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好像也在做,怎么就没有成果呢?

 新用户9913Bpb0 2022-02-21

我好像也在做,怎么就没有成果呢?

——第2周给教师的一封信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上周正式开学了,大家进入到正式上班的模式,比起往年更加迅速了。开学第一天,值日工作、食堂就餐、托管和教研等各方面工作都已经正常运转。其实,这也没什么好说的,这本来就应该是我们应该做到的。但是,说实话想要做到这样有序,也并不是容易做到的,它是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才能达成的。否则,开学第一周就成为预备周。

很多事情,大家都知道本应该是怎么样的。但是做到该有的样子,不同的人做出来的样子就是不一样。

开学前,我们参加了网络教研,聆听了许多老师的分享。很多老师都觉得似曾相识:这些事情好像我也在做,怎么就做不成他们那个样子呢?这个疑问,可能有的老师还会这样理解:做得好不如写得好,做得好不如说得好。这么想的人,往往都是自己没有经历过从做到写,再从写到讲的过程。所以,难免就会不理解其中之味。

于是想,为什么听起来我们好像也在做,可是就做不出成果,做不出论文呢?

第一天的中心校区语文教研组会议上,老师们提出了这个疑问。我当时的回答是,看起来我们都有在做,可是我们只是想到了做一点,做了一点就忘记了,没有持续地去做一件事。说实话老师们不缺学习机会,教书多年,听到、看到的东西也挺多,自己的教学行为受到影响也很大。一听说错题集好,立马就启动了错题集;当听说看图写话好,又开展班级看图写话。能够做到这样学以致用的,已经算是优秀教师了。

但问题是,我们这样的优秀教师没有在实践过程中感受到高成就感和获得感,也就没有了持续做下去的热情。久而久之,当我们再听到类似的分享,就有“我也在做呀,怎么就没有那样的成果呢”?

没有持续做是没有成就感的最大原因。可是为什么没有持续做,很少有人去分析。多数时候,我们学习到一个方法,只是看到了表面形式。我们想当然以为按照这样的方法去做,就会有成果。可是,大家应该要明白一个规律,只要是不动脑、不花心思,不需要意志力的事情,都不是让人成长的事情当然也就不会有成果。当我们听到专家说似曾相识的东西,我们就得问问自己有没有花心思,有没有遇到困难并且克服困难的经历。如果没有,那真的就只是“你只是看起来也在做而已。”

如果我们没有经历遇到困难解决困难的过程,也就没有经历深度学习的过程。如此,学生的学习也只是浅学习,也就没有得到能力上的提升,我们就无法体会到学生成长带来的高成就感和获得感。我们也经常听领导或者同行说,不要急,慢慢来。其实,很多事情如果没有经历一个过程,不管你怎么慢慢来,都将是无果的。

那么,最终回到逻辑上来,我们发现我们对为什么做这件事还没有想清楚,对怎么做这件事还没有想明白,对于这件事做成什么样的效果还没有想清晰。我们只是看到了,觉得好,就开始做了。

所以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

对于我们来说,做一件事就要做成一件事。要做成一件事,就要有一个做成事的逻辑和模式。不能总是好像也在做,可就是没有做成成果。用文字去思考上面提到的三个“还没有”,我相信只要我们写清楚了也就有成果了。

祝大家工作愉快!

                           与大家同行 周国平

                           二〇二二年二月十九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