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涿鹿之战相较于阪泉之战记载要丰富得多,如较早的《逸周书·尝麦》记载:“昔天之初,诞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宇于少昊,以临四方,司上天未成之庆。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摄,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以甲兵释怒。用大正顺天思序,纪于大帝,用名之曰绝辔之野。乃命少昊清司马鸟师,以正五帝之官,故名曰质。天用大成,至于今不乱”。由此可知,战争的起因是蚩尤西征,炎帝大败,向黄帝求援,从而引发的。 传说蚩尤是九黎之君,九黎骁勇善战,武器先进。“宇于少昊”,说明其发源地在今天的山东曲阜一带,当时属于大汶口文化—典型龙山文化分布区。其各手工业水平都超过了同时期的中原,制陶业更是史前文明时期的巅峰,稍晚的龙山文化已经开始产生铸铜工艺和青铜器铸造。随着人口的增加,其部分居民开始西迁,这便是涿鹿之战发生前的背景。 所以当蚩尤率领“铜头铁额”、“威震天下”的九黎八十一氏族和炎帝交锋之时,炎帝节节败退,“九隅无遗”,无可奈何之下向黄帝求助,涿鹿之战一触即发。至于战场在何处,至今未有明确定论,我个人偏向于冀鲁豫连接地带的河北境内。 涿鹿之战是中国神话史浓墨重彩的一战,相传黄帝与蚩尤九战而不胜,蚩尤作了三天三夜的大雾,风后得到北斗星座启示,发明了指南车才得以破解。还在困境中得到九天玄女的帮助,经过不少时日的激战,最终于冀州之野进行最后的决战。双方先由巫师做法,黄帝呼唤应龙,蚩尤请出风伯雨师,一时间风雨大作,黄帝只得清下天女旱魃制止风雨,蚩尤军队霎时大乱,黄帝乘胜追击取得胜利。胜利之后,旱神女魃因为制止风雨后神力大减,“不得复上”,应龙也在参战之后“不得复上”,天上“无复作雨者”,致使中原大地连年干旱。近代考古发现,距今5000至4000年是自然环境变化极大的一段时期,气温不断升高,冰川融化,降雨骤停,从辽东半岛到长江三角洲都有海退的痕迹。结合流传于后世的神话,可见山海经中的记载并非凭空捏造,而恰恰是一种真实的纪录。 蚩尤被杀之后,其部众引而远去。仍居少昊之地的先民,举清继任领袖,以地命氏,称少昊清。因双方势均力敌,黄帝取胜后,只是回到自己原来的居住地,两大部族冰释前嫌,相安无事,甚至还解仇结盟。相传“蚩尤没后,天下复扰乱,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弭服”。经过数代人口口相传,待到周秦之时,蚩尤已经成为了和黄帝齐名的战神,四时田猎训军,都要举行师祭,“祭造军法者,铸气势之倍增也,其神盖蚩尤,或曰黄帝”,后来汉高祖刘邦也在沛县祭蚩尤,这个习俗一直持续到了宋代。至此,华夏和东夷彻底融合,共同构建了未来华夏文明的核心。 而黄帝从此以后声望到达了顶点,据《五帝本纪》记载,“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以师兵为营卫”,建立了军队组织的雏形和扈从制度。“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初步形成一个完整国家。并在这个初步形成的国家内部举行大规模祭祀,推行礼仪制度,推算历数,让生活生产有迹可循,由此开始治国治民。 因此,涿鹿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华夏文明史从此正式揭开了帷幕。 下节预告:颛顼和共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