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聚英国》系列——有一种心理网红叫“圣婴”

 新师道 2022-02-21

小明语录

只有疯子是使用语言的人,正常人都是语言来使用我们。

01

当心理学遇上互联网,心理网红为哪般?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全民搬家”的时代,从实体搬上虚拟的空间。

互联网时代,也是一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

当心理学遇上互联网,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相关知识通过微博、朋友圈、直播、微课等形式被“搬”到网上,包括心理咨询、心理培训等。

身为任何一个领域的网红,一定要“语不惊人死不休”。言论越是极端辛辣,越能惹人眼球。因为大众市场追求的是:劲爆!够味!

就好比某五痛心疾首地提出“巨婴国”这一惹人眼球的概念,加之新瓶装旧酒、标新立异式的营销。

02

心理网红传导的价值观可以不考虑受众是否受影响吗?

拜托,你不是宫崎骏

武作者曾说过的一段话:作者不对读者负责。宫崎骏说,他创作时从不考虑观众。我认为这是极高境界,但我不能很好的做到,至少我赞同这个观点。作者把作品拿出去,读者反应就是读者的事。巨婴国一书有很多偏颇,这我认错,会修改。但我从未讲过归罪父母,所以你归罪时,和我无关。

拜托,你不是宫崎骏,你写的不是动漫,你描绘的不是动漫人物,你写的是全体中国人。

® 创作意味着分享、交流,被看见。创作者心中都是有潜在观众的,完全不考虑读者有违创作初衷。武作者的做法和他的说法本身就是一对矛盾。

® 心理学作品相较文学作品对人的影响更大更持久更深刻。而全体社会成员都被一种情绪推动的时候,产生的后果是不可想象的。

我们很多人都缺乏足够的理解能力,曲解和过度引申是很常见的。而且人们往往只关心和自己相同的那些观点。

武作者说他的作品没有让人们归罪于父母,我觉得看了书以后归罪于父母的人不在少数吧。这即使不是武作者本意,但不能说没有他的责任。

® 在当下“被迫害妄想”这种大环境和他反抗压抑做自己的口号结合。即使他一再声称自己没有引导别人怨恨,怨恨情绪也会升级。
而且很少人会去思考一些词语真正的涵义,比如“和解”、“孝顺”,都是按约定俗成理解。

03

不明“投射机制”概念的心理网红

有学员曾告诉我,作为武作者曾经的铁粉,慢慢的发现他变味了、跑偏了——投射了好多好多个人的阴暗面,将自己的恐慌、焦虑等转移给普通大众。

下面,小明将从三条线索对武作者进行分析。

第一个线索:文字

看了这么多武作者的文章之后,其实在我们心理学上有一种分析方法叫做文本分析,意思是:从精神分析来讲,很多人写的东西都是关乎他自己的。

从一个作家以前到现在的一系列的书,如果你把它看作是作家的无意识的表达,也可反映出作者内在潜意识的需要。

这样说是不是就可以认为我们的分析就是靠谱的呢?

还不够。

第二个线索:语言

一个真正靠谱的、专业的分析,在我们心理学里面要求的不仅仅是文本分析,最恰当的是能够在场,能够听当事人说话,能够听到在咨询室中他和你说长篇的话。

换句话说,一个靠谱的分析应该是长期的心理咨询的工作才能完成的,仅凭文本也好,或者是对当事人的生活资料的研究也好,它的分析仍然属于野蛮分析这个范畴。

虽然说是野蛮分析,但是正如我们所说的那样,精神分析有些东西还是靠谱的,比如说它所探讨的关于人的心理机制。

第三个线索:个人成长经历

我们人的心理机制最常见的就是投射。

投射机制简单来说,这就是强加于人的一种认知障碍。自己有病,就觉得别人都和他一样有病。

04

精神分析技巧之“悬浮”——他没有;疗愈自己是目的

从小学习努力刻苦,以优异的成绩考上著名的大学,性格上他自称自己是一个典型的老好人,以及宅男。

非常擅长用文字去扰动读者。

他说他受过科学方面的训练,但他讨厌所有束缚他自由的东西。

但书中提到的许多非心理学的概念,比如能量球,说明他对科学主义实际上是渐行渐远了。

而且,从他的文章推理过程来看,他并不具有科学的精神,更多的是凭他的感觉进行一个放大的推理。

他觉得自己感性,从书中你会发现,他更愿意强调灵性。

他觉得中国到处弥漫的绝对禁止性超我的东西,他希望能够闻到自由主义的味,他一直都在反复强调自由这两个字。

他所提出的关于自由、灵性、绝对禁止性超我、巨婴国,其实非常像是描述的他本人的心理状态。

这个自由的东西对于他本人就像是艺术能够升华症状一样,对他本人有一个疗愈的作用。

05

表面上呼吁自由,其实那是一个他自己永远填不满的欲望无底洞

应该说他现在应该是一个自由的身份了!

在我们中国,心理咨询的伦理规范仍相对松散,多数情况下缺乏监管,但他还是希望别人不要去干预他的自由!

为什么一个已经拥有自由状态的人还在拼命的要求自由呢?

这才是小明想做的一个分析。

在临床上,小明经常发现有一些来访者说话非常的奇怪:比如有些人经常会说他非常担心他妈妈的离开;再比如有人会说她非常担心她的男朋友不在了。

在他们的生活中,曾经有一个巨大的缺失。这个巨大的缺失构成了欲望,早年的缺失往往会带来过度的补偿。

欲望的无底洞始终以一种空缺的状态存在于人的精神生活中。

这也就是武作者本人可能一直在强调的想要去解放他自己的原因。

当他成为一个教主,表面上呼吁自由,其实那是一个他永远不能被填满的欲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