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敦煌艺术中的“忍冬纹” 忍冬纹

 一心斋主 2016-06-08
忍冬VS金银花

读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的诗,经常会读到一种叫“忍冬”的植物。有首诗他这样写道:“秘密水池里,流水的循环,素馨花和忍冬的香气,安睡的鸟儿的宁静,门道的弯拱,潮湿。这些事物,也许,就是诗。”“忍冬”这个名字,与博尔赫斯那隐忍、克制的文字那么相生相偕。也有很多国内的诗人喜欢用“忍冬”这个词来表达一种含蓄、内敛的精神,比如有个小有名气的诗歌丛书就叫“忍冬诗丛”。
民间有句赞美忍冬花的诗:“金花间银蕊,情雅香怡人!”其实忍冬并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稀罕花草,它的俗名又叫“金银花”,为一种蔓生植物,通称卷草。其花长瓣垂须,黄白相半,故名金银花,又因越冬不凋而得“忍冬”。因为有了“金银花”这个名字,它花形纤弱之态就变得富态一些了。可是这“附金贪银”的名字,正与忍冬清高不群、卓然俊逸的样貌相反。写《金粉世家》的张恨水就曾说过,金银花的名字虽有几分俗气,可是当你认识了解金银花之后,你一定会觉得它的“花意甚雅”,一雅一俗,如此矛盾,却又那么和谐。
在中国,忍冬还有个不平凡的身世——它是作为敦煌艺术视觉符号中一个重要的装饰性符号,是随着佛教艺术一起传入我国的装饰花纹题材。敦煌乃神驻之地,十六国时乐僔和尚西去求法,路过此地,发现鸣沙山上有普照的佛光,遂在此开凿了第一个石窟。而忍冬纹图案,是敦煌石窟中出现最早、也出现次数最频繁的图案之一。与卷草纹,莲花纹,宝相花等一起,成就了辉煌灿烂的敦煌艺术。
忍冬纹造型的源流
忍冬初开时为纯纯的白色,后转为黄色。金花银蕊,清香四溢。藤上的千百花苞次第竞相开放,枝枝叶叶舒展着不同的风情,朵朵盏盏呈现着不同的美丽。
人们很早就发现了忍冬不寻常之美,忍冬纹于东汉末期就开始出现,是南北朝时最为流行的一种植物纹,其变化是多种多样的。忍冬纹在汉代铜镜图案中称“卷云纹”,就是“卷草纹”的前身,到唐代演化成复杂的“卷草”,近代称“香草”。由于它凌冬而不死,所以被大量运用在佛教上,比作人的灵魂不灭、轮回永生。《本草纲目》云:忍冬“久服轻身,长年益寿”,在敦煌石窟中忍冬图案多作为佛教装饰,可能取其“益寿”的吉祥寓意。以后又广泛用于绘画和雕刻等艺术品的装饰上。
作为传统装饰纹样的忍冬纹,常以叶状植物纹样的形式,组成波曲状骨架的茎蔓,多为三个叶瓣和一个叶瓣,相列于两边。叶子的形态有单叶、双叶等; 双叶又有两叶相向、相背、相交、倒顺等多种。六朝时的忍冬纹,比较清瘦和程式化,一般为三个叶片,和一个叶片相对排列。特别是北朝忍冬图案纹饰尤其简洁鲜明。隋代忍冬纹的造型在继承北朝的的基础上,出现了很多新颖的图像纹饰,丰富了前代的内容。到了唐代,忍冬纹结合了莲花纹、云纹等其他一些当时流行的植物装饰纹样形成新的装饰纹样——卷草纹。
敦煌初唐的卷草纹,其造型简练准确,线条简洁,色彩浑厚。如果说初唐形象单纯和平面化更突出主茎的生命力;盛唐时期的卷草纹趋于复杂,花叶变化更加丰富,植物种类繁多,形成的态势浑厚有力;那么晚唐时期造型内容更为复杂,技术上更加熟练,多种植物形象融为一体,使纹样更加丰富。
图案学家雷圭元先生认为:“忍冬花(金银花)是希腊的特产,它乃作为装饰的主题,与掌状叶配合组成种种花饰。”田自秉先生在《中国纹样史》中对忍冬纹的缘起给了几种总结,分析了忍冬纹与棕榈叶、荷叶以及与汉代卷云纹的关系。关于忍冬装饰纹样的起源,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由现实中忍冬草演化而来,与其凌冬不凋的品格有关;二是忍冬纹起源于汉代卷云纹;三是由荷叶纹演化而来;四是外来装饰纹样。
忍冬纹的特征演变
东汉
东汉末期,(WWWbb.neT)忍冬纹由西方传入我国。薄小莹先生论及忍冬纹为外来纹样时认为:魏晋以前,类似叶纹的植物造型数量少,与忍冬纹之间无序列可循,这样大量涌现的叶纹图形可能来自横向的影响。在忍冬纹传入中国后, 经过一定的改造, 形成了各种变体, 广泛地被应用在各类器物之上。尤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石窟、墓葬出土的器物、刺绣等的装饰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魏晋
魏晋时期的忍冬纹的风格特征与云气纹有着较大的关联,忍冬纹和云气纹的关联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将忍冬纹用类似云气纹的曲线表现出来”;二是“用云气纹中的瘤结状特征表现忍冬纹的叶”;三是用蝌蚪形和“C”字形来表现忍冬纹枝叶的卷曲。因此可以说在形态特征上,忍冬纹是云气纹和植物纹相结合的产物。
南北朝
北朝图案纹饰的主要特点是造型简洁鲜明,在莫高窟显得格外突出。骨式图案简练鲜明, 形象单纯,通常用剪影的方法,风格拙朴,用笔较为豪放自如。着色大都采用平涂勾勒黑、白的表现技法,用色不多,颜料多用土红、土黄、石青、石绿、黑、白等色。组合也不复杂, 常常是一个单元样反复连续使用, 即为边饰, 此二方连续边饰多用于石窟壁面的分层装饰。同时, 单独纹样形式的忍冬纹也多有出现。造型简洁朴实,自由活泼,变化多姿。多以三瓣或四瓣植物叶形,利用正、反、俯、仰的变化,设计单个像剪纸、影画那样简练鲜明的形象。
我国忍冬纹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几乎是在同一时间里发生。在北朝的佛教装饰中使用广泛并影响到当时的世俗装饰, 盛极一时。忍冬纹被大量地应用于和佛教有关的装饰中, 和它的形态变化多样, 延绵不断, 与佛教的轮回永生之念似有内在的联系。
隋朝
隋朝先期的忍冬纹纤细秀丽,显示出北朝建筑性的平棋装饰向隋唐具有织物特征的藻井(华盖)过渡期的特点。盘茎莲花藻井,是隋代独有的一种藻井,其特征是井内为八瓣大莲花,莲花周围盘绕变形茎蔓忍冬纹,纹样倾向自然形态。隋代忍冬纹一般以莲花枝蔓构成波形骨架,描绘精细,色调清雅。莫高窟407藻井,井内大莲花中有三兔纹,盘绕莲花的茎蔓分枝上又各有一小莲花,向、背、仰、俯各有变化。井外有圆形联珠纹、忍冬纹、白珠纹三道边饰。唐代
经济、文化空前发展的唐代,艺术方面的发展也开始生机蓬勃。这个时期,花卉图案成为重要的装饰元素。如牡丹、芍药、菊花、月季、莲花、佛手、石榴、桃花、百合等等富有美好含义的花卉成为了最好的装饰纹样,忍冬纹的重要性显得不像前朝那样凸显,往往和众多装饰元素结合,形成协调统一的整体装饰纹样。由此可以看出唐代图案是丰富的,然而也是单纯的。言其丰富,是指唐代200余窟,窟窟图案各不尽同,纹样变化万千,可使观者眼花缭乱。说其单纯,是指其母体纹很简单,结构规律雷同一般,它像魔术师的戏法,简单的母体纹变化着千姿百态的花朵。母体纹是指构成图案的最基本的小纹样,主要有忍冬纹、卷瓣云头纹、叶形纹和圆珠纹。在外形上都具有圆弧形状的特征,组合纹样协调统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