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2年2月22日┃小课题研究┃从问题中生课题,在教学中做研究

 课程教学研究 2022-02-22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下,每一位教师都要转变观念,从传统的教学型教师转变成研究型教师,在教学中做研究,以实现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开展微课题研究,可在过程中积累研究问题的实践经验,在结果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价值。微课题以小见大,可为做“大”课题打下基础,为专业发展铺就快车道。
关键词:微课题研究;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专业发展

在新课程改革下,每一位教师都要转变观念,从传统的教学型教师转变成研究型教师,在教学中做研究,以实现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微课题研究是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垫脚石。开展微课题研究,可在过程中积累研究问题的实践经验,在结果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价值。微课题以小见大,可为做“大”课题打下基础,为专业发展铺就快车道。
那什么是微课题?怎样开展微课题研究?微课题对学生和教师有什么帮助?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经过两年微课题的尝试研究,对此有了一点浅显的认识。

一、什么是微课题

(一)微课题就是一个问题

微课题是教师在一段时间内需要关注、澄清和解决的一个真实存在的教育教学问题,研究的目的就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分析问题的本质和存在的根源,寻求问题解决的路径,总结有益的经验,记录自己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感悟和心得。

(二)微课题就是一个主题

教师反思时会用教育案例、教育日记、教育论文、教育随笔、教学反思等形式记录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点滴思考,但往往显得凌乱、零散、随意,而微课题就为这些研究提供了一段时间内相对集中的主题,有了贯穿的线索,可使这些研究主题相对集中,方向明确,目标清晰。
总之,开展微课题研究,实际上是要求在更高的水平层次上开展教学活动,以研究的思路去重新审视教学过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并通过教学实践使其得到验证与完善,从而使教学工作逐步向更优化方向发展,同时也使自身的专业素养得到提升。

二、怎样开展微课题研究

(一)依托问题确定微课题研究的主题

微课题主要是从研究的内容、研究的周期上界定的。课题研究的着眼点应关注于教学细节,选题的内容来自于教学活动中学生出现的一些共性问题,课题研究的时间较短,最长不超过1年。
如2020年我担任二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通过前期对教材的分析,发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教材中,“表内乘法”是全册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生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学生在计算表内乘法时,计算速度慢且易出错。学生产生这些共性错误的根源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在学生初学乘法时,该如何帮助他们准确理解乘法的意义,既快又准确地记忆口诀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开始了“如何帮助二年级学生基于乘法意义的理解熟记乘法口诀”的微课题研究。

(二)明确研究目标

研究微课题要知道研究什么,即要明确课题研究要解决什么教学实际问题,明确课题研究要达到的阶段性目标,表述要明确、具体。如上述微课题的研究目标是:(1)使学生了解乘法口诀表的产生与发展。(2)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乘法的意义。(3)使学生能够熟练记忆乘法口诀。(4)使学生能够运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三)确定研究内容

微课题研究要面对三个问题:研究什么?为什么研究?怎样研究?研究内容是在研究目标指导下的具体化,即内容与目标之间必须有内在联系。因此,研究内容要服从且服务于研究目标,同时要对研究目标进行分项拓展。如上述微课题要研究的内容是:(1)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对“表内乘法”的教学内容是怎样编排的?(2)学生在初学乘法及记忆乘法口诀时有什么困难?(3)学生在运用乘法口诀时会出现哪些错误?(4)如何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5)教学时怎样引导学生熟记乘法口诀并学会合理运用?

(四)确定微课题研究方法

1. 问题的现状与归因调查分析。

研究前要进行摸底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学情,确定下一步的研究方向与策略。如在研究上述微课题时,我首先查阅资料,对乘法口诀的产生和发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又对本班学生进行了近一个月的观察、了解,与学生谈话交流,分析错题,得出如下结论:(1)学生乘法口诀记忆失误不是单纯的学习态度问题,是由于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不深入,导致不能理解每一句口诀所表示的意义,只是单纯死记硬背,缺乏理解,记忆就容易出错。(2)缺乏前后口诀间的联系对比,盲目进行背诵,容易出现口诀间的混淆。(3)课堂上教师在教学编口诀的方法时,没有经过学生的比较、归纳,同时也没有有效联系学生前面所学口诀的经验,影响了学生对口诀的理解、掌握和应用。(4)教师没有深入研读教材,忽视对教材每一个主题图、每一个课后练习编排意图的分析,在课堂上对学生缺乏相应的引导,练习设计形式单一、缺乏层次性,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5)教师只是简单重复固有的教学程序,没有进行前后知识间的联系和对比运用。
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梳理了整册教材中关于乘法教学的内容,深入分析教材,充分挖掘每一个主题图及课后练习的编排意图。

2. 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对策。

结合教学实践,以整个研究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为载体,及时调整教学思路,逐一解决问题。课题研究中,引领学生打通知识间的“承重墙”,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如针对“如何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这一问题,在不断思考、实践、调整及再运用的教学过程中总结出以下四种可行的方法。
(1)从生活情境出发,沟通加法和乘法的关系,突出对乘法意义的理解。依据教材中的情境图,让学生画出与之相似的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生活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而生动的直观表象,使学生形成对乘法现实模型的认识,沟通加法和乘法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加法的局限性和繁琐性,体会乘法的必要性,突出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2)运用多种表征方式之间的相互转换,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充分利用多种表征方式之间的相互转化。例如,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几个几)、写一写(加法算式或乘法算式)、画一画等活动,实现语言表征、符号表征、图形表征之间的相互转化,使学生真正理解乘法的意义。还可以让学生根据算式摆学具、看算式讲故事等,实现符号表征与动作表征、现实情境表征的转化,进而达到对乘法意义的深入理解。
(3)变式练习,丰富乘法意义的内涵。知识的形成有一个“立”的过程,在经历多个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之后,还需要“破”的过程,即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如乘法意义建立之后,设计了这样一组题:如图,这4道题从表面上看,只有第1道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另外3道都不可以(这是“破”的过程)。这时可提醒学生:能否通过一些变动,让它们也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呢?(这是“立”的过程)。通过展示和交流,学生发现可以通过数的拆分、合并、调配来实现改写。从表面上的不能改写到能改写,学生自主走向“加数相同”,在这种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乘法意义的认识。
图片

(4)创作练习,对乘法意义的再运用。如看到“9×5”你想到了什么?如图,在学生的展示中我们看到乘法的意义在生长,学生的“知识树”在成长。
图片

三、微课题研究的收获

(一)开展微课题研究助力深度教学

在微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活跃的思维带给我解题的新思路,学生简洁、明了、多种多样的解题形式给我提供了有价值的研究资料,促使我不断审视自己的日常教学,自觉地去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养成了及时反思、不断学习的教学相长的好习惯,课堂教学逐渐从肤浅走向深度。

(二)开展微课题研究促使变中求新

通过微课题的研究,在不断的学习、分析、反思、实践、再研究过程中,对低段数学知识框架有了新的认识;对一、二年级数学教学方法有了更深的思考,自身的业务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由此可见,微课题研究能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三)开展微课题研究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对比以前,通过微课题研究,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加了;课堂上能主动发言的学生多了,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了;学生会自觉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协作探讨、相互取长的观念强了;小组合作学习变得有模有样,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了。微课题研究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阵地。
本文来源:青海教育 2021,(06),44-4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