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4 说到IPO,可是一件高大上的金融活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上市。
IPO的英文名全称是initial public offering,即首次公开发行,这是一个企业第1次向公众公开发行、出售它的股票。其实就是二级市场的融资上市。
这不仅仅是融资方式,还是一个退出通道。也就是在未上市前持有的股份可以在上市之后卖出去变现,实现财富的增长。也许这是一些初创公司股权激励的吸引力吧,如果没有上市,那股权就没那么值钱,因为极有可能无法把股权变现,因为初创公司是比较缺钱的。
IPO上市的好处有两个。
1.公开筹资范围大,分散风险,上市之后任何人都可以购买。特别是那些比较烧钱的科技公司拿着九死一生的项目去银行融钱几乎不可能,所以IPO就是最好的方法。
2.打开公众知名度。其实我感觉这个才是首要的,因为有了名气之后一切都好办了,在民间听到上市企业,我们第一反应也是对这家企业的好感,毕竟IPO也是层层筛选的企业,相当于很多大机构帮我们做了一轮选择。
当然有利也有弊,弊端也有两个。
1.成为公众公司之后,我们就再也无法选择我们的投资人了。当初的万科宝能大战,就是宝能在二级市场大量收购万科的股票,以企图控制万科。在历史上这种操作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而且中小投资者很多都是短视的,很少会长期持有,这也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因为资金不够稳定,很难让企业稳定运营下去,所以企业管理者的自主权就没那么大了。
就如同俞敏洪所说的,上市就像娶了一个完全控制不住的女人,很难受,你很爱他,但她又不听你的话。
2.作为公众公司,你就有义务向股东公开自己的销售、财务、管理、产品等各种信息,这就相当于给竞争对手观察你的机会,处于敌暗我明的状态。
正是因为IPO有这些弊端,在美国60年代掀起了风投模式,90年代掀起的私募股权基金,还有2000年后的全球量化宽松,这都给了企业更多的融资方式选择。所以IPO就不是唯一的融资方式了,这个也是源于全球人民(主要是美国人)更多的步入中产阶级,财富的增长催生出了更多的投资渠道,再也不是人找钱的那个时代,而是钱找人的当今时代。
当然这种现象在美国比较普通,但在我们中国IPO依然是企业最爱的渠道,这背后的原因本质上还是融资稀缺的问题。
在中国虽然居民财富的增长也很快,但是我国是一个国有大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体系,也就是说这些大银行他们的投资会比较谨慎,他们会倾向一些国有企业,中大型企业,现金流比较充足的企业,而对于科创的中小企业就比较苛刻。这就造成了我国融资的约束,这种就是人民对财富投资的需求与投资渠道少的矛盾。
因此滋生了很多不靠谱的融资渠道,比如前几年的P to P爆雷。
因此在中国上市其实就是政府信用,上市意味着银行更愿意借给他钱,而且我们国家上市条件也比较苛刻,在我国人民投资渠道不多的情况下,股市投资则成了很多人走向财富自由的梦想中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