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秀才穿巷

 介子平 2022-02-21
社会对知识的认知,关键看底层的态度。吕坤《弟子之职二》回忆:“吾少时乡居,见闾阎父老、阛阓小民同席聚饮,恣其谈笑,见一秀才至,则敛容息口,惟秀才之容止是观,惟秀才之言语是听。即有狂态邪言,亦相与窃笑而不敢短长。秀才摇摆行于市,两巷人无不注目视之,曰:'此某斋长也’。人情重士如此。岂畏其威力哉?以为彼读书知礼之人,我辈村粗鄙俗,为其所笑耳。”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其尊重的不是某个特定之人,是知识,此乃普遍的公序良俗。种田不离田头,读书不离案头,山门学长,相当于没有土地的地主,没有店铺的东家。

四个轮子一把刀,白衣战士红旗飘,即便在九儒十丐年代,私下里对读书人仍持有尊重。以实用计,读书人生活中也有救急之用,家中遇事,请其判断,生育子女,请其起名,否则张飞纫针,大眼瞪小眼。

读书人变数大,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说不定其中会出栋梁之材。士各有志,科考是共同志愿,放榜的日子,多数人失望,少数人得意。即便落魄如孔乙己,长袍无故不离身,总得有人前的颜面、人后的慎独。

师傅领进门,巧妙在各人,找一个好老师,与发光的灵魂为伴,则是年轻学子提升自己的捷径。却也有例外,李清照晚年无人可传衣钵,见一位孙姓友人家女儿,聪明伶俐,便主动提出欲收之为徒,才学相授,这小姑娘态度泰然,应答裕如,却并不领情,据《渭南文集放翁逸稿·夫人孙氏墓志铭》载:“夫人幼有淑质,故赵建康明诚之配李氏,以文辞名家,欲以其学传夫人,时夫人始十余岁,谢不可,曰'才藻非女子事也’。”

不学他技,不宗一家,文章下笔立成,宏深疏达,学场有别于官场,学术不等于权术,风骨远胜于媚骨。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此清白,不就“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一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