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散11 【处方】 丁香1钱,白芷半两,瓜蒂1两。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头痛不止。 【用法用量】 每用半字,吹入鼻中即愈。 【摘录】 方出《奇效良方》卷二十四,名见《医统》卷五十三 丁香散10 【处方】 草豆蔻、白芷、细辛、草乌、丁香、蝎梢。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寒牙痛。 【用法用量】 先用温水漱净,以药擦之。 【摘录】 《医统》卷六十四 丁香散9 【处方】 苦丁香7个,枯矾5分,轻粉5分。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鼻息肉。 【用法用量】 将息肉针破,用此药末点搽。 【摘录】 《外科启玄》卷十二 丁香散5 【处方】 丁香半两,人参3分(去芦头),赤茯苓3分,白术半两,甘草1分(炙微赤,锉),木瓜3分,草豆蔻3分(去皮),干姜半两(炮裂,锉),诃黎勒3分(煨,用皮),茅香花3分。 【制法】 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 脾胃冷热气不和,心腹虚胀,痰逆,少思饮食,四肢无力。 【用法用量】 每服1钱,以生姜、大枣汤调下,不拘时候。 【注意】 忌生冷、油腻、湿面。 【摘录】 《圣惠》卷五 丁香散4 【处方】 丁香1钱,胡椒2钱,益智2钱,桂2钱半,青皮(去白)3钱,陈皮(去白)3钱,甘草(炒)3钱,茯苓2钱,白术2钱,连翘2钱,桑白皮2钱,木香2钱,枳壳(去瓤,麸炒)2钱,木通2钱,车前子(炒)2钱。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腹胀硬满,水肿遍身,小便涩少。 【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1盏半,加生姜5片,煎至7分,食前和滓温服,1日3次。 【摘录】 《医方类聚》卷一二九引《施圆端效方》 丁香散3 【处方】 丁香2个,黄连1寸,大枣1个(去核)。 【制法】 上以枣裹2药,麻缠,火上烧存性,研为细末。 【功能主治】 小儿疳气瘦弱,下利白脓,久而不愈。 【用法用量】 米饮调下,不拘时候。 【摘录】 《卫生总微》卷十二 对如下十二种病不医以免后患无穷 1、病人肝绝,八日死,何以知之?面青,但欲伏眠,目视而不见人,汗出如水不止。 2、病人胆绝,七日死,何以知之?眉为之倾。 3、病人筋绝,九日死,何以知之?手足爪甲青,呼骂不休。 4、病人心绝,一日死,何以知之?肩息回视,立死。 5、病人肠绝,六日死。何以知之?发直如干麻不得屈伸,白汗不止。 6、病人脾绝,十二日死,何以知之?口冷,足肿,腹热胪胀,泄利不觉,出无时度。 7、病人胃绝,五日死,何以知之?脊痛腰中重,不可反复。 8、病人肉绝,六日死,何以知之?耳干,舌皆肿,溺血,大便赤泄。 9、病人肺绝,三日死,何以知之?口张,但气出而不还。 10、病人大肠绝,不治,何以知之?泄利无度,利绝则死。 11、 病人肾绝,四日死,何以知之?齿为暴枯,面为正黑,目中黄色,腰中欲折,白汗出如注流水。 12、病人骨绝,齿黄落,十日死。 诸浮脉无根者,皆死。 神经性皮炎 治疗神经性皮炎中药处方:柴胡60克,党参20克,茯苓20克,龙骨20克,牡蛎20克,肉桂20克,磁石20克,黄芩20克,制半夏20克,大黄20克,生姜20克(切),大枣6枚(撕)。 煎熬方法:水1500m|浸泡30分钟,大火烧开后,小火再煮至600ml,一天内分三次热服。每次200m|。 禁忌:生冷,油腻,辛辣,水果,饮料,牛奶,绿豆,豆腐,猪肉。 半两姜六枚枣三碗水熬成一碗半分三次服,熬药的枣不能吃。 药要吃有点烫嘴的,要想好得快,熬好了吃一次,隔一小时吃一次,隔一小时再吃一次,两个小时把这一剂药吃完,微微发个汗… 1两姜12枚枣5碗水熬成2碗半水,去渣再熬成1碗半水分三次热服… 肾虚咽干,肺虚喉痛!咽喉难受,不能只看咽喉 咽喉,对人体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与饮食和呼吸都有密切的关系。古人常常称之为“咽喉要道”,因此,若是咽喉出了问题,它不仅仅只是体现在咽喉上,很可能是全身阴阳失衡的表现。 有些人,时常感觉咽喉部位干痛、燥痒,同时又伴有干咳、痰中带有血丝。 而还有的人,除了有以上症候外,还伴有烦热、盗汗等症候,在下午尤为明显,同时还会脸色发红、潮红等,其实这就是典型的肺肾阴虚。 在中医理论中有一个概念叫“金水相生”,就是说肺疏布津液正常时,肾阴才会得到补充。只有肾阴充足了,才能上濡肺金,才能使肺阴不至于干涸。因此,两者之间,任何一个有偏颇,都会引起肺肾阴津的不足,从而引发身体的阴虚状态。 肺肾阴虚之后,我们的肾经就会挟于咽喉,所以肾阴不足的时候,虚火就会循经上炎,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咽喉部位的干痒和燥痛,喉为肺的门户,因此若是有了肺阴虚,这就会加重咽喉部位的燥痛;肺失肃降,就会不停地干咳。 肝阴不足以后,虚火就会炼液成痰,表现出来的就是咳痰量少且黏稠。 又因为肾阴虚后,精亏就不能濡养我们的耳窍,所以就会耳鸣。 阴虚还会生内热,所以就会盗汗、潮红、五心烦热等表现。 所以说,一个小小的咽喉不适,竟能引出身体背后的诸多不适。 要如何调理? 调理思路:滋补肺肾之阴。 组方:熟地、生地、当归、白芍、生甘草、桔梗、玄参、贝母、麦冬、百合。 思路清晰明了,用百合润肺止咳,滋养肺阴,同时清降虚火; 用生地黄配上熟地黄,来滋补肾阴,凉血清热; 麦冬能入肺,滋阴,润肺止咳; 玄参能入肾,滋阴凉血清热; 用贝母来清润肺金,化痰止咳; 用桔梗来宣利肺气,祛痰; 最后,再用生甘草来调和。 这个方法主要适用于肺肾阴虚、虚火上炎的人。 主要表现:长期咽喉燥痛,舌红少苔、经常咳嗽、痰少或有血丝、伴发盗汗、潮热、耳鸣等症状。 总的来说,肾虚咽干,肺虚喉痛。我们若是长期咽喉干痒、燥痛,很可能是肺肾阴虚。 『失眠集』【失眠验方治疗】陈松筠经验方 【病名】失眠 【验方治疗】陈松筠经验方—健脾化湿 苍术10克,神曲10克,麦芽10克,苡米10克,泽泻10克,扁豆10克,益智10克,法夏10克,厚朴10克,升麻6克,菖蒲6克,甘草3克 丁香皮煮散 【处方】 丁香皮半两,京三棱(炮,锉)半两,槟榔(生,锉)半两,白术半两,姜黄半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半两,当归(切,焙)半两,甘草(炙,锉)半两。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寒气结强,日久不消。 【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水1盏,加生姜1枣大(切),煎至7分,去滓温服,日3夜1。 【摘录】 《圣济总录》卷五十七 丁香皮煮散 【处方】 丁香皮半两,京三棱(炮,锉)半两,槟榔(生,锉)半两,白术半两,姜黄半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半两,当归(切,焙)半两,甘草(炙,锉)半两。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寒气结强,日久不消。 【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水1盏,加生姜1枣大(切),煎至7分,去滓温服,日3夜1。 【摘录】 《圣济总录》卷五十七 丁香梨 【处方】 大雪梨1个,丁香15粒 【功能主治】 噎膈,反胃。 【用法用量】 将丁香入梨内,湿纸包裹4-5重,煨熟食之。 【摘录】 《仙拈集》卷一 丁香烂饭丸4 【处方】 公丁香1两,茯苓皮3两,炙甘草1两,甘松3两,砂仁3两,益智仁3两,母丁香1两,山棱1两,莪术1两,香附1两,木香1两。 【制法】 蒸饭为丸。 【功能主治】 饮冷伤中,食滞不化,脘腹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1钱半。 【摘录】 《成方便读》卷三 丁香烂饭丸3 【处方】 丁香1钱,木香1钱,香附3钱,益智3钱,青皮3钱,山棱3钱,蓬茂3钱,甘草2钱。 【功能主治】 脾胃虚弱,饮冷伤中,食滞不化,脘腹疼痛。 【用法用量】 蒸饼糊丸服。 【摘录】 《饲鹤亭集方》 丁香烂饭丸2 【处方】 丁香2分,木香2分,广术2分,三棱2分,丁皮2分。 【制法】 上为末,水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痔。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后白汤送下。 【摘录】 《普济方》卷二九五 急慢性咽喉炎奇效良方 清喉利咽汤 组成:专治急性咽喉炎:玄参、麦冬、金银花、牛蒡子、蝉蜕、薄荷、生甘草、桔梗。每日一剂,水煎2次分3次服。禁食幸辣。 方解 本方以清咽利喉的名方——玄麦桔甘汤为基础方,加二花、蝉蜕、薄荷、牛蒡清热利咽,其中二花又可解毒,蝉蜕善于开音,薄荷清利头目,牛蒡兼能消肿止痛。诸药合用共凑,凊热解毒、消肿止痛,利咽开音之效。治急性咽喉炎,引起的咽喉肿痛、热毒壅滞咽喉、声音嘶哑。检査见咽喉红肿,充血。专治急性咽喉炎的专病专方。 宋某,女,25,咽喉疼痛一星期,在当地社区卫生服务站经西药治疗,现吞咽困难、喑哑、咽干,予本方治疗三剂痊愈。 三仙运脾汤治腹胀 徐某,男,30岁。 【初诊】 2007年3月17日。 腹胀纳呆1月余。 一个月来腹胀、纳呆,食后尤甚。晨起恶心,嗳气酸腐,时而腹泻,内有完谷不化,神疲乏力,腰酸膝软,头重如裹。平素嗜酒,每日必饮3至5两。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而干,脉滑,关部弦。西医诊断:胃肠功能紊乱,中医诊为腹胀,证属湿困脾阳、火不生土。素体脾肾不足,湿邪内困,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则腹胀纳呆,嗳气腹泻;脾胃湿困,水湿不化则乏力、头重;肾阳不足则腰酸膝软。治以运脾通阳、补火生土。拟方三仙运脾汤。 处方: 葛花15g, 枳椇子20g, 土茯苓20g,砂仁15g,三仙各15g,大腹皮20g,连翘20g,川断20g,合欢花15g,白豆蔻15g,甘草10g。水煎,3日2剂,早晚2次温服,连服4剂。 【二诊】 (2007年3月23日):服药后诸症略减,仍腹泻纳呆,食后腹胀,腰膝酸软未减,头目眩晕,舌淡胖,苔薄白,脉滑数。症状减轻,说明方药对症,酒湿已驱,腰膝酸软未见好转,此肾阳不足之象。故延续运脾通阳,补火生土之法, 处方: 三仙各15g,茯苓苓20g, 清半夏15g,白术10g,炒莱菔子15g,砂仁15g,防风15g, 淫羊藿20g,巴戟天15g, 大腹皮20g,甘草10g。水煎,3日2剂,早晚2次温服,连服8剂。 【三诊】 (2007年4月4日):服药后症状持续减轻,腹胀大减,体力好转,腰已不酸,仍有嗳气酸腐,腹泻减轻,舌淡,脉滑。遵循上法,上方去淫羊藿、巴戟天、炒莱菔子、清夏、防风,加杞果20g, 乌药20g,木蝴蝶20g, 广陈皮20g,连翘20g。水煎,3日2剂,早晚两次温服,连服8剂。 【四诊】 (2007年4月16日):服药后诸症大减,腹胀纳呆症状消失,又服上方6剂,随访其病痊愈。 【按语】 腹胀为临床常见病,多由脾虚、湿滞、食积、痰凝,或七情不畅而成。多见胃脘部或腹部痞满,嗳气吞酸,腹泻便溏,纳差纳呆等症。李东垣《兰室秘藏·中满腹胀论》指出:“脾湿有余,腹满食不化”以及“脾胃久虚之人,胃中寒则生胀满,或脏寒生满病。” 本案患者素体肾阳不充,故腰酸膝软;平素嗜酒,湿毒内蕴,脾阳不振为湿所困,故见腹胀、纳呆、食后尤甚,嗳气酸腐、腹泻,舌淡胖,脉滑之症。故治以运脾通阳,补火生土之法。 方中葛花、枳犋子、土茯苓,除湿以解酒毒;连翘、合欢花清心安神以助眠养神;川断补肾以壮腰膝。二诊加入清夏、白术、茯苓、炒莱菔子、防风,燥湿健脾,以助升发脾阳;加入淫羊藿、巴戟天以补命门之火,肾阳充则脾阳旺,脾阳升则运化健,运化健则湿寒除,故诸症大减,腹胀渐除。三诊减温肾燥湿之力,加乌药、木蝴蝶、广皮,调肝脾而畅气机,诸药和合,则脾阳得通,脾运得健,命火得温,故湿滞可化,胀满可除。 【出处】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第二辑)-内科分册(脾胃肝胆疾病) 中医思维的独特精华心法 1、不给“邪”以出路,就不是中医。中医治病,有别于其它(西医)医疗体系的最大特点是,从不就地歼灭病邪,而是驱邪外出。如果说,用就地歼灭的方法,或者说是杀灭的办法,这种办法就太傻了,容易造成正邪两伤,或者是同归于尽,所以,往往病症纤延,久久不愈。 2、在疾病的同一阶段,不同的医生可能会有不同的辨证结论。即使结论一样,但在治则治法、选方用药上又有更多的不同。中医的关键在于临证,临证的要点是思考,思考的前提是读书,最终的目的是顿悟。多留心,多思考,多领悟,多总结。中医的精髓正象围棋一样,它不是象西医那样用不断发明新技术,新药来治病,而是不断提升认识境界,正象围棋手的升段。 3、补气常佐以行气,补血常佐以活血,养阴注意助阳化气,温阳注意阴阳互根,才能补而不滞,滋而不腻,阳生阴长,能生能化。人的精血易耗难生,采用综合施治,不用纯泻呆补。 4、现代人过度保养,习惯使用滋阴药加上清热、泻火、消炎、吊水、喜欢用六味地黄丸、服用滋阴类药物,时日已久,虽看不到明显的良好效果,可是,也看不到多大的危害,但是体内全是阴风惨惨、浊阴弥漫、天寒地冻。过度的运用滋阴降火的药方,会从根本上大大的降低人体的抵抗力。(实则是削弱人体阳气) 5、现代男性多在阳虚,女性多在阴阳两虚。不宜多食用凉水,凉菜,不宜用凉水洗澡,特别是秋冬季节。不宜过度的裸露腹部,脚。治病要时刻注意顾护正气,起居须始终注意不伤阳气。 6、最好找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中医确定自己身体的偏性。以后用药就可有的放矢。若同时配合相反偏性的食物,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据我个人体会和观察,人体偏性不仅与生俱来,而且还伴随人的一生。因此掌握自身的偏性,对少数先天秉赋不足或后天出现亚健康的人至关重要。 7、通过调控免疫达到既能杀毒灭菌又不损伤自身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体的免疫系统(自组织能力)完全可以对付任何细菌、病毒。我们要做的只是调控免疫不沉寂或不过激。而这正是中医“阴阳”理论的精髓所在。 8、“若要小儿安,三分饥和寒”。千万别信现在的什么营养不良、缺什么维生素、缺钙这类的忽悠。不规律进食使饥饱失常,胃缺乏排空感和饥饿感,影响胃蛋白酶和消化液的分泌。现代人普遍过食肥甘厚腻。湿困最忌肥腻,如果喜欢用猪骨煲汤,最好用猪扇骨,筒骨比较油腻,更易助湿困脾。 9、中医查找薄弱环节并开对处方不是件易事。但一旦药证吻合,往往受益终身。 10、一般医患对症状较为重视,却常常容易忽视患者的体质特征、生活习惯、性情嗜好等细节。而致病原因往往就隐藏在这些似乎与症状不相干的细节中。这就是所谓断病容易断因难。找不出因就无从论治,找错了因会给患者带来更多痛苦。尽可能建立相对稳定的医患关系。 11、西医擅长为先天基因无明显缺陷的人治病。这些人本身无病,患病是外部原因所致,可看成“抽象的人”,也就是中医所谓“阴平阳秘”,“五行和谐”者。 12、体质就像人的性格一样,是不容易改变的,阳虚多寒,阴虚多热。阳虚的人虽然经过体育锻炼、后天培补,已经不畏寒凉了,但仍然保留着阳气不足的原始机制,一旦放弃锻炼,或外感疾病,先天的体质状态就又会表现出来。所以后天不间断的培补锻炼是必不可少的。 13、中医以辩证为主,辩病为辅。中医学是辨别"证",西医学是辨别"病"。"证"是整体的、宏观的"森林","病"是具体的、微观的"树木"。 14、病人症状多,复杂,甚至各个相互矛盾,从病机上容易产生分歧,医者想为速效,所以不能坚持一方,来回尝试,往往有时效果刚起,但尚不明显,因为看不到较好的疗效,不能坚持守方,改变方向。有时因为病人反映病情含糊不清,没有客观,医者自己没有看到突出疗效,性子过激,这些都是不能正确的把握的原因。这类病人也很有挑战性,每每多方求医,见过很多思路,这个也是医者面临的重大课题,如何在复杂的情况下分层系,辨真伪,别轻重,分缓急,如何正确的采用心理暗示、承诺方法等,都是需要整体提高的。如果有病人吃了几付药还不见效(先要怀疑自己,考虑自己的诊断是否有问题),那最好让病人把药拿来看看,不然会耽误你的进步,我曾经把病人在药房抓好的酒军自己生吃了20g,居然还是岿然不动! 15、滥用抗菌素、激素,过服西药,滥用手术治疗、放化疗,机体的自愈机制被破坏,用中药再治的难度也会加大,这一点在临床上屡见不鲜。所谓自愈,其实就是一个人体正气充实而后的排病反应。 16、很多人愿意开日本车:省油。如果说是2.0或2.4的车,百公里耗油大概是6~7公升,开得也快,后面冒的是白气,说明它把有限的汽油高度地、充分地燃烧了,这是环保车辆。反过来我们过去造的车,百公里耗油15公升,后面冒的是黑烟,没有把能量充分地燃烧,不环保。人也是如此,吃得多未必有劲,吃得少未必不精神,关键是在气化。 17、只要胃肠功能好,饮食中的营养物质什么都不缺,没必要补。补血绝对不是靠吃当归和阿胶就能补充得了的,但只要脾胃的功能正常了,吃大米饭、馒头都能补血。缺钙补钙,这是西医的方法。而中医的思维则是补肾,因为"肾主水、主骨",骨头出了问题,自然应该从肾上解决。 18、试管的效应与药物进入人体后的复杂变化根本就是两回事。 19、现在的教材是西医化的,考试也是西医化的,为了追求答案的唯一性,把中医的题目出得象数学,什么什么病用什么什么方,一一对应。这种单纯学院式的中医培养是很难培养出良医的,最多就是那种守着一、二张方子吃一辈子的中医。这种中医守株待兔,碰到病情对他的方子了,他就成“神医”了,对不上,就成庸医了。真正的良医用药以变应变,出神入化。如1957年,北京流行乙型脑炎,名医蒲辅周先生治好了167例脑炎,用了98个不同的处方(这从西医来看,是不可思议的)。 20、病实体虚是指疑难杂症往往表现为既有邪气实的一面,又有正气虚的一面,多呈虚实相兼的局面。由于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邪正虚实往往错杂相兼,初病未必就实,如虚体感冒,治当扶正解表;久病亦未必就虚,往往伴有气滞、痰饮、水湿、瘀血等。 21、过渡性证又称临界性证,是由一证向另一证转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证候。如胃脘痛,喜热敷,苔白腻,同时又有口干苦,舌质偏红,乃属寒热并见的过渡性证,既可进一步化热,也可转从寒化。加强辨证的预见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有次我爱人看了报刊的一则消息,说蜂蜜能益寿养颜,于是便动员母亲一起吃蜂蜜,结果吃了一个月,俩人身体都有吃出了毛病。蜂蜜润燥生酸。脾阳虚的人本来就酸多有寒,故不宜长期服用。所以,不要被现代营养理论以及什么酸碱性体质理论的忽悠。 23、“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郎中开处方。”说的是冬天阳居内,故有内热,内热外寒不平衡,萝卜可以清内热;夏天阳在外,故有内寒,外热内寒也不平衡,干姜可以祛内寒。中医以凉药清热,以热药祛寒,阴阳平衡,“外邪”就难以内侵。 丁香烂饭丸1 【处方】 丁香 京三棱 广茂(炮)木香各3克 甘草(炙)甘松(去土)缩砂仁 丁香皮 益智仁各9克 香附子15克 【制法】 上药研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 主饮食所伤,及卒心胃痛。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白汤送下,或细嚼亦可,不拘时侯。 【摘录】 《内外伤辨》卷下 丁香颗 【处方】 白丁香不拘多少。 【功能主治】 目中胬肉,瞳神障蔽,面生雀斑、酒刺。 【用法用量】 以乳汁点之。点少许。不可多。 【摘录】 《仙拈集》卷二 丁香开胃丸2 【处方】 半夏(粗末,姜汁浸,炒黄)1两,三棱(炮)1两,甘草(炙)1两,丁香3分,干木瓜半两,姜12两(切,青盐1两,炒润,焙末)。 【制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鸡头子大。 【功能主治】 脾胃不调,停积痰饮,呕吐吞酸,胸膈痞闷。 【用法用量】 每服1丸,沸汤化下,不拘时候。儿小分减。 【摘录】 《幼幼新书》卷三十二引《王氏手集》 陈瑞春活用柴胡类方经验(刘老师总结) 1.柴胡茵陈汤(加茵陈郁金法)——治肝炎胁痛 2.柴胡解毒汤(加蛇舌草白马骨法)——治乙肝“三阳”带菌 3.柴平汤(合平胃散)——治湿郁发黄 4.柴胡四逆散(合四逆散法)——乙肝肝硬化腹水 5.柴胡温胆汤(合温胆汤法)——青春期精神分裂症 6.柴胡陷胸汤(合小陷胸汤法)——治肝郁胃脘痛 7.柴胡桂枝汤(合桂枝汤法)——治虚人重感风寒 8.柴胡加葛根汤(加防风葛根法)——治伤风痹痛 9.柴胡三子汤(加葶苈子苏子白芥子法)——治胸腔积液(悬饮) 10.柴胡加龙牡汤(加龙骨牡蛎法)——治心悸烦扰症 11.柴胡菖郁汤(加菖蒲郁金法)——治忧郁症(反应性精神病) 12.柴胡甘麦大枣汤(合甘麦大枣汤)——更年期忧郁症 13.柴胡百合地黄汤(合百合地黄汤法)——治更年期综合症 14.柴胡四物汤(加四物汤法)——治经期感冒发烧 15.小柴胡合生化汤(合生化汤)——产后发热 16.柴胡消瘰汤(加贝母僵蚕夏枯草猫爪草橘核法)——治淋巴肿块 |
|
来自: 随缘522 > 《5...秘方、偏方、验方\奇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