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烽火京山——鄂中顽固派的反共逆流

 鄂中京山 2023-06-02 发布于湖北
武汉沦陷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日军开始大力推行“以华制华”策略,加紧对国民党进行政治诱降、军事迫降。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制定“溶共、限共、防共”方针,国民党第五战区撤销了“豫鄂边区抗敌工作委员会”。5月,国民党鄂中专署专员石毓灵以邀请陶铸、孙耀华到随县长岗店参加县长联席会为名,扣押陶铸、孙耀华。石毓灵劝陶铸不要在鄂中打游击,以免引进日军,陶铸大义凜然当面斥责石毓灵背信弃义,破坏团结抗战大局。石毓灵等作出了将陶铸驱逐出境的决定。后来,陶铸由在国民党川军中工作的共产党员郑绍文掩护,脱离险境。同时,国民党鄂中专署宣布撤销进步人士孙耀华的应城县长职务,另委任反共的曾宪成为应城县长兼京山县长。为保留应城县政府这一抗日政权,保持和发展鄂中敌后抗日斗争大好形势,中共鄂中区党委、京应县委立即在京北及周围地区组织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拒曾挽孙”运动,许多士绅名流和社会贤达出面响应。由于国民党上层的阻挠,孙耀华终未能复职,但曾宪成也不敢贸然就任应城县长,只就任了京山县长之职。
国民党顽固派开始反共摩擦之后,鄂中地区的抗日武装面临日益严峻的局面。鄂中顽固派已开始公开打击共产党的力量,限制共产党人的活动。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有的遭到顽固派的公开打击或吞并,与“应抗”友好相处的大洪山区国民党部队的活动也受到当局限制,有的被调防。顽固派军队则时时监视“应抗”活动,限定“应抗”活动范围,千方百计打击“应抗”。由于“应抗”等中共领导的各支抗日武装当时都是用的国民党地方武装编制,没有独立地亮出共产党的旗帜,在国民党顽固派“溶共”的形势下,这些武装随时都有被吞并、消灭的危险。“应抗”虽然在短时间内开辟了鄂中敌后游击区,但还未普遍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没有形成广大、牢固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因此,独立自主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巩固的抗日民主根据地,成为摆在京应地区党组织和抗日武装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