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尼克松遇上毛泽东:跨越太平洋的握手

 阿里山图书馆 2022-02-22

当“空军一号”接近北京上空,飞行高度开始降低,地面景象逐渐清晰。

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从舷窗向外眺望,时值冬日,只能看到华北平原的灰黄田野,小村镇在他眼中,和图画里中世纪的村镇一样。

很快,飞机于北京时间上午11时30分降落在首都机场。这一天是1972年2月21日,飞越了一万六千英里之遥,美国总统的飞机出现在新中国的领地之上。

尼克松非常清楚,改写历史的时刻即将到来。

“空军一号”抵达时,中国国旗和美国国旗各自悬垂空中。航站楼上挂出的巨大标语写着毛泽东1949年对美国的批评:“捣乱,失败,再捣乱,再失败,直至灭亡。这就是帝国主义和世界上一切反动派对待人民事业的逻辑。”

抵达机场后,尼克松与周恩来握手。

寒风凛冽的停机坪上,身穿藏青色大衣的周恩来总理已在等候。他身后是二十五位陪同官员、陆军与海军组成的三百五十人仪仗队,以及一支军乐队。不远处还有提前抵达的美国记者团,他们等待着见证历史。

尼克松穿上大衣,走出机舱门,和第一夫人帕特走下舷梯。周恩来和迎接的官员们开始鼓掌,尼克松略停一下,旋即以鼓掌相报。走完最后一级时,尼克松率先伸出右手,一边向周恩来走去。周恩来也伸出手——镁光灯此起彼伏中,二人双手握在了一起,足足有一分多钟。

周恩来同尼克松说:“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相握——我们25年没有交往了。”

跨过太平洋的握手

为了这一刻,尼克松准备许久。

当他走下飞机时,只有妻子帕特身着红衣相随,特勤人员特意在舱门口挡住其他人,让总统独享镁光灯聚焦。

这是尼克松和幕僚长霍尔德曼很早就决定的策略,以便让总统能以最为光可鉴人的样子出现,利用好电视媒体强化他的个人形象。

而主动向周恩来伸手,也是尼克松思虑已久的举动。

两国关于握手的恩怨,早在18年前就已结下。1954年,周恩来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日内瓦会议,时任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下令,美国代表团成员与会期间不得和中国代表团成员握手。自此有传闻称,周恩来曾当众向杜勒斯伸出手,却遭到对方拒绝。日后,中国代表团秘书长王炳南回忆证实,此事纯属演绎。

但中美领导人的双手握在一起时,曾经的不快无论真假都已翻篇。尼克松在回忆录中描述称,“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尼克松被介绍给所有中方官员后,他站在周恩来左侧,两人从长长的仪仗队面前走过。军乐队演奏着中美两国的国歌,当《星条旗歌》在中国的土地响起,在尼克松听来,这首曲子“从没有这么激动人心”。

尼克松与周恩来在仪仗队前面走过。

因为中美两国此时尚未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现场既没有铺设红地毯,也没有邀请别国驻华大使参与。虽说欢迎仪式十分简朴,阵容强大的仪仗队依然显得庄重。

简短的仪式过后,尼克松与周恩来坐进黑色礼宾车,车队一路驶入北京城,开向美国客人们下榻的钓鱼台国宾馆。

此时此刻,身在中南海的毛泽东情绪也很高。在得知尼克松专机即将到达首都机场时,他立刻和保健护士长吴旭君说,现在就要起来。

这段时间以来,毛泽东健康状况欠佳,保持卧床状态。不过在医疗小组的悉心照料下,之后几天毛泽东的状态有所好转,虽然仍显虚弱,但足够支撑与美国人的见面。

当尼克松遇上毛泽东

2月21日下午两点多,用过午餐的尼克松在钓鱼台稍事休息时,基辛格跑进房间,告知他周恩来正在楼下,毛主席现在就想在中南海的住处会见他们。

获知毛泽东想要会面,对尼克松和基辛格而言是个莫大的好消息——行前他们并不确定能否与他见面,如果美国总统千里迢迢飞赴中国,却连中国最高领导人的面都见不到,未免显得太不被重视,这在保守派眼中无异于自取其辱。

基辛格当时的特别助理、后来担任过美国驻华大使的温斯顿·洛德(Winston Lord)说,“这将对世界和中国人民传达一个清楚的讯息,即毛泽东个人支持这次访问,以及这件事在历史上的重要性。”

1985年,洛德宣誓就任美国驻华大使。

在中南海一个陈设简单、摆满藏书与文稿的房间,毛泽东在身边人的搀扶下走向美国总统,尼克松此行最重要的历史照片诞生了——中美两国元首的双手握在了一起。

访华第一日,尼克松与毛泽东会面握手。

这是一场宾主相谈尽欢的历史性会晤,原定15分钟的对话延长到70分钟。尽管有一半时间花在了翻译上,毛泽东“非凡的幽默感”仍让尼克松印象深刻,他形容,“毛说话有些困难,但思绪显然像闪电一样敏捷。”

这同样是洛德第一次见到毛泽东,之后他还见过这位领导人四次。时隔50年,洛德依然对这场会面记忆犹新。“毛主席语带幽默和自谦,在和尼克松见面时,几句话就点明了中方的立场。他会在不同的话题间随机游走。”他向“全球报姐”回忆说。

基辛格对这位中国领导人的评述则更富感情,“或许除了戴高乐以外,我从没遇见过一个人像他具有如此高度集中的、不加掩饰的意志力……他成了凌驾整个房间的重心。这不是靠大多数国家里那种用排场使领导人显出几分威严的办法,而是因为他身上发出一种几乎可以感觉得到的压倒一切的魄力。”

做足功课而来的尼克松想多谈论中美关系与国际局势,不过总被毛泽东三言两语转移开。他客气又坚定地告诉对方,“这些不是在我这里讨论的问题,应该同周总理去谈。我讨论的是哲学问题。”

只有在论及台湾问题时,毛泽东开玩笑说,“我们共同的老朋友可不赞成这个”——他意指与尼克松的此次会晤,“他叫我们共匪。”

尼克松接着问到,“蒋介石称主席为匪,不知道主席叫他什么?”“一般地说,我们叫他们'蒋帮’。”回答的人是周恩来,“总之,我们互相对骂。”毛泽东补充说,“其实,我们同他的交情比你们同他的交情长得多。”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右二)与毛泽东进行了历史性的会面。

……

改变世界的一周

这场会晤如毛泽东所说,他与尼克松没谈什么具体议题。但在随后几日的磋商中,尼克松和基辛格意识到,中方在所有问题上的方向与立场,都包蕴在毛泽东那日的寥寥数语中。

“接下来的会谈中,周恩来正是在这个结构中阐述了中国的立场。”洛德向“全球报姐”形容,“(毛主席的话)就像交响乐的序曲”。

尽管元首会晤后仍有具体问题有待解决,但这场对话已为美国总统此行定调,这个基调无疑算得上积极。

往后的几天,尼克松上午有参观访问行程,下午则与周恩来进行会谈。他游览了长城、明陵、故宫等地,在这一周即将结束时,还飞往杭州和上海。

1972年2月25日,中国北京,尼克松总统和夫人帕特和同行的官员参观故宫。

爬长城这天,美方早在最佳位置架好摄影机,在周恩来和叶剑英的陪同下,尼克松一行人于寒风中登上城墙。他赞叹说,“这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城墙,必然是由伟大的人民所打造的。”

尼克松与帕特登长城游览。

……

体现分歧的公报

对尼克松而言,此行最重要的事情是与中方就一系列议题进行会谈。纵然与毛泽东的会面友好愉快,两国在具体问题上仍有诸多分歧,该如何填满元首会晤中所定下的关系框架,是这一周的关键任务。

尼克松访华期间,两国领导人多次会谈。

对中方来说,台湾是最利益攸关的关切。但双方在此问题上的分歧难解。基辛格和黑格此前数次造访中国,台湾始终是最为棘手的议题。

尼克松访华前,基辛格曾两度来中国做准备。

基辛格于1971年10月第二次访华时,一大任务是为尼克松接下来的访问起草公报。美国试图采用标准的外交公式,使用含糊折中的语言来掩盖最具争议的问题。

……

(参考资料:《当尼克松遇上毛泽东——改变世界的一周》《尼克松回忆录》《白宫岁月:基辛格回忆录》《毛泽东年谱:1949-1976》《周恩来传》纪录片《解密1972》)

 / 徐亦凡  编辑 / 漆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