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魅力富平 | 非遗绝技打铁花 火树银花不夜天

 富平人原创馆 2022-02-22

引言:“打铁花”又称“铁水打花”,是流传于晋鲁豫陕地区民间的一种传统习俗。据考证:“打铁花”几乎与“冶炼术”同时兴起,其渊源可追溯到春秋战国,鼎盛于明清时期。富平县流曲镇“打铁花”曾是广泛流传于民间传统的一项烟火表演......2017年富平县申报的打铁花等七个项目被列入渭南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非遗绝技打铁花 火树银花贺新年

图文/荆铁

富平县流曲镇“打铁花”曾是广泛流传于民间传统的一烟火表演,这次庆新年的表演,来自群众性基层民间,从今年正月初五至十五晚在富平县《中华郡文化旅游景区》中华铸鼎广场,为来自各方的,广大游客和群众公益性的表演,多少天以来,受到了广大游客和上万名观众的一致好评和赞誉。

《打铁花》这个娱乐项目,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鼎盛于明清时期,充满道教的色彩和行业的特征。富平打铁花早期在铁匠行业内较为流行,民国时期各大乡镇经常举行活动,主要分布于富平县流曲镇、美原镇等乡镇村落。

打铁花活动一般在正月初五到正月十五期间举行,主要的步骤是:
1、由铁匠艺人们与村民协商时间和地点,在配合耍狮子,龙灯,走马牌灯等……配合演出。

2、收铁,农户将自家不用的废铁送给铁匠艺人们。
3、清理炼铁炉子。
4、收拾所用工具和材料。
5、制作每场备用的甘泥筒,直径大约15厘米。
6、安装炉子。
7、烧炉起火。
8、装铁料。
9、炼铁水至1300多度左右。
10、泡打铁花木板。
11、2—5人轮流持木板打铁花,各人用力的角度不同,打出的高度,及扇面广度展现整体效果都不相同。

打铁花时,一人用长火钳紧夹着的甘泥勺将甘泥筒中的铁水舀出抛起,持木板人侧身用力将铁水打向空中或树上,铁水在空中或树枝上散开。特别要注意时间、用力的大小和角度。由于铁质的不同,空中的铁水花也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一般一筒甘泥铁水可以打出5—6次铁花。打出铁水的瞬间与铁水散开时的形状,便形成了一束束一道道魅丽壮观的动态图案。主要节目除打铁花外,还有舞龙、舞狮子、小孩挑灯玩耍的灯笼会等活动助兴。

富平打铁花是一项群众性活动,多年以来有很大影响力。它与民众的祈福愿望、祈福习俗,又与道教艺术的世俗化密切相关,还融入了汉族民间信仰等生活内容,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很有地方特色。是一项年节喜庆很受群众欢迎的娱乐项目。




作者简介:

荆铁,退休教师,庄里镇人,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富平县第十一、十二届政协委员,县多彩年华艺术团副团长,富平人艺术顾问。系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中国工业摄影协会会员、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摄影作品“河岸晨曦”2020 年 9 月入选第 20 届平遥国际摄影展,“产业工人,纺读乐趣”作品,入选2021年第四届国际丽水节摄影展。“琴乐齐鸣”“风采”“装配瞬间”等作品在省市县摄影赛获奖。

富平乡愁:近乎失传的民间习俗“打铁花”

文/彭辉   摄影/彭辉

“打铁花”又称“铁水打花”,是流传于晋鲁豫陕地区民间的一种传统习俗。据考证:“打铁花”几乎与“冶炼术”同时兴起,其渊源可追溯到春秋战国,鼎盛于明清时期。最早的“打铁花”活动与道教祭祀礼仪密切相关。古代有名望的道士大多精于“炼丹术”,熟悉金、银、铜、铁、锡冶炼术的工匠又擅长“打铁花”,而且道士和工匠敬奉的祖师爷又都是“太上老君”。从这个意义上说,二者可谓“师兄弟”。每当道教遇到重大庆典,道士们自然而然请工匠“打铁花”,以增添道观光彩,象征道教兴旺发达。


“打铁花”是将融化的铁水用木板击打到天空,形成如同焰火一样璀璨的视觉效果,场面恢弘壮观、气势磅礴,极具观赏性。因而深受群众喜闻乐见,遂逐渐流传至民间,成为正月十五元宵节一项必不可少的传统表演节目。清嘉靖道光间史论家、山西阳城人张晋,曾写过一首《铁花行》,对“打铁花”做了极为精彩的描述:“洪炉入夜熔并铁,飞焰照山光明灭。忽然澒洞不可收,万壑千岩洒红雪。栖鸦控地林蟒逋,电光闪烁开金铺。山魈木客伏不动,天女下视群龙趋。此时观者色如赭。流波迸出珊瑚颗。枯枝瘦草相新鲜, 异芯奇葩遍原野。大冶运腕何珑玲,莲花落去犹有声。力疲气竭暂放手,始见明月空中行。世间怪事真有此,百炼柔钢齐绕指。请看入眼幻缤纷,笑他剪綵堆红紫。”


关中是“打铁花”习俗发源地之一,据史料记载,远在隋代,陕西关中的炼铁技术就非常发达,仅富平县流曲镇由典村就有18座炼铁炉。昔时陕西耀州药王山有一柱隋大定年间的“铁旗杆”,相传就是流曲由典铸造的。想必其时富平流曲一带元宵节“打铁花”较为普遍。元末战乱,关中人口锐减。明洪武年间,大批精于“铸铁铧”(犁地用的)的山西人移民关中,同时也带来了“打铁花”技术,从而使关中民间的“打铁花”习俗更为活跃。渭南市富平县流曲镇的“打铁花”习俗,一直延续到解放后,是当地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据老人说,历史上流曲“打铁花”,在方圆几十里都是很有名的。遗憾的是到了八十年代,“打铁花”习俗渐渐远离了人们视线,此后三十多年“打铁花”技术几近失传。


今年五月,笔者走访了几位“打铁花”的老匠人,惊讶的是,他们都是体形高大健硕的壮汉。从访问中得知,当地从事“打铁花”的,一般都是“箍漏锅”的匠人,当地人称“箍漏匠”。解放后从事“打铁花”的,大多是逃荒落户富平的河南籍“箍漏匠”。当地土著人则很少有“打铁花”的,这大概与当地土著人不愿从事“箍漏锅”这种苦力活有关。


我小时候是看过“打铁花”的,老家把这叫“打花子”。头一次看“打铁花”,是在中惠村西南角的一处空场院里。表演“打铁花”的,是我村的“箍漏匠”魏喜,他当年大概五十岁左右年纪吧,身体很魁梧,因辈分比较高,我们一伙碎把他叫“老喜爷”。只见他忙碌着不停地往火炉的小罐里加碎铁,不大一会儿,碎铁化成了铁水。老喜爷拿起一块条状木板,在水桶里蘸一下,然后从小罐里舀出一勺铁水,往空中一倒,奋力用木板击打,空中便有了散开的铁花,但并不惊艳。事后听大人说,那晚天冷,“打铁花”不太成功。


让我记忆最深刻的,还是流曲“打铁花”。那是六十年代初某年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晚上,地点在流曲南街小学。这座学校的前身初名“祖师院”,由流曲南街孙刘两姓先祖创建于隋大定年间,唐代更名为“善庆寺”,清乾隆间设“通川书院”延续了一百五十多年,民国间又改为“通川高等小学”,解放后更名“流曲中心小学”。


天还没黑,人们便络绎不绝的涌向流曲街。学校的操场很大,四周早已围满了黑压压的人群。操场中央摆着一挂炼铁炉和大风箱,再往外一圈摆满了竖着的烟花炮。眼看天色渐渐的黑了,开始点燃烟花炮放焰火,随着密集的炮竹声,焰火此起彼伏飞向天空,炸响出绚丽的烟花。这是我儿时所见到的最为壮观的焰火。焰火过后,便进行“打花子”。只见操场中央,两个小伙子轮流吃力的拉拽着大风箱“呼啦呼啦”的扇火,炼铁炉的火苗窜得一尺多高。一个虎背熊腰的壮汉蹲在炼铁炉旁,时不时的用铁夹子夹起生铁犁铧碎片,投入火炉内的镕铁罐里熔化。这种镕铁罐约茶杯大小,是用上等好胶泥制作的,经久耐用,烧而不烂。风箱拉得更响,火越烧越旺,吐着红色的焰。约莫半个时辰,镕铁罐里便泛起了金黄的铁水,据说这时铁水的温度大概有摄氏1600多度。


要开始“打铁花”了!三个人头戴草帽,火光赤红了脸。只见壮汉左手拿起在水桶里蘸湿的木板,抖数精神,瞪圆双目,很有气势的躬腰站起。右手用小铁勺从镕铁罐剜出一勺铁水,极具夸张的在空中划个圆弧,巧妙地一抖,空中竟悬了一疙瘩葡萄大的火球,壮汉左臂抡圆湿木板奋力猛地一击,只听“啪”的一声炸响,无数个星花飞溅天空,如流星雨般炫耀灿烂。围观的人们惊叫着往后退,生怕铁水烫了身。顷刻间,壮汉又剜出一勺铁水,击打向夜空,天地一片赤白,人群中连声叫好。壮汉越打越勇,随着击打力度、角度和方位的变化,铁花时而宛若天女散花,时而又如繁星闪烁,忽而又像金龙吐火。刹那间,铁花又飞向树枝,二次开花,掉到地上,满地开花。看的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一直到天上的星星出全了,“打铁花”活动才结束。此后一连好几天,人们还津津乐道的谈论着流曲“打铁花”的妙趣。

“打铁花”看似简单,实际里面有很多技巧和门道。精于此门道者,技巧娴熟老练,打出的铁花变化无穷,颇为壮观。技巧生疏者则形态单一,甚至会烫伤自己或观众。同时,“打铁花”相对放焰火较为省钱,更能彰显传统文化和勇敢精神。“打铁花”是民间祈福喜庆的产物和传统习俗,发掘和传承这一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不待我。据说流曲镇的“打铁花”习俗中断了三十多年后,于2016年春节举办了一次民间“打铁花”活动,深受群众欢迎。鉴于当下“打铁花”老匠人尚健在,但愿这一传统习俗能得到继续传承。

讲述富平人的故事,

凝聚富平人的力量,

弘扬富平人的精神,

打造富平人的品牌!

《富平人投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