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推荐 | 何剑鸣:李泽同的《明光十六景诗》

 新用户9326cauu 2022-02-21


李泽同的《明光十六景诗》

乡贤李泽同颇有著述,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多。唯有《明光十六景诗》保留至今,他的后人李大柱曾经注疏。

李氏为明光大族。老明光人言必称“胡、李,汪、秦”。汪氏名人有海协会会长汪道涵。李氏是明太祖朱元璋外甥武靖王李文忠的后裔李芳枝一脉。史载李泽同幼承庭训,少时博览群书,十六岁即考为秀才。后考赴北京国子监,成为一名贡生。如果说国子监相当于北京大学,他就算最早的北大学生了。

咸丰光绪年间,政治腐败,国家风雨飘摇。李泽同深受康梁维新主义思潮影响,主张振兴中华必须改革教育,遂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以家产兴办缉熙学堂,是安徽省明光市实验小学之前身。这座小学也是母亲,我,和弟弟的母校。

明光十六景,今多不存。

第一首名为《明光灵迹》。

“云山露沐晓苍苍,灵迹犹传帝子乡。三十六宫春去后,樵夫指点跃龙岗。”

明光以前归江苏盱眙所辖,名为灵迹乡。传说明太祖所生之处叫作跃龙冈,现在叫赵府村。村里专门拉了围墙围了片地,说是跃龙岗。其实没岗,如果说有岗那就是抹山了。老百姓传说朱元璋生在尿布滩。其母在那里晾晒尿布。因为龙气重,竟压得荆棘往下长。

那里没有什么三十六宫。也许诗中指的是南京明故宫吧!明故宫自建文帝举火自焚起,命途多舛,现在只剩一堆瓦砾。樵夫指指点点也许更对。

我不知道朱元璋到底给故乡人民带来过什么好处。“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来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从当地民谣可以看出,乡亲们可不鸟他。

第二首叫《池水波声》。

“一渠北去浪争淘,饱趁蒲帆泛碧涛。无限兴亡无限恨,潮平月出两山高。”

池水指的是故乡的池河。源出定远县西北大金山东麓。流经定远、明光两地,于洪山头注入淮河。池河历史上水运发达,形成了明光、三和集、池河等大集镇。池河特别是女山湖区是鱼米之乡,以螃蟹、梅白鱼等水产闻名全国。

现在的池河航道窄小,不要说蒲帆,机动船都很少。不过上次看沿河而建的明光九道湾公园,风景秀美,颇下了番功夫。

李氏乃朱明勋戚,经过整整一个清朝,依旧枝繁叶茂,可见中国传统乡绅结构之牢固。

其三为《斗拱晴岚》:

“巍峨东耸势如虹,阊阖天开气象宏。一带翠微凝晓望,五云曙色日瞳瞳。”

李大柱老师注,斗拱山在明光集东(南)里许,上有七墩列如北斗星形,故名。我在故乡的时候已经找不到此处。

其四为《双桥春涨》:

“双溪回报毂纹生,迢递长堤近水横。舞罢柳腰浑欲断,流莺时有两三声。”

双桥其一为三板桥,小时跟着邻居大哥明生去玩过。夏日炎炎,许多孩子在溪涧里光屁股戏水,的确算是一景,但却稀松平常。

其它还有《香花试茗》、《福慧闻钟》、《夏甸铺云》、《平湖泛月》、《三汊问渡》、《四顾寻碑》、《晚浦横烟》、《南山积雪》、《石梁夜雨》、《案向神灯》、《绿野秧歌》、《晴川渔唱》等等。今多不存。坦率地说过,俺故乡普普通通,哪怕这些景观还在,也没什么可称道的。

初中跟高老师学语文,老先生旧书念了不少,古典文学功力深厚。他常常根据课本有所发挥。师生在课堂上常有对句。我曾问过明光有无八景之类的前人题咏。他说见过,想必就是李泽同的《明光十六景诗》了。但他也说,每个县镇都有类似题刻,不必特意追寻。

我后来去北京,专门寻找了蓟门烟树和金台夕照等燕京八景,有些真令人失望。估计高老师很可能念过明光十六景诗,大概印象不深,未能教给我们。

不过也是难为李泽同老先生了。中国诗词的巅峰在唐在宋,后人做得再好,也难以突破。写好写坏,寄托不过是情怀罢了。

遥想百年前的某个秋日,夕阳映在国子监的红墙碧瓦,也透过片片银杏树叶。秋风起,让人顿起莼鲈之思。李老先生掩卷之余,信笔而书,《明光十六景诗》也许就是这样诞生的吧!


图片:网络
编辑:董祖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