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朝对匈奴取得决定性胜利的第一场战斗:河南之战

 木林随笔 2022-02-22

汉朝对匈奴的这场河南之战中的河南,不是我们今年常规意义上所说的河南省,它在当时特指今天内蒙古黄河以南地区,也就是所谓的黄河"几"字弯在内蒙古境内的周边流域,即今天的鄂尔多斯高原中的河套平原,位于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一带,是夹在贺兰山、阴山和鄂尔多斯高原之间的一块断陷冲积平原,是秦汉时期中原农业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共同向往的沃土。

这里土地肥沃,且有黄河天险作为屏障,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在战国末年,是中原王朝的汉族统治者和北方的匈奴统治者反复争夺的地方。公元前300年,战国时的赵国,曾在此设九原郡,赵国衰落后被匈奴所占。公元前214年,秦朝大将蒙恬率兵三十万,北击胡,重新占领该地,命名为新秦。西汉建立后,这里距西汉的国都长安(今西安)不足千里,匈奴骑兵只需疾驰一二日便可到达,使得长安一直都处在匈奴铁骑的威胁之下。

公元前166年,匈奴十四万大军从朝那萧关(今宁夏固原东南)到彭阳(今甘肃镇原东)一路杀来,火烧回中宫(今陕西陇县西),骁骑直逼甘泉(今陕西淳化西北),汉文帝在长安城外列战车千乘、骑兵十万迎战的同时,命令上郡、北地、陇西等地联合出击,经过一个多月的艰难抵抗,才能匈奴人驱逐出塞。公元前158年,匈奴兵分两路,再次入侵上郡和云中郡,汉军设置了两道屏障,密布兵将。匈奴在袭掠一番后,未与汉军发生大的冲突即撤出边塞。《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景帝吴楚叛乱时,匈奴曾打算和赵合谋入侵边境,因赵国的迅速被消灭让匈奴停止了入侵,从此以后,景帝与匈奴继续采用“恢复和亲,开放边境贸易,给匈奴馈赠礼品,派遣公主下嫁”等和平措施以拉拢匈奴,直到景帝去世前,匈奴只偶尔进行过小规模的骚扰,没有大举入侵过。

匈奴人受到龙城之辱后,对汉朝展开了报复行动。据《史记·韩长孺列传》、《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公元前128年,匈奴人再次大举入侵边境,杀害了辽西太守,掳走了二千多人;又在渔阳的打败了汉朝名将韩安国,同时掠走了一千多人;又入侵雁门郡,杀害和掠夺走了一千多人。随后,韩安国受到武帝所派使者的斥责,在被命令移军驻扎右北平后,生病吐血而死。已经被贬为庶民的李广被重新起用,担任右北平郡守。

据《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记载,公元前127年,武帝命令李息从代郡出击,卫青从云中郡出击,沿着黄河北岸向西进攻,在秦长城的掩蔽之下迅速推进至高阙塞(今内蒙古杭锦后旗黄河西北),切断驻守河南地的匈奴白羊、楼烦二王与匈奴腹地的联系,完成对河套及其以南地区的迂回包抄。然后南下,对占据在黄河河套及其以南地区的匈奴楼烦王、白羊王部进行突袭。这一战,汉军斩首数千,得牛羊数百万,收复了黄河以南地区,将匈奴人从这一地区赶到了黄河以北,使黄河成为了汉军对抗匈奴的第一道天险。

据《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记载,公元前132年,主父偃因向武帝上书受到召见,后来逐渐受到宠信。公元127年,主父偃在卫青攻取了河南之后,继承了晁错《守边劝农疏》和《募民实塞疏》中用移民实边的办法抵御外患的有关戍边思想,向武帝进谏说:朔方沃野肥饶,出产丰富,北依黄河,秦朝蒙恬在那里筑城以驱逐匈奴,对内陆来说,节省了辗转运输和漕运的费用,这是扩展汉朝领土,消灭匈奴的根本大计,建议北筑朔方郡。当时的御史大夫公孙弘不同意,武帝就让朱买臣等人提了十个问题,以设朔方郡如何有利来驳难公孙弘。公孙弘谢罪,上书请求皇帝专力经营朔方郡。于是,汉朝在这里新设置了两个郡:朔方郡(今内蒙古杭锦旗北)和五原郡(今内蒙古五原县东),并由苏建带领内陆民众十多万人,修筑朔方城,修复阴山南麓以前秦朝时蒙恬所建造的关塞长城,进行屯田戍边。

这次河南之战,是汉朝对匈奴展开的五次重大反击作战的第一战,内蒙古黄河以南地区的收复,意义非常重大,它不仅将匈奴人向北驱逐到了黄河以外,极大地降低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初步解决了匈奴南下骚扰问题,还为汉军建立了一个战略进攻的前沿基地,成为了汉武帝时期汉朝与匈奴作战的转折点。从此之后,汉朝和匈奴之间的战争形势开始发生了转换,总体来讲,汉军转入攻势,而匈奴则转为守势。

这次河南之战之后,匈奴人不甘心失去河南这一战略要地,数次出兵袭扰朔方,企图夺回河南地区。为了巩固朔方郡,汉军为此也放弃了上谷郡中一些和匈奴犬牙交错的偏僻地区给匈奴,如当时的造阳一带。

    汉武帝再次任命卫青为将,率兵进攻匈奴,拉开了另外一场重大反击战,漠南之战的序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