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青岁月 (58) 下乡到云南边疆

 闹市孤猴 2022-02-21

 下乡到云南边疆



1968年12月22日,毛主席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1970年,我们初中毕业后,听从党的召唤,服从祖国的分配,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6月与10月,我们在座的知青朋友们离开了上海,奔赴祖国的西南边陲,前往地处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的勐省,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第九团所在地。从此,我们走上了与工农相结合,接受再教育,在实践中锻炼成长的道路,同时也担负起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重任。

在白塔山下,在南碧河畔,我们知青们在那儿生活工作劳动了九年,这是我们最富有活力,最朝气蓬勃的人生阶段啊! 九年来,勐省的山山水水到处都留下了知青们的身影,在橡胶林、甘蔗地、茶叶林、桔子地、水稻田,在发电、建筑、榨糖、机务、综合加工、医疗卫生,教书育人等,到处都留下了饱含着知青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在白塔山上,有一个知青最集中的连队,在老职工的带领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战天斗地、不畏辛劳、在荒山坡上建起了水泥厂,这是云南唯一制造水泥的工厂,该厂在建设边疆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知青们对自己的上山下乡经历总是刻骨铭心的难忘。1970年6月13日那天,蓝天白云,天气格外晴朗,这是穿长袖衬衫的季节。中午刚过,我们这些初中毕业的学生,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也可以说,这时,我们从学生转化为知识青年了,在各个集合点集合后,大客车把我们送到了上海北火车站,知青专列已经敞开车厢大门等候着大家了,才十六七岁的知青们与亲人们告别的时刻快到了,在高音喇叭的不断催促下,大家上了列车,聚集在各车厢的窗口,亲人们对远行者的嘱咐,知青们对亲人们的眷恋,一切情感都凝聚在默默对视中,火车站的高音喇叭抢先一步,整个火车站里都回荡着《毕业歌》《大刀向鬼子门的头上砍去》的歌声。3点50分,火车在鸣笛后慢慢的启动了,这时车厢里、站台上一下子爆发出生离死别般的哭声,高音喇叭声压不住悲伤的哭声,车厢里知青们把头伸向窗外,把挺直的身体向窗外延伸,延伸得高一点,再高一点,为的是再多看一眼亲人,送行的人们跟着火车向前移动,知青专列在雄壮的歌声和悲伤的哭声的交杂声中慢慢的加速,把送行的人们抛在了后面,在深深的情感驱动下,最后还是有人跑步送行到站台的尽头,火车很快离开了站台,带着知青们无限的憧敬和美好的理想,向着远方呼啸而去!而知青家庭的亲人们,回去后的那些天真不知道是怎么度过的……

知青专列经过三天四夜的不停奔波,穿越了南方的六省一市到达了云南省的省会四季如春的昆明,在昆明休整了一天,那天我们住在云南大学的礼堂里,白天大家到昆明市里逛逛,看个新鲜。 


接下来换乘解放牌卡车继续赶路,卡车在红土高原经过很多红土公路,扬起了红土尘,十几辆卡车在蒙蒙的红土灰中行进,大家的头发上、衣服上都覆盖了一层红土尘,白天赶路,夜晚宿营,乘卡车的第五天上午,终于在穿越了一条狭长的一面靠山一面靠水的公路后,眼前一片亮堂,勐省到了,云南第九团就坐落在勐省的中央,相对平坦的地方,在山里人看来这是个求之不得的好地方,而知青们都傻眼了,难道我们要在这个地方呆一辈子吗?失望至极到了顶点,而又无奈,尽管有一万个不愿意,也只好顺从分配。那一天,各连的领导到团部把分配到自己连队的知青接回去,刚出团部,巧遇连队的牛车,大家的随身行李放在车架子上,没有了负重,走起路来轻松多了。一路上翻过小山坡,穿过小树林,上坡了下坡,下坡了又上坡,感觉已经走了很长的路了,怎么还没到啊?接我们的连队领导回答总是:就在前面,马上到了。走了一程又一程,过了一坡有一坡,终于到目的地了。以后的那些年,知青们到团部、到镇上去办事、去购物、去看电影,这条路不知走了多少次了。进入连队住地,只见老老少少很多人早已等候在那里了,连队已经好多年没有新人补充进来,一下来了那么多上海知青,都觉得很新奇,我们一个一个的被打量过去……当被领进寝室时的一瞬间,我们都惊呆了!除了六张所谓的床外,空空如也,而这床是用土坯当床架,以毛竹片当床,这样的床,见都没见过,尽管很难接受,结果还是接受了,我们六连是这样的,其他连队也差不多吧!分到六连的知青是六个男生、五个女生。

知青分到各班后,不久就开始与老职工一样的劳动了,那时我们才十六、七岁啊!手上起泡了,手上裂口子了,鲜血染红了锄把,后来,慢慢的长出了老茧;挑担子时,扁担压得肩膀红肿,直不起腰;以后,经过不断的锻炼,硬是挺过了劳动关;最后,很多知青成了劳动能手。知青们白天忘我的劳动,晚上警惕的站岗放哨,守卫着祖国的西南边疆,保卫着祖国的安全;在遇到危机时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抢救国家财产与人民生命;在三大革命斗争中经受住了考验,无愧于兵团战士的称号,无愧于知青的称号。这也要感谢九团的老领导、老职工对我们的传、帮、带,在共同的劳动学习中,老职工优良的思想品德影响了我们,使我们的思想发生了大转变,我们的物质生活虽然很艰苦,但吃苦耐劳精神是当代人中最强的,我们的劳动能力、工作能力、生活能力也是无可比拟的;我从心底里呐喊,知青精神万岁!与我们知青年代息息相关的老领导、老职工还在勐省这块令我们难忘的土地上生活着,是他们陪伴我们度过了艰苦的时光,我们始终不会忘记他们,今天,我们朝着祖国的西南方向,向远在祖国西南边疆勐省的老领导、老职工、以及帮助过知青的人敬礼!

九年后,形势发生了变化,知青们回城了,回到了童年时代的故乡,随着时间的推移,勐省情结丝毫不减,反而越来越增强,大家把勐省称为第二故乡,思念之情越加浓烈,九团的知青经历难以忘怀,前些年很多老知青集体重返勐省,到我们曾经工作、劳动、学习过的地方看一看,拜访一下当年一起战天斗地的老领导、老职工,释放了积聚多年的情怀。今天,我们已经老了,不可避免的怀念自己过去的人生,而在九团的知青经历占据了我们过去的人生很大空间。因为在那儿,我们献出了人生最美好的青春;那儿有与我们朝夕相处了九年的老领导,老职工;那儿有我们熟悉的劳动环境、生活环境;那儿的变化发展凝结着我们青年时代的血和汗;青春的日子总是难忘的,在勐省的九年虽然是艰苦的,但是我们坚持下来了,现在回想起来,那九年是多么纯洁,多么美好啊!通过那段时间的磨练,我们这一代知青成了世界上最能干的一代人;最能吃苦的一代人;最善于奉献的一代人。
时间过得真快,到云南边疆勐省已经50年了,当年稚气未脱的初中学生,如今已是两鬓斑白,白发苍苍,步落了人生的老年时代,我们已经走过了人生的大半辈子,未来的生活,由我们自己主宰。知青朋友们要锻炼好身体,科学的生活,愉快的活着,过好今后的每一天。最后祝我们的知青朋友们身体健健康康!生活开开心心!长命百岁!

九团老知青 阮性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