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上班第一天就被KO了”:比愚笨更可怕的,是自以为是的聪明

 time刚刚好 2022-02-22

上学时,我觉得想要拿高分,比的是意志力和记忆力,谁背的更熟练,谁更愿意下功夫,谁的成绩就更好。那时,我的学习成绩还可以,自然就觉得自己的学习能力挺强的。

可等到毕业之后参加工作,才被“啪啪”的打脸声给惊醒。

在学习一门应用技能时,在公司开会领导让我做项目策划时,我的第一反应都是迷茫和崩溃。

此时我才发现,原本引以为傲的学习能力,仅仅只是应付学校考试的那一套,打开厚厚的课本,跟着老师标注重点,然后反复背,反复做题。

可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并不是应试答卷呀?没有参考书给你划重点,没有老师给指路,衡量一切的标准就是应用大脑中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眼睁睁地看着同事在白板上快速、清晰、直观的将解决方案展示出来,收获上级的一致好评时,我的内心是焦虑、崩溃的。

此时,我才反应过来:

怪不得上学时,学霸并不会使用“题海战术”,他们很少熬夜,往往做一道题就能会一类题,自然能更加轻松的考个高分。

怪不得平时我花了那么多钱来买书,看的时候感觉都会了,但一做却大脑空白。

怪不得每次遇到问题时,大神总能冷静、理性的分析,剥开迷雾,做出有效的选择,而我却“越想越乱”,最后完全是“赌注式押宝”,全凭直觉和习惯。

怪不得我内心十分排斥独立解决问题,总感觉没人引路和指导的话,我就内心发憷,无从下手。

在电影《教父》中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半秒钟看清事物本质和一辈子都看不清本质的人,命运注定会是不同的。”

而决定这种局面的,正是深度思考的能力!

那么,已经成年的我们,在思考能力上是否还能“抢救”一下呢?该如何系统有效的练习呢?

布莱恩·格里瑟姆所写的这本《如何成为更聪明的人》,可以帮助到你!

布莱恩·格里瑟姆是澳大利亚纽卡斯大学的学霸,并拿下了博士学位,他在长期的学习和教学中,总结了一套科学有效的思考训练方法,他所写的《如何写好论文》、《教授都在用的思考术》等畅销书深受大学生和职场人士的欢迎。

这套倍受好评的思考练习术叫做敏捷思维

要想做有效的深度思考,前提是要摆脱思考“陷阱”,不要被直觉牵着鼻子走,不要被表象所迷惑双眼。要去克服思考的惯性和惰性,敢于质疑、推翻和重建。

敏捷思维就是在这种批判式思考的前提下,再往前走两步,去进行创新式思考并作出决定,给出解决方案。

具体该如何练习呢?这本近400页的《如何成为更聪明的人》,将方法和有趣的案例讲的透透的,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读读练练,挺有趣的。

在这里呢,我分享一下自己读完这本书的三点感悟。

一,请别轻信你的直觉,它是阻碍你深度思考的“坏蛋”!

如果你在平时分析问题、做出决定的时候,唯一的依据就是“我的直觉告诉我这样做”,那么你就真需要静下来,好好训练自己的思考能力了。

大脑有两套思考系统,我们就叫它们小1和小2吧。

1的特点是反应迅速,节省精力,它的工作原理就是根据过去经验和习惯来自动反应。

2的特点是反应慢,需要进行冷静、理性、层层递进的分析。虽然速度慢,但给出的决策则更为有效、客观。

如果是在过去那个茹毛饮血的原始时代,小1这套思考系统那就是保命的本领啊,看到怪兽就本能逃跑,碰到猎物就赶紧争抢。

但在如今,我们更需要的是训练自己的第二套思考系统。

因为我们面临的危险,不再是随时可能出没的野兽,而是更为隐形、复杂的问题。我们追求的不再是反应速度,而是反应质量。

我们很多引起为傲的直觉,都是失真的。

比如,情感启发式偏差,因为喜欢而认同,因为厌恶而拒绝。

又如,锚定效应,我们在做选择时,很容易会以之前的信息为判断标准,造成决策偏误。

心理学家就做过这么一项测试:他们找了一些大学生和专业的房地产从业人员作为志愿者,然后发给他们一些“专业且真实”的销售报表资料。事实上,志愿者们并不知道这些资料中的数据都是随机生成的,完全没有什么参考价值。

随后,工作人员们带着两组志愿者去参观了一些房产,并让他们填写估值。心理学家们发现,不管是大学生还是专业的房地产从业人员,他们给出的估值都受到了之前的报表资料影响。

过度依赖系统1进行思考,会让我们有一种错觉,自以为深谙某些规律,并快速做出了有效的决策,可实际上呢?

我们只是一遇到问题,就立马掉落到思维陷阱中,考虑的局限且偏执

二,想有效思考,很多时候都需要“不破不立”!

在《如何成为更聪明的人》一书中,作者布莱恩·格里瑟姆总结了成为敏捷思维者应该去做的十件事情,分别为:

对自己的判断采取怀疑态度;

再三反思看似确定的事情;

忘掉自己;

脱离组织思考的常规体系;

为好想法留出空间;

提出天真的问题;

坚持不懈;

不惧失败;

做做白日梦;

在想法出现时抓住它;

可以看到,里面有多件事情的核心要义,就是让我们勇敢去做一名“叛逆的思考者”,不要一直呆在常规的思考体系或是大众认知中,要敢于质疑,敢于用新的角度看问题。

比如,那个耳熟能详的“鱼头妈妈”的故事。

因为家庭条件不好,妈妈每次做了鱼,都会谎称自己只爱吃鱼头,就为了让儿子吃鱼肉,直到儿子长大成人之后也是如此。这位母亲在临终之前才告诉孩子,自己其实一点也不喜欢吃鱼头。

在读了这个故事之后,你的反应是什么呢?是不是觉得母爱真伟大,这位母亲太不容易了。

但实际上,你可以思考一下,如果你是这个孩子,在得知母亲其实是为了让自己吃鱼肉而“被迫”一辈子吃鱼头时,你会有什么感觉?肯定是万分的愧疚与后悔。

因为妈妈多年来对自己的牺牲而愧疚,因为自己之前竟然没有发现这拙劣的谎言而后悔。

我并不是在质疑这位母亲对孩子的爱,但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自我牺牲式的爱,也很容易演变成一种情感勒索。

自我牺牲,会让一个人觉得自己很不错,可是它在亲密关系中,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因为这种自我牺牲感,早晚都会成为在情感上勒索对方的筹码。

他们会道出自己多年来的付出与牺牲,通过在道德上进行施压,让对方产生内疚感、罪恶感,已达到控制他人的目的。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许多人觉得自己在思考,其实他们只是在重排自己的偏见。”

同样的故事,如果能够跳出大众认知的束缚和思考惯性,往往会得到很多新的收获。这就是敏捷性思维的魅力和作用!

三,做决定时别“发呆式”思考,最好白纸黑字演算一遍

人生中会有很多时刻,我们会站在岔路口上不知所措。眼前有多个选项,选谁都下不了决心,去掉谁也都于心不忍。

大到选择专业、学校、工作、配偶,小到买手机、买车、买房,太多人在做出决定时,都是“发呆式”的思考,任凭大脑一团乱麻的想东想西。

最后靠着那股子冲动,“押宝式”的做出决策,等到日后后悔,又诸葛亮上身,一拍脑门,感叹“早知道我就选XXX了!”

首先需要明白的是,未来是不可能进行准确预测的,没有哪种思考术能让你做出百分之百正确的决断。其次,没有完美的选项,让你各个方面的需求都能满足。

明白了这两点之后,我建议大家在做决定之前,可以拿出纸和笔,将你的问题、需求、条件、选项都写出来,打打分,从中找出一个最能兼顾你想法的选项。

我记得之前看过一期关于演员王珞丹的访谈,她说在接到《奋斗》这个剧本的时候,手里面还有其它几个合作机会。档期就一个,选择哪个戏呢?

她就画了一张表,列出了多个打分维度,如剧本质量、制作班底、合作演员、片酬、参演热情等等,接着逐一打分。

最后,《奋斗》这个选项是在里面分数最高的,于是她就接了这部戏。幸运的是,她的选择还真没错,果然这部戏播了之后,她就火了。

在《如何成为更聪明的人》一书中,系统讲解了很多高效决定的科学方法,在日常生活中一遇到事情就左右摇摆的小伙伴,可以好好学学呢!

教人思考方面的书籍,很容易写的脱离现实,缺乏落地性。我在读完《如何成为更聪明的人》一书后,我觉得这本书在可执行性上已相当不错。推荐给想要提升思考力的小伙伴!

我是time刚刚好,畅销书作家,职业撰稿人,著有畅销书《养成习惯,从来都不靠硬撑》,当当网有售。我专注分享两件事:一是写作变现,二是自我提升,欧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