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烽火京山——鄂中抗日武装汇集丁家冲

 鄂中京山 2023-05-31 发布于湖北
1938年10月25—27日,日军占领武汉三镇,随即向西、向南“追击作战”,京山东北、东南面的安陆、应城、孝感、皂市等城镇相继陷落。在日军的强劲攻势面前,国民党守军连连退却。长江以北部队,张自忠第三十三集团军撤至京(山)钟(祥)荆(门)和宜城地区,孙震第二十二集团军撤至襄樊和钟祥一带,王瓒绪第二十九集团军撤至大洪山区,李品仙第十一集团军撤至随县、枣阳一线,汤恩伯第三十一集团军退入桐柏山区。
早在武汉沦陷前,中共鄂中特委就作出“一切服从游击战争准备工作”的决定。1938年10月23日,日军进攻应城,鄂中特委书记杨学诚和沈德纯在应城石膏矿区召开紧急会议,详细分析敌情,决定由杨学诚率领已经组织起来的13人8条枪,赶赴早已选定好的京山丁家冲打游击。为了不被国民党溃军吃掉,队伍以“应城县潘家集商民自卫队”名义行动。由于连续几天下雨,道路泥泞,行动困难,当夜,这支小队伍住宿在徐店村附近的石板河党支部委员徐履青家。10月24日,他们到达丁家冲,在猴子凹赵家祠堂住下。大家在祠堂内铺了一个稻草大地铺,十几人挤在一起,不脱衣,不脱鞋,抱着枪支睡觉。每天买菜做饭,一切自己动手,买不到油盐就买点小萝卜苗,连根煮了当菜吃。三天后,在应城有杀人魔王之称的驻应城国民党四十八师副师长蒋作均带三、四百人路过丁家冲,向后方逃跑,商民自卫队队员十分紧张,不敢去放哨,鄂中特委书记杨学诚当即挺身而出,走上哨位。领导人的坚定沉着,稳定了军心,增强了士气。一群工人、农民就这样开始了向革命军人的转变。随后,以中共应城矿区区委书记邓先柱为首的一支20余人的工人武装赶赴丁家冲。
10月24日,顾大椿、夏菲带领京山工委的同志及所领导的京山抗日自卫队进驻丁家冲。
中共鄂中特委领导的京山、应城几支抗日武装汇集丁家冲。但是,特委及各部队领导人多系青年学生,缺乏武装斗争经验,大家都十分盼望陶先生能及时回来指挥队伍。
此前,陶铸因坚决抵制王明“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经过国民党”的错误主张,被王明排挤出湖北省委领导班子,9月,又被调离鄂中。对此,周恩来进行了干预,他指示陶铸留宜昌待命。应城沦陷后,陶铸根据周恩来、董必武的指示,与向西溃逃的国民党官员及溃兵相对而行,只身一人,于1938年11月上旬来到丁家冲。陶铸到达丁家冲时,大家奔走相告:“陶先生回来了!”
鄂中特委随即召开会议,决定由陶铸负责军事和统战工作,并统一思想,具体研究部队的扩大与整训。会后,部队开展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在政治上,学习毛泽东《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学习党的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开展统战工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在军事上,一面积极扩大队伍,一面学习游击战术,开展放哨、行军、射击、投弹等科目训练。党的工作方面,在游击队中加强党的教育,培养积极分子,发展党员。鄂中特委对京山党的领导机构进行调整。12月,工委书记顾大椿调鄂中特委工作,根据鄂中特委指示,成立中共京山县委,书记李蔺田,委员有汪心一、邓先柱、蔡松云、黄定陆、徐履青等同志。在群众工作方面,大力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保护群众利益,发动群众支持抗日游击战争,严格执行群众纪律,和群众打成一片,真正做到亲如鱼水,军民一家。陶铸、杨学诚在丁家冲和大家吃在一起,住在一起,遇到问题大家一起商量解决,经常找大家谈心,为鄂中抗日武装的创建倾注心血。在此期间,陶铸写下了《大洪山打游击》(又名:冬夜进石板河)一诗:
寇深日亟已无家,策马洪山踏日斜。
风自寒人人自瘦,拼将赤血灌春花。
随着游击队的不断扩大,民运工作、宣传工作、后勤工作相继展开,组建军医院和修械所。京山党组织动员丁家冲一带的群众,为刚刚上山的抗日武装腾房让屋,送粮送菜,对抗日武装给予热情的帮助与支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