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卷草纹在中国的样式演变研究

 天上火7833 2022-02-22
图片



绪论

卷草纹,其造型多取忍冬、荷花、兰花、牡丹等花草,以二方连续的排列方式进行“S”形排列,多做边饰。由于花草造型多曲卷圆润,称之为“卷草”。唐朝时卷草纹盛行,流传至日本并被当地人称之为“唐草纹”。

卷草纹作为一种典型的植物纹样,在世界各地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从西欧的雕刻、建筑,到印度的佛教忍冬装饰,以及阿拉伯的藤蔓纹样、日本的唐草,在各地的工艺美术品中都能看到波曲状的植物纹的存在。而关于卷草纹的起源,学术界也存在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其中以由忍冬纹发展而来这一说法流传最广。但且不论卷草纹的源头为何,各地的卷草纹样因为文化环境的不同,渐渐也会发展出影射了当时的文化环境的独特的纹样风格。因此,本文侧重研究卷草纹在中国本土的风格样式的演变,分析各个朝代具有本土特色的卷草纹的构成形式与特点,进而与汉文化的发展相联系看卷草纹的演变与发展。

从纹样发展规律上看,植物纹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早期的装饰纹样中,早在新石器时代的中国陶器上已有植物纹样的出现。但以卷草纹为例,它的出现与发展却与文化的交互密不可分。正如芮传明和余太山先生在《中西纹饰比较》中提到的:“中国古代的某些文化现象,既非纯粹的'土生土长’,亦非完全从外域传入,而可能是经过反复的双向、多向交流与融合后才得以形成。” 在强调纹样发展的民族延续性的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它与异域纹样之间的交流。而至于卷草纹如何通过与异域文化的交流并与中国传统审美结合,逐渐形成有本土造型特色的纹样,本文将对此作详细分析。








卷草纹造型来源与文化寓意

卷草纹的造型来源

关于卷草纹的研究极具争议。其造型来源说法主要有三种:

一是随着六朝时期佛教东渐而传入的忍冬纹样演变而来并受中国文化影响,田自秉先生在《中国纹样史》一书中提到:“如从纹样发展演变来分,汉代可称之为卷云纹,魏晋南北朝称之为忍冬纹,唐代称之为卷草纹(唐草纹),近代则称之为香草纹, 名称各异,但大体呈波浪形枝蔓骨架,配以叶片;配以花朵的, 又称缠枝花。”这一说法认为卷云纹、忍冬纹和卷草纹是一脉相承的。

另一种则认为“由传统的云藻纹样发展而来,花叶的基本形状是类似于小勾叶的小云头纹样式”。这一说法由学者霍秀峰女士提出,认为卷草纹是植物纹样和云气纹样的结合,并在佛教的影响下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还有一种说法其主要持有者是西方学者阿洛伊斯·里格尔和E·H·贡布里希。这一说法认为古希腊和罗马是卷草纹样的发展中心,由古希腊的纸莎草纹样到美索不达米亚的棕榈卷须饰、阿拉伯的藤蔓花纹,逐渐形成了西方的卷草纹样式,而早在楼兰古楼的门形木雕上可见明显的西方风格的卷草纹样。

卷草纹的文化寓意

城一夫在《东西方纹样比较》中提到:“西方欧洲地区的卷草象征生命再生、复活的意义;中东阿拉伯地区的藤蔓花纹,在无机的螺旋循环扩展中,象征宇宙的浩瀚,而中国、日本的唐草, 重点在于藤蔓连接的花形本身的象征含义……让人有一种程式化的局限感。”诚然,正如这一观点认为的,中国的卷草纹并不是用观念将自然哲理图案化。但在中国,卷草纹的生生不息,一定程度上与它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教的有无相生、长短相形的规律,表达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有关;同时它与佛教的文化息息相关,兼备祥云流转自如的气韵和佛教中轮回的象征。同时卷草纹的意义也与花形有关,具有花形附带的吉祥寓意,但不可否认卷草本身的造型也具备其独特的文化寓意。

总体上来看,卷草纹“S”形的造型富有流动感,灵动自如, 虚实相生,而它的无限重复与连续表达了生生不息的生长之气。




卷草纹与忍冬纹、缠枝纹的区别

忍冬纹,一种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植物纹样。《辞源》对忍冬的定义为:“草药名。藤生,临冬不凋,故名忍冬。三四月开花,气甚芬芳。初开蕊瓣俱色白,经二三日变黄,新旧相参, 黄白相映,故又名金银花。”此时忍冬纹一般为三叶片和多叶片, 但其变化是多种多样的。

卷草纹与忍冬纹的造型关系十分密切,有很大一部分学者认为卷草纹是由忍冬纹发展而来的。关友惠先生曾就忍冬边饰进行了具体的分类,并认为西魏时期敦煌壁画288 窟中窟顶的忍冬纹样和北周敦煌壁画中的缠枝画草纹“有着鲜明的承袭关系,并孕育着隋唐时代卷草纹饰的雏形。”

缠枝纹是一种以藤蔓、卷草为基础提炼而成的汉族传统吉祥纹饰。缠枝纹所表现的“缠枝”,常常以常青藤、扶芳藤、紫藤、金银花、爬山虎、凌霄、葡萄等藤蔓植物为原型。其特点是花朵相对较大,叶片相对较小,枝茎成曲线且不断延长。这种“盘曲错节、丰富饱满而又连续不断”的构成样式能够把各种吉祥寓意的花朵结合在缠枝纹里,是吉祥文化的可视化载体。

与卷草纹相比,缠枝纹更突出花卉的造型特征,是一种以花形为主的图案,不一定以S 形波曲线为骨骼,而草叶的形状是一种围绕花形展开的辅助装饰。




卷草纹在中国本土的样式演变分析

卷草纹构成法则

卷草纹的结构中, 通常多用“S”形的曲线为基本图形,作为卷草的主草叶。而与其相连接的植物枝叶、花果都是用分布在主茎两侧,以“C”形曲线的形式出现。在卷草纹图样中,主茎两侧的图案构成了曲线中的平衡,同时它们重复却不连续的特点,加强了卷草纹装饰的韵律感。

图片

图1 汉 锯齿蟠螭草叶纹镜

西汉时期纹样与卷草纹的关系

有一种说法认为卷草纹是由云气纹发展而来,在《东西方纹样比较》一书中有提及:“六朝时代河南省石窟寺的建筑装饰上, 可以看到由云气纹转化的忍冬唐草式图案,汉代铜镜上也有不少一看便知的唐草纹样。”这一纹样与部分卷草纹一样在末端有两组分枝,线条末端成半圆弧状,花朵用小点点缀(图1)。但这一纹样被称之为草叶纹,非我们所研究的卷草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卷草纹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连绵不绝的战争导致了国家的长期分裂,在这时局动荡的背景下,纹样的发展却得到了来自北方游牧民族和西域文化的碰撞。可以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植物纹样真正进入了中国装饰领域。

这一时期,随着忍冬纹和佛教文化的传入,卷草纹也开始萌芽。

图片

图2 北魏 彩绘漆棺残片

基本造型特征:南北朝时期的卷草纹样主要类型有四种。前两者是以S 形曲线为主要结构,两侧分别长出单叶或双叶的卷草纹;第三种是主要枝蔓成两组S 形相互交错构成二方连续的纹样;第四种是呈环状二方连续的卷草纹,每个单元图案之间通常有圈套图案相连接。

图片

图3 北魏 彩绘漆棺残片

这一时期的卷草纹与忍冬纹叶形十分相似(图2、3,左为卷草纹样,右为忍冬纹与虎纹的结合,其中忍冬纹叶形为三瓣叶)。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忍冬纹的传入对卷草纹的影响,有的纹样被称为忍冬卷草纹。但在吸取借鉴忍冬纹的同时,卷草纹出现了一片叶子向两侧分卷的造型,两片叶子首尾相连,以叶片本身构成了S 形的卷曲。

图片

图4 东晋 青瓷刻莲瓣纹单柄壶

主要运用范围:大量出现在石窟和墓室的石刻、壁画中,在瓷器上(图4)、织物中也有卷草纹出现,北魏莫高窟中也发现了一幅菩萨说法图的刺绣残片,上绣有“桃形忍冬卷草纹”。

卷草纹样的涌现以西方文明的东渐以及佛教东传为背景,不断发展演变,为唐代卷草纹的在装饰题材中占据重要地位创造了基础。

隋唐时期的卷草纹

唐朝是卷草纹的鼎盛时期。隋朝和初唐受外来文化影响很深, 而在包容共济的唐朝,各种纹样形式相互影响,使卷草纹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而到了盛唐、晚唐,卷草纹在中国逐渐成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纹样。

图片

图5 初唐 敦煌莫高窟第217 窟

基本造型特征:这一时期的卷草纹与西汉时期的造型相比要更加浑厚有力,以双线勾出草叶的轮廓,并在“S”形状的两端用曲线勾出花瓣的形状。造型上呈现出丰润圆满、繁复多变的风格特征。至于花形,一般认为唐代卷草纹的主花花形是牡丹,但也有认为是石榴花,但由于此种花形过于抽象,已成为一种标志符号。

图片

图6 初唐 敦煌莫高窟第340 窟

纹样演变规律:隋唐时期的敦煌壁画中大量运用到了卷草纹, 从对壁画中卷草纹样的绘制中可窥见唐代卷草纹造型风格的演变。初唐时期的卷草纹造型简洁、主茎清晰;盛唐时期的卷草纹造型处理上更加丰富,出现了双线勾勒的叶脉;晚唐出现的卷草纹形象内容较复杂, 技术上更加熟练,多种形象融为一体,使纹样更加丰富。然而,不论卷草纹的风格如何变化,它的基本结构没有发生改变,即作为枝叶的“C”形曲线和作为主茎的“S”形波状曲线在主体上相连接的骨架没有改变。

图片

图7 初唐 敦煌莫高窟第340 窟

初唐时期—这时的卷草纹造型简洁、主茎清晰,其风格分为两类。一是较为简单的卷草纹,图案是由较为简单的S 形波形构成,两侧茎端伸出花叶,突出花形(图5、6);二是造型相对更丰富的卷草纹,花与叶相互协调,构图更加饱满(图7)。花形普遍都呈喇叭状。

图片

图8 盛唐 敦煌莫高窟第46 窟

盛唐时期—卷草纹有的画形骨骼大题沿袭初唐较复杂的卷草纹,花形呈喇叭状,叶片细长(图8);有的造型趋于复杂,花叶造型更加丰盈饱满。这一时期的特征是出现了双线勾勒的叶脉装饰。

图片

图9 中唐 敦煌莫高窟第159 窟

中唐时期—中唐的卷草纹延续了盛唐的风格,在卷草中加入了叶脉,但叶片造型更加简洁抽象,这一时期的花叶普遍宽阔, 造型不似初唐时瘦长。(图9)

图片

图10 晚唐 敦煌莫高窟第156 窟

晚唐时期—到了晚唐,卷草纹的造型风格形成了一定的形式化。叶片更加饱满,花朵的造型减弱,花和叶几乎融为一体, 而叶片的造型更加抽象化。(图10)

图片

图11 唐 王大礼墓志局部朱纹

主要运用范围:常见于壁画、石刻、服饰织物中。唐朝石刻中的卷草纹与壁画相比,造型更加精致丰富而花纹繁密,但整体造型规律是一致的。(图11)

宋元时期的卷草纹

从宋元开始,大量出现的是以花卉为主的植物纹样,例如折枝花、缠枝花,等等。而这些花卉纹样又呈现出了回归传统绘画艺术的趋势,出现了如兰花、菊花等大量写实的花卉。而卷草纹多作为某种纹样的辅助纹样,用于装饰于底纹或者填补主纹的空隙。例如团窠纹的空隙用卷草纹填补等。

图片

图12 金 白釉剔花卷草纹椭圆形瓷枕

基本造型特征:这一时期的卷草纹大多与花卉图案结合,作为辅助纹样出现,也有个别作为主纹的卷草纹(图12 是以卷草纹为主纹的金时的卷草纹瓷枕)。形式上有自由形态的卷草纹样,也有作为边饰的长条形装饰。宋代时卷草纹造型较为简单而又粗犷有力,草叶边缘曲线光滑有韧性。元代的卷草纹造型更加豪气大方,例如元代的青白釉卷草纹三系罐,没有多余的草叶装饰,S 形波曲线的造型简洁有力。

纹样演变规律:纹样的造型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形状不同但都越来越简洁而有弹性。

图片

图13 元 青花折枝花纹高足碗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瓷器发展,出现了一种常用在瓷器瓶口或足墙的装饰,称之为卷枝纹。卷枝纹形状构成与卷草纹相一致, 但没有草叶的形态,类似于西方的连续卷须饰,以单线条的S 形曲线组成。(如图13 碗口处)

主要运用范围:在宋代,卷草纹被应用在大型的撇口盘或梅瓶等瓷器上,其装饰生活气息浓郁,线条有力而粗犷。元代青花瓷最具盛名,这时卷草纹已成为瓷器的主要边饰。装饰于瓷器上的卷草纹大多位于器物的足墙部位,也有装饰于器物口部一周。

明清时期的卷草纹

明清时期,卷草纹发展进入多元化的时代。由于其造型上的自由,成为了家具和建筑边缘装饰中常用的植物纹样。在木石上通过透雕或者浮雕的方式,形成了圆润生动,婉转富有韵律的装饰效果。

图片

图14 清 颐和园仁泰门抱鼓石

图片

图15 明 东阳卢宅卷草梁头

基本造型规律:明清时期的卷草纹运用范围更广,所以造型更加灵活多变,这一时期的卷草纹大多作为适应装饰区域的填充图案(图14),其造型与物体本身结构相关。存在有大量不连续的单个卷草图案(图15),以单个环状C 形的卷草纹为主纹,装饰以小的叶片点缀。

图片

图16 明 黄花梨三足香几(局部)牙子的卷草纹浮雕

譬如在明清时期家具上,装饰的卷草纹根据实际应用的位置不同,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角牙上的卷草纹形象饱满而丰富;牙头上装饰的卷草纹造型简洁有力,没有波浪状的叶瓣纹;站牙上的卷草纹叶片宽阔、边缘流畅无波折,分叉处有花芽出尖、边缘平滑无波折,造型饱满。常见的还有两个单位图案构成的对称图形,以两卷为一束,合为一股收尾(图16)。

图片

图17 明 黄花梨小座屏风局部

纹样演变特征:一方面,瓷器等工艺品边饰上的卷草纹延续了其S 形的造型特征,但有的与云纹相借鉴,出现了勾云形的草叶(图17)。另一方面,随着卷草纹在实用器物的装饰雕刻上运用范围的扩大,不局限于S 形的二方连续卷草纹演变出了线条更加圆润饱满的曲线。到了清朝中后期,叶瓣波折逐渐消失,花芽形的出尖不断退化,但造型更加圆润流畅。

图片

图18 明 上海豫园点春堂外檐龙卷草

此外,明清时期木刻中还出现了卷草纹与龙纹的结合,称之为龙卷草(图18)。

主要运用范围:在家具、建筑、雕刻、瓷器等方面上作为边饰得到了广泛运用。




变化原因

与民族迁徙和文化交流有关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西域文明的传入,忍冬纹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它的出现大大带动提升了植物纹样在装饰纹样中的数量和地位。在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卷草纹的造型也从西汉出现的少数植物纹样中不断清晰明朗。

唐朝的包容共济使得各种纹样形式相互影响,卷草纹的造型也在这一时期变得丰富且样式多变。

元朝蒙古族带着他们的文化来到中原,在蒙古文化中的“卷草纹”,风格造型与唐宋大不相同,没有详细的枝叶描画,而是用简单的曲线表示卷草,因此元朝大量生产的瓷器中的卷草纹风格较为单纯化,多数以单一曲线表达。

与装饰运用的位置有关

北魏时于石窟中有大量运用,而石刻不适合雕琢过细的花纹, 所以卷草纹的线条整体较粗,花叶的造型也相对比较简单。发展到隋唐时期,由于壁画的绘画自由性更强,纹样的变化更加繁复, 草叶的卷曲程度也大幅提升。而在宋元明清的陶瓷雕刻等工艺品上装饰的花纹受造型的限制,卷草纹造型更加规整,并且会根据装饰部位的不同需求,灵活处理卷草纹的造型。例如元代由于蒙古族习惯在瓷器上装饰条状装饰带,卷草纹在瓷器上的造型不便过于丰富,只能由简单的曲线表示草叶。而明清家具则打破了卷草纹的二方连续的造型特征。

与政治经济文化有关

在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基础上,隋唐手工业空前发展,导致了装饰纹样的精加工和装饰风格的多样化。当时经济发达,人们的审美风格趋向于雍容华贵,工艺美术风格多富丽华美,卷草纹的造型也随之丰润圆满。而唐代的卷草纹多以牡丹为主花,这与当时唐人爱赏牡丹有直接的关系。《群芳谱》记载“唐宋时洛阳之花为天下冠,故牡丹竞名洛阳花。”当时以牡丹作为装饰花纹, 也因为牡丹象征了富贵。卷草纹在唐代也因带有牡丹花头而变得具有特色。

而辽宋夏金时期的战乱中,卷草纹不再有唐朝时的富贵繁复。宋朝理学的发展也带来了审美认知的理性化,纹样的结构形式也更加规范化,卷草纹作为边饰纹样,造型也比唐朝更加规则有序。而士大夫文化兴起,纹样装饰追求意境,流行“落花流水”此类诗情画意的纹样,致使相对而言缺乏寓意内涵的卷草纹样失去了市场中的主要地位。

明朝由于世俗化,表现也更加细致。纹样也根据被装饰部位的不同有了灵活的造型上的改变。这时所见的卷草纹与南北朝时期的S 形状二方连续已有很大的不同。

……

(本文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2016《中外染织纹样史》课程论文,指导教师贾玺增博士,作者为SRT“中国染织纹样图像史料查询研究与训练”“针对学术能力培养为的'中外染织纹样史’课程教学实践与研究(ZY01_01)”项目成员。)

(节选自《艺术品》2017-10 总第70期)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