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8,拥抱改变

 澹泊的修炼笔记 2022-02-22

期盼的新年又到了,你去年的计划完成了吗?回顾身边朋友以及自己从小以来的新年计划,90%以上是没有完成的。我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没实现计划的人,都一样心安理得、开开心心地活着,似乎并没有什么不良感觉。

有人也会说:大部分人都这样,多我一个也没啥,事实上,世界是公平的,为什么大部分人都不成功,那是因为只有少数人真正每天都在改变自己,我们今天就来谈谈改变这个问题!

几年前,一部电影《后会无期》的那句台词我们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让我印象深刻,当看完这部电影后,我就翻出来以前听过很多的道理,每个道理细细品尝,深思熟虑,真心不希望自己的人生也是这样,直到有一天我突然发现,这句话本身又成为了众多听过的其中一个道理

坚持坚持再坚持不能解决问题

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呢?最简单的就是坚持坚持在坚持,但是经过我多年的经历,如果做一件事情需要不断坚持才能完成的,这样的事情到了最后都是无果。人生经常就是如下这样一个“改变怪圈”:一天熬夜浴血奋战,刚刚在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中拿到了一个“penta kill”,高潮过后,心理是无尽的空虚,第二天觉得自己在这样浑浑噩噩下去,将一事无成,立刻决定为自己打一剂鸡血,第二天就去书店买书,决定从此开始好好上进,还发个朋友圈来表达决心,几天后就开始遇到困难,努力通过不断的坚持继续下去,认为只要21天养成习惯,一起都会好起来,当21天过去了,正在看书看不下去的时候,队友喊组队打机,然后一切生活恢复原样,感叹一句“学会放弃是超越人生的一种智慧”,颓废久了,或许哪天再次又回到打鸡血的状态,就这样“打鸡血”->“坚持”->“放弃”->“打鸡血,人生就在这样的状态下不断循环,形成这个“改变怪圈”。

细思极恐,如果我们要做的每件事情都会这样,我们的人生不可想象。今天,我们一定要去破解这个人生的终极难题。下面,通过阐述 两个原理”、“三个办法步骤”来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我认为重点的是那两个原理,因为只要搞懂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状态,聪明的你就会有更多的方法来改变自己,获得进步。

原理1:大脑的决策是有层次的

借用李叫兽的图,大脑根据进化的先后顺序形成了决策的三个层次,我觉得把它们分别比喻做老板、经理、一线员工更加合适,新皮层有很多员工,他们接受、处理各种信息,但是他们没有决策权,相互之间意见不一,还容易有“办公室政治”。边缘系统的经理负责情绪,加入自己的经验和喜好决定事情,而爬行脑中的老板,简单粗暴,有最终决定权。

一天,你看到了一篇健康文摘,提到“晚22点前睡觉对身体最好”,这信息被新皮层中的其中一个“员工”看到了,觉得文章很有道理,决定向上级汇报。但是有个会拍马屁的另一个员工却跟老板说: “22点睡觉? 现在是什么年代? 你活在上世纪那?”。结果老板一听,立马拍板“没错,到了24点才是我打机最Hi的时刻,怎么可能那么早睡!”,就这么简单,前面那个提出好建议的“员工”,只能灰溜溜地走了。

这个原理告诉我们,一个有效的改变,你只有想办法打败平级的几个员工最终说服老板,才有可能最终做出实质的改变。

原理2:记忆的关键在于提取能力

这个原理就是关于我们的记忆是怎么运作的,人的记忆跟记忆初次的深度和提取强度有关。我们采用类似计算机的机构来类比。

先来看记忆深度:内嗅皮层负责是过滤器,负责过滤信息,例如小时候干坏事被老爸打过一次,由于受到的刺激大,大量信息细节涌入大脑。海马体负责编码,会把当时的难受、委屈、恐惧、疼痛与信息一起编辑并保存到存储器(新皮层)中,而且会过度添油加醋,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客观事实相同,但是每个人记忆却不同的问题。如果同样的事情,不是被老爸打,而是被老妈唠叨,海马体就会产生厌烦情绪,这样记忆强度就不够,甚至一开始就被内嗅皮层过滤掉。所以好孩子就是被出来的,好员工是被老板“骂”出来的,因为这一刻记忆特别深,你不得不服。

再来看提取强度:我们记住的东西为什么又遗忘了呢?医学发现,其实只要没有被过滤,所有信息都被永远记入新皮层,遗忘只是提取不出来而已。研究发现,每当提取一次,相关的神经突触就加厚,当信息经过反复提取,神经突触就会更加发达,传输速度就会越快,神经突触就好比计算机内的计算带宽。

由这个原理可以看到:一个知识,高手经过反复提取,零点几秒就可以被搜索出来,而你带宽不足,要几十秒后才提取出来,因此这个知识即使你知道了,也很难派上用场。终于,我还明白了:所谓的天才不过是大脑中有些神经突触比较厚而已

通过了解以上两个原理,聪明的你们应该可以自行解释为何会出现“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问题了。 


下面是干货,我们理解了大脑的原理,就可以解决以上问题,当然聪明的你可以想出更多比我总结的还要好的办法:

步骤一:通过“刚需”,说服你大脑中的老板:

我们都知道学英语很重要,但是我们学了十几年都没有学会,“没有环境”不过是借口,我可以打包票如果你3个月后要去美国长期定居,你这3个月的英文水平的提升很可能相当于之前5年甚至10年的学习。所以,我们学不好英文,最关键的是学英文还不是“刚需”,这样你就没有办法得到大脑中的“老板”的决策支持。因此,我们要识别我们自己的刚需,“老板”才有可能同意。

可能有人说,我想做的不是刚需,是锦上添花,是进步。那我也有办法,就是把不是刚需的事情变成“类似刚需”的事情,拿张纸出来,写下要做的事情,然后后面尽可能多地列出做这个事的好处,清单越长越好,再找张纸,列出不做这事有什么坏处,也是越长越好,如果1020条都列不出来,那就别做这事了,因为你没有足够的力量说服你脑中的那个“老板”。

当然,刚需之所以是刚需,是有选择的,不是所有事情都能成为刚需,什么都想做一定什么都做不成。 

步骤二:打造“最小阻力”,取悦你大脑中的老板:

你以为老板点头,给资源后事情就可以万事大吉吗? No,老板哪天一旦发现没看到什么进展,会问责:你们这段时间都干了什么?我都不知道!

人的大脑进化速度远远慢于社会进化速度,所以现在的大脑还是几十万年前那个狩猎时代的大脑,只看的到眼前,要即时反馈,天生没有“延迟满足”这类高级思维能力。所以我们的老板,天生就对迟迟没有结果的东西感到不耐烦,所以你做事必须有随时拿得出手的成绩,拆分很小的目标是非常重要的,细分小任务最好小到2-3天就有结果,最长不能超过2周。

具体做法就是大愿景-小目标-现状评估三部曲,不断评估现状,不断产生小目标,不断汇报结果,每个环节都不能少。这样,有结果、有汇报、有激励,老板看到甜头,就不会再施加阻力,形成了最小阻力。

步骤三、不断重复学习,训练那个简单粗暴的“老板”

我们有时很喜欢看书,很喜欢学习,注重了数量,但是没有“内化”,这样的知识还是无法为我所用,什么叫“内化”?学到一个知识以后,要能够对你从此以后的行为和认知产生与之前不同影响,才算是有用。根据平均计算,一本书要被我们内化,需要花阅读这本书十倍的时间。这样你的记忆才能达到快速提取,一个不能达到快速提取的记忆,是作用不大的。

有人会说重复重复再重复,让我反复看十遍书太枯燥了,谁能坚持?我建议的不是反复去看这个知识,我有个好办法:每天总结。通过每天总结,把今天工作生活用到了之前学过的哪些知识,或者该用到什么知识却没发挥作用记录下来,这样就能够不断“提取”这些知识,加厚大脑中的神经突触。

你还在应付式的写每天总结吗?看到这里应该醒悟了,每天总结更重要的是写给自己,而不是写给老板!

农历新年就要到来,你是愿意随波逐流,还是不断提升自己? 你是愿意碌碌无为,还是硕果累累?你是等到老板强迫你改变还是勇于自我变革?

回家的忠告

过年了,很多人都要回家看父母,我在这里再讲点大道理:建议大家回家不要总是玩手机、抢红包,去听听老人家的“道理,摒弃脑中的海马体对他们产生的成见,因为他们说的每一个平凡的道理都蕴含着深刻的含义,而你的每一个微小的改变对未来都有巨大的影响,看到你的改变,是他们最大的心愿。

2018开始,我们拥抱改变,让为自己加油,为自己鼓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