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工作的意义在于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伴长期成就一件事情

 澹泊的修炼笔记 2022-02-22


01 精神层面的东西都是虚幻的?

还记得小时候被人问过长大了想做什么吗?当时的选项是工人、解放军、警察、教师、医生、工程师...,每当想起这些职业,就想到这些职业在为社会做出的贡献,满满的意义感。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发现长大了以后,摆在我们面前的实际选项并不是这些,我们成为了销售、设计师、人力资源专员、项目经理、程序员、测试工程师、餐厅经理、行政秘书等等,当然,最吸引人的是各种 CXO。

以前,凡有下属离职,我会跟他们谈意义,我发现那些 80 后的还是多少会听进去的,但是 90 后的这一代,大部分的观点都是:“我只要加工资,苦活累活我都能干,别跟我谈意义这种没用的东西!”。

我曾经也认为,意义除了消耗几个脑细胞的能量,不需要任何成本。而物质是需要消耗能量、成本创造出来的,看得见摸得着。

那么意义是虚幻的吗?

先看看哲学的解释,相对于物质,我们也可以把意义归为精神层面,哲学家、数学家笛卡尔提出了心物二元论,说明精神和物质的本质是相互独立的平行关系[1]:

精神实体的本质就是“思考”,而物质实体的本质就是“广延”(广延即是长、宽、高坐标,我们现在常用的坐标系就是笛卡尔发明的)

从实践来看,随着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我发现得到的东西越来越多,却无法填满内心的欲望和空虚。大千世界变换莫测,身外的物质都仅仅是暂时属于你,我们没有能力保证身边的钱、物、人永远都围绕在我们身边。当有一天,身边的钱、物、人因为意外不再属于我的这一刻,我才发现停留在我身边的只有我的思想。

精神看不见摸不着,但经常到了关键时候只剩下它,而物质实实在在地存在,但是遇到意外情况,同样会瞬间灰飞烟灭。一个是虚幻的真实,另一个是真实的虚幻,到底哪个才是真实?在这个层面上,我开始认同精神才是更加真实的东西。


思想和物质,哪一个更真实?

02 精神层面的能量极其强大

当物质降到极低的情况,会有什么后果?当褚时健深受牢狱之灾、史玉柱巨人大厦烂尾的时候,是什么在支持他们?不外乎是在他们脑中的精神世界。

有部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主三傻中家境最差的那个 Raju ,父亲瘫痪、母亲咳嗽、姐姐嫁不出去,然后他自己的成绩还不行,各种压力把他逼到人生的底谷,最后他从校长办公室中一跃而企图自杀,那一刻,他拥有的物质降到了最低层度,对他来说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失去了,但是,当他被救回来以后,他道出了那句最经典的话:

“摔断了双腿后,我才真正站了起来”

这一刻,他的精神能量极高。

我们可以感受到精神层面其实拥有极其强大的力量,当这种精神力量爆发出来的时候,那些物质的东西可以被源源地创造出来。我在想,贾会计什么时候能真正地放下他那些海景豪宅,未来才有机会重新成为一条好汉。

在职场上,我还发现,精神和物质有时候可以相互弥补的。我实实在在看到很多人没拿多少薪水却热爱他的工作,他们可以做得很长久。也经常看到那些干得不爽但愿意拿高工资的人,但是,这些大都是短期行为,我很少能见到这种状态能够长久的。

与以往的年代不同,当今我们大多数人都处于一个生理、安全基本满足的状态下,在这个背景下,越来越多人会转向高层次的需求,大家都知道有个马斯洛五层需求模型[2],虽然不够严谨,但是符合我们的一般认知。你可以想象如果你只追求 3 层以内的需求(更多的以物质为主),而你旁边的家伙在 5 个层次(物质+精神)上全面追求,你们所产生的动力则完全不在同一个水平上,那么你就很容易在职场之路败下阵来。职场的路子走远了,总有些人脱颖而出,排除能力、运气外,这方面的因素不可小视。


五层都有动力,才是更好的职业状态(图片来自网络)

03 寻找工作中的意义

当每次老板与员工谈使命和意义的时候,员工总会认为这是老板在洗脑,不过是想少给点钱又留住人的伎俩,虽然老板的确有此想法,但是,正如上节所提到的,如果一个员工无法在职场中找到精神层面的意义,损失更大的或许是员工自己。

让员工在工作中找到意义,公司的宣贯和做法还是非常重要的,包括来自公司的使命,来自独特的文化,来自老板的认同等。

《乔布斯传》中描述麦金塔电脑发布的那一段,令人印象深刻:乔布斯让人采集了参与设计的工程师签名,全部都刻在了每一台麦金塔电脑的内部。苹果电脑无法拆卸,除了维修电脑的人,没有人会看到这些名字。但团队里的每个成员都为自己的名字刻在那完美的电脑中而自豪![3]


不知道现在的本本里还有没有设计师的名字?

可以想象,这些工程师的精神层面得到了多大的满足,工作的意义就在于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伴长期成就一件事情!

这世上最难改变的就是别人的三观,我们也总会抗拒别人强加给我们的三观,我认同老板灌输的“意义”的确作用不大,所以产生意义的关键还是我们自己。这里主要谈 3 点:

1、归属感
从一个相互信任、相互包容的团队中,找到努力的归属感,李笑来说过一句话我还是挺认同的:

信任,就是相信对方不会利用自己主动放弃的那一部分安全感!

当每天一张开眼睛,想到可以与这些可信的、志同道合的同伴共同奋斗,就能产生巨大的意义感。

2、自主力
自主力本质上就是对自己的工作方式、工作内容有发言权,不会被频繁地被上司监控、干扰、打乱,我见过一个公司的技术大牛,中午饭后才到公司上班,晚上则在禁烟区吸着烟,代码写到深夜,整个产品的核心几乎是他一人完成。卡尔·纽波特在他的作品《优秀到不能被忽视》研究了很多幸福工作的案例,形成了一个结论[4]:

在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上赋予员工更多的自主力,可以提高员工的幸福感、投入程度以及满足感。

书中还描述到一名工程师如何不断争取自主力的经历,最初她是个软件测试员,后来升到了资深QA,她向老板争取到了每周更少的工作时间,以便她在职攻读哲学学位;后来她做到了首席软件工程师,但是不喜欢公司有着装限制和“朝九晚五”的约束,辞职做自由职业者,最终,她获得了极其自主的工作时间和方式。

她的每次决定,都是放弃了高薪而主动去争取更多的“自主力”,否则,她可能成为一个“拥有股票”、“开着保时捷”、“忍着胃溃疡痛”的副总,但那不是她想要的生活。

3、使命感
从更加宏大的事业中获取有意义的使命,卡尔·纽波特研究的另一个对象是生物学教授,她致力于用新技术对抗古老病毒,为非洲人民服务。她的职业受到了使命的驱动,在非洲艰苦的环境下依然收获了快乐,在经常加班的工作中,还有多余的精力去组织一个排球队,或者参与一支摇滚乐队演出。

04 “积累职场资本”--“寻找意义”的循环

职场资本是指个人在工作中自己积累起来的核心优势技能。

寻找工作的意义也需要“职场资本”吗?答案是需要。刚才提到的“归属感”、“自主力”、“使命感”,你也必须有一定的“职场资本”才能做到,如果一个没什么职场资本的员工跟老板说我要每周只工作 30 小时以便在职攻读学位,老板会笑嘻嘻地批他一个“零小时”工作计划。

所以在职场中,先优秀,再谈意义。否则,意义只能是个虚幻的东西。

我不否认物质激励带来的力量,但是意义驱动则是职场竞争中的长期动力。

一个好的职业路径不外乎就是“积累职场资本”-“寻找意义”-“再积累职场资本”这样的一个循环。现在有很多人,动不动就离职,虽然各有原因,但我还是认为在一个公司至少应该去尝试一个这样的循环,如果在这个过程未达到预期的效果,那么你可以坚定地离开。


职场就如同这样的螺旋循环


总结

本文说了如下几点:
意义缺失是当今职场人普遍的问题;意义蕴含着远远大于物质的能量;一个好的公司应能有效营造意义;作为个人,也应学会努力在工作中寻找、争取意义,获得归属感、自主力、使命感;最后,职场资本是获得意义的前提,“积累职场资本”--“寻找意义”是职场之路永恒的循环。

最后要说的是,意义没有模板和定式,每个人所认为的意义各不相同,关键是能够让你产生驱动力。而我认同的意义就是“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伴长期成就一件事情”。

--- end ---

参考文献
[1] 勒内·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录》
[2] 马斯洛需求层次:马斯洛于1943年提出,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低层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以后,它的激励作用就会降低,高层次的需要会取代它成为推动行为的主要原因。高层次的需要比低层次的需要具有更大的价值。热情是由高层次的需要激发。
[3] 沃尔特·艾萨克森,《乔布斯传》
[4] 卡尔·纽波特,《优秀到不能被忽视》

一起交流一起进步

关注澹泊者的修炼笔记

忘了技术的工程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