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画家表达敬意时都会临摹偶像作品,朱文震画《草堂图》致敬沈周

 泊木沐 2022-02-22

古代文人的梦想之一就是在山水之间有一座院落,每日抬头看满山苍翠,侧耳听流水清音。这样的梦想让敏感的画家捕捉到了,早在宋代,评判一幅山水画是好作品的标准,就包括可居、可游、可观赏。元代几位有代表性的画家都是画这种题材的高手,他们的影响力更大一些,导致明清两代的画家也参与到这个题材中来。明代画家沈周,号白石翁,他一生远离科举,不入仕途,成为文人画家的榜样。他有一间书房叫“草堂”,每日在此读书画画,不亦快哉。沈周50岁的时候,画过一幅《湾东草堂》描绘他的平淡生活,让后人无比向往。

朱文震 草堂图

这幅清代画家朱文震画的《草堂图》,直接临仿了沈周的《湾东草堂》,两幅作品在构图上简直一模一样。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朱文震的创作是否构成了抄袭?如何看待朱文震这样照搬照学的创作方法?要解答这个问题,还要从国画的传承讲起。自从宋代起,官方设立画院,让画家的地位有所提高,但广大民间画家依旧处于社会底层。这些民间画家为了谋生需要,常常仿照名家作品进行创作,于是有了赝品。不仅民间画家有这种行为,身居要职的文人画家也喜欢临仿复制,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米芾,不仅造假,还要骗取真迹。

朱文震 草堂图 局部

这就造成了,学习绘画创作除了师徒传授,还要临摹复制名家作品。到了明代早期,部分画家为了牟利,专门临仿宋代院体风格,让这种照搬照学的创作方式流传极广。学习名家绘画技法最好的办法就是临摹他们的作品,在临摹中体会构图方法和笔墨运用。怎样区分造假、抄袭还学习技法、致敬名家,要看画家的创作意图。造假者不会在制作的赝品上留下自己的身份信息,而学习技法的画家,临摹之后都会题写学习心得,署名钤印,表达对偶像的敬意,以及学习的心得。朱文震画这幅《草堂图》就是为了学习沈周的技法,向沈周表达敬意。他在画中题写了创作意图,所以这样的行为构不成造假抄袭,只是学习的必经之路。

朱文震 草堂图 局部

朱文震学习了沈周的构图,却没有完全照搬沈周的笔墨特征,更加说明了他在学习绘画技法时具有目的性。清代画家受清初四王的影响,很喜欢元四家中的黄公望。于是朱文震在画《草堂图》时,选用了黄公望的笔墨特征进行创作。在营造山石的肌理感时,强调墨色的变化。画到草堂的时候采用写意的笔法,与浑厚的山势形成对比。

朱文震 草堂图 局部

照搬照学仅仅是学习的初级阶段,至于造假更应该受到唾弃。朱文震的创作属于学习,看了这幅《草堂图》就会想到,为了避免争议,画家一定要形成自己的风格,哪怕是在学习之中也不能忘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