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仙人井、妙果寺、猪头钟……温州人记忆里的这首童谣,原来还有这么多的幕后故事

 一介书生五十后 2022-02-22



鹿城区历史文化街区

图片
01

田间传来“叮叮当,罗来”

Music 


图片

图片

妙果寺(1956年)

《叮叮当》短短的歌词里,囊括了温州城区松台山一带的景点和地标。松台山是九山之一,因唐时高僧永嘉大师而得名宿觉名山,山上与他相关的有净光塔、仙人井等;山麓有座妙果寺,寺里有口猪头钟;山脚门则在如今的来福门,古时附近建有一座孤老堂(今妙果寺商场一带)。这里是风光清幽、人文荟萃之处。

《叮叮当》最早由鹿城区的一位音乐教师挖掘记谱。1953年的城郊西山一带,仍是广袤的农田。一天,鹿城区新村小学的音乐教师鲁剑光在前往学校路上,忽然听到有位农民边赶牛耕田,边扯嗓子唱歌,“叮叮当,罗来,山脚门外罗来”,因是方言吟唱,歌词中还夹杂着不少温州地名,鲁剑光不由竖起耳朵仔细听。

唱这首歌的西山农民叫陈煜森,也是喜欢唱歌的人。他说这首歌是小时候帮忙干农活时,从父辈那里学的。于是鲁剑光邀约陈煜森到学校,用风琴一句句把旋律记成曲谱,又商量着用歌词的第一句作了歌名。而陈煜森到学校录谱的同时,还带来一位喜欢唱歌的朋友叫潘波娒,鲁剑光记谱的《懒汉歌》《桐树桐》等,就来自潘波娒所吟唱。

因记录歌谱,鲁剑光与陈煜森、潘波娒等人成了好朋友,他们组建了“西山农民音乐俱乐部”。在担任音乐教师的二十余年时间里,鲁剑光记录了十四首温州民歌。如《懒汉歌》《河边问答》《叮当叮当》等。

02

从课堂飞进亚太地区民歌集

Music 


图片

为“叮叮当”记谱定名后,鲁剑光在音乐课堂上开始教孩子唱。简单的旋律,易学的方言,熟悉的地点,学生都很喜欢,也学得很快。

图片

松台山冰壶道院旁的仙人井 (1957年)

1956年,温州地区举行民间音乐汇演,当时的新村小学五年级学生柯快快,被推荐演唱《叮叮当》参加汇演。清亮的童音、熟悉的方言“惊艳”众人,于是该歌被点名参加第二年在杭州举行的全省汇演。同样,《叮叮当》在杭州也引起广泛关注,被省文化厅送到北京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一时轰动首都,并于1959年录制了唱片。《叮叮当》大获成功,不仅走进温州中小学生的课堂,还曾被选入上海中小学音乐欣赏教材,从而有了更广泛的传唱。

上世纪90年代初,温籍知名男高音歌唱家姜嘉锵为推广家乡民歌,邀请音乐家黎英海为《叮叮当》重新编曲,融入其他温州民歌元素。经过姜嘉锵传唱,《叮叮当》成了中国民歌精华。他还将这首歌唱进奥地利维也纳舞台;而荷兰阿姆斯特丹交响乐队,也曾以西方音乐的手法,演绎这首东方民歌。

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亚太地区民歌集》,中国入选了七首民歌,其中温州民歌占两首,一首是《叮叮当》,另一首是《对鸟》。

03

温籍歌手发展多个版本

Music 


图片

《叮叮当》入选联合国《亚太地区民歌集》的新闻被刊登在各大报纸上,引起了另一位温籍文艺工作者杨学荣的注意。杨学荣是永嘉人,原任南京军区文艺处长,1987年,他正好从部队离休回到家乡,重新将《叮叮当》编曲,在保留主要旋律的基础上,增加了引子、扩充歌词,成了一首变化相对丰富的曲子。而随着他参与艺术团体的活动,新《叮叮当》也逐渐被温州人所接受。随后,本土音乐人也纷纷对这首童谣进行改编,并将它带上国际舞台。

图片

1956年妙果寺里的猪头钟

1997年,温州国际影视公司拍摄制作了《温州童谣》VCD,其中就有《叮叮当》这首歌。第一批发行的一万张VCD两天内被抢购一空。2000年,温籍歌手吴涤清也对《叮叮当》进行重新编曲,收录在他的《烟花三月》专辑里。同年,他参加中央电视台主办的“新民乐”深圳发布会,也演唱了《叮叮当》。

2006年,《叮叮当》被列入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目前,以它为素材创作、改编的音乐作品众多。《叮叮当》似乎成了温州“市歌”,被思乡的游子藏在心里,带向世界各地。这么一首歌词、旋律相对简单的童谣,之所以能成为几代人的记忆,这与方言演唱及歌词中的仙人井、妙果寺、猪头钟等地标有关。这些蕴含温州悠久历史文化的地标,代表着家乡;而方言是乡音,是记忆中的父老乡亲。《叮叮当》里有浓到化不开的乡愁,是每一位温州人尤其是异乡游子的“床前明月光”。

参考文献:

《鲁剑光:发现叮叮当》作者 孙金辉

《关于温州民歌叮叮当的几点思考》作者 陈洁

编 辑 陈 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