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zmc3319 2014-03-16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方剂是由药物组成的,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药物组合成 方。药物的功用各有所长,也各有所偏,通过合理的配伍,增强或改变其原有的功用,调其偏性,制其毒性,消除或减缓其对人体的不利因素,使各具特性的药物发 挥综合作用,所谓“药有个性之专长,方有合群之妙用”,即是此意。
  方剂是运用药物治病的进一步发展与提高。

第一节 药物配伍是方剂组成的基础

配:组织、搭配。
伍:队伍、序列。

一、药物配伍的概念及常见的形式

概念:依照病情需要与药物特性,选择将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在一起使用,称之药物配伍,又因把单味药的应用同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总结为七个方面,故亦称谓〝药物七情〞。

目的
:中草药发展史最早在医药萌芽时期治疗疾病一般都採用单味药物,后来由于药物种类增多,药性药理明确,对疾病认识日趋深化,病情複杂数病相兼,表理同病,虚实互见,寒热错杂,故药物应用也必须由单行演变成多种药物配伍的複方,并逐步形成配伍用药规律及方剂,方能增进疗效与降低毒副作用发生

常见的药物配伍形式
:同类相须、异类相使、相反相成、制毒纠偏、引经报使等。
本经序曰:『药有单行者;有相须者,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

(1、单行:使用单一味药物不须与诸药共剂就能发挥功补疗效之作用,此病情属于单纯病证,单味药性较强的药物即可达到治疗效果。如独参汤-主治大失血所引起元气虚脱的病危重病;独附子汤-气虚亡阳脉微;独桔梗汤-润肺化痰止咳;清金散(单黄芩)-治疗肺热出血病证;益母草膏-调经止痛;丹参片剂-治疗胸痺绞痛;柴胡针剂-发汗解热。
2、相须:两种以上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即所谓药物相宜,功用相同,配伍后可以加强原有的疗效,李时珍曰:『同类不可离。』。
    中药范例:麻黄配桂枝,能增强发汗解表,袪风散寒的作用;知母配贝母,可以增强养阴润肺,化痰止咳作用;附子配乾薑,以增强温阳守中,回阳救逆的功效;陈皮配半夏,以加强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全蝎配蜈蚣,能明显增强平肝息风,止痉定搐作用;石膏与知母配合,能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相须配伍在历代本草文献中记载不少,构成中药複方用药配伍核心之一。
3. 相使:指药物间在性能功效方面具有某种类似或不类似共性而来配伍应用,其中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两药合用,辅药能提高主药的疗效,即所谓一主一辅,相辅相成。性能功效相类似之相使为例,如黄耆配伏苓治脾虚水肿,黄耆健脾益气,利水消肿为主药,伏苓淡渗利湿,可增强黄耆益气利尿作用;大黄配芒硝治热结便秘,大黄为清热泻火,泻热通便的主药,芒硝长于润燥通便,相使可以增强大黄峻下热结,排除燥屎之作用;枸杞子配菊花治目暗昏花,枸杞子为补肾益精,养肝明目的主药,菊花清肝泻火,兼能益阴明目,可增强枸杞子的补虚明目作用。性能功效不相类似之相使例,如石膏配牛膝治胃火牙痛,石膏为清胃降火,消肿止痛的主药,牛膝引火下行,可增强石膏清火止痛作用;白芍配甘草治血虚失养,筋挛作痛,白芍为滋阴养血,柔筋止痛的主药,甘草缓急止痛,可增强白芍荣筋止痛作用;黄连配木香治湿热泻痢,腹痛里急,黄连为清热燥湿,解毒止痢的主药,木香调中宣滞,行气止痛,可增强黄连清热燥湿,行气化滞之功效。
4. 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抑制或消除,常被用于药物之炮製。半夏、天南星畏生薑 ,生薑可以抑制半夏、天南星的毒副作用;甘遂畏大枣,大枣可以抑制甘遂峻下利水,减伤正气的毒副作用;熟地畏砂仁,砂仁可以减轻熟地滋腻碍胃影响消化的副作用;常山畏陈皮,陈皮可以缓合常山截虐而引起恶心呕吐的胃肠反应。
5. 相杀:即一种药物能降低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羊血杀鈎吻毒、金钱草杀雷公藤毒、麝香杀杏仁毒、绿豆杀巴豆毒、生白蜜杀乌头毒、防风杀砒霜毒、生薑杀生半夏和生南星毒。相杀与相畏基本性质相同的同一配伍关系,而是从不同角度所提出的配伍关念,相畏常被用于炮製,相杀常被引为解毒作用
6. 相恶:即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与另一药物相互作用后,其原有的功效会被降低破坏,甚至丧失药效。如人蔘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蔘的补气作用;生薑恶黄芩,黄芩能削弱生薑的温胃止呕吐作用;吴茱萸恶甘草,甘草会降低吴茱萸的降压作用。
7. 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剧烈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甘草反甘遂、海藻、乌头、贝母;贝母反乌头;丁香反鬱金;人蔘反五灵脂等。结论:药物七情配伍除单行外,相须、相使配伍可以起协同作用,提高药效,常为临床应用方法;相畏、相杀则因可以减轻或消除毒副作用,以确保用药安全,常被用于配伍使用于有毒副作用较强之药物中,或用于有毒中药材的炮製及中毒解救;相恶为药物间的拮抗作用,会抵消或削弱其中一种的药物功效;相反则是药物相互作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强烈副作用,故相恶、相反常为中药配伍的禁忌。)

    又本草备要药性总义亦曰:『药有相须者同类而不可离也,如黄柏知母破故纸胡桃之类,相使者我之佐使也,相恶者夺我之能也,相畏者受彼之制也,相反者两不可合也,相杀者制彼之毒也,此异同之义也。』,即是说明药物配合应用时确实会产生不同的相互作用的反应,在历代祖先中早已洞悉此事。

1、同类相须:使用相须配伍药物。麻黄-桂枝(发汗解表)、大黄-芒硝(增强谢热攻积)、羌活-独活(祛风胜湿)、石膏-知母(清热泻火)、银花-连翘(清热解毒)、桃仁-红花(活血祛瘀)、附子-乾薑(温裡祛寒)。

2、异类相使:依据药物相使配伍之原则。
     (1)药物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之异类相使:半夏(燥湿化痰)-橘皮(行气化痰)=增强燥湿化痰作用、黄耆(补气利水)-伏苓(健脾利水)=增强健脾利水作用。
     (2)依据阴阳气血及脏腑相关的理论之异类相使:当归(补血)-黄耆(补气生血)=增强补血作用、熟地(滋阴养血)-菟丝子(补肾温阳)=阴中求阳增强补阴作用、麦冬(滋阴润肺)-人蔘(补气补脾)=培土生金加强补益肺阴作用、枸杞(滋阴养血)-生地(滋阴补肾)=滋水函木加强补益肝阴作用,以治肝阴不足证。
    (3)依据病机中的病势特点与治法之导邪外出理论:黄连(清热燥湿)-大黄(导热下行)=以泄代清增强清热泻火作用、桃仁(活血祛瘀)-大黄(导淤血下行)=加强活血化淤作用、黄连(清心泻火)-木通(利水通淋)=加强清心泻火作用。
3、相反相成:指性能相反的药物配伍时一方面可以相互牵制药物偏性,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互补或相助以增强其疗效或产生新的功用。
    (1)寒热并用:黄连(苦寒青肝胃火)-吴茱萸(辛热开郁降逆)=加强清肝和胃及无凉遏之偏、大黄(苦寒泻大肠实热)-附子(辛热温裡祛寒)=增强温下寒积治寒实冷积之便秘。
    (2)补泻同施:熟地(滋阴补肾)-泽泻(降泄肾浊)=制约熟地滋腻增强补益作用、木通(清热利水)-生地(清热滋阴)=增强清热利水而无渗利伤阴之偏。
    (3)升降相随:麻黄(升浮宣肺止咳)-杏仁(降肺止咳)=加强协调肺气宣降作用、黄耆柴胡(健脾疏肝补气升阳)-织壳(宽肠下气)=使浊降清升,加强升阳举陷作用。
    (4)散收同用:桂枝(解肌散表邪)-芍药(养血歛阴)=发散不伤阴,歛阴不碍祛邪、黄耆(补气固表)-防风(疏风散邪)=加强固表不留邪,发散不伤正气。
    (5)刚柔相济:苍术(辛温苦燥)-生地(甘凉柔润)=滋肾健脾燥湿不伤脾阴。
    (6)通涩并行:侧柏炭(收涩止血)-丹皮(活血散瘀)=凉血止血不会止血留瘀。
4、製毒纠偏:使用相畏、相杀原则。半夏-生薑、大黄-甘草(缓解)。
5、引经报使:依据归经理论使用。桔梗载药上达、牛膝引诸药下行、柴胡为肝胆疾病之引药、升麻为脾胃药物之引药。

    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药物配伍概念与研究,除了七情所述的配伍用药规律外,亦习惯将两药合用能起协同作用,增强疗效,或消除毒副作用,抑制其所短,专取所长,或产生原药各不相同的新作用等经验配伍,统称为『药对』或『对药』,这些药对往往构成许多複方的主要组成部份。
    两药合用,能产生与原药物均不相同的功效情形,如桂枝配芍药以调合营卫,解肌发表;柴胡配黄芩以和解少阳,消退寒热;枳实配白术以寓消于补,消补兼施;乾薑配五味子以开合并用宣降肺气;晚蚕砂配皂角子以升清降浊,滑肠通便;黄连配乾薑以寒热并调,降阳合阴;肉桂配黄连以交通心肾,水火互济;黄耆配当归以阳生阴长,补气生血;熟地配附子以阴中求阳,阴阳开调。

以现代药理名称来分析归纳药物七情作用 

可以分为:
    1、协同性作用(Synergism):指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在一起使用时,药效会比各药材单独使用的总合增加,即(A-B-C) >A+B+C,又依加强药效的多少,分为相加成作用(Addition)及相乘作用(Potentiation),如药物七情之相须、相使。
    2、拮抗性作用(Antagonism):指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在一起使用时,会互相牵制降低各个药物的药效,又有竞争作用(Competition)与非竞争作用(Noncompetition)之区分,如药物七情之相畏、相恶、相杀。
    3、移转性作用(Transition):指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在一起使用时,会产生原各药物所没有的药性,又分为正转移作用(Positive transition)及负转移作用(Negative transition),如药物七情之相使(正转移作用)、相反(负转移作用)。

二、药物配伍在方剂中的作用
    由于大多数单味中药都具有多功用的特点,在治疗疾病时往往需要发挥其中部分功用;况且,药物既有其治疗作用的一面,也有因其药性偏胜而致不同程度毒、副作 用的一面。如何充分发挥药物对治疗疾病有“利”的一面,同时又能控制、减少甚至消除药物对人体有“弊”的一面,这就是方剂学在运用配伍手段最根本的目的。 一般来说,药物通过配伍,在方剂中要达到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强药力,即增强单味药物的药力。
功用相近的药物配伍,能增强治疗作用,这种配伍方法在组方运用中较为普遍。如荆芥、防风同用以疏风解表,党参、黄芪同用以健脾益气,桃仁、红花同用以活血 祛瘀等。另外药物之间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常相互需求而增强某种疗效。如麻黄和桂枝相配,通过“开腠”和“解肌”协同,比单用麻黄或桂枝方剂的 发汗力量明显增强;附子和干姜相配,俗称“附子无姜不热”,体现了先后天脾肾阳气同温,“走而不守”和“守而不走”协同,大大提高温阳祛寒作用。
二、产生协同作用。
三、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的功效发挥方向。

每味中药的功用都是多样的,当单味药物组成方剂后,其功用发挥方向和程度往往受到方剂中包括配伍环境在内的诸多因素的影响和控制。通过药物的配伍,可以调节和控制药物功用的发挥方向和力度,从而减少临床运用方药的随意性,这也是方剂配伍中十分重要的一 个方面。
四、扩大治疗范围。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经历代医家反复经验总结,使中医方剂积累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基础方剂,如四君子汤、四物汤、二陈汤等。随着临床病情的不断变化,为了应对疾病的复杂多变,往往通过对基础方剂的随证配伍,使其不断扩大治疗范围。如四君子汤具有益气健脾的功用,是主治脾胃气虚证的基础方。若脾虚生湿,气机阻滞,配伍陈皮,则方名为异功散。若痰湿较重,再配半夏,则为六君子汤;若再配伍木香、砂仁入方,则方为香砂六君子汤。通过药物的配伍使基础方剂派生出大量的衍生方,扩大了治疗范围,适应了疾病的变化,也丰富方剂学的内容。
五、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

遣药组方阶段,必须重视的两个重要环节

  1. 严密的组方基本结构。
  2. 熟练的药物配伍技巧。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是在我们总论学习当中,第三个重点问题。整个总论包括绪言、有三部分内容是本科同学学习的重点。

  1. 方剂,什么是方剂?什么是方剂学?方剂治法的关系?这个都涉及到一些概念,基本概念。方剂,方剂学的含义,方剂和治法的关系。
  2. 高层次的治法。常用治法,八法。八法内容是第二个重点。(所谓重点,都是一类内容,大纲上一级的内容)
  3. 方剂的组成和变化。这历版教材都是作为一个重点内容。

这两个环节是非常重要的。但我们有时候提法上,学习方剂有三个环节,第一个是确定治法。你辨证结束了,针对病机,我确定治法,这是第一个。这个环节错了,后面你配得再好,全错了。你证都辨错了,对吧?所以确定治法,肯定是针对病机产生的。病机是证候的本质嘛!但是我们这里讲的是辨证立法结束了,讨论到具体方剂,辨证立 法结束了,到达潜药组方阶段。这时候有两个环节。一个都不能缺少。

(1)严密的组方基本结构这张方子不能是个乌合之众,不能是个凑合的方。你头痛,我加点川芎,你胁痛,我加点香附,这样凑再一起。那个不是体现治法,而且也是杂乱无章的。你辨证当中必然抓住有主证,有兼证。兼证里还有重要兼证、次要兼证。针对证候的不同部分,针对它主次的不同, 你组织方剂肯定要有一种基本结构上的限定。所以要有一个严密的组方基本结构。这种基本结构的目的是什么?我们这个结构法,体现在君臣佐使的组织结构上,它目的是主次分明,全面兼顾,扬长避短,提高疗效。所以有时候开出个方来。特别是初上临床的学生开了以后,问他,这些药哪些是主要药呀?或者君药?他说这些都重要。你既使比如都是辛温发表的,连着三四味都是,也可以呀!哪个是君药?哪个最主要的?其它是配合的。这个清楚,主次分明。当然注意主证、兼证。重要兼证,次要兼证。要兼顾到。主次分明,全面兼顾。扬长避短包括了什么呢?既要起治疗作用,又要控制不良反应和毒附作用。这样才能够减毒增效,提高疗效。这 严密的组方基本结构。

(2)药物配伍技巧这里我非常强调熟练的药物配伍技巧。长期的中医在临床实践中间,总结了很丰富的配伍知识。这个配伍知识,不仅仅是君臣佐使的这种基本结构,而是具体的很多药物的组合。应该说张仲景的配伍里面,体现了非常多的,基础的配伍组合。我们经常讲到麻黄桂枝相配,所谓相须,一种协同。单用就没有那么好的效果。类似这种情况,附子无姜不热等等。再比如甘草,汪昂说,和茯苓配用,不支满,反泄满。甘草吃了令人中满,你配茯苓就可以解决 这些问题。这都是长期大量的实践中,总结的配伍技巧。这些过去由于排除在中药教学之外,方剂教学里提又提得很少。而且这类配伍当中一种规律性,也没有上升出来。古人这方面的总结非常多,在后面我们专门有一章节,要讨论这个问题。

所以在遣药阻方阶段,必须重视两个重要环节。这个概念是你在配一张方子的时候,既要重视君臣佐使,又要重视配伍技巧。一定程度上讲,经验丰富的很多老医生,一生积累的经验当中,在配伍技巧里,他非常丰富,非常重要。占的比重很大。

    所谓的妙手,这里边很多,以往造成一种被遗忘的角落,这个是。 中药讲单味药,几个功效。然后在运用当中,麻黄辛温,发汗解表。比如麻黄汤,桂枝解肌发表,也可以调和营卫,可以温阳化气,比如桂枝汤、比如五苓散。究竟它这个多种功效,你怎么控制它的呢?当你不用麻黄汤的时候,当你不用五苓散的时候,我使它去温阳化气,我怎么控制它?所以以往在学习方剂当中,容易造成学员一种运用药物的随意性。你开个方里,写个桂枝,你说我喊它去温经散寒止痛,可以吗?可以。它就不去温阳化气。它不去调和营卫。它不去平冲降逆。它不去温经活血。它功用很多呀!你又向黄柏,中药学上它是在清热药,清热燥湿,又能清热解毒。比如黄连解毒汤,清热燥湿,清热解毒,它还能够清虚热,退虚火,那你就写个黄柏,它就知道喊我去清它虚热,不是实热?要你来驾驭控制它。所以在解释的时候,方解时,经常也是,黄柏在这方里那就是退虚热,清虚火,学生不明白了,你这这么说,到那儿又说它燥湿。当然你可以说,那个湿热病,它就会燥湿,这个阴虚发热,阴虚火旺,它就会降虚火。这样单味药,完全建立在单味药基础上,你配伍,方剂运用当中这这个技巧就没有了。你怎么去控制它的?其实古代的医家书里总结的,大家读《本草纲目》李时珍怎么说?“黄柏滋阴降火,大都和知母同配,他比喻,海里边的水母,周围游的衣群虾,滋阴降火,黄柏配知母,如虾之于水母,形影不离。而且这种组合关系,最早李东垣组合的。当然后来固定下来是朱丹溪。大补阴丸、虎潜丸这类的。后来知柏地黄丸,成为大家公认了。明代李时珍就把它确定下来。

    所以在方剂学的配伍组合当中,对中药的多功效逐渐丰富,认识逐渐丰富,逐渐完善,有这样一个过程。那在仲景运用黄柏,《刘涓子鬼遗方》里运用黄柏,《神农本草经》里写到黄柏,都没写到退虚热,降虚火,有个认识过程,方剂学发展到那个阶段,金元时代开始这方面知识丰富了,而且这个知识丰富过程,是建立在什么上?是建立在配伍,所以我强调方剂学发展,促使了对中药功效认识的丰富完善,所以在临床配伍当中,熟练的配伍技巧是非常重要的。否则你开个方里头,你光写个黄柏,你就说它是滋阴降火,退虚热的。学生也就这样记,将来你就一个黄柏解决了,整个配伍技巧,它什么时候配苍术?也是金元时代开始,下焦湿热,湿热痹证,痹证这类,黄柏配苍术,也是逐渐的,大家看,最早李东垣书里,后来是朱丹溪把它确定下来。二妙丸为代表的。以后逐渐的公认了。公认,临床有效才得到公认呀!仲景时代的用法,黄柏虽然用了,当时用到湿热黄疸,湿热痢疾,这方面用得多。南北朝时期用来治外科也用得多,但是真正到治疗这种组合配伍以后,用于湿热痿证、痹证,组合配伍以后降虚火,退虚热,这类技巧,那是后世医家一个发展,都反应在时方里面。你怎么经方派排斥时方,时方派看 轻经方?这个都不对的。要用历史的观点。所以我主张大家,如果深入研究,要看一点医学史,方剂史,但是不是平面的看,要立体的看。过去医学史学习往往是学习帐本,哪个什么什么最早出来,到什么什么时代已经有多少多少方?那你这是看博物馆,都并不是临床直接见效的东西。它有个规律性以后,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那就是说你根据它的发展规律,总结,今后我该怎么发展?才有实际指导意义,所以这里强调,在我们整个方剂教学,研究、学习当中,要有很重要一个环节,熟练的配伍技巧。

    配伍这两个字,配它有组织和搭配的意思,药物组织搭配成一个方剂,伍有队伍序列的意思。做为配伍来说,我们是利用药物的功用,它各有所长,因为药物既是多功效的,彼此之间,功效都有各自的特点,这种特点,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这要通过合理的组织,合理的配伍,能够调整它药性的偏性,制约它的毒性, 减缓它毒性,增强它原有功能,或者改变它的原有功能,消除缓解它对人体的不良因素,发挥它的作用,有相辅相成的,有相反相成的,这种综合作用,使各具特性 的药物成体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以符合辨证论治的要求。总的目的是符合辨证论治能够针对病机体现治法,这样一种运用药物整合过程称为“配伍”。药物经由配 伍合成方剂,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综合作用,使全方成为有机整体,以符合辨证论治能够针对病机体现治法。

我们要讨论一下,单位多功效的中药,中药大多数都是多功效的,虽然单位药从现在观点来看,多种成分,而且制剂的过程中,如汤剂之煎熬,各类成分彼此还会发生作用,它的功效,多功效的发挥方向,我们需要的往往是部分功效,怎么控制功效发挥方向?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药物功效发挥方向的控制因素

1。配伍的环境

这很重要,配伍环境就是说药物通过配伍,控制它功效向某个方向去发挥。这里例子非常多,用上节课谈到的黄柏配伍苍术,它就能治疗湿热痹症,湿热萎症等;配伍知母,善清虚热降虚火,成为滋阴降火的基本结构(常用组合),直接透过配伍,控制功效的发挥方向。

当然,单独用这味药有没有这类作用,有些实验证明也会有,但是通过配伍,控制它向这方向特别发挥。

柴胡常说有三大功效:

  1. 发散─解表药。
  2. 疏肝理气
  3. 升举清阳。

发散时往往配伍川芎,川芎也能发散,由于柴胡发散的层次要比麻黄、桂枝、羌活这些药深一些,所以柴胡常常称它为解肌药,而且作用在半表半里,散半表之邪。羌活这类,作用于太阳,散表层次,柴胡收一些,它与川芎配伍又兼顾气血并调,又能透过散表,联合起来,止痛较好。但对柴胡的止痛作用,应该说《52 病方》就认识到了,但是后世逐渐透过《伤寒论》以及以后对半表半里的发散,就固定下来。柴胡配防风,这类羌黄类,基本上方向就定在发散,控制在发散方向。

作为疏肝理气药,涉及到肝脏,针对肝气郁结,或者肝气气机运行不畅。用柴胡疏肝,要考虑到肝脏的生理功能,古人强调肝为刚脏,体阴用阳,特别强调阴阳的平衡,特别害怕阴血不足造成的阳亢,因为肝脏生理特点,李忠梓的《医宗必读》说,肝,东方之木,无虚不可补,补肾即所以补肝, 它的意思,肝多实证,反过来,肾,北方之水,多虚证。肝多实证,那么肝没有虚证吗?我们说肝血不足,肝阴不足,实际上肝血不足,治法上大多是从益气生血或 补肾精的互相转化来治。而肝阴不足,往往和肝肾一虚,用滋水涵木之方法来治,直接补肝的方法很少使用。补肝血,拿四物汤中的熟地来说,滋补肝肾,带有滋水 涵木的特点。那肝多实证,为什么它多实证?肝以疏泄为功用,藏血为体,体阴用阳,强调二者平衡,如果肝功能虚弱,疏泄不及。其他脏器,疏泄功能衰退属于一 种虚证,但肝脏疏泄不及,它往往表现形式是以一种实证形式表现出来,而且很容易向实证方向转化。

肝气郁结不疏,疏泄功能下降,它疏泄功能下降,表现出来的胁肋胀满,情志不舒等等,都有一种实证特点,而且很快郁能引起气机上逆,或者郁引起化火,所以认为肝多实证。

当然阴血如果不足,也会造成肝的阳亢,特别强调是肝脏,肝脏体阴用阳,强调平衡问题。因此在疏肝的方里,柴胡一般都要与柔肝养血相结合,所 以柴胡配伍芍药,就形成调肝基本结构,从汉代张仲景四逆散,柴胡白芍相配,当时用于外邪侵犯人体过程当中,郁厄人体阳气,阳气不能布达四肢,造成阳逆四逆 证,当时是主要用于这方面,宋金元以后,这种结构就转化为治疗脏腑方面,肝阴阳失调,调肝之基本结构。四逆散大都用于肝脾失和,用柴胡芍药之调肝基本结 构。因为柴胡恢复它的疏泄,芍药针对藏血阴阳双向调节,符合肝脏生理特点。所以要用柴胡疏肝,不管是四逆散,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结构都是体现柴胡芍药并用,这个结构是调肝基本结构。

在配伍环境下,决定了柴胡功效像疏肝方向发挥,所以它有一个配伍环境,不能就写一个柴胡,它有没有理气作用?它有。但是你在针对肝脏的,恢复它疏泄这方面,疏泄肝脏及其运用对肝脏生理特点,考虑到疏泄及藏血兼顾,才是一种理想的组合。

柴胡升举清阳多和升麻相配,柴胡来讲,历史上有一个过程,前面说仲景时代,柴胡认识到它止痛作用,这是从《五十二病方》开始 就认识了,从《伤寒论》的用法,同时代《神农本草经》都没有提到柴胡升举问题。升麻来讲,升麻升散很早认识,仲景方已经开始用它升降。唐代,它清热解毒非 常重视,到金元时期,升麻升举清阳的结合,认为是一种升举的,特别是对虚证升举的理想结构。当然像普济消毒饮,用来升阳散火,联合用也有的。但是从脏腑的 气机升举来讲,它世根据中医基础理论来的,李东桓强调补脾胃,补土派,做为人体的气机升降,整个五脏六腑的形成一种整体的平衡,和各系统自身的平衡,有这两个特点。

人体的气机升降中间,有三组主要矛盾。

  1. 心肾: 肾藏精,心藏神。心神可以控制肾精,如果心神发生问题,可引起肾精的变化,心动则神摇,神摇则精泄,我们很重视心肾相交当中,对心神、肾精得一种调节,精 和神本身是生命基本物质,以及生命活动以外很重要的表现及控制因素,所以把它叫做生命升降的根本,古人说,心肾,心火下移,肾阴肾水上济心火,这里的水 火,本质上是心神。这问题说起来复杂了,心火怎么是主要反应呢?人体有两把火,一把是肾脏的,叫相火,命门之火,一个是心脏的,叫心火,君主之官,它这个 君火,古人的形容很朴实的,认为火对人类非常的重要,最基本的两大功能。
    • 温热:能量、热量、热力的来源,所以说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肾阳(命门之火)是全身热力的来源。
    • 对外界的反应:君火,火是藏在心中。心,它的形状像个荷花(莲花),还没开的那种莲花,你看菩萨坐在莲花宝座上。心里面有个窍,火通由这心窍照出来,照到什么,就反应到什么,所以人的君火的作用,含藏于心,周遭万物,能对外界正确反应。当不正确时,就产生两种可能:
      • 反应错了,神智错乱了。
      • 君火照不出去了。这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这把火的物质基础不够,要灭了。虚证精血不足了,物质基础不够。还有一种可能,心窍闭上了。 照不出去。比如说寒热之邪,蒙蔽心窍,(后来由于来自封建时代的意识,君不受邪,要有代君受邪,所以有个又叫心包,心包外围的那层,有的叫心窍,那是周遭万物的直接窗口,照出去那个口蒙蔽住了,由于心要清静,最怕秽浊,凡是神智昏迷,神智异常,兼加痰浊;秽浊越多,昏迷程度越深;昏迷程度越深,开窍当中豁 痰开窍药用得越多。比单纯的热邪,邪热蒙蔽,从昏迷的深度来说,是不如痰热蒙蔽,痰浊蒙蔽,这就是心火下交肾阴失职的这君火,心神对肾精的控制。

        肾精,肾水要上济心火,使心火不亢,心火下交肾阴,使肾水不寒,这是一种升降的对立统一。所以治疗很多心肾病变,采取交通心肾,交通水火,水火济济,这是升降的根本,是生命最基本的物质,基本的控制能力。
  2. 脾胃:脾胃,把它称为升降的中轴(中枢),每个车上都有根轴,这轴是起平衡作用的,脾主升清,胃主降浊。由于它在中焦,所以这个升降,是全身升降的一种平衡,其他脏器的升衡,往往影响到脾胃的失衡。
  3. 肝肺:肝肺是升降的外轮,外面两个轮子。肺,其位居上,其位居上的,它以降为主,宣发向上向外,肃降向下向内。自身形成对立统一。在整体中,它又是以降为主。因为它的降,它可能使人体气血津液由上达下,下行。既能通调水道,又能助心行血。

    肝呢,居下焦,下焦主疏泄,广义的疏泄,包括了向上向外的升发,包括了向下向内之疏泄,狭义的疏泄。所以这一点,疏泄收发构成了肝脏自身气机升降的平衡,同时在整体当中,和肺的肃降、肝的升发,形成整体的平衡。

    在生理上,大家都有体会,当两个人吵架,肝的升发,升发太过,大家一劝架,吵架停止了,气喘还在不停的进行,为什么?肺气降不下来,这样 两个对等,互相有个制约问题,如果肺气不能正常肃降,降不下来,升发也会异常。你感冒风热,可以头痛恶_,一直咳嗽,肺气降不下来,降不下来制约肝的升 发,不够,它就升发太过,咳喘的病人会胸闷,该疏泄会影响,所以我们在治疗咳嗽,你看很多用药,桑菊饮,桑叶和菊花在里面做君药,疏散风热,风热药太多 了,大家看中药学,疏散风热的药很多,为什么偏偏选这两个药,这两个药归经都是既过肺经,也过肝经。既能清肺肃肺,清肺包括疏散风热,肃肺,肃降肺气止 咳,又能清肝平肝。所以今后学到桑菊饮和羚角钩藤汤,体会一下这两个方,都用桑叶和菊花,去理解这种配伍结构的意义。否则你一说桑叶和菊花疏散风热,当然 了,桑菊饮是疏散风热的,那你就没有注意到古人精心选择这种药物配伍,它的目的。

若把这种配伍的技巧,环节忽略了,在升降的,刚才说的三组里面,你看,一个升降的根本,一个升降的中轴,一个升降的外轮,有点像一架生命之车,古代 没有现在的车,有个圆的方向盘,古代是拉的,不管再早的战车,到后来的车,基本上都是两根杠杆,两个轮子,中间一个轴把它连起来,成为车的最基本结构。所 以他就用车来比喻,升降。升来讲,最主要的气,一个肝气的升发,一个脾气的升清,这最主要的两股气,所以当升麻的可以协助脾的升清,升脾阳,肝呢,可以帮 助肝的升发,升发肝的清阳,那肝的清阳和脾的升阳同时升发的时候,其中协同作用当然升举能力最强,对这个认识是在方剂学当中,药物配伍的运用当中,到李东 垣时才开始成型,以后这整个已经形成了一种这两个结合升清,成为一个基本结构。所以从柴胡这个例子来看,配伍环境,决定了它功效发挥的方向,决定了你想它 向哪个功效发挥方向去努力。

这种配伍结构,这样我们讲多功效的药物,比如说桂枝,调和营卫,调和阴阳,这都是在桂枝芍药同用的情况下,古来这些方很多。后面讲到桂枝汤,要讲到它调和营卫,也调和五脏阴阳,这种基本结构都是以桂枝、芍药做为基本结构。你用它来止痛,现代药理实验也证明,桂枝和细辛同用,从古代仲景的当归四逆汤,到孙思邈的独活寄生汤,很多方都是桂枝和细辛同配,实验也证明,它镇痛效果提高很快,比单位药用要高得多。那你单写一个桂枝,病人头痛,你说我加减,写一个它是止痛,它是在什么配伍环境下,向这个方向发挥作用呢?它又受配伍环境的影响。像用桂枝温阳化气的方很多,不管是苓桂术甘汤、五苓散,都是以桂枝、茯苓、白术相配伍,这结构后面接上那尾巴不同,功效、作用部位也可以变化,这基本结构加甘草,就是苓桂术甘汤,中焦的,中焦阳气不足水饮内停,如 果猪苓泽泻配上去,作用点就变成下焦了。还是阳虚不化,水失助潴留,但是在下焦。所以它是一种基本结构,后世应用这类结构就很多了。很多衍生出来的后世方剂。

桂枝如果我侧重用它来平冲降逆,属于阳虚,虚寒之气之上逆的,那桂枝甘草汤,因为这是内生之寒,温必兼 补。桂枝甘草相配。如果阳虚,兼水湿上逆,水气上逆,和茯苓相配,这是常用的,而且茯苓还必须大剂量。后面还讲到,这配伍还和它用量特点有关。

    桂枝如果用来温经活血,或者丹皮,或者桃仁,都要这一类的配伍。这一类方,你看它一出现,肯定它是朝那个方向去的。所以从桂枝多功效的配伍,配伍环境决定了它功效发挥方向,当桂枝和麻黄同时出现在一个方里的时候,不管是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这些, 一看这个结构,那绝对是风寒较重,发散风寒。相当于附子无姜不热,桂枝、麻黄相须,它才是能够增强这个发汗作用,为什么呢?你看发汗的机理,阳加于阴谓之汗,汗为心之液,从阳气蒸发阴液出来的过程,成为汗的过程,因为出汗是手段,目的是祛邪。出汗的过程要经过哪些?要经过阳气作用,温分肉,肥腠理,司汗孔开合。这样出来。桂枝擅长解肌,解是松动,肌是分肉,肌肉和肌肉中间它有膜,隔开分肉,实际上属于三焦系统。然后到皮肤,皮毛,才有腠理毛窍,桂枝擅长于开窍发汗,腠理毛窍,强行打开腠孔,桂枝擅长于松动分肉,蒸发阴液向外,所以叫解肌发汗。如果单用桂枝,单用麻黄的药,发汗力量都不大,那《伤寒论》里这类方很多。用桂枝有七十多个方,用麻黄都有十几个方。那就是说这两个连用的时候,大大增加这种发汗解表作用。古人不像我们有现在这个逻辑分析,非要这样一 步一步,那个时候你想,竹板上刻字,说多了话刻起来好麻烦。简要。到后来归纳它都叫相须。实际上是一种协同作用。这就是配伍环境,指挥了它的功效发挥方 向。这些例子,历史上应用这些药非常多。这是谈到配伍环境的一个决定。

2. 用量特点

中医的用量,包括用药的用量,包括诊断中间中医也有它的量的概念。这个将来我们讲座再讨论这个问题。这里集中谈遣药组方的药物的用量。而主要谈,用量对功效发挥方向的控制因素。很多药物,它多功效,往往既受它的配伍环境影响,也受用量特点影响。像古人配方规律里,用茯苓它有平水气上逆,平冲降逆作用的话。量都很大。《伤寒论》里茯苓用量较大的,都有水气上逆的特点。就柴胡来说,柴胡用在发散,一般来讲,仲景都是用它用量范围的较大量。三钱以上,或者三两以上。发散,散半表之邪。后世很多医家用柴胡,在他本人用量范围,都是用在散邪上量都较大。如果有时候大剂量用,有些医家,它不是用在散邪,它要经过炮制来控制它的因素,后面还有一种炮制控制它的功效发挥方向。多种因素的控制。作为疏肝理气,一般都是中等剂量。

我们现在用柴胡,用到15克,绝对发散了。走表,走半表半里,发散去了。散半表之邪。用到9克,12克,这一类,那疏肝理气,中等用量。 你方开对了,你用量用得很大,现在有些用量是盲目用量,越用越大。根本不考虑不同的药量,对于它多功效中间功效发挥方向的影响。所以柴胡如果用来升举,不同的医家,李东垣用在补中益气汤,张景岳用在举元煎这一类的,里面有升举药,张锡纯用在升陷汤里的一些升举的药,都是小量。张锡纯算是用量大的医生,石膏这些,有很多一斤一斤的用,但是他在升陷汤里,那比例上,一钱。在他用量比例,就是很小的。所以要升举清阳,要小量。一个方开对了,所以我有时出题考学生,补中益气汤处方分析,或者判断题,病案,出个补中益气汤证,下面开个补中益气汤加减方,我故意把柴胡用量开到10克以上,就看你学生能否改得了这个错误。那就是不同的用量范围,决定了功效发挥的不同方向。这种情况多。

    银花,银翘散里用它来轻清宣透,清凉解表。但是整个银翘散,银花、连翘好像是用一两,但整个作成散剂以后,一次只抓出来总量的六钱,很小呀,分到银花连翘头上相对小了。但是你要看,银花、连翘用在清热解毒功效的发挥,治疗疮疡肿毒方面,一般最小用量都是五钱。很多一两、二两地用。所以现在你看,一开到清凉解表方的时候,银花、连翘很多30克30克这么写。当然它可以解释现在药物质量差,是不是全差呢?是不是这种用量的功效控制不住方向。至少说明你心里不明白。药量对药物多功效的功效发挥方向的控制。

所以用量特点是很重要的。比如陈皮,基本上大家用起来,有点像甘草这个和事佬一样。很多方剂里有。特别是像汪昂《医方集解》里面,喜欢到处添陈皮。但你不要忘了,他添的量不多,起到一种行气化湿,特别有一种舒展气机的作用。所以人们说它欲升则升,欲降则降,欲泄则泄,欲补则补。学生有时问, 这究竟是什么作用?陈皮是个什么作用?我想了想,给他们打个比方,它理气以后,调整功能,增强补泄作用,这有时候还好理解一点。补药用它可以补而不滞,泄药用它舒展气机。气行则消除病理产物,气机舒展则容易达到效果。

升降呢,你说它究竟是升还是降?它有点像什么呢?你看大家在建筑工地上,地上打个洞,拿纲钎直着往下打,打得下去吗?都要往下敲一下,摇两下,它就向下。如果地上钉了一个木桩,或者钢钎钉在地上,你要把它拔出来,光是直着往上拔,拔得出来吗?拔不出来。你需要拔一下,摇两下,再拔一下,摇两下,它就出来了。我就说,这种升降当中,陈皮就起到摇两下的作用。那摇两下的作用,欲升则升,欲降则降,能够增强它这个方面功效发挥。但是这个是用量不大的。基本在方中都是作佐药这一类的。如果它要来作君药,像橘皮竹茹汤,那里面要注意用量特点。它来和胃,这种理气作用,像和胃这个,降逆这方面,治呕吐。这方面用都是大剂量。现在一开都是20克以上,它才有效果。包括竹茹这些,虽然很轻,你都要较大剂量才行。不是说方背下来就行 了。要注意它的用量特点。一个方要注意用量特点

3. 炮制方法

    中药学里面药物都有相应的炮制。现在中药学很少,离临床实用差得比较远,还要参考有关的书籍。有关医家的医籍。方剂学上面,很多要忠于原书对这个药的炮制方法。要注意这个。所以像跌打损伤里面,很多方大黄用的量都很大。那为什么它的功效方向,不是主要向泄下发挥呢?它往往酒制,用酒制走血分。它反而泻下作用就减缓了。当然后面还要讲煎服法。煎服法它又不是后下。所以它加上这个以后,就控制它向血分,朝活血化瘀这方面去了。因为它指挥它功效方向,这个和炮制也很有关系。

    我们刚才说像柴胡理气,它这个作用气分当然为主。你要控制它的话,它向血分去也用酒,用酒制。李东垣的复元活血汤,他用柴胡用得很好。同一个人。升举用量很小。他用生柴胡用量很小,升举,他用这个复元活血汤,跌打损伤用柴胡,用量五钱,这在李东垣用量的范围内不得了。那是大剂量。他这用来治疗跌打损伤引起损伤胸胁,痛不可忍,所以炮制方法决定了一个功效发挥方向。这里例子太多,只能简单举一点,为什么枣仁炒一炒治失眠,如果生的,它治好眠,所以开那个方子上面,没有炮制的规定的话,怎么不影响功效发会方向?我们用麻黄,生麻黄发散,炙麻黄宣肺平喘止咳这方面擅长。如果风寒感冒,既要发散,又要宣肺,发散不想它太重,那开麻黄绒,药店里不是有那个东西,咚咚咚一敲,麻黄油挥发一些了,那减缓它发散力量。那就发散、宣肺兼顾。麻绒,这类简单的炮制方法,都对它的功效有直接的影响。所以过去的中医很多,自己家里比如开个药房,过去传统是这样。它用哪个药,用什么炮制?它都会把握。那就形成一条龙的服务了。这是保证疗效的很重要的一些因素。当然,按这类的一张方开下来,配伍环境,用量特点,炮制方法,再结合煎服方法,剂型选择等等。你说你五分钟开个方,你行不行?不可能。再说用电脑,也不可能。也是根据每个人的病情,仔细要琢磨分析的。

4.煎服方法

前面我举过一些例子了。煎药、服药方法。对功效发挥方向的影响。这个方向,还包括对副作用产生不产生这个影响。比如《内经》说, “治寒以热,凉以行之。”“治热以寒,温以行之。”服法方面的反佐用法。这个临床上很实用。你要服用温药,姜桂附这一类温药。你把它放凉一点,不要乘热喝。药有些大家都叫乘热喝。有些不能乘热喝。放凉一点喝,副作用小。临床反映的很小。所以这个服用方法,那是医生开医瞩的时候,叫病人应当遵守什么?对于你功效发挥来说,是个很重要的因素。

煎药方法,我们谈了像银翘散一样,煎时间长了,就不是治疗风热外感的方。就是倾向于清热解毒方面的作用。这类对于煎药来讲,服药来讲,古方里很多很认真,如九味羌活汤,同样的方,同样的量,原书在《此事难知》记载张元素的用法,它要“急汗热服,以羹粥投之;缓汗温服,而不用汤投之也”。急汗,病很重,外感风寒湿较重,那就急汗,要它发汗,那就要热服。热服就是趁热喝下去。同时还要仿照仲景方法,喝点热稀饭,或者热开水。帮助发汗。缓汗温服,它是指的对这个病比较轻,风寒湿邪比较轻,开了这个方,服药时温服,不要趁热,不要太烫,温的时候喝。而且你也不用汤投之也。不用喝稀饭,喝汤。这同样一个方,服用方法不同。它功效发挥的大小有影响。直接影响到你的疗效。

当然还有一些情况,服法和注意这些使用来说,比如有个常用药叫吴茱萸,它既能疏肝,又能温肝胃之寒,还能降逆,降肝胃浊阴之气上逆,很好的一个温肝胃,降浊阴,这样一个药,本身是可以治疗胸闷,肝经浊阴之气上逆,胸闷、头昏、头痛。也有和胃降逆止呕作用。但它的副作用反应的现象也是这个,喝了以后,有时候过了一二十分钟,开始头昏、胸闷、恶心就开始出现。那病人就不敢吃了。他说,我本来就这方面不舒服,现在更厉害了,不敢吃了。发现这个问题,我是在八十年代后期,八八、八九年,带年轻老师一起到基层看病去,我们四川省有个剑阁县,这个地方盛产吴茱萸,他们说都拿到外面去卖 了。收购药材的很多都跑到那里买,但我想起来我在药房,我在看病时开的方子,开了两天,药房就说吴茱萸缺货,没了。吴茱萸应该是用,六陈,歌里面,陈者 良。麻黄、狼毒、枳壳、半夏、陈皮、吴茱萸,这是要放一放,不是新鲜的拿下来就用,陈者良,要陈久一点才效果好。我说你们这里这么多,你们怎么不会自己也用呢?自己又不买,卖出去当然是可以的。但是你们卖得太便宜了。我了解,成都荷花池药材市场全国有名,吴茱萸当时是128块一公斤,当时价,八十年代。他们那里卖出去15块一公斤。我说冲这个价,我都愿意到这里来作药材生意了。所以很多人到那里去收购吴茱萸,你们为什么不用?后来有一次给他们讲座,一个小时,就是县里的学术讲座,用一个小时去讲吴茱萸的应用。按吴茱萸的用法来说,有特定的一些要求,它可以控制它的毒副作用,减轻它毒副作用。有三个方面,过去也是书上、教参这些,你看其他医生都应用了,

  1. 吴茱萸不能乘热喝,要放凉一点喝。这是《内经》告诉我们的。吴茱萸是大辛大热的,治寒以热,凉以行之。服法上的反佐。
  2. 吴茱萸最好配黄连,这多少年人们总结到的一种配伍规律,不仅仅左金丸里面这样配伍,而且反过来,左金丸里黄连吴茱萸有个相恶配合,黄连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减弱、控制吴茱萸的毒副作用。同用以后副作用会减轻。现在包括吴茱萸汤这一类,当归四逆加吴萸生姜汤这一类,我用吴茱萸,写了吴茱萸 我后面都跟一个药,跟个黄连,吴茱萸比如开六克,吴茱萸不适宜太多,6~9克这个就不错,后面总开个3~4克的黄连。就像我开个附子,后面都跟着芍药,这 个配伍环境能够控制它的副作用。这第二个要注意应用的。
  3. 喝了这个药以后,先关照病人,喝了药你在床上躺20~30分钟,休息一下。他还能接受。而且躺的时候,如果出现胸闷,有点头昏,告诉他这是正常,一会儿就过去了。讲这么两句关照的话,大有好处。你如果不说这个,他一喝,药物有的这一些反应,它出现了。他一想,哎呀,我吃这个药以后头昏胸 闷厉害了,肯定这个药出问题了。喝了一道,下一道煎熬好不敢喝了。你要是告诉他有这种反应的可能性,你躺一二十分钟就过去了。那他一喝,躺了,如果有一点 这个感觉,唉,这医生估计得还挺准,以后他更有信心吃你的药。所以讲不讲一句话的效果很不一样。

目前来说,用方涉及多种因素,刚才涉及到一些医嘱了,现在大家注意很少,很少教给学生,大生产教育,课堂上这些实用的东西涉及得少了。所以在这类不知道的情况下,你往往遇到病人来,唉呀,我头昏胸闷更厉害,还想吐,你这药是不是开错了。年轻老师一听就是无所措手足,所以这一类,煎法、服法,它是直接影响到功效发挥的方向。

5.剂型选择

九味羌活汤为什么叫汤?如果读那个原着,多读几行字,你就会发现,后面写的这个方,九味羌活汤治杂病如神,包括痹证,而且治痹证它说,“用丸尤效”。用丸剂更好。所以七十年代曾经出过九味羌活丸,主治里头一条还是写的治感冒,外感风寒湿,人们就说,九味羌活丸这个治感冒好像效果差,我记得我工作当时那个医院,曾经买来九味羌活丸,卖不掉,过期了倒掉。那个年代。后来慢慢我教方剂以后逐渐慢慢才恍然大悟,那是用于痹证要作丸剂,痹证和感冒是两个病。治法上一个是用药时间要长,痹证不是你一付药两付药就好了。所以不同的剂型,后面要讲到剂型,剂型有它适用的一个标准。不同病、 不同药、不同特点,采用不同剂型。并不是单纯一句剂型改革口号,什么都适应改革。改革当中要适应它,这是我们科研需要研究的。既保持疗效,又要方便服用。 这个才行。但这其中的份量里面,疗效是第一的。不是光方便。方便就拿一些要来嚼就是了,对吧?你会作这剂型的选择,剂型是历代的医家,我们的祖宗们,一代一代摸索出来的成果,现代化以后,我们手段更好了,那你应该更方便服用,更节省药材,同时疗效更好,这才是前提。所以剂型不同,这个是不同。后面因为剂型 更换变化,还要讨论,还要讲,这里就举这一个例子。

所以药物功效发挥方向的控制因素很多,我这里仅先总结这几个方面,因为这几个方面是直接联系到我们具体方剂。大家在学习、讨论、讲解,研究方剂时最关键,一定要注意。否则是你讲的书上的方,而不是讲的实用中的方。这是有区别的。学生虽然全背下来了,回去他用不一定有效。所以有些对方剂的疗效,学生动手能力这些,我觉得这些都是实在的,具体的。

     综上,控制多功能药物的发挥方向的一些主要因素,就包括了配伍环境,用量特点,炮制方法,煎服方法,和剂型的选择等等,通过一些控制因素的分析,说明我们中医临床工作者,在长期的方药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当中,应当不断的熟悉把握,药物功能发挥方向的控制因和控制方法,运用的技巧,这对于今后正确的遣药组方,灵活的运用成方,减少临床运用方药的随意性,这一点,目前来说,特别是在年轻的中医当中,运用方药随意性还是普遍存在的,就往往心里想着它,就有什么功能,这方子里似乎它就是这样发挥,就没有掌握控制功能发挥方向的一些技巧,也就是我们讲的,遣药组方阶段的两个环节里,熟练的配伍技巧,这个环节。这是在整个总结归纳当中很不够的。只有把这个配伍技巧熟练掌握了,才能真正提高临床的动_能力,保证临床疗效。这点具有很重要意义的。这是对药物功效控制因素的一个小结。

运用配伍的方法
    我们把运用配伍的方法归为五类。综合起来讲,总体上它的作用是增效减毒,增加保障疗效,尽可能降低减少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具体来讲,分为五个方面来讨论。
  1. 透过配伍来增强药力,这里指的增强药力,是增强单位药物的药力。我们经常用羌活,发散风寒止痛,配防风,也能发散风寒祛邪止痛,这种配伍方式,能够增强它的发散风寒止痛作用,当然并不单纯的光为增加作用,后面还涉及到它还有降低副作用,这个意义。这一类,比如说配人参,又配黄耆,配生地,又配麦 冬,这里边普遍存在一个增加单位药物的药力,增强单位药物的药力。这个作用,我想比较运用普遍的,好理解的。
  2. 产生协同作用这个意义就相当于我们所讲的,麻黄桂枝的相需。连用之后,协同能够明显产生这方面功效加强。如果分用,力量大大降低。那么多用麻黄的汤,单用,发汗力量都很小,连用的方,发汗力量都很强,这说明其中一个协同问题。往往一加一不等于二。这协同作用里面还包含着协同中产生新的功效。因为协同之后增加原有功效,一加一大于二。在这个功效方面,大于二。在这功效大于二,本身就是协同作用。木香元胡相配,止痛力量很强,现在实验 也证明了,它这个有协同的意义在里面。它不同于一般的增强单位药物的药力,而且有一加一大于二协同关系。

    另外有一种新功效的产生,而用单味来说,是不能达到这作用的。比如说,知母、黄柏,单用黄柏,清热燥湿药,单用知母,清热泻火药,凡是连用方,都是滋阴降火。这说明协同之后,产生新的意义,区别于两个单独的简单相加。这不能说是热燥湿药加清热泻火就是滋阴降火了,不是简单相加。所以产生协同作用这方面来讲,中药里有很多。而且例代医家不断的在发展,这种协同关系,也保障了很多的药物运用安全性。

  3. 控制多功用的单位中药的功效发挥方向。这刚才举例子很多了。这是配伍当中很重要的一点。也就是过去比较忽略的,很重要的一点。而古人运用与论述当中,比较多的。
  4. 扩大治疗范围。我上次在讲到方剂分类时,关于组方分类法,基础方都是透过不断的配伍来扩大治疗范围。四君子汤,治疗脾肺气虚的基础方, 又是通治气虚证的基础方,因为气虚证来说,后天气虚主要是脾肺气虚,由于中国古代的人民的生活条件,和现代有很多不同,所以为什么有的人说,脾胃,后天之 本,而不说脾肺为后天之本,脾肺,后天基础物质的来源,生化系统,那是人们在生活条件差别上,呼吸空气这个差别不大,甚至于基层生活条件,看起来差的地方 呼吸方面,肺这方面,质量还更好些,所以现在很多在山里面的农民,樵夫,这里长命百岁的还很多,像城里各种怪病都出来。所以重视脾,肺呢,通过培土生金, 形成一个后天的一种基础物质的补给系统,生化系统。所以基础气虚见证,我们一般以脾肺气虚为基础。好像食少便溏,声低息短,四肢无力,脉来虚软,这里都是 基本的气虚见证。基础气虚见证,往往__,再加上某脏腑功能衰退,结合起来,那就某一脏的气虚证。所以按照这个推理,气血阴阳五脏之虚证,都可以推理出 来。并不是死背。古人所写的主治当中的这些证,也没有全都每个字都一样。这种基本气虚见证用四君子汤来治,气虚之后会产生运化水湿能力减弱,脾胃水湿雍 滞,水湿雍滞,阻滞气机,那就会气滞以后,胸脘痞闷,首先出现湿滞气机,那是君子汤加点陈皮,不就异功散吗?如果湿滞以后,湿聚成痰,痰阻气滞,引起升降 失常,有恶心呕吐,再加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四君子加陈皮半夏,四加二等于六,六君子汤。那痰湿阻滞重了,不通则痛,可以有疼痛,呕吐,胃脘胀闷严 重,增加理气化湿,平气化湿止痛,木香砂仁,或者香附砂仁。最早用香附砂仁,后来用木香砂仁,香砂六君子汤。就是一个一个环节通过配伍加上一些炼条,就产 生了四君子类的系列结构。历朝例代都在接。这类基础相互融合还可以构成,比如四物汤,治疗基本的血虚血滞的基本结构,两个结合,四加四等于八,再添点姜 枣,不就是八珍汤吗?那气血双补。如果阳气又不足,加黄耆、肉桂,十全大补汤。就这样一个个就接出来了。不断的扩大治疗范围。所以古代的很多名方,你看起 来书很多,方很多,可以说绝大多数能够找到它原始的,那里这种基本处方,基本结构,发展而来的。光是孤立的一个个去背,你是背不完的,所以在深入学习当 中,这种组方方式,通过配伍扩大治疗范围,这种推理,能够掌握很多方剂。这是在通过配伍达到的第四个作用。
  5. 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这一点我前面曾经提到过,中药,古代叫毒药。发展到叫本草。这是一个对中医学,中药学,都是个伟大的进步。过去长期没有强调这个问题。这个历史现象能看出很多规律来。称了本草以后,说明了对药毒副作用控制有方法了。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而且很多上升到理论了。这是时代的变化。而且这个时期,恰恰就在西汉末期,东汉才出现《伤寒论》这样的用药很精辟,疗效好,副作用小的,这类的方书。大大的推动了方剂学的发展。所以从这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成为方书之祖,在药物配伍中控制毒副作用这方面经验的积累,上升到理论,应该说,对《伤寒论》出现有很大的一个作用。所以造 成了,我们直到现在海内外很多民众,都还有看法,中药,自然药物,天然药物,不容易干扰人体正常的生理结构,这种总体朦胧看法,并不精确,因为我们古人对 中药毒副作用,天然药物毒副作用毕竟还是通过长期(近千年)摸索,甚至于更长时间的摸索,也付出了很大代价的。这样积累起来的,经验上升到理论。所以“是药三分毒”,你通过配伍组合成方以后,那就像徐灵胎《医学全书》讲,用药有利有弊,用方要有利于弊,怎么达到有利于弊呢?并不是说因为他是个天然药物,就没有毒呀!所以现在这个走两个极端,要嘛说中药无毒副作用,药、散就随便就吃,吃得肚子发胀,吃到太热流鼻血,这就是产生副作用了!要不就走另一个极端, 一出了关木通问题,就中药又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这个你要看他是用的什么药?是不是用中药?

    所以中药的概念问题还值得讨论。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运用的药物,是中药。不是说天然药物等于中药。天然药物,麻黄、黄连,这很多西药都在用呀!黄连素是中药吗?麻黄素是中药吗?不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运用的,不能算中药。所以你要运用它,你要按照中医基本理论,你要配伍,你采取什么方法来控制、 减轻、消除它的毒副作用呢?你没有,你单拿这味药来,尽管手段很先进,现代提取部位,提取成分,从形式上非常严格,最后你不是以中药的理论指导下,不是整体动态的,不是在变证论治中运用的,产生问题你怪中医吗?怪中药吗?你不是中医的运用方法。这有时候我想,任何一个物质它都客观存在的。一块布,你可以拿 来做衣裳,可以做被子,为人所用,布条条弄成绳子,还可以用来上吊的,你能说那就是布的罪过吗?核武器都知道,可以造成灾难,核动力来说,也可以造福于人 类的。所以这里,你就可以怎么用,你没有按照你这个要求用。

    其实在我们中国古代,很多的中药毒副作用控制因素,老百姓都知道。过去常讨论柴胡截肝阴也就是说它产生了一些副作用以后认识到,它副作用,伤肝阴,于是有些人很害怕,喔,柴胡截肝阴,不要轻易用。有的呢,不管它,盲目用,也不对呀!他每个方里,都有配伍的规律,那肝有阴不足的,我又需要它一定的透虚热,我有时候也配柴胡,古方里很多也配呀,那你要怎么办?你配药呀!炮制呀!我有时候看到红楼梦,我突然发现,连红楼梦贾府的ㄚ头都知道,柴胡用泡制方法来制约它的副作用。王熙凤出血,小产,当然这种阴血损伤,虚热这些会有,请太医来看病,开了个方,贾琏回来一看,哦,这方里有柴胡,柴胡截肝阴,这则方怎么用得?旁边ㄚ头说什么?二爷但知柴胡截肝阴,不知用鳖血拌炒之后,就没这坏处了。这鳖血拌炒,ㄚ头都知道。都知道用来制约它截肝阴。 用柴胡同时滋样阴血,同用,他这方面作用当然少多了。用鳖血拌炒,或者配伍鳖甲这类,它就可以避免它这类弊病。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

    前代有人用柴胡的时候,配合生麦芽,一直到民国初年张锡纯,形成他用药的很多规矩,用柴胡就配生麦芽,能保障疗效,减轻副作用。

    所以配伍当中,有很多这方面技巧,这是直接在运用当中,发挥作用的。所以现代很多出了一些现像,我跟有些外国朋友,或跟台湾讨论,因为那里 接触很多西医,讨论,就谈到防己、木通、马兜铃酸这些问题,他们都说中药没毒副作用。我说,谁说的?古人早就说了,孔夫子都知道,药物副作用很强,之所以 发展到后来,人们认为它副作用小,这是很大的进步。现代医学,毒副作用少了吗?大概六七十年代出过一本书《现代医学中的错误》,我们国家翻印了五千册,不多。早买不到了。我旧书摊上翻到一本,里面写了化学药物,合成药物,研究以来,大规模的灾难非常多,就拿前些年才不用了的“反应停”,用于多种反应,妊娠 反应,过敏反应,还包括痲风反应这类,过去我参家过痲风病研究工作,痲风反应很难控制,这个药很好。于是就投资建厂生产,全世界美国和日本,用药上比较警 惕,德国发明搞出来的药,德、法这些欧洲国用得多,他们观察几年,知道五年左右以后,一统计,出现了8000个“海豹子”,妊娠反应嘛,吃完生出来的小孩 没手没脚,造成了一场灾难。最后这个兄弟的跨国公司,很大的医药财团全部破产。还不够赔的。这是比较典型的例子。这类例子太多了。不是我们这里讨论的内容。

    说明一个什么呢?现代医学运用当中,怎么不能想一想,回过来吸取我们中医药在控制药物毒副作用方面的一些经验。如果利用这类经验,可能给现 代医学、现代药学,带来一些启发,这里面有闪光的东西。反过来,你运用得不正确,出了一些问题,那全盘否定你,那是不公平,也不合理的。这是配伍的五个作 用。

配伍手段的最根本目的,总体上不外(增效)和(减毒)两个方面,具体来说,有以下五个具体作用:

  1. 增强药力,即增强单位药物的药力。
  2. 产生协同作用。
  3. 控制多功能单味中药的功效发挥方向
  4. 扩大治疗范围。
  5. 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

中医传统方药运用中,控制毒副作用的十种方法

中医传统方药运用中,控制毒副作用的十种方法。做一个补充内容参考。这个没有专门教材都列出来,泛泛提一下。

  1. 多药相配,增效减毒。

    这种运用大家实际上经常在运用,司空见惯。但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没有把它归纳出来。这种运用,根本的思维特点,是一种整体考虑问题。恰恰这个 运用方法,和现代药学强调的,药味越少越好,成份越精越好,这是相反的。究竟哪个方法,将来最对,或者怎么结合,还是很好研究的问题。而目前我们新药研 究,是以成份越精越好,药味越少越好。是以这个标准来走的这个老路。多药相配,增效减毒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药味功效相近的药联用。配伍可以减轻它的毒副作 用。在作用功效方面,它可以产生一种增加药力的,增效。所以开个防风,又开个荆芥,开羌活、开防风开几个,比如说要止痛,川芎、细辛、白芷。既有分经论治 的用法,很多是出于药量上的差别,并不是说,阳明经痛,我只用白芷,少阳、厥阴经痛,我只用川芎,不是这样。往往多药联用,侧重点上用调剂药量来分清主 次。这样的结果,这种用法和现代药学,新药研制不一样。它最好你就一个药。何必三个呢?三个不都是止痛吗?都是发散吗?用一个就最好了。这里面找出单剂, 单一成份最精确。真正是排除了复杂联系以后的精确。反而不精确了。所以光想精确,动物实验很多,精确的一定的温度、湿度,一定的条件,非常严格。设备当然 非常昂贵,有的一天当中,实验室自动调节温度,因为外界温度整个是波浪式的,弧线的。它一直维持(恒温)。我有时开玩笑说,老鼠反正是你们培养惯了的,品 种非常纯,它身上产生的规律,应该找个非常纯的人种来用,它才能很适应。你把人放在恒温箱里,他活得出来吗?你看航天的飞船,为什么要求宇航员要去先训 练,还要把他常年生活地区的,多少年内的温度、湿度。每天这么多年的气候变化。搞出一个相应的一种曲线,大家共同能接受那个曲线,它绝不是一个温度、湿度 完全一样,光线要模拟早上起来什么样光线,到晚上什么样光线,温度一的曲线变化,因为人本身生活在整体的联系和动态的联系中。你把它绝对精确,那实验室里 边,重复,很好重复,但是你最终研究目的,是拿到生活在整体动态中的复杂联系中的人身上的,它就不行了。所以最早的研究药物的时候,我也遇到过他们讨论, 我们妇科常用的药物,很多,选择来研究对子宫收缩的影响,刺激子宫收缩,为了客观,为排除复杂联系,把家兔离体子宫的技术很高呀,离开身体,存活状态的, 离体子宫,用各种药物的成份去试,来确定度数,这个药收缩到几度,这个到几度,结果弄出来,跟我们妇科用的很多药不符合。长期作用下,长期临床当中验证有 效的,它那个度数不高,应用的少的,它度数高。很多人讨论中医用药有问题。我正好八十年代参加了一次讨论会,我听了半天,我说我不懂你们相信兔子还是相信 人,孕妇有没有把子宫拿到外面生娃娃的?没有的。而且药是不是直接把它倒在子宫上,不是的。这样去激化以后,综合作用以后,你知道它直接发生作用,间接发 生作用怎么作用?你就这样去否定它?思维特点完全不同。但是很多以此为标准,以此为依据来否定。

    在这种配伍上来讲,我说同性毒力“共振”,延用物理学上的名词,就是说,一个药,如果用它的单味药,要达到这功效,绝对它用量要大。随着用 量增大,副作用也会增大,任何药都有副作用,我们往往采取相似功效的药物,都要相配。都要相配,当然也一个选择,选择当中,它的功效是相近的。而且又长期 实践的验证,有的可以产生前面讲的协同,有的彼此增强药力,增加主药的,君药的单味药物的药力。使得它增效。

    同时往往分类不同的药物,它的毒副作用的方向,并不完全一致。你同一个药物,用量增加,增加了以后,它副作用,随着用量的增加,毒副作用的增加,它的方向是一致的。而且并不等于说,你加一倍用量,毒副作用仅仅增加一倍。不见得,它有共振作用。

    这一点,七十年代做过实验。大家都知道十枣汤。那是用于血吸虫病腹水。南方一带用得多了,确实有效。十枣汤的服法、配伍,这都很有关系,用 量,特别是人们研究,运用现代的思想,甘遂,芫花,大戟,中医把它也分工,有的驱除经隧当中的积水,有的驱除五脏积水,五水,有的治疗胸膈的伏饮痰痞,那 都是泻下逐水,共同功效,应该说功效相近。里面力量最大是甘遂,它能够攻经隧,经隧无处不到,量最大,大戟就是作用于脏腑,芫花好像是局限于胸膈,这是同 中之异。共同泻下逐水基础上,给它一定的区分功效。单用甘遂行不行?做实验。后来临床第一次服药各0.5克,药粉装胶囊,枣汤送服。那我用1.5克,三 倍,大家药量的三倍,分别来做实验,副作用大得多。我分开以后,功效相近,可以增效。副作用的方向不完全一致,所以这叫同性毒力“共振”,异性毒力“相 制”,反而降低了毒副作用。这个道理,现代医学研究当中应该吸取。不是说越精越纯越好。越精越纯副作用越大,越容易干扰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这个配伍方法,可以说临床上很多,黄芩、黄连、黄柏,功效上三焦兼顾,清泻三焦的大热,清热燥毒,清热燥湿。同用,比单用一味三倍药量,单用毒副作用大得多。这不是我们很的好的中医上独有的,多药相配,增效减毒的一个方法吗?

    像这类的总结出来,对我们指导临床的运用,是很有好处的。也是在中医学历史发展过程当中,到后来时方相对药味,比经方多的原因之一。经方的 要求辨证很准确,时方有时考虑面宽一点。各有特点。从这一点,我们归纳为控制毒副作用。十种方法上比较特殊的一种。因为过去不太强调了。

  2. 药量控制。

    历来用量有一些规律性,当然不同时代的度量衡不同,还有一个时代用药的特点。有的时候有些医家有自己独到之处,但他也体现在避免毒副作用综合因素。 我归纳十种因素其中一种。有的把各种结合起来。但毒副作用,跟药量有直接关系。所以我们经常都有这个量到多少,多少到多少,不同用量档次,涉及到功效发挥 方向,也涉及到毒副作用的控制。用量太大,肯定会有副作用。

    现代很多用量越来越大,这也在研究现代为什么造成这个了。但是其中有不少是盲目的。我开药用量都比较小,很多医院,我经常请到那里去,带学 生、研究生临床实习,都很欢迎,看病病人也不少,但和他们开玩笑,院长跟我说,你的量太少了,药太便宜,一副感冒药,一块多人民币,我说过去70年代,我 就开这么几毛钱。他说你能不能开了汤药,再开几盒成药嘛!我说“汤者荡也,丸者缓也。”那他的病是怎么样的,我就用怎么样的。这不是乱搅和吗?人家什么都 给用上去,所以药量还是应该仔细把握的。要仔细斟酌。大家看蒲辅周医案,秦伯未的医话里讨论的,也就是说我们现代的,时间不远,他们用量是多少,隔的时间 并不长呀,这几十年里边的人,像岳美中他们用量特点,有没有一开药就开出一包像牛药一样的呢?用的熬锅都很大呢!20克,30克很多好像司空见惯了。这个 应该说不是我们《方剂学》里边正常药量的范围。特别《方剂学》,介绍学习了很多古方,要体会中间的,那个时代的用量特点。

    从宋以后到现代,度量衡差别不是很大。清代到现在也有差别。台湾地区用的度量衡,基本上是清代的。他们的一钱等于3.75克。我们现在一般 一钱3克左右这样算。两边度量衡有差别的。但是应该说,一钱3.75克,这个一钱3克,这种误差,还不是太大。你不可能现代药用量用得这么多。这是药量控 制。

  3. 炮制减毒。

    这个就很多了。具体方子里,很多元素,提出了某些药的炮制要求,有特殊意义的。《方剂学》学习当中要提出来,要关注。

  4. 佐制药的配伍。
  5. 反佐药的配伍。

    君臣佐使里面,佐制药的配伍,反佐药的配伍,也是针对副作用,不良反应的。这一点,后面君臣佐使里要讨论,是君臣佐使比较复杂的一部份。在这里就不多讲。

  6. 煎药方法的要求。

    煎药方法可以增加药效。煎药正确的话。比如大承气汤里,大黄后下,小承气汤里不后下。调谓承气汤里,大黄和甘草合在一起去煎。这种煎的方法,直接影 响效果。同时煎药方法,也是控制毒副作用的一个方法。比如乌头制剂类的东西,都先煎一定的时间,这主要还是为了控制减缓毒副作用。这个今后结合具体方剂, 还会要讨论一些。

  7. 服药时候、方法的要求。
  8. 道地药材的强调。

    也是很重要的。保证疗效,避免毒副作用的一种方法。现在国外有很多地方,都想大家都来中国买药,都吃中药,对中国经济当然很有好处。他们也发愁,中 医药走向世界以后,国外逐渐重视了,将来这药少了怎么办?有时候外国人想的问题,比我们想的还远,我们中国近几十年容易考虑的问题近,吃光,吃光不拉倒 吗?对吧?他这考虑外国同类的,同种属的科属的植物,能否代替,国外的栽培等等。这个问题在美国就很多,包括美洲最早的,涉及到中药的药厂,东方药公司, 一年产值很高,他就提出来,能不能我们这里种,我说中医有个道地药材,这个道地药材的道理,从现代这个手段研究,还没有太多的理性解释,我说至少有一点, 动物和植物,或者高等动物、一般动物之分,或者是生物烂矿物之分,有很多共通的东西,你比如说人,我从中国大陆,坐飞机到美国,头两天我水土不服,除了时 差的影响,还有吃你这水不舒服。就会产生消化道的一些反应。其本质呢,是我长期生活在中国,生活在四川,我身体里面的微量元素的一种基本比例,和当地的地 壳基本比例是一致的。我突然大老远,转了半个地球跑到那那里,你那里的微量元素的本比例,跟我们那里不完全一致。这个是有科学根据的。这是地质学院的教授 教我的,当时研究水土不服的时候,我有很多病人都在当我老师,喜欢跟他们讨论这些问题,因为很多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搞气象研究的,告诉我,汉代的当时的气 候,他们又偶而翻到汉代生的病,这些全世界情况,搞地质的老师,教了我很多东西。他这个解释对水土不服呢,就很科学。所以我们原始的治疗水土不服的方法, 民间方法,大家一听都很想笑,我讲给美国人听,他们开始笑,后来一想,很有道理呀,我说你要从你的家乡,出远门时候,包一包你家乡的泥土,到那个地方以 后,刚到,你把它拿一点出来水里泡,泡了拿纱布过滤。他说多少纱布,我随便说,七层纱布。没什么根据的。因为我们古代过滤用到七层砂布。过滤以后很清的 水。熬了喝一点。头两天这样喝,就是一个过渡。慢慢的,体内的微量元素的摄入比例。和当地的微量元素的摄入比例的一个过度过程适应过程。减少水土不服。古 人是这样的。但现在医学的有些同志,一听,笑话,中医还吃泥巴水,光笑你。不知道里头那个道理。所以药物长期生产在某个地区,具有的特性和副作用过程,和 它的微量元素这些有关。现代世界医学,西医学,还没有发展到微量元素,这元素医学阶段。这也是四川大学,生命工程学院院长,陈方教授在讨论当中教给我的。 我这个人和现代很多新东西,应该是个科盲,就跟他们一点点学啦。现在最时髦的开汽车、计算机、说外文啦,我是一窍不通,但是听他们讲的这类个道理,现代很 重要的一个走向─元素医学,第三代。细胞医学。细胞学是基础的细胞第一代,第二代分子生物学,分子水平第二代,以后元素水平。

    作为道地药材,它产生的地方,它长期以来,它也是种生物,和它的当地的微量元素,形成一种同比例。有很多共性。你在别的地方就不同了。不一定功效完全一样。毒副作用不一定一样。桔生淮南之为橘,桔生淮北之为枳, 对吧?古人早就说过,就认识到这个特点,用到我们这个道地药材的解释里,一个道理。所以既有它功效保证的方面,也有毒副作用控制的方面。给我印象很深的 是,当学生时去新疆,新疆很多像戈壁沙漠一样的,从乌鲁木齐过天山到阿克苏,去的时候,问我们能不能这里搞甘草膏呀?我说看看甘草。我们一看,长的甘草, 根根很粗,像树一样。我说我还没见过这种甘草。大家吃吃看,同学中有两个人,吃了一顿,甜味倒不错,当然药味也很浓,流鼻血了,很热了。这里甘草你说拿来 做国老,甘草膏,国老膏,来调和诸药,它能行吗?

    所以这个药性,在不同地方都不同,所以道地药材是要重视的。因此我们历来传统药铺,都遵古泡制道地药材,它不是没有道理的。

  9. 剂型的限定。

    就和后面剂型,一定要遵照适用的剂型选择。

  10. 辨证论治的总体把握。

    最后,这些都是具体的方法,总前提还需要什么呀?控制毒副作用,辨证要准确。我前面说过,寒证你辨成热证了,性质都不清了,部位不清了,功能定位那 个位,都不清了,那你谈得上什么疗效?当然不是对证候下药了。那当然产生副作用。最后一个是你辨证论治,总体把握正确,那治法才能正确。这是避免毒副作用 的前提。

所以中医控制毒副作用,有这样多的内容。我想总还有一些可以给现代医学面临的很头痛的问题,化学药物、合成药物,它的毒副作用问题,现在每隔几年,一大批药就不用了,就是这些药又不能用了,那些药又不能用了。这是讨论的中医药控制毒副作用的一些主要方法,以供参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