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基辛格是如何评价毛泽东、周恩来的

 我的学校西亚斯 2023-08-29 发布于北京

亨利·基辛格是美国前国务卿,也是国际问题专家和外交家,被中国人民亲切地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最终达成中,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基辛格外交家的身份,在中美两个大国的政治往来中,固然避免不了与毛主席和周总理打交道。

那么,基辛格是如何评价毛主席和周总理的?

基辛格

一、毛主席:“深山”中的智者 高深有魄力

基辛格在与毛主席多次热情的会见中,想必,毛主席给基辛格留下永生难忘的印象。

第一个词:“深山”智者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总统正式访问中国。毛主席在中南海书房会见了尼克松和基辛格。这也是基辛格第一次与毛泽东会晤。

基辛格后来回忆起这次访华时,说,

我和总统坐着红旗牌轿车从北京首都机场一直开到正门前。经过过道,来到毛主席的书房。一进入房间,毛主席伸出手来欢迎我们,并与我们握手,他目光敏锐,和我握手时,看了我许久,然后点点头说,“哦,你就是那个有名的博士基辛格。”

我表示很荣幸见到毛主席,他还调侃着说要与我谈论哲学问题呢。毛主席像戴高乐一样,是世界少有的具有典型魅力的领袖人物。

“我注意到,房间不大,映入眼帘的四面墙都是书架,房间就像是深山里的一角,而不像国家领导人的会客室,而书籍是毛主席的精神食粮,一个角落里摆着一张简易的木床。沙发是平常人家里有的,外面裹着棕色的布套。”

在这次会谈中,毛主席在最后郑重地说:“我跟几天前去世的记者斯诺说过,我们中美两国谈得成也行,谈不成也行,何必那么僵着呢?”

听及此,尼克松总统和基辛格原本心中的疑虑消散了,他们相信,尽管中美友好关系的进程是艰难曲折的,但是,前景是乐观的、是可以开云见日的。基辛格更是把这次会谈比作“瓦格纳歌剧的序曲”--擅长运用“主导动机”来处理两国关系。

基辛格说:“后来,我慢慢体会到毛主席的谈话有几层意思,就像紫禁城内的庭院,一个比一个藏在深处,除了比例略有不同以外,几乎没有其他什么区别。”

隐居的学者,除了在住处中得以明显的体现,还在于毛主席的话语,不仅仅是浅表上的含义,与之交谈,不可不将其吐出的一个字眼往深处挖掘,挖掘隐藏在深处的善意与大局。

第二个词:哲学家式的交谈

这与前面提到的毛主席调侃的“谈论哲学问题”相挂钩。其实,尼克松总统在访华前,便通过媒体对外表示出要与毛主席探讨哲学问题。毛主席对此的回应是,“哲学可是个难题,也许应该请基辛格博士谈一谈。”

基辛格从这句话中发现毛主席的确有先贤哲人的睿智和机辩。他说:

毛主席讲话不用稿,每次要发表讲话,从容镇定,“哲学家式的对话”信手拈来,轻松自如,从中来表达自己的真意。有时还在开玩笑之际,就将主要的论点带出来,牵着对面的人跟上他的思绪。

毛主席的很多话,那些后半句、省略的语句就像墙上的人影,你知道那是现实的反映,但是却没有现实的内容。他的话只给你指点了一个方向,通往那个方向的无数条路,你得自己去探索。这是再告诉你有无限的可能。

这种苏格拉底式的对话,营造了融洽的对话氛围,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毛主席并不是以眼前利益作为依据来处理中美两国之间的关系,而是从“哲学”的角度来讨论,寻找两国的交集、双方共同关心的切入点和利害关系。

第三个词:深不可测

1970年5月20日,因美方出兵入侵柬埔寨,对于邻国的安危,对中方而言,那可是唇亡齿寒的生死关系,遂毛主席发表了《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的声明。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让国际问题专家基辛格解读和研究毛主席的这篇声明。

基辛格是这样回应尼克松的,“从战略上来看,毛主席的声明无非是要达到这两个目的:一是利用他个人的威信加强中国人民对西哈努克的支持;二是利用总统你在柬埔寨的行动大肆宣传。”

事情看似告一段落,但四个多月后的中国国庆活动的一张照片,令基辛格悔不当初。

那一年的国庆活动上,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接见了美国著名记者斯诺和他的夫人,并合影。照片中,斯诺夫妇分别站在毛泽东身旁,共同观看天安门广场上人潮涌动的游行队伍,并在当天出现在《人民日报》第一版头条的位置。

基辛格得知这一消息,顿感自己思维的愚钝。

在基辛格的回忆录里,他这样写道,

他们传过来的信息是那么拐弯抹角,使我们这些粗心大意的西方人完全不了解其中的含义。那张毛主席和斯诺夫妇的合照,是史无前例的。

因为当时还没有哪一个美国人能够享受那么大的荣誉。斯诺后来有提起,他就说了一句话,“凡是中国领导人公开做的事情都是有目的的”

“高深莫测”一词是一个中性词,不是我们所谓的城府深、心机重。

在大国之间的交往中,需要这种高深和莫测。领导人的每句话是机密,对方领悟出了,自然是他的本事,反之,是他损失。下好这盘世界局势棋,你的底牌不能全亮出来,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调虎离山,乃为巧计。

第四个词:势如破竹的魄力

1975年,基辛格再次受到毛主席的接见。这时的毛主席虽然说话站立都很困难,但思绪还很清晰,魅力不减。

这次谈话涉及到台湾问题。其实,对于这一问题,美国在1972年起草的《上海公报》就已经做出承诺;“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但这一次,毛主席在台湾问题上表示出极大的耐心,“不要把世界上的事情看得那么死,那么着急干什么呢?”

基辛格深为毛主席的人格魅力所叹服,他说:“他身上发出一种压倒一切的魄力。毛主席的确能让人体会到力量和意志的共鸣。”

在“高手过招”的过程中,你来我往,他们的友谊是永恒性的;跨越远洋的握手,是历史性的。

二、周总理:最有魅力的人

基辛格对周总理的评价,简单而有力--“他是我遇到过的最有魅力的人”。这与之前对毛主席的评价“压倒一切的魄力”不冲突,因为“魅力”一词更广,何况还有一“最”字。

基辛格他在2011出版的《论中国》(On China)一书中,这样评价周总理:“周总理是我在60年来的公职生涯中遇到过的最有魅力的人。个子不高,但目光炯炯,风度翩翩,表情丰富。常常以他超人的智慧和能力压倒谈判对手,可以凭直觉猜到对方的心理活动。”

“他还是我第一个关于中国事务的老师”,基辛格曾说过,“他在和我们交往过程中,从来不隐瞒自己的态度。如果我有问题的话,去找他,他不一定会同意我的观点,但他总是认真地倾听我的想法、聆听我的意见。”

在我1972年中国之行中,给基辛格留下最强烈的印象之一是周恩来总理的独特性格。

“恩来”二字翻译过来是“恩赐来临”的意思,从这两个字,我们就可以看出总理的形象和性格。周恩来总理在原则问题上不讲面子,没有丝毫的让步。他的步履总是沉稳而有力的,挺立轻松的姿态,威严自然形成。

基辛格如此之高的全面评价周总理,是棋逢对手的惺惺相惜和互相肯定与认同。1998年是周恩来诞辰100周年,当时《人民日报》驻美国记者的李云飞,到基辛格事务所专门采访了基辛格。

在采访中,基辛格握着记者的手,诚挚地说:“我对周恩来总理是有感情的。如果你不是中国记者,我真抽不出时间来接受采访。”

李云飞进入基辛格办公室的第一印象是:这是一间典型的学者兼政治家的办公室,没有多余和繁复的装饰,屋子里都是书籍,靠墙的桌子上摆着他与各国政要在一起的照片。李云飞请基辛格谈谈对周总理的印象。

他说:“周恩来学识渊博、博览古今、道德高尚,无论对哪个国家来说,他都是一位非常杰出的政治家。在我见过的外国领导人中,周恩来是出类拔萃的人物。”

“当时,我还不是国务卿,只是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尽管我们之间级别不同,周总理却不拘礼仪,待我谦虚礼貌,坚持会谈要在人民大会堂和我住的宾馆轮流举行。他说,这样,他来拜访我和我去拜访他的机会就会一样多。”

基辛格曾把周总理比作一条摆好姿势、静待时机跃过来的眼镜蛇。

因为在正式会议上,周总理总是一副轮廓鲜明的外貌,面容镇定。但“他一边稍稍把头侧着在听我的发言,一边直直地盯着我的眼睛。”他还像是“一座冰层覆盖着的火山”面上的冷峻使人无法轻敌,但内心有一个火热的爱国赤子之心,如果触及到原则问题,毫不退让。

在一些非正式的宴请和观光中,周总理的表情更会谈时不同,而是更加豪爽,更加兴致勃勃。

他靠坐在椅子上,显得轻松惬意。当他要将讲话深化和总结时,总是把双手的手指叉到一起,或时不时用胳膊在前面扫动一下。听他人讲话,周总理的笑很有层次感,有低沉的、善意的和响亮的。他的笑使他的双眼闪出了光彩。

基辛格继续补充说道,“周总理的外交风格是非常庄雅的。我们之间的会谈通常都是从下午3点开始,一直谈到晚上,有时甚至半夜才结束,期间,只有在吃饭时才停下来。周总理总是从容不迫,这不仅是对客人的尊重和礼貌,还是他能力非凡。”

1972年中美联合发表的《上海公报》最终得以发表是经过两道关口的。

第一道是初稿,当时美国提出的该公报的初稿要遵循传统的写法,但这带来的弊端是,将中美两国的共同点模糊化了,语句有歧义,还有许多套话和空话,里面看似两国存在许多共同点,实则在打擦边球,在某种程度上,该公报就相当于一纸空文。

周总理看了后只说了一句话“没有人会相信这个的。”接下来是第二道,中国写了一份备忘录,并交给美国。

此备忘录的写法与初稿不同,它是先将两国存在的分歧一一列举出来,然后再谈两国的共同点,先抑后扬,重点突出,使得双方共同点一目了然、更有分量。美国接受了这份备忘录。

基辛格说,“两国之间公报的这种写法,我这是第一次见。就我所知,这在外交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实际上这的确是一份很好的公报。”

最后,基辛格在采访中说道,“在我跟周总理的交往中,他含蓄的外交风格减少了中美两国关系在磨合过程中的隐患。”

这位美国老朋友对毛主席和周总理的评价,折射出的是人物的光芒,渗透出的是大人物之间的切磋和友谊。基辛格的评价准确生动、中肯到位,能够反映出藏在镜头背后的领导人物的另一面闪光点。

参考资料:

何辉.基辛格心中的中国~((下))[J].国际公关,2016(03):90-91.

姜春良.基辛格:中美之间的战略使者[J].军事文摘,2015(13):72-76.

王毅.周恩来的人格魅力对基辛格对华外交思想的影响[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06):60-62.

应琛.“老朋友”基辛格访华,见证近50年中美关系[J].新民周刊,2019(06):44-45.

张鑫. 论基辛格的谈判理念和技巧[D].外交学院,201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