南四五里的高庙山丘陵地带设下埋伏;京安县大队全力配合,其兵分三路:一路于巡店诱敌入瓮,一路于西边牵制桑树店之敌,一路于北边河德桥阻击安陆来援之敌。这次战斗于高庙山地带毙伤日伪军一百余人, 使巡店据点日伪军损伤过半,基本消除了其对夹河洲的威胁。

高庙山抗日烈士陵园    2021年7月水易居摄

        12月16日,13旅38团奉令从大悟开赴襄西,路经高庙山地带, 遭到驻安陆、雷公和巡店日伪军包围偷袭,38团奋起反击 。战斗从凌晨开始 ,至傍晚结束 。日伪军三次 增兵至600余人,并占据制高点高庙山;38团1、2、3、7、9连800余 人, 分别从高庙山东西两翼和东南面与敌人展开反复争夺。战斗中毙伤日伪军180余人, 新四军伤亡290余人。此战获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总部高度评价:“ 中国军队在湖北安陆地 区击溃 日军陆战队600余 人 ,这是国际反法西斯战线在中国战场上的一个胜利。”

       两次战斗中, 新四军将士同仇敌忾, 前赴后继, 表现出 崇高的民族大义和无畏的牺牲精神。他们永远与山河同在, 与日月同辉!

          遗憾的是,这么一支五师的王牌旅,我却不知道祖父具体在哪个团哪个连,有没有参加上述战役。祖父生前只是一直确认他在中原突围失散前都在周志坚部。父亲曾问过他,你的连长是谁?排长是谁?可是祖父就说,我还没跟他们搞熟,他们就战死了。今天这个人是我排长,过段时间就被打死了。有的姓刘,有的姓张,我都记不太清楚。祖父在新四军期间立过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一次,家里还有他的奖章,包括他在1943年获奖过一个日记本,还有李先念师长的签名,有准确的日期等等。父亲小的时候都见过,天天拿着玩,遗憾的是都给玩丢了,再也见不到了。唯一在祖父遗留的军人职业照中,可以看到他左胸前戴着两块光荣的奖章。祖父说有一次打仗,双方很僵持。敌人的碉堡火力很强,给我们战士造成了很大伤亡,连长最后派他去把碉堡炸了,他冒死冲到碉堡处完成了任务,挽救了战士们的性命,战役结束后军队给他记了一等功。具体哪场战役,他也说不上来。二等功是因为部队有一次打仗,他救了军队的一个长官,战后部队给他授予二等功勋章。遗憾的是祖父在新四军抗战的事迹并没有被相关机构认可,中原突围打散后,祖父就再也没有跟新四军联系上。

          我父亲于1978年参军,1982年退伍后他在军队里面的经验让他深知革命岁月对于一个军人的重要性,于是想帮祖父找回新四军组织关系,有一次在安陆河西碰到一位新四军老战士,父亲讲了祖父的故事,老战士的意思是现在国家刚刚思想解放,很多人还没平反,你父亲又在后来参加过国军,怕是不好,有影响,这事就此耽搁。其实八十年代,政府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访查,寻找当年因伤病失散或者其他原因掉队的新四军战士,只是祖父他面朝黄土做了农民,不知道还有这件事,我父亲也不知道,就此错过了这个最后的机会。八十年代末祖父说安陆河西那边,有个人是他以前新四军的战友,父亲托人去问祖父当年的战友,是否可以为我祖父作证,证明我祖父参加过新四军,但是这件事没有回复,我父亲也没有亲自去找他。也不知道带信问的人到底有没有问祖父的战友,这事确实太遗憾了,我前不久问我父亲,要是我的话,我当年就亲自去那位战友家里问问,把事情说明白。可惜事情早已经过了几十年。祖父常说那么多人出去打仗都死了,我能活着回来就不错了。

祖父最伤心,也是最难忘的新四军经历就是“中原突围”,也正是这场战役改变了他的军人身份,也改变了他的人生。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调集20多个师的部队,包围和蚕食中原解放区,企图消灭中原解放区部队。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国共双方于1月间达成的《停战协定》,以10个整编师,约30余万人的兵力准备对中原军区部队发起大规模进攻。国民党部令其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刘峙在驻马店设指挥所,指令各围攻部队于6月22日前完成攻击准备,待命攻击。其部署是:以整编第41、第47师和整编第72师主力、整编第48师1个旅由信阳、罗山、光山、商城、经扶、黄安(今红安)之线,整编第11师附第72师一部及整编第66、第15师由黄陂、花园、应山、广水之线,分路向宣化店、泼陂河地区合击;以整编第75师及整编第26师1个旅控制广水和麻城以北地区;以整编第3师集结于襄阳、南阳地区机动。此外,还调集西安、武汉的空军配合作战。

中共中央于6月23日明确指示:立即突围,生存第一,胜利第一。据此,中原局和中原军区以第1纵队第1旅(皮定钧部)伪装主力,向津浦铁路(天津—浦口)以东转移;鄂东军区部队就地坚持斗争,以迷惑、牵制敌人;主力分左右两路于26日开始向西突围。右路突围部队为第2纵队第13旅、第15旅1个团、第359旅、干部旅及中原军区机关共约1.5万余人,由军区司令员李先念、政治委员郑位三率领;左路突围部队为第1纵队(欠1个旅)、第2纵队第15旅(欠1个团)共万余人,由军区副司令员兼第1纵队司令员王树声率领。而我的祖父所在的部队正是第2纵队第13旅的主力部队,随军区主力一起突围。

          1946年6月29日晚李先念率领的右路军,就要开始中原突围的第一战了。中原军想要死里逃生,这一战,必须要打赢。那就是必须过“平汉铁路”。平汉铁路沿线黑洞洞的碉堡里,国民党的数万官兵正严阵以待。双方兵力悬殊,武器装备也不在一个级别,怎么突破这道钢铁防线呢?突破点的选择至关重要。柳林车站,是国民党军两个师的结合部,有空子可钻。夜袭车站,在敌人熟睡时进攻,打的就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经过周志坚和夏世厚等干部的反复侦察,最后选择从柳林车站突破防线。

柳林车站    图片选自网络

         打开突破口,掩护首脑机关和主力部队的重任,就落在了骁勇善战的13旅37团身上。这支部队,曾经在中原敌后抗战当中屡建奇功,被全军称为御林军。6月29日晚上10点,三颗信号弹划破寂静的夜空,战斗打响了。37团团长夏世厚带着勇猛顽强的战士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敌人的防线冲去。我查阅相关资料看到一些老战士采访回忆录。张俊(中原军区老战士,37团团长夏世厚夫人):“打平汉铁路,都是37团打的,打铁路困难,我们又没有坦克车,只是有个迫击炮,迫击炮又调不进去。最后没办法,就攻那个碉堡,怎么办呢?就是用吃饭的四方桌子,把被絮注湿,搭在桌子上,人都在桌子后头,推着桌子走,当坦克。靠着土坦克的防御,战士们把手榴弹绑在竹竿上前进,半个小时就摧毁了国民党军5个集团工事。37团为掩护主力安全过路,坚守阵地达10余小时,直到第二天上午9点胜利完成任务才撤出阵地。”

中原突围纪念馆图片

          中原军区主力部队攻破了重兵把守的平汉铁路后,此时的蒋介石心急如焚。本来要48小时“全歼”中原部队,而现在主力部队在美蒋代表眼皮子底下溜走了。蒋介石急令担任“围歼”总指挥的刘峙,进攻中原部队各路兵马,严格搜查,而且扬言要活捉李先念、郑位三、王震等中原首脑。

         刘峙,并不是个无能的将领。早在1932年,就是他发动了对鄂豫皖根据地的第四次“围剿”,迫使红四方面军离开鄂豫皖根据地,转战至川陕。加之他多年追随蒋介石坚决反共,因此,颇得蒋介石的赏识。中原部队突破平汉铁路后,刘峙迅速调集重兵,调整围堵计划。

           7月11日,为了继续迷惑敌人,左路部队再次兵分两路,李先念、郑位三等率领一部主力掩护中原局与中原军区领导机关为左翼部队,经湖北郧县南化塘向宁陕方向前进,但是入陕的前路,还有一个凶猛的拦路虎,号称“天下第一军”的胡宗南部整编第一军。蒋介石唯恐中原部队立足陕南,策应陕北,连续3次电令胡宗南、刘峙“务必于荆紫关以南把李先念部队包围歼灭”。胡宗南紧急从进攻陕北解放区的部队中抽调王牌整编第一军第一师。

          7月17日早上,李先念率领的左路部队到达湖北郧县南化塘玉皇山时,玉皇山一带的制高点已全部被敌人控制。当时的兵力,我军连同警卫连包括干部加起来,也不过四个半团。山上和黄家堡一线有伏兵,左右两侧也有伏兵,后面玉皇山主峰海拔近1000米,非常险峻,山的南边是几十丈深的悬崖,东南边的坡度达60度,山顶上都是敌人修筑的工事。部队人员全部被压制在玉皇山鲍鱼沟的山沟里,想攻上去也不是那么容易,前后组织了五六次比较大的突围,都没有成功。

南化塘玉皇山实景

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李先念、郑位三等军区首长,亲自到玉皇山下,查看地形,选择突破口。他们决定让警卫团的一个营佯攻玉皇顶,以三十七团为主力,三十八团三十九团左右两翼掩护,四十五团断后,向黄家堡一线发起猛攻,当时,有十几挺重机枪,四门大炮,一起开火。干部战士不顾枪林弹雨,不怕牺牲,勇往直前,拿血肉之躯拼死突围。年轻的战士们每个人腰里都插上三四个手榴弹。面对装备精良,几倍于我军的敌军,他们知道,这场战斗九死一生,但是为了给全军打开入陕的通道,为了牵制蒋介石进攻延安的计划,他们义无反顾。

李先念主力进入陕南路线

  经过一天的激战,终于突破了敌人的封锁,大部队顺利转移了出去,向陕南地区挺进。“血战南化塘”是中原突围最激烈、最危险的一场战斗,战士们挥洒的热血,换来了南化塘之战来之不易的胜利。这一仗,决定了中原军区部队入陕的关键。李先念后来曾经深情地回忆,南化塘战斗决定中原突围战役的胜利。当周志坚掩护中原局和中原军区机关以及突围部队胜利越过南化塘,准备率第45团归队时,忽然得知第39团在突围途中遭到另一股敌军阻击,损失很大。周志坚向军区首长请示,准备自己留下来接应和收容39团。有人劝周志坚,国民党军队重兵压境,留下来太危险。周志坚将军坚定地表示:我是纵队副司令员,39团又是我当旅长时的老部队,我一定要将他们带离险境,即使突围不成,也要同他们一起血战到底!周志坚留下来并找到39团。周志坚派团长带1营追赶中原军区机关,要一部电台,以便与上级联系,自己带2、3营绕道向柞水前进。行至郧阳以北时,陷入国民党军队重围之中。周志坚率39团两个营左冲右突,均未成功。最后,周志坚与团营干部商量,决定暂时将部队分散到当地,然后寻找机会突出国民党军队的重围。

安陆人社局党员干部进行红色教育时在“中原突围第一枪纪念广场”合影留念    摄影:水易居

  周志坚带2营转到赵川一带活动,由于寡不敌众,几经战斗,部队伤亡很大。之后,周志坚带2营又转战于钟祥、荆门等地,伤亡减员继续增多,全营只剩下十几个人了。最后,周志坚身边只剩下一名警卫员。周志坚与警卫员机警地躲过多次搜查,突破层层关卡,于8月底到达汉口。经过一番乔装打扮,周志坚乘船到达南京,找到了南京的中共代表团。在董必武的安排下,周志坚以中共代表团工作人员的身份,搭乘飞机回到延安。

 1946年7月17日至7月20日,从湖北郧西南化塘镇到陕西商洛赵川镇这一带战役是多么的惨烈,祖父也正是因为发生在陕西商洛赵川镇境内的某场战役(我目前无法考证具体哪场战役),从此和新四军走散。祖父曾经在1954年回家探亲的时候跟太奶奶和小姑婆他们讲过这场战役,后来跟祖母也讲过这场战役,但是他自己从来不跟子女以及其他人说,可能是因为觉得活下来并不光荣,当时祖父所在的连队打到最后几乎全部覆没,子弹也没有了,小腿也被子弹贯穿,血流不止。眼看敌人冲进阵地,本来被炮弹震迷糊的他索性在一个土坡旁装死,待国军打扫完走后,祖父从死人堆里爬出来了,一路跑。据他回忆,满山都是战友的尸体,那种场面惨不忍睹。此时,我想起了冯小刚导演的一部电影《集结号》,电影里面的主人公谷子地率领全连47名兄弟在1948年汶河战场阻击国军,掩护主力部队。在电影中47名共军战士除连长谷子地以外,其余全部牺牲。谷子地同志是最后换上了国军的军服,被炮弹震晕后,才捡回一条命,后共军打扫战场,将其“俘虏”,只是电影的这部分放映之前被剪掉了,所以电影院上映的《集结号》没有这段剧情。历史何其相似,祖父也是类似情况捡回一条命。祖父穿着新四军的军服,背着背包沿着大山一直走,看到有农户就去借宿,可是农民一看到他新四军的军服就关门,让他走。连续去了好多家都不让他进去,也不给水喝。因为当时国民党在陕南的政策就是只要“通共”就杀头,没人敢接受我祖父,已经两三天没有进食,加上负伤,身体极度虚弱。后来祖父走到山顶的一所破庙,可能是不久前这里有人来过,庙里还有干草和燃烧过后的灰烬,祖父把衣服解开,连日来炎热的天气,雨水加上汗水让他难受,他对着灰烬一直吹一直吹,后来灰烬复燃了。烤干了衣服和随身包裹。祖父躺在庙里休息,此时一头牛进了庙里面,放牛的农民跟着牛进来了,看到了祖父,以为是一个死人吓得农民往外面跑。后来祖父跟这位农民讲了自己是军人,前几天部队打仗被打散了,流落到了这里。好心的农民收留了他,告诉他们这里是陕西,让祖父愿意的话就在这个村做长工,帮助干农活,给他饭吃。就此祖父留了下来。

图片选自网络

值得一提的是,周志坚将军到达延安后,彭老总找到周志坚,说是李先念将军想周志坚继续去陕南开辟根据地,周志坚将军拒绝了,也许是他想为逝去的战友报仇,他想去华东一线战争指挥部队打击国民党军队。最终周将军本人游说朱老总和彭老总成功。如他所愿去了华东战场。解放后周志坚将军被授予共和国中将,2005年周志坚将军病逝于武汉。

写到此处,经过大量查阅相关资料,和祖父生前的口述回忆,我大致可以判断出,中原突围的时候,祖父是13旅39团2营或者3营的一名士兵,从宣化店突围开始,一直作为主力部队。整个过程途经湖北、河南,又返回湖北十堰,在南化塘战役中39团为了掩护干部及主力部队,被胡宗南第一师围困,后2纵队副司令员周志坚将军亲自带领祖父所在的39团突围不成,伤亡惨重。而后祖父在商洛赵川镇境内的某场战役中捡回一条命,彻底和新四军失散。至此,祖父在新四军的军旅生涯结束了。历史不允许假设,我仅仅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推断。

祖父一直在村里生活了近三年,直到1949年国军面对节节败退的战事,兵力吃紧,又在全国各地抓壮丁。国军来到祖父生活的那个村,抓走了他,编入国军。祖父后来说他在四川地区属于军阀刘文辉部。1949年部队在四川金堂起义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祖父自1942年参军抗战后,再也没有跟家里联系过。太奶奶以为祖父战死在外面,极度悲伤。后来1947年左右的时候,国军来到我们村抓壮丁。当时洑水港的国民党保长之类的人员也跟着来了,说太奶奶有个儿子去参加了共产党的新四军,要么家里再出一个儿子去参加国军,要么就对家里不客气。三祖父(盛厚贵,1927年生)就这样去安陆县城参加了国军,三祖父上过几年私塾,认识一些文字,人比较聪明、灵光,还在国军中做了军官。1949年人民解放军解放安陆县城的时候,三祖父在北门守城。姑婆说那会她都有11岁了,她记得每天天不亮,太奶奶就从洑水向安陆走,想见三儿子,去了后,城门也是紧闭的。要是没看到三祖父,晚上回来哭一整晚。如果看到了,见到三儿子还活着,也哭,想三儿子回来。三祖父军队里一起守城的一个副官是个地下党,他告诉三祖父要听他的,安陆解放是迟早的事,只是现在大部队还没来,只有区小队每天在进攻。等到大部队来了,盘踞在孝昌花园镇的广西兵都不是对手。三祖父就听了这位副官的话,每天守城的时候,他们都很消极,基本不放一枪一弹。要么在营房休息,几天后那位地下党同志说,他得到了消息,过几天要发动总攻了,他让三祖父带上几个人一起,提前出城去府河对面,那边有人接应。果然发动总攻前,他们几个人出城后直奔府河对岸,脱下国军军服,换上解放军军服,摇身一变成了解放军!随后跟着大部队南下了。全国解放后,太奶奶想念自己的几个儿子,太祖父于1947年去世,家里就剩下他本人及大儿子和两个女儿。太奶奶经常唠叨说:“怎么隔壁村的几个人出去打仗的基本都有消息,老二、老三都不回来,是不是在外面被打死了?”每次说到此处,太奶奶能哭几夜。1953年,隔壁村里的一个族亲收到了一封信,是我祖父寄回来的,说他还活着,人在四川。祖父说他不知道家里是否已经解放,就一直没寄信回来。怕有影响。再加上祖父不识字,托人写的信,可能当年说话的口音问题,很多字都是错误的。姑婆尤其记得,比如祖父说自己叫盛厚富,别人写成了“福”,“安陆县洑水港”,写成了“安陆县富水港”,有一次写收件人名字“段子祥”写成了“端子祥”等等。此类原因造成信件不能及时收到。不论怎么样,说明二儿子还活着,就在这一年三儿子也写信回来了,说他在广东广州叶剑英警卫团任连长。太奶奶终于开心了,就托人写信催老二、老三回来娶老婆。尤其是老三当兵前已经在家订婚了。后来政府送来两块小牌匾,写着“军属光荣”敲锣打鼓的送过来,还有大红花,说是家里有两位解放军,姑婆说太奶奶特别开心。1954年祖父和三祖父都曾相继回来探亲过。时隔十几年,太奶奶总算见到了自己的二儿子,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姑婆说祖父就在那次回来探亲讲述了自己参战后的事迹,尤其讲中原突围时怎么活下来的,太奶奶一边听一边哭,叹息自己的儿子吃了苦,总之活着就好,活着就有希望。1956-1957年的这段时间,祖父再次从四川回老家,因为这次太奶奶在家给他找了一个相亲对象结婚,就这样我祖母跟着祖父去了四川。

  国家在1958-1962这几年非常困难,祖父他们在四川阿坝自治区吃不饱,经常饿肚子,家里写信说老家的情况可能稍微好一些,就这样1962年祖父带着祖母和时年4岁的父亲回了原籍安陆,因腿受过枪伤,无法跟正常人一样参加繁重的集体生产劳动,被生产大队派去砖瓦厂做工赚工分。晚年的祖父偶尔看到那种露天电影里面的战争场面,他总是感慨不真实。说哪里有那么多用不完的子弹,只有要打仗的时候,发几个子弹就上战场。有时候兄弟部队要打大仗,连长集合所有人,一个一个搜口袋,把子弹都“上缴”,用于集中起来支援兄弟部队。侧面也可以反映出当时共产党的军队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依然能打胜仗,可见军队的战斗力不是国军能比拟的。晚年祖父生活上依旧贫穷,1995年祖父身体不适已经一段时间了,没有钱去大医院看医生。直到一天晚上突然病危去世,享年70岁。

著名学者、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先生说过一句话:“历史没有绝对的真相,但是残存一个道理”。的确,现在的我无法还原祖父当年战争时候的具体事情,但是有一个道理很明确。那就是当外族入侵、残害同胞、妄想灭我中华的时候,一个年仅17岁的少年离开父母,离开家乡,毅然决然地走向战场,用弱小的身躯对抗东洋,直到全国解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