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佛祖都说了些什么》共读集锦12 | 悦读读书

 悦读读书 2020-08-04

你来或不来,我都在这里

不过最好还是关注一下

万一找不到了呢

七月共读

佛祖都说了些什么

作者|林欣浩

领读|山河

领读者说

今日读到第十一章《向孔丘鞠躬》

这章的标题真是的,要多无厘头有多无厘头,作者也是个恶趣味的人。这一章内容比较多,在佛史和佛学解析上都有大量的内容。佛教在发展过程中,也是经历了几起几落的,多次的法难,灭佛,终没有断绝其传承。

在之前我们就说,佛学,佛教要分开看,对于佛教来说,目标是传教,所以,文中讲了,为了发展传播教派,僧侣们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采取了花样繁多的传教方法,包括唱歌跳舞讲相声变魔术等各种不那么严肃的方式。

所以我们不能从僧人的行为方式上去理解佛法的真意。

作者对于狂禅也是不认同的,这种行为艺术式的佛弟子已经入了歧途了,所以现在这一派消失也就理所当然了。

任意解释的佛学和创造无异,与其说是佛学不如说是一个打着佛教幌子的新教派,就好比是犹太教和基督教一般,大家虽然信的是同一个神,但是真的不是一个教派。

佛经的开经偈里有句话“愿解佛祖真实意”不知大家注意过没,佛祖真实意,大家去理解了吗?我看,很多流派根本不想解,而是要创造。后面还有很多话,想想太狠了,删掉了。

本章里对于佛道儒三家的一些理念上的分析非常独到,思路不仅新颖,而且有理有据。到底被儒家教育的中国人也用儒家的标准去评价佛教,是否佛教在中国就被儒化了呢?看来下章还有转折。

今日讨论:你认为现在的佛教“中国特色”了吗?

藝奇

“儒释道三家说性皆同,以圆为代表”。实际上就是以空相为代表。“在儒名之曰仁、大道、至善、天命、明德、浩然之气、帝则、天理、常存、心性、元。

在释名之曰如来藏、真如、大圆镜智、法界体性智、圆觉、菩提、毗卢遮那、法性、法身、佛道、妙心、涅槃、金刚般若识心、阿赖耶、五智、九识、无边身、归元。在道名之曰玄、金丹、谷神、上清、无极、不死、大道等等”。

你看这么多名,“三家都立假名”,儒释道三家都立假名,不可胜数,很多数不过来。“为物则一”,都是说的这个事,都是指这个事。“以表此空性而已”,都是表述空性,表述本体。

《易经》上讲“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就是表述形而上的。刚才说的这些名称都是表述形而上的那个本体,给它不同的名称。不同的名称就是不同的角度,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它,就给它一个不同的名称。

这些不同的名称都是在表述空性。在儒释道三家当中对空性的表述,虽然有不同的名称,但都指向这一个本体,这个“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就表现出广大的方便善巧,在方式方法上开显方便善巧。

儒释道三家各自开显了很多方便善巧,都是围绕心而开发的这些方法。

从这三家来看,佛教的方便法门最多,“佛说八万四千法门”,它的方便法门最多,儒和道方便法门就稍微少一些,这也是前面对于心和性的这种认识、辨别不同,就是认识上的不一样,所以“此机之所以难启也”,机用难启。    

七月

佛道儒的融合很有中国之特色。


中国国人,并没有主流的信仰,因此,也并无信仰之压力。信仰自由,那真不是自封的豁达。没信仰自由,信不同信仰自由,杂糅信仰也自由……


其实道与佛早就有融合,印度佛教,有其地域文化的背景,进入中国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相互博弈,影响进而促进发展,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不过,融合的度,也有很大区别。完全融合面目全非的也有,汉家文化一向是一个大染缸,来者不拒,反正都得入缸接受洗礼。汉家文化根本就不太在意被染,好用就好,儒学便是非常入世的哲学。


而古印度文化种姓制度,是非常注重区别,纯净,洁与不洁,是为天之大事。


这两种文化背景下的思想教义,本不相容,凑在一起后,又能各自安好的一派和谐,真是应了那句话,都是缘分啊!


不过有缘,也有因:


佛教与印度教是有根本不同的,佛教因反对婆罗门教而建立,又借鉴了其他印度思想哲学理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此基础上,创新而形成。


佛陀领悟到执的困境,其中也包括这种对于纯净,洁与不洁的执,所以佛法取中正中观之学。


而儒学本身就是入世哲学,一向提倡变通和中庸之道,所以这两大家和谐起来,也是必然了。


不过以谁为主流 不是儒学说了算,也不是道佛两家自身的本事决定,而是当权者。


当权政治,觉得谁对他有利就取谁,顺者昌逆者王,而且立谁也不见得就照搬,不过是个由头,当然更不介意断章取义或美图一下。


中国老百姓也很智慧,什么教不教的,不都得好好活着不是。


一派怡然是也。    

静一明轩

本章讲述了儒家的重要性,非常重要,以至于佛道两家都以儒为先,或者说佛家道家的理论都要以儒学的方式解释,在学佛或道家的理论之前应该先学儒家理论。


从作者的口气中感觉,佛家道家之所以要重视儒家,还是因为政治的缘故,因为几千年来大中华一直以儒学治国,所以要讨好朝廷,讨好皇帝,说什么皇帝是现世佛等等,难道当时的情况真的是这样吗?不得而知了!


个人浅见,不论儒家道家佛家,礼字,孝字,德字,都是相同的,尊重长辈,长幼有序,守规矩,重孝道,知上进,做到这些,至少成为一个好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还是不成问题的。


看本章终于知道了庙会的由来,是如此的有趣,一直以为,佛教都是多么严肃,原来也是可以热热闹闹的为百姓提供玩乐的机会和场所。    

拙锋

本章标题,读了之后结合全章看来很有意思。为什么要像孔丘鞠躬?!

不得不以最险恶的心思去考量,一是儒家的礼教融入渗透、同化佛教,使得佛教得以流传,避免了重新步上玄学的路子,该鞠躬;而另一个是否可以看成佛教不是佛教,而是儒教的佛,这个鞠躬是否是佛教对儒教、对汉文化的妥协。

一章下来,感觉儒释道三教就像是《木兰辞》中的那句“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三教发展到后面,可以说三个教派都是互相融合、借鉴,像是汉文化选择的三个分支一样,互不统属,却又互相关联。

就像禅宗说的,何处不修行,入手、出世、遁世都是选择,我们选择的方法不一,但是最终的目的都是一样。汉文化的强大融合力、包容性造就了另一个佛教,也给世人提供了另一个选择。    

编辑:灵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