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阴阳太极看“平天下”之理:论儒释道三教合流的由来和历史意义

 心理咨询诊所 2022-02-22

东方既白 著

熟悉中华文化发展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华文化发展整体上可大致分为三个大阶段:诸子百家时期的大爆发,为自我“肯定”阶段;魏晋到明清时期,为“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否定”阶段;民国至今后一段时期,为新儒学的发展时期,即“否定之否定”的阶段。因此讲完诸子百家时期的“法儒道层级管理”模式问题,自然就绕不过“儒释道”三教合一的那段历史。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简略看看三教是如何一步一步融合发展的。

文章图片1

儒释道三教合一,求同存异,融合发展

历史上所谓三教合一,是指儒教释教佛教)、道教三个教派的融合,“三教”,指的是儒、释(佛)、道三家。三教概念的发展,可以分几个阶段,魏晋南北朝梁武帝是一个阶段,唐宋是一个阶段,元明清是一个阶段。最初的阶段里,虽然有三教的连称,不过彼此是独立的,偏重于它们社会功能的互补。中间的阶段是一个过渡的阶段,主要在于彼此内在意识上的流通融合,但就其主流而言,依然各树一帜。只有最后的阶段才出现真正宗教形态上的三教合一。

文章图片2

修身养性天地人,借故喻今儒释道

三教在社会上的客观存在是三教概念出现的基础,不过三教概念的提出却是社会意识发展变化的结果。佛教在东汉传入后,首先被附于黄老之家,魏晋时代则依附于玄学,因佛教开始流行,初与道家文化相结合,依附道教宏传,故有佛道之争,老子化胡之说。佛教到东晋时,其势大盛,西域大师接踵而来,中国寺僧,渐具规模,南北朝时期佛教才逐步独立,至隋唐方高度发展并形成各种宗派。

比如从东晋僧肇大师以来,中国佛教则因容纳了老庄道家的对规律性实在性等的认识,使佛性论原有的条件性相对性的成分继续保留的同时,真实性与永恒性的因素空前增长。中国化佛教肯定了真实无妄的本体世界的存在,突破了印度佛教的范围,弥补了印度佛教的逻辑断裂,使其认识得以进一步的深化。

文章图片3

僧肇大师《不真空论》

就此而论,佛教教义只有在中国化佛教中,才真正走向了圆融之境,达到了佛教对宇宙人生认识的最高水平。如从唐代起开始风行中国佛教界的“禅宗”,就是一个典型的儒、释、道三教结合的派别。同时,由于十三世纪以后佛教在印度的瓦解,使中国佛教再也难以吸收与中国文化异质的东西,这对加速与其它二家的同化,反而成了有利因素,间接促成了三教合一的重要社会条件。

比如宋明理学,它的形成,就吸收了不少佛、道二家思想的结果,其以孔子的伦理思想为核心,摄取了释、道的大量哲学思想、思维形式和修持方法,使三者密切起来,难解难分。甚至可以说,宋明理学作为新儒家,比道家、佛家更为一贯地坚持道家、佛家的基本观念。他们比道家还要道家,比佛家还要佛家。

另一方面,虽然佛、道二家在此期间也大力发展了三教合一说,但和社会主流意识依然存在着差距,它们二家中任何一家的宗教影响力都在减弱。也就是说在当时社会中,主流意识和宗教需求间有着矛盾和缺口,解决这种矛盾与缺口的办法之一,就是将儒家思想为主的三教思想合一而宗教化。

文章图片4

儒释道在冲突中融合,在融合中发展

比如在明代最风行的王阳明一派的观念中,就强化了三教合一的儒学思想,于是在民间广泛受其影响的情况下,真正具备三教合一性质的“三一教”就应运而生了。这说明从三教到三教合一的转变,是与明清时代的社会需求合拍,也和儒家思想的演变相呼应,故中国化的佛教看起来有点如三教合一的味道,像道像儒又像佛。

但佛教有诸如“五戒十善”,不结婚,不蓄私财等最基本的戒律,修行佛法需要很大的自律性,因此综合来看,佛教属于阴阳之道偏向阳性的一面。按照“世间万物皆阴阳”的归类方法,佛教则是介于儒家和道家之间的一个中间态,其中既包含儒家人性自律的阳性成分,比如说佛教中就有很多要求人性自律的清规戒律。

但它又同时主张四大皆空,慈悲宽大、包容忍让,视世间万难为无物,不怨天尤人,从自然,呈本性,体现了超脱修心的学问,又不完全等同于“不可为而为之”的儒家出世哲学。而且佛教又讲“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能成佛”,讲出世,是空非空,非空即空,其中又包含有道家“混沌无极”的自性成分在里面,比如六祖慧能禅师在“无我”境界下顿悟的那首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与道家混沌无极的“物我两忘”境界有相通之处。

文章图片5

万法皆空,因果不空

而《金刚经》所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更是道家“混沌无极,无中生有,有中化无”之核心内涵的翻版,世间万物本源为无(空),从无(空)中来,又归于无(空),万物之有也不是实有,不过是在某种特定时空条件下,因缘和合而成的一个特定状态而已,故,生也就无所谓生,灭也无所谓灭,非生非灭,非有非无,非非有非非无。

因此站在“世间万物皆阴阳”的立场上来看,佛教并不能作为单独的一极而相提并论,必须与儒道三教合流。但“所有过往,皆为经历,凡是相遇,皆有意义”,儒释道的三教融合历史过程与文化积淀,也确实为新儒学尤其是宋明理学和心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并最终引领了新儒学质的飞跃。

上一篇:从阴阳看平天下之理:不敢、不能、不想,法儒道层级管理中的三宝

作者 | 东方既白

简介:十年学易,一朝悟道,独创“以易解老,以老解百家”国学和哲学研究新体系。

致力于《易经》和《道德经》系统架构体系的开创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