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振腹疗法的手法操作和作用原理

 荆簪芒鞋 2022-02-22

   振腹疗法的手法操作和作用原理振腹疗法由北京中医药大学臧福科教授提出,经过近二十年发展,总结出以振腹按摩为主的独特脏腑按摩治疗形式。广泛用于治疗内科疾病、妇科疾病、男科疾病,临床上取得很好的疗效。近年来又开始应用于治疗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肩周炎等伤科疾病,也有不错的效果。臧老桃李满天下,振腹疗法流传甚广,目前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和东直门医院广泛地运用于临床,已经发展成为脏腑推拿领域一个独特的流派。下面我们对振腹疗法的操作程序和主要手法,以及作用原理作一些介绍。


   1振腹疗法的操作程序和主要手法
   振腹疗法的整个操作分为背部操作和腹部操作。其中整 个操体过程以振腹操作为中心,通督脉、通任脉、分胸腹阴阳、揉腹为基础手法,拿腹、推腹为结束手法。
   1,1,2通督脉:以中指指腹紧贴大椎穴,食指无名指分别置于两侧夹脊,沿脊柱由大椎穴捋至骶嵴,这是通督脉 的起式,也是对脊柱的初步检查。
   1,1,4调背腧:以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指腹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后,食指、中指在前。然后食指、中指向后捻动,拇指向前推动,或是手握空拳,拇指指腹与屈曲的食指桡侧部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前,食指在后,然后拇指向后捻动,食指向前推动,两手沿脊柱两旁,由下而上连续地挟提肌肤,边捏边向前推进,自尾骶部开始,一直捏到大椎穴,也可延至风府穴。重复5遍。上述两种操作方法可根据术者的习惯和患者情况灵活选用。
   1,1,1通任脉:术者用拇指指腹沿任脉由天突至中极做推法,双拇指一推一拉交替操作十遍。
   1,2,2分胸腹阴阳:①分胸阴阳:术者两拇指置于胸前正中线,余指置于胸部两侧,沿肋间隙,自内向外分推到腋中线,边推边走到肋弓。②分腹阴阳:用两拇指置于剑突下,余指置于腹部两侧,沿肋弓向两侧分推到腋中线,边推 边走到耻骨联合。
   分胸腹阴阳临床可根据辨证随证分别运用,操作3遍。
   1,2揉腹患者仰卧,术者坐于患者右侧。术者以右手小鱼际向内大鱼际向外交替揉法。
   操作,并以脐为中心沿顺时针方向移动操作5遍,逆时 针再操作5遍。临床可根据补泻需要进行选择。
   1,4,1操作方法:术者取坐位,肘关节自然屈曲,以前臂肌肉的不自主痉挛带动腕关节小幅度、高频率的屈伸运动,使产生的振颤通过手掌或指端持续作用于腹部和穴位。
   1,4,2操作要领:振腹按摩掌振法操作时,术者手掌置于患者腹部,以劳宫穴对着患者神阙穴,掌根对患者关元穴,中指对患者任脉,食指和无名指对患者肾经,拇指和小指置于胃经。做指振法操作时,以拇指或食指、中指指端作用于腹部的中脘、气海、关元、梁门、天枢、中极等穴位。操作时要求沉肩、垂肘、松腕,作连续快速的颤动,要求每分钟400-600次,持续操作15分钟左右。
   1,5拿腹双手拇指置于腹肌一侧,余四指置于腹肌另一侧,相对用力,拿住腹部,慢慢提起、放下,缓缓松手,约3次左右。
   1,6推腹手掌紧贴腹部,由右至左,由左至右在腹部做横向的来回往返推拉法10遍。


   2振腹按摩的作用原理
   振腹按摩以振腹操作为主,依靠神阙穴的独特作用,配合调理任督二脉,脏腑的俞穴和募穴,以培元气、畅气机、调开合为法则,借一点而至全身。下面就围绕神阙穴的治疗原理展开讨论。
   2,1神阙穴附近区域的解剖生理学认识神阙穴又有“脐中”、“气舍”、“下丹田”、“命蒂”、“环谷”、“生门”等名称。神阙意指神气通行之门户。《厘正按摩要术》云“脐通五脏,真气往来之门也,故日神阙。”神阙穴位居中下焦之间,其上有脾胃肝胆,下有肾膀胱女子胞,胎儿出生前以此与母体相通,人出生以后,剪去脐带脱离母体,真元之气则聚于脐下,为生命的根本。
   《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帝曰:何谓气交?岐伯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
   故曰: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此之谓也。”人禀天地之气而生,人身之中,以天枢2,32下分天地,天枢者,人气从之,神阙居中,为人身天地交通之门户。故中医认为,心藏神,肾藏志,脐为心肾交通的门户。
   现代医学解剖学组织胚胎学认为,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最后闭合处,出生后,剪去脐带,成为腹壁的最薄弱处。其内为小肠,脐窝展中有股壁下动、静脉,分布有第十助间神经前支和内侧皮支。有腹腔神经丛,肠系膜丛,有腹腔节、肠系膜节、主动脉肾结、肠系膜下节支配腹腔和盆腔内的脏器和血管。2,2神阙穴附近区域在原气运动中的地位原气由肾中精气化生,又有赖后天之水谷精气的充养。《难经·六十六难》认为:“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温煦激发各脏腑、经络和周身组织器官的物质。《难经·八难》说:“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藏六府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故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
   《医学源始》云:“脐者,肾间动气也,气通百脉,布五脏六腑,内走脏腑经络,使百脉和畅,毛窍通达,上至泥丸,下至涌泉”。原气是三焦之原。而原气的输布又有赖三焦运行元气的功能。故《难经·六难》云:“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
   脐位居中下焦之间,为原气之居所,先后天之交汇。振腹按摩既能培补先天之原气,又能增强脾胃之运化,并促进原气经由三焦布达周身,内至脏腑外达肌腠。《景岳全书》云:“夫百病皆生于气,正以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振腹按摩抓住原气的生发和输布两大环节,故能治疗内外妇儿诸多疾病。
   2,3神阙穴附近区域的经络学认识神阙为任脉要穴,任脉循“神阙”,督脉贯脐中央,冲脉挟脐上行,冲任督三脉同起于胞中,一源而三歧,同源而异流,皆交汇于脐,任脉为阴脉之海,经络之海,统摄手足三阴;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气,统摄手足三阳;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为五脏六腑之海,调节十二经与五脏六腑之气血。冲为血海,任主胞胎,故脐为经络之枢,经气汇聚之所,带脉环腰腹一周,前平于脐,约束十四经使不妄行,加之奇经八脉纵横上下,沟通内外,所以脐与百脉相通,内联五脏六腑,外达四肢百骸,五官九窍。
   脐旁有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通过,足阳明胃经下挟脐,足太阳之筋结于脐,手少阴之筋下任脉,挟脐上行,阳明经多气多血与太冲脉的盛衰息息相关,太冲脉和肾气的盛衰直接关系到人体的生、长、壮、老、已和疾病的发生发展。
   神阙穴为十二经脉之根,可总督人体诸经百脉,内连五脏六腑,外达四肢百骸,为神气通行之门户,是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重要枢纽。振腹按摩可激发经络之气,升降气机,调和百脉,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整脏腑平衡的功能 。
   2,4振法的气功学原理振腹按摩时要求治疗室保持安静,患者衣带宽松,采用自然呼吸,平心静气,心无杂念,精神集中于医者手下,即神阙穴附近,脐下为下丹田,这符合意守丹田之意。随着手法操作和术者的诱导,术者之手与患者腹部逐渐进入共振状。在这个状态下,患者精神更加放松,身无挂碍,呼吸平稳,即进入所谓的入静状态。通过医患之间的相互配合逐渐达到调身、调息、调心的目的。从而达到内养真元,外达周身的目的。
   2,5振法的现代医学观点震动对生物体能产生很大影响。不同生物体的敏感性不同,震动可分高频、中频、低频三种,人类对低频震动敏感,对高频震动不产生生物反应。振法的频率在每分钟400~600次之间,属低频震动,据临床观察振腹按摩对人体的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和泌尿生殖系统均能产生良性影响。近10年来臧福科教授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和东直门医院运用振腹疗法参与糖尿病和女性卵巢早衰的治疗,均取得满意的效果,其机理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3振腹按摩的作用
   神阙穴禁针,一般临床多采用灸法、敷药,在神阙穴的按摩操作时一般采用点按法,因为神阙穴的解剖特性,点按法并不十分适宜,相较于点按法而言,振法作用于神阀无疑是最合适的。
   《古今名医方论卷一·香砂六君子汤》中柯韵伯曰:经日:“壮者气行则愈,怯者着而为病。”盖人在气交之中,因气而生,壮者气行则愈,怯者着而成病。天枢者,人气从之,神阙穴为人身天地交通之门户。振腹按摩作用在神阙穴及其附近区域,运用这个区域进行治疗,历代针灸文献有很多记载,《医宗金鉴》说:“神阙百病老虚泻,产胀溲难儿脱肛。”认为神阙穴是强壮要穴,具有健脾益肾、温补大元、益气固脱的作用。清代叶茶山《来采文编》认为:“任脉综要,自会阴至神阙多治男女血,神阙至巨阙多治腹中。”提出任脉诸穴以神阙为界,神阙至巨阙诸穴主治腹中疾病,神阙至会阴诸穴主治男女气血不调类疾病。
   通过振法作用于神阙穴及其附近区域,具有补脾益肾,益气养血,交通心肾,宁心安神,温经散寒,调理冲任,消积导滞的作用。主要用于脾肾亏虚之腹痛腹泻,气血虚弱,阳气亏虚之便秘、脱肛,气滞血瘀之腹痛,冲任失调妇人痛经、闭经、月经不调、宫寒不孕,男子阳萎早泄,精冷不育,膀胱气化不利之小便难、术后肠粘连,肠梗阻等。
    

4讨论
   孙思邈曾提出:“腹宜常摩,可却百病”。运用神阙穴及其附近区域治疗疾病,历代医家有很多记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运用一个穴位发展成多种疗法,并且涉及内、外、妇、儿诸多学科,这在中医学中并不多见。目前振腹疗法虽然己广泛运用于临床,但总体上还处在经验积累和理论探索阶段,如何对它进行现代医学原理研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全刊杂志赏析网
   肝郁气滞型胃痛的按摩治疗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胃脘近心窝处常发生疼痛为主的疾患。是常见的临床病证。历代文献中所称的“心痛”、“心下痛”,多指胃痛而言。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民病胃脘当心而痛。”《医学正传》说:“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乎心。”至于心脏疾患所引起的心痛症,《内经》曾指出:“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在临床上与胃痛是有区别的。胃脘痛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或胃腑失于温煦及滋养所致。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中胃或十二指肠的炎症、溃疡、痉挛,胃神经官能症等。也可见于胃粘膜脱垂、胃下垂、胰腺炎、胆囊炎或胆石症等疾病。笔者通过十几年的临床经验发现按摩对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胃痛都有着很好的效果。
   西医认为按摩不但具有调整内分泌、加强胃肠蠕动、拨离组织粘连、协助复位等作用,而且还可以调节大脑皮层、皮质功能,使大脑神经产生冲动,进而达到兴奋或抑制神经作用。
   我国的传统医学认为人体通过经络系统把各个组织器官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经络在人
   体内起着运行气血、沟通内外、联络脏腑、贯穿上下的作用。
   而经络壅阻,人体气血不畅。阴阳失调,就会产生疲劳和病变。按摩治疗疾病的原理就是根据脏腑经络、卫气营血学说。并根据疾病发病的原因和症状,运用不同的补泻手法。按穴道、走经络、疏经通络,调节营卫气血,并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调整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从而扶正祛邪,达到治病的目的。
   通过大量的科学研究及临床实践证明,各种按摩手法是由各种动作所产生的力在机体后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反应。人体接受按摩以后,能使大小循环系统畅通,血流丰富,改善血液循环,加速人体各器官组织的新陈代谢,消除疲劳,解除病痛,调整脏腑、增强人体抗病能力等延年益寿之功效。本篇仅以肝郁气滞型胃痛的按摩疗法为例展开论述。
   1、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主要与情志不畅、饮食伤胃、素体脾虚、外邪犯胃等因素有关。一是由于忧思恼怒,肝气失调,横逆犯胃所引起,故治法以疏肝、理气为主。一是由脾不健运,胃失和降而导致,宜用温通、补中等法,以恢复脾胃的功能。尤以肝郁气滞多见,本篇就此型展开论述。
   肝为刚脏,性条达而主疏泄。肝属木,胃属土,若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气横逆,势必克脾犯胃,导致气机郁滞,胃失和降而痛;肝气久郁,即可出现化火伤阴,又能导致瘀血内结,病情至此,则病情加重,缠绵难愈。肝气犯胃,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之疏泄失调,横逆犯犯胃,气机阻滞,胃失和降则胃脘头痛。正如沈金鳖所说:“胃病,邪干胃脘病也。惟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若气郁化火,可致疼痛加重,火郁日久,致肝胃之阴亏耗,则病程每多缠绵,如久痛入络,络脉损伤,则见吐血,便血等症。
   2、诊断
   本病多为慢性疼痛,胃脘痞胀疼痛。或痛及胁背,或嗳气频作,每遇情致不畅而加重,大便不畅,苔多薄白。脉弦。
   3、分析
   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而痞胀疼痛:气病多游走,胁为肝之分野,肝郁气滞。故痛及胁背;气郁不舒,胃气上逆故嗳气频作,噫气失气后,气逆暂缓,故疼痛亦稍减,苔白,脉弦又属肝郁之象。
   4、治疗
   4.1治则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4.2选穴肝俞、脾俞、胃俞、中脘、梁门、章门、手三里、足三里。基本治法:按揉背腰镇痛法。晃拨俞穴行气法,提拿捏脊健运法,捏拿背腰肌理气法,搓擦胃俞温中法,推揉腹部和中法,擦摩上腹散寒法,按揉腹部消积法。按揉阳明清热法。拿揉抖颤导滞法。现具体介绍各种手法的基本要领:
   1.按揉背腰镇痛法:在单掌推背部膀胱经路线的基础上,叠掌揉,双掌根或双拇指交替按压膈俞至三焦俞一段膀胱经内侧线,注意局部重点取穴。
   2.晃拨俞穴行气法:单掌根着力,依靠腕关节作于掌晃动动作,带动掌根晃拨,分别刺激肝、脾、胃、三焦俞等穴,手下压力要适度,晃拨频率均匀。
   3.提拿捏脊健运法:双手拇、食指沿督脉路线自上而下反复捉拿(大椎穴至命门穴一段),施术捏脊法自下而上10次。
   4.捏拿背腰肌理气法:在肩胛内移的基础上,拇、食指捏拿骶棘肌上段(肩胛间区段,轻拿轻放),亦可加用中指作捻转动作。
   5.搓擦胃俞温中法:单掌根或小鱼际肌快搓两侧胃俞穴,搓后缓缓揉动,使热感渗透。
   6.推揉腹部和中法:两拇指开三门、运三脘,单掌或双掌于左胁肋部快速推抚,称之推胃法;掌推腹部任脉路线;掌根轮壮顺时针推脘腹;叠掌揉上腹部,以左上腹为主。
   7.擦摩上腹散寒法:用单掌反复擦上腹部,频率要快以温热为度:改用掌摩以上部位。
   8.按揉腹部消积法:双拇指交替按压腹部任脉及两侧胃经路线,双掌重叠自上而下揉以上部位;双掌扣脐轮状揉腹部。
   9.拿揉抖颤导滞法:在两掌波形揉脘腹的基础上,多指捏拿腹肌作抖颤动作。
   10.按揉阳明清热法:用拇指或小鱼际肌分别揉于足阳明经前臂及小腿段,以按揉手、足三里穴为主。
   笔者运用以上手法临床治疗病例72例,其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44例;40岁以上47例,40岁以下25例;愈45例,21例好转,6例无效。
   5、典型病例
   病案1:赵某,女,30岁。出现胃疼、胃胀、食欲减退,口苦咽干,平素情绪抑郁,咽干梗阻,似有异物,吐之不出咽之不下。舌边紫黯,苔黄,脉弦。经诊断为慢性胃炎,曾采用西药治疗,经常反复,愈后较差。辨证:肝气郁滞,肝胃不和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处方:上述基本治法加减。疗效:患者1次按摩后症状减轻,5次后明显好转,1个疗程(15次)后基本治愈。巩固治疗1个疗程,嘱其饮食禁忌,随访1年未复发。
   病案2:刘桌。男,42岁。患者多年来时有胃脘痛,近10天来疼痛加剧,痛时放射至肩背,呕吐酸苦水,口渴干苦,纳差,大便干,小便黄,舌暗红苔黄,脉弦数。经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服用中西药治疗效果均不佳。辨证:肝胃不和,气血瘀阻治法:疏肝和胃,活血化瘀处方:如上基本治法加减。疗效:患者1次按摩后明显好转,2个疗程基本治愈,巩固治疗1个疗程,嘱其饮食禁忌,至今未复发。
   6、按语
   按揉神阙,摩揉上腹部,为缓解胃痛的要法,宽胸利膈,理气止痛,配合按揉足三里则效果更佳,捏拿肩背诸穴则有较好的止痛作用。
   胃脘痛多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有关。因此,一定要重视饮食与精神的调摄。患者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绪稳定。避免紧张、焦虑、恼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同时,注意劳逸结合,防止过度疲劳而殃及胃病的康复。切忌暴饮暴食,或饥饱不匀,一般少食多餐,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宜,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如烈性酒、浓咖啡、浓茶、生蒜等。避免食用过硬、过软、过辣、过冷、过热、过于粗糙的食物。进食要细嚼慢咽,这样使食物充分与唾液混合,以助消化和减少对胃的刺激。还要结合自己的体征,加强适度的运动锻炼,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复发,促进身心健康。


   全刊杂志赏析网
   “俞募配穴通腑法”治疗反胃80例疗效观察
   摘要本文运用“俞募配穴通腑法”治疗反胃是建立在中医整体观念及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基础上。采用辨证论治。因为背为阳,胸腹为阴,五脏募在阴,而俞在阳,俞募配穴法可起到“阴病治阳,阳病治阴”的作用;华佗夹脊提捏法可通调一身气血,使脾气上升,胃气下降,水谷纳运协调,气机升降相阴,阴阳燥湿相济,起到补虚泻实,和胃降逆,从而恢复胃肠功能,达到治愈本病的目的。
   关键词反胃按摩治疗俞募配穴通腑法华佗夹脊提捏法开三门运三脘
   近年来本人运用“俞募配穴通腑法”治疗反胃80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本组共收治并验证80例反胃患者,年龄最大者65岁,平均20次治愈。以上20例反胃患者均做电子胃镜检查,排除胃部器质性病变。
   2治疗方法
   2.1俞募配穴通腑法患者俯卧位,背腧穴取双脾俞、胃俞、膈俞、膈关穴,每穴点按揉约1分钟;仰卧位,胸腹募穴可取,膻中、中脘及双章门穴,双拇指交替运三脘(上脘、中脘、下脘),开三门(梁门、关门、滑肉门)各3-5遍,双手掌交替推腹部,双拇指至上而下交替按压腹部五条经脉线3-5遍,即任脉巨阙——中级穴段,胃经双侧不容——气冲穴段,脾经双侧腹哀——府舍穴段,腹部双掌轮转揉约1分钟,重点点按上脘、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中极穴及双梁门、双天枢、双大横穴,每穴点按约1分钟。
   2.2双手叠掌运颤法患者仰卧。术者双手掌交叉重叠置于中脘穴处,运用内功使双掌运而颤之,可连续操作6-8次,本法操作过程中,患者自觉治疗部位有温热渗透感,常可闻及胃肠鸣声。
   2.3华佗夹脊提捏法用拇指和食指、中指面或用拇指和其余四指的指面夹住背部夹脊穴,自腰5至胸1自下而上相对用力挤压,随即放松,再用力挤压,放松,采用“三捏一提法”,并循序移动5-8遍。
   2.4远端循经取穴法上肢取双内关穴,下肢取双足三里、上巨虚、丰隆、三阴交和双公孙穴,每穴点按揉约1分钟。
   3结果
   3.1疗效标准痊愈:指经按摩治疗后临床各种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恢复正常工作;显效:经按摩治疗后临床各种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过食生冷、辛辣及饮酒后偶有反复;无效:经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
   3.2治疗结果本组80例反胃患者中痊愈70例,占87.5%;好转8例,月8号来我校门诊部就医。主诉:食后反胃呕吐半年余,食后脘腹胀满,吐后稍舒,面色不华,神疲乏力,过食辛辣饮酒后加重,舌淡苔薄,脉象细缓无力。初步诊断为:反胃(脾胃虚弱型)采用以上方法治疗20天痊愈。恢复正常工作,1年后随访疗效巩固无复发。
   5讨论
   本文运用“俞募配穴通腑法”治疗反胃,是以中医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脏腑经络生理、病理为核心,采用辨证论治。因为背为阳,胸腹为阴,五脏募穴在阴,而俞穴在阳,采用俞募配穴法可起到,“阴病治阳,阳病治阴”的作用,该配穴法善治一切脏腑病;华佗夹脊提捏法,可调节内脏植物神经系统,改善胃肠生理功能,使脾气上升,胃气下降,水谷纳运协调,气机升降相阴,阴阳燥湿相济,起到补虚泻实,通调一身气血,和胃降逆之功达到治愈本病的目的,从而恢复胃肠神经功能。


   全刊杂志赏析网
   例临床观察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吸烟、酗酒、精神压力,不当减肥等不良因素的增加使本病的发病率有上升及年轻化趋势。笔者自2001年至2007年运用推拿疗法临床诊治本病56例,最小16岁;病程在1-3年的28例,3-5年的23例,5年以上的5例。本组病例均经胃镜确诊,其中浅表性胃炎32例,脾胃虚寒型19例,胃阴不足型11例。
   2治疗方法
   2.1患者俯卧位,医者立其右侧。①自上而下掌推,揉背腰部督脉及两侧膀胱经各3~5遍;②拇指拨揉,点按夹脊穴3遍,②全腹波形揉3分钟;③单掌顺时针摩揉上腹部以透热为度;④点按中脘、鸠尾、气海、天枢、内关、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等穴各1分钟;⑤双手重叠提拿上腹部,令患者深吸气突然用力咳嗽,同时医者松手,反复3次,个疗程以上治疗后,痊愈35例,占62.5%;好转18例,月25日就诊。自述两年来上腹部经常胀痛伴泛酸、嗳气、呕吐等症状,3天前饮酒后症状加重遂来就诊。其工作压力较大,嗜烟酒,辛辣;查体:脉弦,苔薄黄,属肝胃气滞型。胃镜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施用本法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治愈,随访1年未复发。
   5讨论
   本法在背部、腹部及相关穴位的施术可刺激植物神经,反射性地实现对胃肠功能的良性调节作用。对腹部的按摩一方面可增强胃肠蠕动,促进消化液的分泌,达到理气消胀,促进胃肠消化吸收功能;另一方面可加速胃肠的血液循环,促进胃黏膜充血、水肿消散,代谢增强,有利于损伤的修复。对肝俞、中脘、三阴交、阴陵泉的重刺激可达理气止痛之功效;内关、鸠尾止吐;捏脊、擦督脉、推两胁,拿放上腹等手法可疏肝和胃,温中理气。点按足三里、气海等穴可提高机体免疫力,有利于杀灭侵入胃内的致病菌。此外,治疗期间务必嘱患者禁食辛辣、寒凉、生冷等食物;禁烟酒,避免腹背部着凉的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