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经济学思维重新理解员工和老板的关系

 澹泊的修炼笔记 2022-02-22



01你是否真的理解这个职场?

有时候我喜欢异想天开:如果世界的资源是无限的,我们的生命也是无限的,那么这世界会怎样?

从此不需要货币或金钱;工作不过是娱乐项目中的一种而已;不再需要尔虞我诈;不再需要合同来约束保障;甚至,一夫一妻也不是必要;对于马上准备开抢春运车票的来说,我们再也不用抢票了......哈哈

看,各种习以为常的机制失效了,我也在想,这些机制的基础是什么,为什么资源无限就失效了? 我在薛兆丰的经济学课中找到了答案:是因为经济学原理这一刻失效了!

“得到”有一门王牌课程《薛兆丰的经济学课》,我才刚学了一半,但是已经让我受益匪浅,我意识到,金钱、工作、信息、合同、管理等,都是经济学规律的结果,经济学的底层逻辑,构成了我们这个社会的行为。


薛兆丰(图片来自视频截图)

有时突然问一下自己:职场中最重要的规律是什么? 脑子里会一片空白。

懂规矩?

搞好人际关系(学会拍马屁)?

学会别人不可替代的一技之长?

会宣扬自己的价值?

会与别人沟通和协同?
...

这些似乎都很重要,但这些都是技巧层面而不是底层逻辑。

我认为,当我们明白一个事物的底层逻辑,也就是第一性原理后,我们的办法和技巧则是无穷的,且不会偏离方向。本文从底层的经济学逻辑,来思考一下我们职场中员工和老板的关系。

02 管理关系:老板与员工的信息不对称

可以先思考一下,老板和员工谁是强者?

我们很容易产生直觉:老板肯定强势,他不但剥削你,还可以解聘你!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思考,就会发现老板要剥削员工谈何容易?实际情况经常是这样的:老板为了公司资金链在疲于奔命,员工则心安理得坐在那里按部就班;当某个很“牛”的员工提出要离职的时候,那一刻的老板几乎就是孙子,你还认为此时老板是强者?

下面,我们从经济学的角度来揭示这个底层逻辑。

在生产中,老板投入资本、设备,员工投入劳动力。

老板投入的资本如设备、场地等基本上是透明的、确定的。而员工工作的投入则是不透明的:员工入职前,可能会夸大自己的能力;入职后,工作的努力程度会受各种影响打折扣;工作中,总会利用 8 小时时间刷手机、看八卦,甚至还会网购、打游戏;出差时,有的员工总会报销不必要的费用.....

在这个过程中,员工的信息对老板的信息就是一个不对称关系,员工只要出工不出力,很容易就“糟蹋”了老板的资本,老板成为了实实在在的弱者!所以,企业就有了“管理”这个概念。


老板:信息不对称,他们会在滥用资本吗?

企业到底应该如何“管人”? 有人认为是关心员工搞好工作氛围,有的认为是加强绩效考核,薛兆丰的观点是:

管理的本质就是:“如何防止劳动力滥用资本”[1]

从这个本质出发,我们任何的管理机制就有了落脚点,任何不能“有效防止劳动力滥用资本”的制度都是不合理的。

针对劳动力滥用资本这样一个不对称信息,老板会怎么做呢?

一种方式是建立合约、制度、考核、回报等机制。但要员工填写大量的报告,展开全面的绩效考核,都需要占用员工额外的时间成本,员工也会针对报告、考勤的制度想出各种“对策”,如果各种制度过于严格,老板还容易被戴上“剥削”的帽子。

我认为另一种方式比较有效,就是想办法让劳动力的利益向资本的利益看齐。老板可以与劳动力按照项目共享最终成果,只要项目在市场上获得利润,劳动力也得到一定的分成,让劳动力的利益与资本利益一致。这种模式的终极做法就是期权。不仅仅是收益上,还可以在其他方面让劳动力的利益与资本利益一致,例如让劳动力在工作在获得技能上的锻炼机会,构建企业愿景并融入员工的个人理想等。

03 薪酬关系:薪水是老板定的吗?

薪水当然是老板定的,有问题吗?

对于员工来说,薪水越多越好吗?

如果你认为以上两个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那么你就需要看下文了。

先看个例子:你开价 500 万卖掉了自己的房子,虽然价格是你开出的,但你开这个价格是参照市场均价来开的,如果价格高了就很难成交,所以这 500万的价格是市场决定的,与其说是卖掉了500万的房子,本质上是你对外宣布了这里的房价。

同理,老板不过是宣布了我们的薪水,而这个薪水由市场现状和公司现状决定的。从经济学的角度上看,任何一个不按照经济规律开工资的老板,总会受到惩罚,所以老板大都是聪明人,不会刻意去违背市场的力量。

经常发现有人加工资的理由是这样的:“我好久没有升工资了”;“公司里 XX 都调工资了”;“我同学的工资都是我两倍了”;“房贷还不上了,家里小孩养不起,要借钱过日子”......

而本质上,老板只会为因你能力的提升而带来新增的价值买单,这就不得不提经济学中一个重要底层概念:边际。

简单的理解:边际就是新增带来的新增。


边际就是新增带来的新增

我们天天都在平衡边际:睡眠是生存的保障,如果睡眠超过 7 小时还继续睡,产出的效用就会减少,所以我们会选择起床上班工作,如果连续工作时间过程过长,效率就会下降,我们会选择去锻炼,锻炼超过 30 分钟后,效用下降,我们会选择看书提升自己或陪家人...... 总之,我们每天都希望自己花的每一分钟产生最大的效用,这才是令人满意的一天。

资本也是一样,资本投入在哪里的边际效用最大,资本家就会投入到哪里。经济学不谈情感,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产要素,都可以用钱来计算,人、市场、设备、场地、合作伙伴、客户关系等,所以,我们的边际贡献不仅要跟同事比较,还是要跟其他生产要素比较。

那么一个员工的薪水是否合理,除了看市场定价,在具体的企业中还要看他的边际贡献,边际贡献 = 产出收入 - 变动的成本。对于老板来说,一个员工要加薪,关键是看加薪后的边际贡献是否 >0。

职场是个长期动态博弈,如果你要求的薪水过高,老板可能会考虑,不如把这些钱用来打通客户关系,效益可能更好。如果老板被迫给员工加了高薪,他会给他加大工作量,多安排加班等方式来维持边际贡献的平衡。

如果员工的薪水过低,员工则会有更多的方式“滥用资本”形成对策。

04 行动指南

总结以上,核心观点包括:

  • 管理是为了防止劳动力滥用资本

  • 劳动力的薪水是由边际贡献决定

下面提出4点行动指南:

1、与企业共同成长
遵循个人利益与资本利益同步的原则,与企业一起成长是一种正确的职场打开方式,可以适当调整个人的兴趣与成长方向,与企业的发展方向尽量一致。同时,主动寻求承担额外的任务,让老板更容易将自己与那些纯打工拿工资的员工进行区分,主动与老板沟通及汇报,降低老板对你的信息不对称性。

2、个人成长排第一
资本家不会因为今天你做出了贡献,明天就能让你坐享其成,所以,不论年龄,成长必须贯穿个整个职业生涯,只要我们今天的能力比昨天有一点点成长,就意味着边际贡献在提升。就意味着在和资本的博弈中占得先机。

凡是能当老板都不傻,他们会遵循市场规律为你的成长而加薪,但是如果企业制约了个人的成长,那么可以坚决辞职,去寻找更加适合自己成长的环境。因为成长而不是因为薪水辞职,这才是关键。


个人成长才是硬道理

3、争取“剩余索取权”
职位越高,工作复杂性越高,工作量就越难以衡量。

销售整天在外奔波,你不知道他是在约客户还是在海边逍遥;高级经理上班关着门,你不知道他在思考公司战略还是在处理私人事物。

有一种分配模式不是按照投入时间来计算薪水,而是按照企业剩余的利润来计算薪水,这就是“剩余索取权”。聪明的老板一般都会让销售、高级经理参与“剩余索取权”,让他们自己监督自己,这类人也因此获得更大的工作自主权,可以去充分施展自己才能。

当然,这类人需要承担企业利润的风险,他们将和资本共进退。

4、不要索取高于自己价值的薪水
索取高于自己价值的薪水,不一定是好事,他们可能要承担其他的风险。我见识过一位老板在公司以骂人著称,公司里所有的人都明白:老板以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薪水请他们进来,就是包含着“精神创伤费”。

而索取略低于自己价值的薪水,则总是能保持被资本追逐的状态,老板会更加器重你,你在职场中也能够获得更多的机会。

国外有长期的统计证明,工会抗争比较活跃的地方,工人薪水会相对比较高,但是由于违反了薪水与边际贡献相匹配的经济规律,这些地方的生产力水平反而更低。

05 经济学是人生的底层逻辑之一

经济学是我们行事逻辑的第一性原理,上面谈到的内容还有一个隐性假设,即我们讨论的都是“理性/聪明的老板”、“理性/聪明的员工“,事实上,再厉害的人也并不是纯理性动物,我们需要另外两门底层学科来支撑,通过哲学树立向善的人生观,通过心理学洞察人性的非理性情绪。

我们总是“知道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一方面是因为你知道的只是皮毛和面上的技巧,没去搞懂事物的第一性原理;另一种情况就是你知道了第一性原理,但是在实践中懒得思考,总结不出好的技巧。


经济学、哲学、心理学是这个修炼之路的指明灯

因此,这一生我们都需要不断修炼提升自己,经济学、哲学、心理学是这个修炼之路的指明灯,修炼这三样,人生不会困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