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学】8 中药

 文炳春秋 2022-02-22

【1-中药的基本知识】

【一、中药与中药学的概念】

    中药时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凡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进行采集、炮制、制剂,以利于临床应用的药物称为中药。中药来源于天然药及其加工品,主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由于中药是以植物药为主,所以古来相沿把中药称为“本草”。几千年来,中药作为防止疾病的主要武器,对保障人民健康和民族繁衍起着重要作用。

    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及中药的来源、采集、炮制、性味归经、功效及应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药的产地和采集】

    中药的来源除部分人工制品外,主要是天然的动、植物和矿物。中药的产地、采收及贮存是否适宜,直接影响到药物的质量和疗效,对于保证和提高药材质量及保护药源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产地】

    我国疆域辽阔,自然地理状况十分复杂,天然药材的分布和生产,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因而各种药材的生产,无论品种、产量和质量都各有一定的地域性,故逐渐形成了“道地药材”。如四川的黄连、贝母,云南的茯苓、三七,吉林的人参,辽宁的细辛,山东的阿胶等,自古至今都是著名的“道地药材”。所谓“道地药材”,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然而各种“道地药材”的产量毕竟难以完全满足需要,因此在不影响药效的前提下,可不拘泥道地药材的地域限制,在现代的技术条件下,研究道地药材的生态环境、栽培技术,创造特定的生产条件发展优质药材,确保药物原有性能功效,应以疗效为标准来认识“道地药材”的真正涵义。

【(二)采集】

    中药的采收时节和方法对确保药物的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中药大都是植物药,一般而言,以入药部分的成熟程度作为依据,即有效成分含量最高的时节采集。根据药用部位的不同,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全草    多在植物生长最旺盛的时期,花朵初开时采集,此时药力雄厚,从根以上割取地上部分,如紫苏、益母草、荆芥、车前草等。

    2、叶类    通常在花蕾将开放或盛开时采收,如大青叶、枇()杷()叶、艾叶等。此外,有些特定的品种,如霜桑叶,则须在深秋或初冬经霜后采收。

    3、花和花粉    花的采收,一般在花刚开放时采收,如菊花、合欢花等;以花蕾入药的,需在花含苞欲放时采收,如槐(huái)花、金银花、款冬花等;个别花如红花则应在花冠由黄变红时采收;以花粉入药的,则应在花盛开时采收,如蒲黄等。

    4、果实和种子    果实类药物大多数都是在果实成熟时采收,如瓜蒌、槟榔、马兜铃等;少数需要在果实未成熟时采收如枳实、青皮、乌梅等;以种子入药的则应在完全成熟后采收,如莲子、银杏、菟丝子等。

    5、根和根茎    以二月、八月采收为佳。因为早春及深秋时植物根或根茎中有效成分含量较多,此时采收产量和质量也都较高,如苍术、桔梗、葛根等;但也有少数例外者,如半夏、延胡索需在夏季采收。

    6、树皮和根皮    通常在春、夏植物生长旺盛,植物体内浆液充足时采收,此时药性较强,疗效较高,并容易剥离,如黄柏、厚朴、杜仲等;另有些植物根皮则以秋后采收为宜,如桑白皮、苦楝(liàn)皮、地骨皮等。

【三、中药的炮制】

    炮制是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前必要的加工过程,包括对原药材进行一般的修治整理和对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后者也称为“炮炙”。由于中药材大都是生药,其中不少药材必须经过特定的炮制处理,才能符合临床用药的需要,可见炮制是否得当对保障药效、用药安全、便于制剂和调剂都非常重要。

【(一)炮制的目的】

    炮制的目的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除去杂质和非药用部分    使药物纯净,才能用量准确,或利于服用。如一般植物药的根和根茎当洗去泥沙,拣去杂质,枇杷叶要刷去毛,远志去心,蝉蜕(tuì)去头足等。

    2、便于制剂和贮藏    一般植物类药材,用水浸润后便于切片,便于制剂,如泡润槟榔;矿物、动物甲壳、贝壳及某些种子类药物的粉碎处理,能使有效成分易于溶出,如煅磁石、煅龙骨等;有些药物在贮藏前,要进行烘、炒等干燥处理,使其不易霉变、腐烂,便于长期存放。

    3、矫臭矫味    通过漂、洗、炒等制法,消除某些药物的腥臭和怪味,利于服用。如水漂海藻、昆布、紫河车,酒制乌梢蛇,醋炒五灵脂等。

    4、改变药物的性能,使之更能适合病情需要    如地黄生用苦甘性寒,功能凉血,若酒制成熟地黄,则性微温以补血见长;何首乌生用泻下通便,制熟后则补益肝肾等。

    5、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烈性或副作用    如川乌、草乌炮制后用,可减轻毒性;巴豆去油取霜用,可降低剧烈的泻下作用;醋制甘遂,酒制常山等,均能降低其毒副作用等。

【(二)炮制方法】

    炮制的方法,是历代逐渐发展和充实起来的,参照前人的记载,根据现代炮制经验,炮制法大致可分为五类。

    1、修制

    将中药材经过纯净、粉碎、切制三道工序,为进一步的加工、贮存、调剂、制剂和临床用药做好准备。

    (1)纯净处理    采用挑、拣、簸()、筛(shāi)、刮、刷等方法,去掉灰屑、杂质及非药用部分,使药物清洁纯净。如拣去合欢花的枝叶,刷去枇杷叶、石韦叶背面的绒毛,刮去厚朴、肉桂的粗皮等。

    (2)粉碎处理    采用捣、碾、镑(bàng)、锉等方法,使药物粉碎,以符合制剂和其他炮制法的要求。如贝母、砂仁捣碎便于煎煮;琥珀研末便于吞服;犀角、羚羊角刮成薄片或锉成粉末,便于制剂和服用。

    (3)切制处理    采用切、铡(zhá)的方法,把药物切制成一定的规格,使药物有效成分易于溶出,并便于进行其他炮制,也利于干燥、贮藏和调剂时称量。根据药物的性质和医疗需要,切制有很多规格。如天麻、槟榔宜切薄片;泽泻、白术宜切厚片;黄芪、鸡血藤宜切斜片;白芍、甘草宜切圆片;肉桂、厚朴宜切圆盘片;桑白皮、枇杷叶宜切丝;白茅根、麻黄宜切成段;茯苓、葛根宜切成小块等。

    2、水制

    用水或其他液体辅料处理药材的方法称为水制法。其目的主要是清洁药物、除去杂质、软化药物、便于切制、降低毒性及调整药性等。

    (1)润法    又称闷法。根据药材质地的软硬,用淋润、洗润、泡润、浸润等多种方法,使清水或其他液体辅料缓慢地渗透到药物内部,在不损失或少损失药效的前提下,使药物软化,便于切制加工。如淋润荆芥,泡润槟榔,酒洗润当归,姜汁浸润厚朴等。

    (2)漂    将药物置宽水或长流水中浸渍()一段时间,并反复换水,漂去腥味、咸味、毒性成分等非药用的杂质。如昆布、海藻、肉苁蓉漂去盐分,紫河车漂去腥味等。

    (3)水飞    是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将不溶于水的药材粉碎后置乳钵或碾槽内加水共研,再加入大量的水搅拌,粗的粉下沉,细粉混悬于水中,倾出;粗粒再飞再研,如此反复操作,至全部成为混悬液为止。然后将倾出的混悬液沉淀后,分出干燥,即成极细粉末。此法常用于矿物类、贝甲类药物的制粉。如水飞朱砂、水飞炉甘石、水飞雄黄等。

    3、火制

    是将药材直接或间接用火加热处理的方法。

    (1)炒    炒有加辅料和不加辅料之分。不加辅料称为清炒,根据“火候”大小可分为炒黄、炒焦、炒炭等程度的不同。炒黄、炒焦使药物易于粉碎加工,并缓和药性。炒炭能缓和药物的烈性和副作用,或增强其收敛止血的功效。种子类药物炒后则煎煮时有效成分易于溶出,如炒山楂、炒苏子等。还有拌固体辅料如土、麸()、米炒,可减少药物的刺激性,增强疗效,如土炒白术,麸炒枳壳,米炒党参等。

    (2)炙(zhì    是用液体辅料拌炒药物,使辅料渗透入药内部的一种方法。具有改变药性,增强疗效,减少毒性或烈性的作用。常用的液体辅料有蜜、酒、醋、姜汁、盐水、童便等。如蜜炙黄芪、甘草可增强补中益气作用;蜜炙百部、款冬花可增强润肺止咳作用;酒炙川芎可增强活血之功;醋炙香附可增强止痛之效;盐炙杜仲可增强补肾功能。

    (3)煅    是将药物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其质地松脆,易于粉碎和煎煮,充分发挥疗效。坚硬的矿物药或贝壳类药,如紫石英、海蛤()壳等多直接用火烧至红透为度。间接煅是置药物于耐火容器中密闭煅烧,至容器底部红透为止,如煅血余炭、棕榈()炭等。

    (4)煨    将药物用湿面或湿纸包裹,置于热火灰中加热至面或纸焦黑为度的方法称为煨法。具有减轻药物的毒性和烈性的作用,如煨诃()子、煨肉豆蔻等。

    4、水火共制

    是即用水(其他液体)又用火共同加工的炮制方法。

    (1)煮    是将药物置于清水或液体辅料中同煮的一种方法。具有降低药物的毒性和烈性,增强药物疗效的作用。如醋煮芫(yuán)花可减低毒性;酒煮黄芩可增强清肺之功等。

    (2)蒸    是利用水蒸气或隔水加热药物的一种方法。具有改变药性,提高疗效或降低烈性的作用。如酒蒸大黄可缓和泻下作用。有些药物经反复蒸、晒才能获得适合医疗需要的作用,如何首乌经反复蒸晒后,不再有泻下之力,而有补肝肾、益精血之功。

    (3)淬(cuì)    是将药物煅烧红透后,迅速投入冷水或液体辅料中,使其松脆的一种方法。淬后易于粉碎,且辅料被药物吸收,可发挥预期疗效,如醋淬自然铜、鳖甲等。

    5、其他制法

    常用的有发芽、发酵、制霜和法制法等。其目的在于改变药物原有性能,增加新的疗效,减少毒性或副作用。如稻、麦的发芽,发酵法制取神曲、淡豆豉(chǐ),巴豆的去油取霜,法制半夏等。

【四、中药的性能】

    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统称为药性,中药的性能即中药药性理论,是历代医家在医疗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出来的用药规律,是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药的性能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及毒性等内容。

【(一)性味】

    药物的性,即药性(狭义的),有寒、热、温、凉四种,故称四性,古时也称四气。此外,还有一些平性药,是指药物寒、热之性不甚显著,作用比较和缓的药物。

    药物四性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总结出来的,它与所治疾病性质是相对而言的。凡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连、黄芩可缓解或消除发热口渴、烦躁等热证,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凉之性;反之,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如干姜、吴茱萸可治疗腹中冷痛,脉沉无力等寒证,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温热之性。

    一般来说,寒凉药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凉肝熄风等作用,常用于热证、阳证,如石膏、大青叶、石决明等;温热药多具有温中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等作用,常用于寒证、阴证,如附子、干姜、肉桂等。

    药物的味,主要有辛、甘、酸、苦、咸五种,故称五味。有些药物具有淡味或涩味,但通常将淡附于甘(有的药物味甘、淡兼有),而涩味又与酸味的功效相似,可见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故习惯上仍用五味来概括。五味不仅仅是药物味道的真实反映,更重要的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以药物的功效为主要标志,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

    辛味:“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常用于表证、气滞、血瘀等证,如麻黄、木香、红花等。

    甘味:“能补、能和、能缓”,具有补益、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等作用。常用于虚症、拘急疼痛等证,如熟地、饴糖、甘草等。

    酸味:“能收、能涩”,具有收敛、固涩作用。常用于虚汗、久泻、遗精、遗尿、崩漏等证,如五味子、五倍子、赤石脂、乌梅等。

    苦味:“能泄、能燥、能坚”,具有通泄、燥湿、坚阴等作用。常用于便秘、热证、湿证等,如栀子、大黄、杏仁等。

    咸味:“能下、能软”,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作用。常用于燥热便秘、瘿瘤瘰(luǒ)疬()等证,如昆布、瓦楞子、芒硝等。

    此外,淡味有渗湿、利尿作用。常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茯苓、猪苓等;涩味与酸味作用基本相同,故酸涩并称。但涩味与酸味有不同之处,涩味不具有酸味的生津、开胃、消食、安蛔等作用。

    性和味是辨识药物功效的重要依据。由于每一种药物都具有性和味,因此,两者须综合起来全面地加以理解。如同样是甘味药,黄芪甘温,能益气升阳;玉竹甘寒,能养阴生津。

【(二)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是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升,即上升提举;降,即下达降逆;浮,即向外发散;沉,即向内收敛。也就是说升、降、浮、沉是药物对机体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种不同的作用趋向。药物的这种性能可用于调整机体气机紊乱,使之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或因势利导,驱邪外出,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一般说,升浮药大多具有升阳、解表、催吐、开窍等作用,常用于腹泻、脱肛、表证及窍闭神昏等证。沉降药大多具有清热泻火、泻下通便、降逆止呕、止咳平喘、潜阳熄风、利水渗湿等作用,常用于里热证、实热便秘、呕吐、咳喘、肝阳上亢、水肿、小便不利等证。

    大部分药物升降浮沉作用的趋势是明显的,但有少部分药物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势不明显,或存在双向性,如麻黄既能发汗,又能平喘、利水,川芎既能上行巅顶止头痛,又能下行血海通月经。

    药物升降浮沉作用的趋向性,与药物本身的性味和质地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升浮作用的药物,大多有辛、甘味和温热性;具有沉降作用的药物,大多有酸、苦、咸、涩味和寒凉性。凡质轻的花、叶类药物,如薄荷、辛夷、桑叶等大都具有升浮作用,质重的根茎、果实种子、矿物及介壳类药物,如大黄、代赭(zhě)石、石决明等大都具有沉降作用。某些药物也有特殊性,如“诸花皆升,旋复独降”“诸子皆降,蔓荆独升”“芫(yuán)花沉降,苍耳子升浮”等等。

    此外,药物升降浮沉常受到加工炮制和配伍的影响,如药物经酒炒则性升,姜汁炒则性散,醋炒则能收敛,盐水炒则能下行。药物在复方配伍中,升浮的药物,在同较多较强的沉降药物配伍时,其升浮之性可受到一定的制约。反之,沉降的药物同较多较强的升浮药物配伍时,则其沉降之性亦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三)归经】

    归经就是指药物对于人体某部分的选择作用,因而对这些部位的病变起着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归经指明了药物治病的适应范围。药物归经不同,其治疗作用也不同,如同属寒性药,具有清热作用,但有的偏于清肺热,有的偏于清肝热;同为补益药,却又补肺、补脾之不同。

    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具体病证为依据。经络能沟通人体内外表里,体表的疾病可以通过经络影响到内脏,内脏的病变也可以反映到体表。因此,人体各部分发生病变时所出现的证候,可以通过经络而获得膝痛的认识。如肺经病变,常出现咳、喘等症。肝经病变,则常出现胁痛、抽搐等症。心经病变,常出现神昏、心悸等症。根据药物的作用,与病机和脏腑、经络密切结合起来,就可以说明某药对某脏腑经络的病变起着主要作用,因而得出某药归某经或某些经的结论。如贝母、杏仁能治咳喘胸闷,故归肺经;青皮、香附能治胁痛,天麻、钩藤能止抽搐,故归肝经;酸枣仁、远志能养心安神治心悸,故归心经。

    归经只是药物性能的一个方面,必须与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性能结合起来,才能准确地指导临床应用。如某一脏腑、经络发生病变,有寒、热、虚、实证候不同,而同归一经的药物,其作用有温、清、补、泻等的不同,所以,不可只注意归经,而忽略药物的性味,不加区别地应用。如黄芩、干姜、百合都归肺经,黄芩清肺热,干姜温肺寒,百合补肺虚。

【(四)中药毒性】

    正确认识中药毒性是安全用药的重要保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将有毒中药分成三级,即大毒(如巴豆,川乌等),有毒(如天南星、甘遂等),小毒(如常山、吴茱萸等)。应用具有毒性的药物时,必须加以注意,要根据病人的体质强弱和病情轻重,适当选用和确定剂量。应用有大毒的药物,更要特别慎重,严格控制剂量。

【五、中药的应用】

    中药的应用,主要包括药物的配伍、用药禁忌、剂量和煎服法等几项内容,掌握这些内容,对于充分发挥药物的疗效和确保用药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配伍】

    根据病情需要和药物的不同特点,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应用,称为配伍。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把单味药的应用和药物的配伍关系总结为“七情”,以表示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使用两种以上药物时,药与药之间就会发生某些相互作用,使其原有性能有所改变,从而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在药物配伍方面,就必须有所选择,这就提出了配伍关系问题。“七情”之中除单行者外,其余六个方面都是谈药物配伍关系,分述如下:

    1、单行    即用一味药物治疗疾病。如独参汤治疗气虚欲脱证。

    2、相须    即两种以上性能、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能明显地增强其原有疗效。如石膏与知母配伍,能明显地增强清热泻火的功效;乳香与没(mò yào)药配伍,能明显地增强活血止痛的效果。

    3、相使    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伍应用,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如益气利水的黄芪和利水健脾的茯苓配伍,茯苓能提高黄芪益气利水的功效。

    4、相畏    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姜。

    5、相杀    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由此可见,相畏、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不同提法。

    6、相恶    即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使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药效。如人参恶莱菔子,生姜恶黄芩。

    7、相反    即两种药物合用后,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药物。

    七情配伍关系中,除单行外,相须、相使可以起到胁痛作用,能提高药效,是临床常用的配伍关系;相杀、相畏可以减轻或消除毒副作用,以保证安全用药;而相恶能抵消或削弱药物的功效,相反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故相恶、相反是配伍禁忌。

【(二)用药禁忌】

    为了保证用药安全和药物疗效,必须注意用药禁忌。用药禁忌主要包括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和服药禁忌三个方面。

    1、配伍禁忌    所谓配伍禁忌,是指某些药物配伍使用,会产生或增强毒副作用,或破坏和降低原药物的药效,因而应避免配伍使用。历代医家对配伍禁忌药物的认识并不一致,金元时期把药物的配伍禁忌概括为“十八反”和“十九畏”,并编成歌诀传诵至今。

    “十八反”歌最早见于张子和《儒门事亲》:“本草名言十八反,半蒌贝蔹(liǎn)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黎芦。”共载相反中药18种,即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黎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十九畏”歌首见于明·刘纯《医经小学》:“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滥炙煿()莫相依。”指出了共十九个相畏(反)的药物: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子,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2、妊娠用药禁忌    所谓妊娠用药禁忌,是指妇女妊娠期治疗用药的禁忌。某些药物有损害胎元以致堕胎的副作用,所以应作为妊娠禁忌药物。根据药物对胎元损害的程度不同,一般可分为禁用和慎用二类。禁用的大多是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如巴豆、牵牛子、甘遂、芫花、斑蝥(máo)、麝香、水蛭、虻(méng)虫、三棱、莪(é)术等;慎用的包括通经去瘀、行气破滞及辛热滑利之品,如桃仁、红花、大黄、枳实、附子、干姜、肉桂、木通、瞿()麦等。凡禁用的药物,绝对不能使用,慎用的药物,可根据病情的需要斟酌使用。但除非必用时,应尽量避免使用,以防发生事故。

    3、服药时的饮食禁忌    饮食禁忌是指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简称食忌,俗称忌口。一般应忌食生冷、油腻、腥膻(shān)、辛辣等食物。根据病情的不同,饮食禁忌也有区别。如热性病应忌食辛热和油腻性食物;寒性病应忌食生冷食物、清凉饮料等;疮疡及皮肤病患者忌食鱼、虾、蟹、羊肉及刺激性的食物。

【(三)剂量】

    中药剂量是指临床应用时的分量,主要指明了每味药物的成人1日量。除特殊注明外,都是指干燥后生药,用量是否得当,直接影响药效及临床疗效。一般而言,确定中药的剂量,应考虑乳香几方面的因素:

    1、药物性质和剂量    凡毒性大、作用峻烈的药物,剂量宜小,应严格控制在安全限度内,并从小量开始,逐渐增加,病情好转立即减量或停服;质地较轻,较易溶解的花、叶类,剂量宜小;质地较重,难于溶解的矿物、贝壳类,剂量宜大;鲜品药材含水分较多用量宜大,干品药材用量宜小。

    2、药物配伍与剂量    一般情况下,同样的药物入汤剂比丸散剂的用量要大些;单味药使用比复方中的用量要大些;复方配伍使用时,主要药物比辅助药物的用量要大些。

    3、病情、体质、年龄与剂量    一般病情重、病势急、病程短者剂量宜大,病情轻、病势缓、病程长者剂量宜小;体质壮实者剂量宜大,老人、妇女产后、小儿及体质虚弱者均要减少用量;一般5岁以下小儿用成人用量的1/4,5岁以上儿童用成人量的1/2。

    除毒性药、峻烈药和某些精制药剂外,一般中药的常用内服剂量为5 ~ 10 g,部分药物的常用量较大,为15 ~ 30 g,鲜品药物常用量为30 ~ 60 g。

【(四)煎服法】

    中药汤剂是临床最常见的口服剂型,其煎法和服法对保证药效有重要影响。

    1、煎药法

    汤剂是临床常见剂型,历代医家对汤剂的煎法很重视,汤剂的制作对煎具、用水、火候、煮法都有一定的要求。

    (1)煎药用具    以砂锅、瓦罐为佳,搪瓷罐次之,忌用铜、铁锅,以免发生化学变化,影响疗效。

    (2)煎药用水    除处方有特殊规定用水以外,一般以水质纯净新鲜为原则,如自来水、甜井水或蒸馏水等。

    (3)煎药火候    一般宜先武后文,即开始用武火,煎沸后用文火。

    (4)煎药方法    煎药前,先将药物放入容器内,加冷水浸过药面,浸泡30 ~ 60 分钟,使有效成分易于煎出。一般煎煮2 ~ 3 次,煎液去渣滤净,混合后分2 ~ 3 次服用。煎药火候的控制根据药物性能而定,一般而言,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宜武火急煎,以免药性挥发,降低药效;味厚滋补类药物,宜文火慢煎,使药效尽出。另外有些药物因质地不同,尚有特殊煎法(处方必须注明),归纳如下:

    ①先煎:贝壳、矿石类药物如龟板、鳖甲、石决明、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磁石、生石膏等,因质坚有效成分难以煎出,应打碎先煎,待煮沸10 ~ 20 分钟后再下其他药;乌头、附子等毒性药,宜先煎45 ~ 60 分钟后再下其他药,以减低毒性。

    ②后下:薄荷、木香、砂仁、沉香等气味芳香药物,宜在一般药物煎沸5 ~ 10 分钟后放入,以防止有效成分走散。

    ③包煎:对花粉、细小种子及研末的矿石类药物,宜先用纱布包好,再放入锅内煎煮。可避免药液混浊或刺激咽喉及沉于锅底,如旋覆花、滑石、车前子、蒲黄、灶心土等。

    ④另煎:又称又称另炖,某些贵重药物,如人参、西洋参、鹿茸等,单独另煎2 ~ 3 小时,煎液可另服,也可兑其他药液混合服用。

    ⑤溶化:又称烊(yáng)化,如阿胶、鹿茸胶、蜂蜜、饴糖等为避免入煎粘锅,可单用水或黄酒加热溶化兑服。

    ⑥冲服:三七、琥珀、朱砂、牛黄、竹沥汁等贵重或不耐高热而又难溶于水及液体药物,服时用汤液或开水冲服。

    2、服药法

    主要包括服药时间及服药方法。

    (1)服药时间    汤剂一般每日1剂,分2 ~ 3 次服。急性病可不拘时间,慢性病应定时服。一般而言,病在胸膈以上宜饭后服,病在胸膈以下宜饭前服;补益药宜早晚空腹服;对胃有刺激的药物宜饭后服;泻下药及驱虫药宜空腹服;宁神安眠药宜睡前服。

    (2)服药方法    一般汤剂宜温服,发散风寒药宜偏热服;热证用寒药宜冷服,寒证用热药宜热服;呕吐的病人,宜小量频服;丸、散等固体药剂,除特别规定以外,一般用温开水送服。

【2-常用中药】

【一、解表药】

    凡以发散外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解表药。解表药多具辛味,性有凉、温之别,主要用于感受外邪而致的表证,根据药性与功能的不同,可分为辛温解表药与辛凉解表药两类。

    本类药物通过发汗解除表证,不可久用或过量使用,凡阳虚自汗、阴虚盗汗、吐血下血、疮疡已溃、麻疹已透、热病后期阴津已亏等病证,均应慎用。

【(一)辛温解表药】

    辛温解表药,性味多为辛温。辛能散,温能通,故其发汗作用较强,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证。有些药物兼有止咳平喘、利水消肿、祛风止痛、透疹、温经通脉等作用,可用于治疗风寒湿痹及风疹、麻疹等病证。

    临床应用时,应根据风寒表证的兼有症状,选择针对性较强的药物,并作相应的配伍。

    麻黄(茎)

    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等地。阴干切段,生用、蜜炙或捣绒用。

    【性味归经】    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功效】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临床应用】    ①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常与桂枝配伍,以增强发汗解表之力,如麻黄汤。②用于咳嗽气喘,常与杏仁、甘草配伍,如三拗(ǎo)汤。若寒痰停饮,可配伍半夏、干姜等,以温化痰饮而平喘止咳,如小青龙汤;若肺热壅盛,可与石膏、杏仁等药配伍以清肺平喘,如麻杏石甘汤。③用水肿兼有表证者,常与生姜、白术等配伍。

    【用量用法】    3 ~ 10 g,煎服。解表生用,平喘止咳多蜜炙用。

    【使用注意】    本品发汗力强,用量不宜过大;体虚多汗、肺虚咳喘者忌服。

    【现代研究】    含麻黄碱、伪麻黄碱等多种生物碱和挥发油。麻黄碱有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的作用,故常用于治哮喘病;麻黄碱对中枢神经有较强的兴奋作用,并能收缩皮肤黏膜和内脏血管,使血压升高,增强心肌收缩力。伪麻黄碱也有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的作用,还有明显的利尿作用。挥发油有发汗作用,并能抑制流感病毒。

    桂枝(嫩枝)

    主产于广东、广西及云南省。晒干或阴干,切片或切段,生用。

    【性味归经】    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功效】    发汗解表,温经通阳。

    【临床应用】    ①用于外感风寒表虚证,常与白芍配伍以调和营卫,如桂枝汤;若表实无汗,则与麻黄同用,以增强发汗之功。②用于寒凝血滞诸痛证,心阳不振之胸痹心悸,常配伍薤(xiè)白、枳实等;寒凝血脉之经闭、痛经,常配当归、川芎等;风寒湿痹之关节疼痛,常配伍附子、羌活等。③用于阳虚水肿及痰饮,常配茯苓、白术等。

    【用量用法】    3 ~ 10 g,煎服。

    【使用注意】    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证均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现代研究】    含挥发油,油中主要为桂皮醛。挥发油能刺激汗腺神经,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故能发汗解热,还能促进唾液和胃液分泌,帮助消化,排出积气以及缓解胃肠痉挛疼痛。此外,尚有一定强心、镇痛等作用。

    荆芥(全草)

    主产于江苏、浙江及江西等地。阴干,生用或炒黄或炒炭。

    【性味归经】    辛,微温。归肺、肝经。

    【功效】    祛风解表,透疹,止血。

    【临床应用】    ①用于外感表证,无论风寒、风热表证均可应用。风寒表证,常与羌活、防风等配伍,如荆防败毒散;风热表证,常与金银花、连翘等配伍,如银翘散。②用于风疹瘙痒,麻疹不透,常与防风、蝉蜕(tuì)等配伍。③用于疮疡初起兼有表证,常与金银花、连翘等同用。④用于崩漏、便血等,荆芥炒炭后,有止血作用,常与棕榈炭、地榆等配伍。

    【用量用法】    3 ~ 10 g,煎服。解表透疹宜生用,止血宜炒炭。

    【现代研究】    含挥发油,能促进皮肤血液循环,有微弱的发汗解热作用。实验证明荆芥炒炭后,能使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缩短。此外,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

    紫苏(叶及全草)

    我国南北均产。阴干,生用。

    【性味归经】    辛,温。归肺、脾经。

    【功效】    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安胎。

    【临床应用】    ①用于风寒感冒兼有气滞,常与荆芥、陈皮、杏仁等配伍。②用于脾胃气滞,胸闷呕吐。偏寒者,常配砂仁、藿香等;偏热者,常配黄连、芦根等;若胎气上逆,胸闷呕吐,常与陈皮、砂仁等配伍;痰凝气滞之梅核气,常配伍半夏、厚朴等。③用于鱼蟹中毒所引起的呕吐、腹痛等,可单用或配生姜、藿香等煎服。

    【用量用法】    3 ~ 10 g,煎服。不宜久煎。

    【现代研究】    本品含挥发油,主要为紫苏醛。有发汗解热作用;能减少支气管分泌,缓解支气管痉挛,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葡萄球菌均有抑制作用,并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强胃肠蠕动。此外,尚有防腐作用。

    防风(根)

    主产于黑龙江、吉林及内蒙古等地。晒干,切片,生用或炒炭。

    【性味归经】    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

    【功效】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临床应用】    ①用于外感表证,无论风寒、风热、风湿均可应用。外感风寒证,常与荆芥、羌活配伍,如荆防败毒散;风热表证,配伍连翘、薄荷等;外感风湿证,配伍羌活、藁(gǎo)本等。②用于风寒湿邪客于肌肉、经络、关节所致的风湿痹证,常与羌活、秦艽(jiāo)等同用,如蠲(juān)痹汤。③用于风疹瘙痒,常与荆芥、蝉蜕等同用。④用于破伤风,常与天南星、白附子等配伍,如玉真散。

    【用量用法】    3 ~ 10 g,煎服。

    【现代研究】    含挥发油、酚类物质等。临床上用本品配合绿豆、红糖、甘草煎服,治疗砷中毒,能使砷从尿中排出。此外,对痢疾杆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枯草菌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并对流感病毒、某些致病性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羌活(根茎)

    主产于四川、甘肃及云南等地。晒干,切片,生用。

    【性味归经】    辛、苦,温。归膀胱、肾经。

    【功效】    祛风散寒,胜湿止痛。

    【临床应用】    ①用于外感风寒夹湿证,常与白芷、防风等配伍,如九味羌活汤。②用于风湿痹证,尤治上半身疼痛为佳,常与防风、姜黄等同用,如蠲痹汤。

    【用量用法】    3 ~ 10 g,煎服。

    【使用注意】    血虚痹痛慎用。

    白芷(根)    

    主产于四川、浙江、河南、河北等地。晒干,切片,生用。

    【性味归经】    辛,温。归肺、胃经。

    【功效】    散寒解表,祛风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临床应用】    ①用于外感风寒所致头痛、鼻塞,常与防风、羌活等配伍,如九味羌活汤。②用于阳明经头痛,眉棱骨痛,单用或与川芎、防风等配伍应用,如川芎茶调散;治鼻渊头痛,常配苍耳子、辛夷;治风冷牙痛,可与细心同用,风火牙痛,与石膏、升麻等配伍应用。③用于疮疡肿毒,外敷、内服均可。疮疡初起未成脓者能消散,已成脓者能破溃排脓,常与金银花、穿山甲等配伍,如仙方活命饮。④用于带下证,寒湿带下常与白术、山药等同用,湿热带下常与苦参、黄柏等同用。

    【用量用法】    3 ~ 10 g,煎服。

    【使用注意】    阴虚血热者忌服。

    细辛(全草)

    主产于辽宁、吉林、黑龙江者称为“辽细辛”;主产于陕西等地的称为华细辛。阴干,生用。

    【性味归经】    辛,温。有小毒。归肺、肾经。

    【功效】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宣通鼻窍。

    【临床应用】    ①外感风寒偏正头痛者,每与川芎、白芷等同用,如川芎茶调散;外感风寒头身尽痛者,常与羌活、防风等配伍,如九味羌活汤;阳虚外感,常与麻黄、附子同用,如麻黄附子细辛汤。②风湿痹痛,常与防风、独活等同用,如独活寄生汤。③外感风寒,寒饮伏肺,每与麻黄、干姜等配伍,如小青龙汤。④鼻渊头痛,可与白芷、苍耳子、辛夷等配伍。

    【用量用法】    1 ~ 3 g,煎服。

    【使用注意】    阴虚阳亢头痛,肺燥伤阴干咳者忌用。反藜芦。

    生姜(根茎)    

    各地均产。除去须根,切片,生用。

    【性味归经】    辛,微温。归肺、胃、脾经。

    【功效】    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临床应用】    ①用于风寒感冒轻证,可单煎或配伍红糖煎汤热服,也可入辛温解表剂中作辅助药,以增强发汗作用。②用于胃寒呕吐,常配伍高良姜等;寒湿中阻所致的呕吐,常与半夏、藿香同用;若属胃热呕吐者,则可与黄连、竹茹等清热止呕药同用。③风寒客肺的咳嗽,常配伍麻黄、杏仁等。

    此外,本品能解生半夏、生南星及鱼蟹之毒,单用或配伍紫苏同用。

    【用量用法】    3 ~ 10 g。煎服或捣汁冲服。发汗解表宜生用,温中止呕多煨用。

    【使用注意】    热盛及阴虚内热者忌服。

    辛夷(花蕾)

    主产于河南、安徽及四川等地。晒干去尽枝梗,生用。

    【性味归经】    辛,温。归肺、胃经。

    【功效】    发汗解表,通鼻窍。

    【临床应用】    用于外感风寒头痛、鼻塞,可以白芷、细辛等配伍。用于鼻渊头痛、鼻塞、流浊涕,偏寒者,多与白芷、细辛同用;若偏热者,多与黄芩、薄荷等同用。

    【用量用法】    3 ~ 10 g。宜纱布包煎。

    【使用注意】    阴虚火旺者忌服。

    香薷()(全草)

    主产于江西、河南等地。晒干,切段,生用。

    【性味归经】    辛,温。归肺、脾、胃经。

    【功效】    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临床应用】    ①用于阴暑证。本品辛温发散,入肺经能发汗解表而散寒,其气芳香,入脾胃经又可化湿祛暑而和中,故香薷善治夏月乘凉冷饮,外感风寒,内伤暑湿,症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呕吐腹泻的阴暑证,常配伍厚朴、扁豆同用,如香薷饮。②用于水肿脚气,可单用或配伍白术等。

    【用量用法】    3 ~ 10 g。利水退肿浓煎,煎服。

    【使用注意】    表虚有汗及暑热证忌服。

【(二)辛凉解表药】

    辛凉解表药,性味多为辛凉。以发散风热为主要功效,主治风热表证或温病初起。部分药物兼有清头目、利咽喉、宣肺止咳、透疹止痒等作用,又可治疗风热咳嗽、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等。

    薄荷(茎叶)

    我国南北均产,尤以江苏产的为佳。鲜用或者阴干,切段,生用。

    【性味归经】    辛,凉。归肺、肝经。

    【功效】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

    【临床应用】    ①治风热表证或温病初起,常与金银花、连翘等配伍,如银翘散。②治风热上犯而致头痛目赤,咽喉肿痛,常与菊花、牛蒡子等配伍。③治麻疹不透或风疹瘙痒,常与防风、蝉蜕等配伍应用。

    【用量用法】    3 ~ 10 g,煎服。

    【使用注意】    表虚自汗者不宜服。

    【现代研究】    薄荷挥发油中主要成分为薄荷醇、薄荷脑、薄荷酮。能刺激中枢神经,使毛细血管扩张,促进汗腺分泌,故有发汗解热作用;外用,可使皮肤黏膜血管收缩,干姜神经麻痹,而有清凉、止痛、止痒的作用。挥发油体外试验,对阴道滴虫有很强的灭杀作用。

    葛根(根)

    主产于四川、河南、湖南等地。晒干,切片,生用或煨用。

    【性味归经】    甘、辛,凉。归脾、胃经。

    【功效】    发表解肌,透疹,升阳止泻,解热生津。

    【临床应用】    ①治外感表证,头痛身热、项背强痛,无论风寒、风热均可应用,常与薄荷、柴胡等配伍。②治麻疹初起,疹出不畅,常与升麻、蝉蜕等同用,如升麻葛根汤。③治湿热泻痢,多与黄连、黄芩配伍,如葛根芩连汤。④治热病口渴、阴虚消渴,可配伍天花粉、麦门冬、五味子等。

    【用量用法】    9 ~ 15 g,煎服。发表解肌、透疹、解热生津宜生用,升阳止泻宜煨用。

    【现代研究】    本品含淀粉、黄酮类物质。有解热、降低血糖和降压作用。能扩张血管,增加脑动脉和冠状动脉血流量。水煎剂对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葛根黄酮片治早起突发性耳聋有效。

    柴胡(根及全草)

    主产于辽宁、甘肃、河北、河南等地的称为北柴胡,主产于湖北、江苏、四川等地的称为南柴胡。春秋两季采挖,晒干,切段,生用或醋制用。

    【性味归经】    苦、辛、微寒。归肝、胆经。

    【功效】    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临床应用】    ①治感冒发热,尤擅长治疗半表半里之邪,为治少阳证的要药,常与黄芩、半夏等配伍,如小柴胡汤。②治肝郁气滞所致胁痛,可与香附、枳壳等同用,如柴胡疏肝散;治肝郁血虚所致的胁痛、月经不调,常与当归、白芍等同用,如逍遥散。③治中气下陷所致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证,常与黄芪、人参等补气升阳之品同用,如补中益气汤。

    【用量用法】    3 ~ 10 g,煎服。和解退热宜生用,疏肝解郁宜醋制,升举阳气宜酒制。

    【现代研究】    本品含柴胡皂苷(gān)。柴胡皂苷有镇痛、解热镇咳和抑制流感病毒、结核杆菌及疟(nüè)原虫的作用,还有利胆、抗脂肪肝和抗肝脏损伤的作用。

    牛蒡(bàng)子(果实)

    主产于河北、浙江等地。晒干,生用或者炒用,用时捣碎。

    【性味归经】    辛、苦、寒。归肺、胃经。

    【功效】    疏散风热,解毒透疹,利咽消肿。

    【临床应用】    ①用治外感风热,咽喉肿痛等,常配伍连翘、薄荷等。②治麻疹初起,透发不畅,常与升麻、薄荷等配伍。③用治热毒疮肿、痄腮肿痛,常与板蓝根、野菊花等同用。

    【用量用法】    3 ~ 12 g,煎服。

    【使用注意】    气虚便溏者慎服。

    蝉蜕(tuì

    主产于山东、河北、河南、江苏、浙江等地。去净泥土,晒干,生用。

    【性味归经】    甘,寒。归肺、肝经。

    【功效】    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明目退翳,熄风止痉。

    【临床应用】    ①治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症见声音嘶哑者,常与金银花、薄荷等同用。②治麻疹不透,常与葛根、牛蒡子等配伍。③治肝经风热所致的目赤、目翳等,常与菊花、薄荷等同用。④治急、慢惊风,常与天竺黄、钩藤等同用;治破伤风,可与蜈蚣、全蝎等同用。

    【用量用法】    3 ~ 10 g,煎服。

    【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

    桑叶(树叶)

    分布于我国南北各省,经霜后采收,晒干,生用或蜜炙用。

    【性味归经】    苦、甘,寒,归肺、肝经。

    【功效】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

    【临床应用】    ①用于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常与菊花、连翘等同用,如桑菊饮。②用于肺热燥咳、干咳少痰,轻者可配杏仁、沙参、贝母等,如桑杏汤;重者可配生石膏、麦冬、阿胶等,如清燥救肺汤。③用于肝阳上亢眩晕,目赤昏花,常与菊花、石决明、白芍等同用;用于肝经风热,肝火上攻所致目赤、涩痛、多泪等实证,配菊花、夏枯草、车前子等清肝明目之品;用于肝肾不足、眼目昏花之虚证,配合滋补精血之黑芝麻同用,即桑麻丸。

    【用量用法】    5 ~ 10 g,煎服,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眼。肺燥咳嗽多用蜜制桑叶。

    【现代研究】    鲜桑叶煎剂体外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多种致病菌有抑制作用,有抑制钩端螺旋体的作用,对多种原因引起的动物高血糖症均有降糖作用,所含脱皮固酮能促进葡萄糖转化为糖原,但不影响正常动物的血糖水平,脱皮激素还能降低血脂水平。

    菊花(花)

    由于产地、花色及加工方法的不同,分亳()菊花、贡菊花、杭菊花、滁(chú)菊花。主产于浙江、安徽、河南和四川等省。阴干,生用。

    【性味归经】    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

    【功效】    疏散风热,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临床应用】    ①治风热表证或温病初起,常与桑叶、薄荷等同用,如桑菊饮。②治肝经风热及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肿痛,常与桑叶、黄芩、夏枯草等同用;治肝阳上亢所致头痛、眩晕,常与羚羊角、钩藤等同用,如羚羊钩藤汤。③治疮痈肿毒,配伍金银花、蒲公英等。

    【用量用法】    10 ~ 15 g,煎服。外感风热宜用黄菊花,清肝明目宜用白菊花。

    升麻(根茎)

    主产于辽宁、黑龙江、湖南及山西等地。晒干,切片,生用或蜜制用。

    【性味归经】    辛、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

    【功效】    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临床应用】    ①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可与桑叶、菊花等同用;麻疹初起,疹发不畅,本品性能升散,有发表透疹之效,常与葛根、白芍、甘草等同用。②本品甘寒,清热解毒,可用治多种热毒证。尤善清解阳明热毒,故常用治胃火上攻,头痛、齿龈肿痛、口舌生疮等证,常与石膏、黄连等配伍。③用于气虚下陷、久泻脱肛、胃及子宫下垂等证,常与人参、黄芪、柴胡等同用。

    【用量用法】    3 ~ 10 g,煎服。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宜生用,升举阳气宜蜜制用。

    【使用注意】    麻疹已透,阴虚火旺均忌服。

【二、清热药】

    凡以清泄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根据清热药的主要性能,可分为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清热凉血、清热解毒、清虚热药五类。使用本类药时,对脾胃虚寒、肠滑易泻者要慎用;禁用于阴盛格阳或真寒假热之证;并要注意中病即止,避免克伐太过,损伤正气。

【(一)清热泻火药】

    清热泻火药,性味以苦寒或甘寒为主,以清热泻火为主要功效,适用于急性热病的气分实热证,如壮热烦渴、汗出、舌红苔黄、脉洪有力等。由于药物的作用部位不同,可分别用于肺热、胃热、肝热、心火及暑热等引起的多种里实热证。

    石膏(矿石)

    几乎全国各省区皆有蕴藏,主产于湖北、甘肃及四川,以湖北应城产者最佳。研细,生用或煅用。

    【性味归经】    辛、甘,大寒。归肺、胃经。

    【功效】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

    【临床应用】    ①用于温热病气分实热证,常与知母配伍,如白虎汤;热入血分之高热、发斑,常与清热凉血之水牛角、生地配伍,如清瘟败毒饮。②用于痰热壅肺之咳喘,常与麻黄、杏仁等配伍,如麻杏石甘汤。③用于胃火上炎之头痛、牙龈肿痛,常与生地黄、川芎、牛膝等配伍。④用于疮疡久溃不收口、湿疹等,常与黄柏、青黛等配伍,研末外敷。

    【用量用法】    15 ~ 60 g,生品,宜打碎先煎;外用适量,煅品宜研末敷患处。

    【使用注意】    石膏性大寒,易伤脾胃阳气,脾胃虚寒者当忌用。

    【现代研究】    生石膏含硫酸钙,少量硅酸、氢氧化铝等。能抑制发热时过度兴奋的体温调节中枢,有解热止渴和抑制汗腺分泌作用,并使血钙浓度升高而抑制肌肉的兴奋性,起镇静、止痉作用;能降低血管通透性,有消炎、抗过敏作用。

    知母(根茎)

    主产于河北、山西等地。切片入药,生用或者盐水炒用。

    【性味归经】    苦、甘、寒。归肺、胃、肾经。

    【功效】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临床应用】    ①用于温热病气分热盛,常与生石膏、甘草配伍,如白虎汤。②用于肺热燥咳或干咳无痰,常与贝母配伍。③用于骨蒸潮热,常与熟地黄、黄柏配伍,如知柏地黄丸。④内热伤津及消渴病,常配伍天花粉、葛根等。

    【用量用法】    6 ~ 12 g,煎服。

    【使用注意】    脾虚便溏者慎用。

    【现代研究】    含多种甾(zāi)类皂苷、黏液质、烟酸等。有解热、镇静、降血糖、祛痰、利尿和抗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能防止肾上腺萎缩。

    栀子(果实)

    产于我国常见以南各省。生用、炒焦或炒炭用。

    【性味归经】    苦,寒。归心、肺、胃、三焦经。

    【功效】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临床应用】    ①用于热扰胸膈之心烦、躁扰不宁等,常与淡豆豉(chǐ)配伍;热病火毒炽盛,常与黄连、黄芩配伍。②用于湿热黄疸,常与茵陈、大黄配伍,如茵陈蒿(hāo)汤。③用于血热之吐血、衄血、尿血等,常与黄芩、白茅根配伍。

    【用量用法】    6 ~ 10 g,清热宜生用,凉血宜炒用,止血宜炒炭用。

    【使用注意】    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现代研究】    本品含栀子苷、栀子素、熊果酸等。有解热、镇静、降压、止血、抗菌抗炎、利胆作用。可用治小儿发热、腮腺炎、黄疸性肝炎、胆囊炎等。

    淡竹叶(叶)

    产于长江流域各省。晒干,切段,生用。

    【性味归经】    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

    【功效】    清热除烦,利尿。

    【临床应用】    ①本品甘寒,功能清心泄热,除烦止渴。用于热病津伤,心烦口渴,常与石膏、芦根等同用。②用于心火炽盛,口舌生疮,以及移热小肠,热淋涩痛等证,常与黄芩、栀子等同用。

    【用量用法】    6 ~ 15 g,鲜品15 ~ 30 g,煎服。

    芦根(根)

    我国各地均有分布。晒干、切段,生用。

    【性味归经】    甘、寒。归肺、胃经。

    【功效】    清热生津,除烦止呕。

    【临床应用】    ①用于热病伤津,烦热口渴,或舌燥少津,常与天花粉、麦冬等同用。②用于胃热呕逆,可单用或配伍竹茹、生姜等。③用于肺热咳嗽,咳痰黄稠,多与瓜蒌、贝母、黄芩同用;外感风热,身热咳嗽,多与桑叶、菊花、桔梗等同用,如桑菊饮;肺痈吐脓,又常与薏苡仁、冬瓜仁等配伍,以增强清热排脓之效,如苇茎汤。

    【用量用法】    干品15 ~ 30 g,鲜品30 ~ 60 g,煎服。

    【使用注意】    脾虚便溏者忌用。

    【现代研究】    本品含薏苡素,天门冬酰胺等。体外实验对β-溶血链球菌有抑制作用。

【(二)清热燥湿药】

    凡以清热燥湿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燥湿药。

    清热燥湿药,性味多苦寒,主要用于湿热病证。如肠胃湿热所致的泄泻、痢疾;肝胆湿热所致的胁肋胀痛、黄疸、口苦;下焦湿热所致的小便淋沥涩痛、带下以及湿热所致的关节肿痛、湿疹、痈肿、耳痛流脓等。

    本类药物苦寒性大,燥湿力强,过度易伐味伤阴。对脾胃虚弱和津液亏耗者当慎用,必要时,当配伍益胃药。

    黄芩(根)

    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古、河南及陕西等地。蒸透或开水润透切片,生用,酒炙或者炒用。

    【性味归经】    苦,寒。归肺、胆、胃、大肠经。

    【功效】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临床应用】    ①用于湿温,常配伍滑石等渗利化湿药。②治大肠湿热、泻痢,常与黄连、葛根配用,如葛根芩连汤。③用于肺热咳嗽,单用或配伍桑白皮、杏仁等。④用于温热病,热入气营,常与栀子、黄连等配伍,如黄连解毒汤。⑤用于热血迫血妄行的出血证,常与生地黄、白茅根等配伍。⑥用于胎动不安,常与白术、白芍配伍。

    【用量用法】    3 ~ 10 g,煎服。清热多用生黄芩,安胎多用炒黄芩,止血多用黄芩炭,清上焦热用酒黄芩。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不宜用。

    【现代研究】    本品含黄芩苷、黄芩素等。有广谱抗菌、抗病毒、抗炎、抗变态反应、抗氧化作用,有解热、镇静、降压、降脂、利尿、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作用,有利胆、保肝等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作用。

    黄连(根茎)

    主产于四川、云南、湖北。干燥,生用或清炒、姜炙、酒炙、吴茱萸水炒用。

    【性味归经】    苦,寒。归心、胃、肝、大肠经。

    【功效】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临床应用】    ①湿热所致的泄泻、痢疾等,常与黄芩、葛根配伍,如葛根芩连汤。②用于温热病,热毒内盛,常与黄芩、黄柏配伍,如黄连解毒汤。③用于心火亢盛,扰动心神,不寐者,常与阿胶、黄芩配伍。④用于热毒疮疡,常与山栀、连翘配伍。用于胃火炽盛,常与石膏、升麻、生地黄配用,如清胃散。

    【用量用法】    2 ~ 5 g,煎服或入丸散剂用。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黄连大苦大寒,易伤胃气,脾胃虚寒者当慎用。

    【现代研究】    本品主要含黄连素、黄连小檗()碱等多种生物碱。对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等有抑制作用,有减慢心律、降血糖、镇咳、祛痰作用。

    黄柏(树皮)

    关黄柏主产于辽宁、吉林、河北等地,川黄柏主产于四川、贵州、湖北、云南等地。晒干压平,润透切片或者切丝,生用或者盐水炙、酒炙、炒炭用。

    【性味归经】    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

    【功效】    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除疗疮。

    【临床应用】    ①用于湿热泻痢,常与黄连、白头翁配伍,如白头翁汤。②用于湿热带下,常与车前子、芡(qiàn)实配伍。③用于疮疡,常与黄连、黄芩配伍。④用于湿疹、湿疮,常与苦参、白鲜皮配伍。⑤用于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常与滋阴清热的知母配伍,如知柏地黄丸。

    【用量用法】    3 ~ 10 g,煎服或入丸散剂。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黄柏大苦大寒,易损胃气,脾胃虚寒者慎用。

    【现代研究】    本品含黄柏碱、黄柏酮等。其抗菌谱和抗菌效力与黄连大致相似。

    龙胆草(根)

    各地均有分布,东北产量最大。晒干切段,生用。

    【性味归经】    苦,寒。归肝、胆经。

    【功效】    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临床应用】    ①用于湿热黄疸,常与茵陈、栀子配伍。②用于下焦湿热,阴肿、阴痒,常与苦参、黄柏配伍。③用于肝胆实火,常与柴胡、黄芩、栀子配伍,如龙胆泻肝汤。

    【用量用法】    3 ~ 6 g。煎服。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者当慎用。

    【现代研究】    本品含龙胆苦苷、龙胆碱等,有镇静、降压、健胃、利胆、降谷丙转氨酶及抗肝细胞损伤的作用。

    苦参(根)

    我国各地均产。晒干,切片,生用。

    【性味归经】    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

    【功效】    清热燥湿,祛风杀虫,利尿。

    【临床应用】    ①用于湿热带下,阴痒,常与黄柏、蛇床子配伍。②用于湿热皮肤瘙痒,常与白鲜皮、土茯苓配伍。③用于疥癣(xuǎn),常与枯矾、硫黄制成软膏外用。④用于热淋,小便短赤涩痛,常与车前子、石韦等配伍。

    【用量用法】    3 ~ 10 g,煎服。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者忌用。反藜芦。

    【现代研究】    本品含苦参碱、氧化苦参碱、苦参素、次苦参素等成分。有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作用;有抗辐射、抗肿瘤作用;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及滴虫有抑制作用;有利尿、平喘及抗过敏作用。

    白鲜皮(根皮)

    产于辽宁、河北、四川、江苏等地。纵向剖开,抽去木心,切片,晒干用。

    【性味归经】    苦,寒。归脾、胃、膀胱经。

    【功效】    清热燥湿,祛风解毒。

    【临床应用】    本品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祛风止痒,用于湿热疮毒,肌肤溃烂,黄水淋漓,常与苍术、苦参、金银花同用;用于湿疹、疥癣、皮肤瘙痒,常与苦参、防风、地肤子等同用,内服外洗均可。

    【用量用法】    6 ~ 10 g,煎服,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者慎用。

    【现代研究】    本品含白鲜碱、白鲜内脂、胆碱等,对多种致病细菌有抑制作用。

【(三)清热凉血药】

    凡能清热凉血,以治疗营血分热为主的药物,称为清热凉血药。

    本类药物性味多苦甘咸寒。主要用于营分、血分实热证。如温热病入营分的身热夜甚、舌绛、脉细数,甚则神昏谵语,斑疹隐隐;邪陷心包的神昏谵语、舌謇(jiǎn)肢厥、舌质绛红;热入血分,迫血妄行的吐血、衄血、尿血、便血等,亦可用于其他疾病引起的血热出血证。

    生地黄(根)

    主产于我国河南、河北、内蒙古及东北。鲜用或干燥,切片,生用。

    【性味归经】    甘、苦,寒。归心、肝、肾经。

    【功效】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临床应用】    ①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高热神昏,常与水牛角、玄参配伍,如清营汤;血热妄行所致出血证,常与丹皮、赤芍、玄参等配伍。②用于热病伤阴或阴虚内热,常与麦冬、沙参、知母等配伍。③用于消渴多饮,常与天花粉、山药配伍。

    【用量用法】    10 ~ 15 g,煎服或鲜品捣汁服。

    【使用注意】    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者不宜用。

    【现代研究】    本品含地黄素、甘露醇、葡萄糖、铁质、维生素A等。有强心、利尿、抗炎、保肝、降血糖及促进骨髓造血功能。

    玄参(根)

    产于我国长江流域及陕西、福建等省。反复堆晒至内部色黑,晒干,切片,生用。

    【性味归经】    苦、甘、咸,寒。归肺、胃、肾经。

    【功效】    清热凉血,解毒,养阴。

    【临床应用】    ①用于温热病热入营分,心烦口渴,常与生地黄、丹参配伍,如清营汤。②用于热毒壅盛,咽喉肿痛,常与板蓝根、黄芩等配伍。③用于疮疡肿痛,常与金银花、连翘配伍。④用于热病伤阴,肠燥便秘,常与生地黄、麦冬配伍,如增液汤。

    【用量用法】    10 ~ 15 g。煎服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者慎用。反藜芦。

    【现代研究】    本品含玄参素、糖类、脂肪酸等,有增加冠脉流量、降压、降血糖、解热、镇静、抗惊厥作用。有抗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作用,体外对白喉杆菌有很高的抑菌和杀菌能力,且能中和白喉毒素,对匍匐癣菌有一定抑制作用。

    牡丹皮(根皮) 

    产于安徽、山东等地。晒干,生用或者炒用。

    【性味归经】    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

    【功效】    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临床应用】    ①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证,常与水牛角、生地黄配伍,如犀角地黄汤。②用于血瘀经闭、痛经或癥瘕等证,常与桂枝、桃仁配伍,如桂枝茯苓丸;用于跌打伤痛,常与乳香、没药配用。③用于痈肿疮毒,常与金银花、连翘配伍;用于常用初起,与大黄、桃仁配伍,如大黄牡丹皮汤。

    【用量用法】    6 ~ 12 g,煎服。清热凉血宜生用,活血散瘀宜酒炙用。

    【使用注意】    血虚有寒,孕妇及月经过多者忌用。

    【现代研究】    本品含丹皮酚、牡丹酚苷等。有抗菌、抗炎、抗过敏作用,有镇静、镇痛、解痉、退热等中枢抑制作用。所含丹皮酚能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

    赤芍(根)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晒干,切片,生用或者炒用。

    【性味归经】    苦,微寒。归肝经。

    【功效】    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临床应用】    ①用于温热病热在血分证,常与水牛角、生地黄配伍,如犀角地黄汤。②用于散瘀经闭,痛经,常与当归、川芎配伍;用于跌打损伤血瘀,常与红花、乳香配伍。③用于疮疡肿痛,常与金银花、天花粉等配伍。④用于肝火目赤肿痛,常与菊花、夏枯草配伍。

    【用量用法】    6 ~ 15 g,煎服。

    【使用注意】    血寒痛经、经闭忌用。反藜芦。

    紫草(全草)

    主产于辽宁、湖南、湖北、新疆等地。晒干,切段,生用。

    【性味归经】    甘、咸、寒。归心、肝经。

    【功效】    凉血活血,解毒透疹。

    【临床应用】    ①用于温毒发斑,斑疹紫黑,常与赤芍、蝉蜕等同用;麻疹不透,疹色紫暗,常与连翘、牛蒡子等同用。②用于疮疡,湿疹,配伍银花、连翘等;水火烫伤可单用,以植物油浸泡,外涂患处。

    【用量用法】    3 ~ 10 g,煎服。

    【使用注意】    脾虚便溏者忌服。

    【现代研究】    本品含乙酰紫草素、紫草醌(kūn)等。其煎剂对心脏,小剂量兴奋,大剂量呈抑制作用;有缓和的解毒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流感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有抑制作用;有避孕作用;紫草还有抗炎作用;对绒毛膜上皮癌、恶性葡萄胎有一定的作用。

【(四)清热解毒药】

    凡以清热解毒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解毒药。

    清热解毒药,性味多苦寒或甘寒,部分药物兼有辛、咸之味,适用于各种热毒证,如痈肿疔疮、丹毒、温毒发斑、痄腮、咽喉肿痛、痢疾等。部分清热解毒药还可用于虫蛇咬伤等。

    应用本类药物时,应根据病情适当配伍。如热毒邪气在血分者,当配伍清热凉血药;火热炽盛者,应配伍清热泻火药;挟有湿邪者,宜配伍燥湿或利湿药等。此外,热毒血痢,里急后重者,可与活血行气药配伍;疮疡属虚者,又应与补气养血药同用。

    金银花(花蕊) 

    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分布。阴干,生用或炒用,或制成露剂用。

    【性味归经】    甘,寒。归肺、胃、心经。

    【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临床应用】    ①用于外感风热,温病初起,常与连翘、薄荷配伍,如银翘散;若热入气分,常与石膏、知母配伍;若热入营血,常与生地黄配伍,如清营汤。②用于热毒血痢,常与黄连、黄芩配伍。③本品为治疗一切痈肿疔疮的要药,常与蒲公英、野菊花等同用。

    【用量用法】    10 ~ 15 g,煎服。疏散风热、清泄里热用生品;热毒血痢宜炒炭;暑热烦渴用露剂。

    【现代研究】    本品含绿原酸、异绿原酸、忍冬疳等。对流感病毒、疱(pào)疹病毒、皮肤真菌和钩端螺旋体均有抑制作用。还有抗毒、抗炎、解热、降血脂,促进肝细胞蛋白代谢等作用。有中枢兴奋作用。

    连翘(果实)

    产于我国东北、华北、长江流域及云南。晒干,生用。

    【性味归经】    苦,微寒。归肺、心、小肠经。

    【功效】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疏散风热。

    【临床应用】    ①用于外感风热、温病初起,常与金银花相须为用,如银翘散。②用于热毒壅结之各种疮疡疔毒,常与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银花、野菊花等配伍。有“疮家圣药”之称。

    【用量用法】    6 ~ 15 g,煎服。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及气虚脓情者不宜用。

    【现代研究】    本品含连翘酚、连翘脂苷等。有广谱抗菌作用,醇提取物有抗炎作用。

    蒲公英(全草)

    我国各地均有分布。晒干,鲜用或生用。

    【性味归经】    苦,甘、寒。归肝、胃经。

    【功效】    清热解毒,散痈利湿。

    【临床应用】    ①用于疮痈肿痛,常与紫花地丁、野菊花等配伍,如五味消毒饮;用于乳痈肿痛,常与瓜蒌、贝母配伍。②用于湿热黄疸、常与茵陈、栀子配伍。③用于热淋,小便赤涩疼痛者,常与金钱草、白茅根配伍。

    【用量用法】    10 ~ 15 g,煎服。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阴疽()忌用,用量过大可致缓泻。

    【现代研究】    本品含蒲公英甾(zāi)醇、蒲公英素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并有抗溃疡、抗肿瘤、利胆、保肝以及疏通阻塞之乳腺管和提高机体抗免疫等作用。

    紫花地丁(全草)

    产于我国长江下游至南部各省。鲜用或晒干,切段,生用。

    【性味归经】    苦、辛,寒。归心、肝经。

    【功效】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临床应用】    ①本品为治疗热毒壅滞,红肿热痛,痈肿疮毒的常用药,尤以治疗疔毒为其特长。可单用鲜品捣汁内服,或配伍金银花、蒲公英、野菊花等。②用于毒蛇咬伤。可用鲜品,内服外敷。

    【用量用法】    15 ~ 30 g,煎服。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体质虚寒者忌服。

    【现代研究】    本品含黄酮类等,对结核杆菌、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皮肤真菌及钩端螺旋体有抑制作用。此外,尚有解毒、消肿、消炎等作用。

    板蓝根(根)

    我国各省均产。晒干,切片,生用。

    【性味归经】    苦、寒,归心、胃经。

    【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临床应用】    ①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发热、头痛、喉痛,本品以解毒利咽散结见长,常配伍金银花、玄参等。②用于温毒发斑、痄腮、痈肿疮毒、丹毒、大头瘟疫等多种热毒炽盛证。长配伍玄参、牛蒡子等,如普济消毒饮。

    【用量用法】    10 ~ 15 g,煎服。

    【使用注意】    体虚而无实火、脾胃虚寒者慎用。

    【现代研究】    板蓝根对多种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及病毒均有抑制作用,可增强免疫力,对由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鱼腥草(全草)

    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省。晒干,生用。

    【性味归经】    辛,微寒。归肺经。

    【功效】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临床应用】    ①本品寒能降泄,辛以散结,主入肺经,以清肺见长,又具有消痈排脓之效,为治疗肺痈之要药,常与桔梗、芦根、瓜蒌等药同用;肺热咳嗽,常配伍黄芩、贝母等。②用于热毒疮疡,常与野菊花、蒲公英、金银花等同用。③用于湿热淋证,常与车前子、白茅根、海金沙等同用。

    【用法用量】    15 ~ 30 g,煎服。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虚寒证及隐疽()者慎用。

    【现代研究】    本品含鱼腥草素、挥发油等。鱼腥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甲型链球菌、流感杆菌、卡他杆菌、伤寒杆菌以及结核杆菌等多种革兰氏阳性及阴性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能增强白细胞吞噬能力,提高机体免疫力,并有抗炎作用。

    射干(根茎)

    主产于湖北、河南、江苏、安徽等地。晒干,切片,生用。

    【性味归经】    苦,寒。归肺经。

    【功效】    清热解毒,祛痰利咽。

    【临床应用】    ①主治热毒痰火郁结所致咽喉肿痛,单用或与黄芩、桔梗、甘草等同用。②用于痰盛咳喘。本品善清肺火,降气消痰,以止咳平喘,常与桑白皮、桔梗等同用。

    【用量用法】    6 ~ 10 g,煎服。

    【使用注意】    脾虚便溏者慎用,孕妇忌用或慎用。

    【现代研究】    射干对常见致病性真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外感及咽喉疾患中的某些病毒(腺病毒、ECHO11)也有抑制作用,有抗炎、并有解热及止痛作用。

    白头翁(根)

    分布于我国东北、内蒙古及华北等地。晒干,生用。

    【性味归经】    苦,寒。归胃、大肠经。

    【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临床应用】    本品苦寒降泄,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尤善于清肠胃湿热及血分热毒,为治疗热毒血痢的良药。可单用,或配伍黄连、黄柏、秦皮等同用。

    【用量用法】    6 ~ 15 g,煎服。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虚寒性泻痢忌用。

    【现代研究】    本品含白头翁素等。白头翁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痢疾杆菌、枯草杆菌、伤寒杆菌、沙门氏杆菌等,均有明显的抗菌作用。白头翁煎剂有明显的抗阿米巴原虫作用。本品对阴道滴虫有明显的杀虫作用,对流感病毒也有轻度的抑制作用。另外,本品还具有一定的镇静、镇痛作用,其地上部分具有强心作用。

【(五)清虚热药】

    凡以清虚热、退骨蒸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虚热药。

    本类药性味多甘寒、苦寒,适用于阴虚内热所致的骨蒸潮热、手足心热、虚烦不寐、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也可用于温热病后期,邪热未尽,伤阴劫液所致的低热不退、夜热早凉之证。本类药物亦可用于实热证。

    应用本类药物常配伍清热凉血、养阴药。

    青蒿(hāo)(全草)

    主产于全国各地。鲜用或者阴干,切段,生用。

    【性味归经】    苦、辛,寒。归肝、胆经。

    【功效】    清虚热,解暑,截疟。

    【临床应用】    ①用于阴虚发热,骨蒸盗汗,常与银柴胡、胡黄连配伍,如清骨散。②用于温病后期,夜热早凉,舌红苔少,常与鳖甲、丹皮配伍,如青蒿鳖甲汤。③疟疾寒热,青蒿有较强的截疟作用,单用或配伍黄芩、青黛等。

    【用量用法】    5 ~ 10 g,煎服,或鲜品捣汁服。

    地骨皮(根皮)

    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晒干,切段,生用。

    【性味归经】    甘,寒。归肺、肝、肾经。

    【功效】    凉血除蒸,清肺降火。

    【临床应用】    ①用于阴虚发热,常与知母、鳖甲配伍,如地骨皮汤;盗汗骨蒸,常与秦艽(jiāo)、鳖甲配伍。②用于肺热咳嗽,常与桑白皮、甘草配伍,如泻白散。③用于血热引起的出血证,常与白茅根、侧柏叶配伍。

    【用量用法】    6 ~ 15 g。煎服。

    【使用注意】    外感风寒发热及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三、泻下药】

    凡以滑利大肠或引起腹泻为其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泻下药。

    泻下药以通利大便、排除积滞及水饮等为其主要功效,适用于肠道积滞及水肿等病证。根据其作用强弱及使用范围不同,可分为攻下药、润下药和峻下逐水药三类。

    在应用泻下药时,常需与行气药配伍,以提高疗效。若里实兼有表邪者,当先解表而后攻里,必须用泻下药时,应配伍解表药同用,以收表里双解之效;若里实而正虚者,应配伍补益药同用,以攻补兼施,使泻下而不伤正。

    此类药物,易伤正气,当奏效即止;久病体弱、妇女胎前产后及月经期应慎用或忌用。

【(一)攻下药】

    攻下药类,多苦寒沉降,以泻下攻积、清热泻火为主要功效。主要适用于实热积滞、燥屎坚结、大便秘结等证。其清热泻火之效,还可以用于外感热病的高热神昏、谵语发狂。

    临床应用攻下药时,应根据不同病证给以适当配伍。如热结便秘,常需与行气、清热药配伍;若为寒积便秘,则应与温里药同用;根据“六腑以通为用”“通则不痛”的原理,本类药物配伍清热解毒、活血化淤之品,还可用于多种急腹症。

    大黄(根和根茎)

    主产于四川的叫南大黄,主产于青海、甘肃的叫北大黄。除去根须,刮去外皮,切块干燥,生用或酒炒、酒蒸、炒炭用。

    【性味归经】    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功效】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活血祛瘀,退黄。

    【临床应用】    ①用于热结阳明,本品可通腑泻热,常与芒硝相须为用,如大承气汤;若热结大肠,灼伤阴液,大便秘结,可配伍生地黄、玄参等养阴生津之品。②用于血热妄行所致的出血证,可与黄芩、黄连等清热泻火药同用。③用于火热上攻,目赤、咽痛、牙龈肿痛,可与金银花、栀子、黄芩等同用;肠痈腹痛,可与牡丹皮、芒硝、桃仁等同用,如大黄牡丹皮汤;治烧、烫伤,可单用大黄粉,或与地榆配合以麻油调敷。④用于血瘀经闭或产后瘀阻腹痛,可与桃仁等同用;治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可与当归研末,酒调服。⑤用于湿热黄疸,与茵陈、栀子配伍,如茵陈蒿汤。

    【用量用法】    3 ~ 12 g,煎服,外用适量。泻下时不宜久煎或后下,瘀血证宜用酒制大黄,止血用大黄炭。

    【使用注意】    脾胃虚弱者慎用;妇女妊娠期、月经期、哺()乳期应忌用。

    【现代研究】    本品含有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有明显的泻下作用。大黄煎剂具有止血、解热、降压、降血脂、利尿、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利胆及广谱抗菌作用。所含大黄酸、大黄素对癌细胞有抑制作用。

    芒硝

    主产于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等省。将天然产品用热水溶解,过滤,放冷析出结晶,通称“皮硝”。再取萝卜洗净切片,置锅内加水与皮硝共煮,取上层液,放冷析出结晶即为芒硝。芒硝经风化失去水分而成的白色粉末称为玄明粉(元明粉)。

    【性味归经】    咸、苦、寒。归胃、大肠经。

    【功效】    泻下软坚,清热泻火。

    【临床应用】    ①用于实热积滞、大便燥结,常与大黄相须为伍,如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等。②用于咽喉、口疮,常配伍冰片、硼砂等,如冰硼散。

    【用量用法】    10 ~ 15 g,兑入药汁内或开水溶化后服。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忌用或慎用。

    番泻叶(叶)

    主产于印度、埃及、苏丹的称为狭叶番泻,产于我国广西、广东、云南的称为尖叶番泻。晒干,生用。

    【性味归经】    甘、苦,寒。归大肠经。

    【功效】    泻下导滞。

    【临床应用】    本品苦寒降泄,既能泻下导滞,又能倾泄实热,适用于热结便秘,习惯性便秘及老年便秘。大多单味泡服,或配伍枳实、厚朴。

    【用量用法】    1.5 ~ 3 g,温开水泡服;5 ~ 9 g,煎服,宜后下。

    【使用注意】    妇女哺乳期、月经期及孕妇忌用。

【(二)润下药】

    润下药性平质润,富含油脂,以植物的种仁为多。有润燥滑肠缓泻作用。适用于年老体弱,病后阴亏,津血不足的肠燥便秘证。

    火麻仁(成熟种仁)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晒干,生用,用时打碎。

    【性味归经】    甘,平。归脾、胃、大肠经。

    【功效】    润肠通便。

    【临床应用】    治老人、体虚、产后津血不足的肠燥便秘,单用或与当归、肉苁蓉等同用。

    【用量用法】    10 ~ 15 g,打碎入煎。

    【使用注意】    若食入60 g以上,可引起中毒。中毒表现轻者恶心、腹泻,重者则有烦躁、精神错乱、昏迷等症状。

    【现代研究】    本品有缓泻、降压、降脂作用。

【(三)逐水药】

    逐水药,大多苦寒有毒。主要功效为泄水逐饮,其药力峻猛,服后可引起强烈腹泻,使体内潴(zhū)留的水液从大肠排出。其中部分药物兼能利小便。故适用于水肿胀满、胸腹积水、痰饮喘满等邪实而正气未衰之证。

    本类药物为有毒之品,且药性猛烈,易损伤正气,临床应用时当“中病即止”,不可过量或久服。体弱者宜慎用,孕妇禁用。此外,对其炮制、剂量、用法及禁忌,应严格掌握,以保证用药的安全。

    甘遂(根)

    主产于陕西、山西、河南等地。撞去外皮,晒干,醋制用。

    【性味归经】    苦,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

    【功效】    泄水逐饮,消肿散结。

    【临床应用】    ①用于水肿、胸腹积水,单用有效,常与芫花、大戟、牵牛子同用。如十枣汤;水饮与热邪结胸喘满,常与大黄、芒硝同用,如大陷胸汤。②用于风痰癫痫,常与朱砂等同用。

    【用量用法】    每次0.5 ~ 1 g,宜入丸、散剂。内服醋制,可减低毒性。外用生品适量。

    【使用注意】    虚弱者及孕妇忌用。反甘草。

    牵牛子(种子)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晒干,生用或炒用。

    【性味归经】    苦,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

    【功效】    泻下逐水,去积杀虫。

    【临床应用】    ①用于水肿,鼓胀。牵牛子苦寒,其性降泄,能通利二便以排泄水湿,以正气未衰水湿实证为宜。②痰饮咳喘,常与葶(tíng)苈()子、杏仁、陈皮等同用。③肠胃实热积滞,虫积腹痛,常与木香、槟榔同用。

    【用量用法】    3 ~ 9 g,煎服。入丸散服,每次1.5 ~ 3 g,本品炒用药性缓慢。

    【使用注意】    孕妇忌用,不宜与巴豆同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