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密尔顿花园的文化渊源︱亚洲三座(中、日、印)

 新西兰导游天舒 2022-02-22

逛花园是轻松愉快的,但建造和维护花园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伺弄花园技术含量很高,汉密尔顿的花园就搞得不错,尤其是几个专题园林更是相当地道,在南太平洋一隅搞到这样已属相当不易。

稍微琢磨一下,最开始主题花园是六个,分别为日本、英国、中国、美国、印度和意大利风格,为什么从这六个选起多少有点儿让人迷惑,三个亚洲,三个欧美,其代表性的合理之处在哪里呢?后来发现自己想多了,其实就是谁能出钱的问题,比如日本和中国,那都是自己花钱进行的合作项目,你没钱,Kiwi更没钱,咋整?

天舒分两期跟大家胡乱研究一下这六个主题园的文化因由,先从三个亚洲的开始。
 

日本园比较容易分析,这就是典型的枯山水,日本人多地方小,去过的人都了解,日本的寺庙庭院好是好,就是逼仄,感觉转身都困难,没办法,跟大唐不能比宏伟,只能比概念,条件所限,无法在庭园里真的搞出什么山水,只能往抽象里走,一大块岩石就代表高山,一泼白色的沙粒就代表流水,如果你觉得不像,那用耙子搂两下,有了波纹这总像了吧!所以到了日本的枯山水庭院你就得静气凝思,把眼前这些概念重新还原成真的高山流水,(提个问题,你知道这些沙子还有什么作用吗?文后揭晓答案)。

日本园的名字是Japanese Garden of Contemplation,Contemplation是关键词,它有种禅意、沉思的含义,联想起去京都走过一条“哲学小路”,看来日本人还真是一个喜欢思考的民族。


中国园里水有点儿浑了,没办法,最近下雨少。中国园林就更容易理解,虽说也喜欢用象征啊隐喻什么的,不过更加大气,该上水池上水池,该上竹林上竹林,绝不会概念化,为此无锡政府花了大钱往万里之遥的岛上运了许多真货,比在中国本土新建的许多园林还要正宗。到了起名字就犯了难,中文名是“逸畅园”,对于华人来说,这俩字虽说连起来也没什么具体含义,但都能秒懂,无非就是自在舒畅逍遥的意思呗,多少还映射着《滕王阁序》或者诗仙太白什么的千古名句,可新西兰人哪儿懂这个呀!英文里完全找不到对应的词,后来还是有高人选了个词,Chinese Scholar's Garden,Scholar是学者的意思,大抵上就是我们文化里的“知识分子”、“仕”、“士大夫”之类的含义呗,这么想想很合理,相对皇家园林,中国江南的那些私家园林可不多是士大夫阶层搞的,也就是学者,文人知识分子这一层。

与日本园林比,中国园林更“实”,更自然,这也符合过去中国文人“进可出将入相,退可归隐山林”的一贯思想,是与经常很残酷的现实之间一种缓解与对冲的产物。


Indian Charbagh Garden中的 Charbagh不好翻译,查巴格或者夏巴,都是音译,这是一种古老的花园风格,特点是由四个完全对称的几何图形组成,纵横水道将其分隔,中央水池代表生命的起源与维持,四条水道代表《古兰经》中提到的伊甸园的四条河,没错,实际上的印度花园居然具有浓厚的伊斯兰教风格。据说举世闻名的印度泰姬陵花园就是这种风格的例子,这与平日里对印度的理解大相径庭,印度不是经常充斥着神象啊,湿婆神毗湿奴啥的?怎么没搞一个更加本土化的印度教风格园林呢?或许是多神教与基督教之间的冲突导致整体风格不搭,退而求其次才用的大家都能接受的妥协方案。

在天舒看来,印度花园更能体现对时间的认知,四个花坛中种植的都是草本野花,春夏时盛放,秋冬时枯萎,恰似人生短暂,朝生暮死,并无永恒,但显然没人对这种阐释有什么兴趣。谨此一说而已。

对亚洲三园天舒还曾觉得类似“儒释道”的概念,当然中国园是儒家风格,日本的禅意与“道”,“神道”之间也可联系,至于释本就源于印度,亦不算为过,当然初始选择这三个园林的本意应该并非如此。


前一篇:穿过幽暗的岁月︱一场轮渡大型翻船事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