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变局——大唐帝国的后半生 NO.303 二王八司马

 了用民 2022-02-23

图片

NO.303

数日后,王叔文之母去世,不得不回家服丧,离开了朝廷。

他这一走,改革派群龙无首,乱成一团。

王伾心急如焚,可擅长写书法的他却不擅长想办法,因此也没什么好主意,只能秉承着“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人家神经搭错了呢?”的撞大运精神,厚着脸皮前去央求俱文珍等宦官以及老宰相杜佑,请求重新起用王叔文,让他出任宰相并统领禁军。

显然,这已经不是异想天开了,完全是臆想、天真!

结果当然是对着香炉打喷嚏——碰了一鼻子灰。

王伾还不甘心,又接连给皇帝上了三封奏疏。

可他得到的回应,依然是没有任何回应。

这下王伾更慌了。

他坐卧不宁,茶饭不思,除了发愁就是发呆,除了发呆就是发抖,后来终于发了病——这天晚上,正在办公室值班的他突然发出一声惨叫:我中风了!

之后他就被抬回了家,从此再也没有出门。

究竟他是不是真的中了风,没人知道。

但所有人都知道,以王叔文、王伾为首的改革派大势已去,等待他们的命运只能是任人宰割了!

接下来发生的一切也正是这样。

二王离开朝廷后,以俱文珍为首的宦官联合太子李纯彻底把控了局势。

公元805年七月二十八日,顺宗李诵正式发布了命太子监国的诏书。

八月初四,李诵再次下诏,自己退位为太上皇,太子李纯继位,是为唐宪宗。

一天后,太上皇李诵从大明宫迁出,改居兴庆宫,同时宣布将当年的年号改为永贞——按惯例,新皇帝继位后要到第二年年初才能改元,但李诵当皇帝的时间实在是太短了,为了弥补他没有自己年号的缺陷,这次只能破例了。

毫无疑问,皇帝的更替,就意味着二王的末日。

宪宗李纯上台后的第一道命令,就是将王伾贬为开州(今重庆开州区)司马,王叔文为渝州(今重庆市区)司户。

不久,王伾病死。

几个月后,太上皇李诵驾崩,享年46岁。

可怜他当了整整25年的太子,好不容易熬到父亲去世,却只做了几个月有名无实的天子就被迫退位成了太上皇,接着又只做了几个月无人问津的太上皇就成了先皇!

正所谓,充电两小时,通话几秒钟!

这是何等的悲催!

顺宗李诵去世后,王叔文随即被宪宗李纯赐死。

二王都倒了霉,改革派的其他成员当然也不可能幸免。

韦执谊被贬为崖州(今海南琼山)司马;柳宗元先贬邵州(今湖南邵阳)刺史,再贬永州(今湖南永州)司马;刘禹锡先贬连州(今广东连州)刺史,再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韩泰、韩晔、陈谏、凌准、程异等其他五名“二王集团”的干将也悉数被贬到了远离中原的偏远地区担任司马……

这个失败的改革集团由此有了一个专属的历史名称“二王八司马”,这次短命的改革则被称为“永贞革新”。

永贞革新之所以会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主观上来说,是王叔文名望太低,性子太急,手段太硬,做事太缺乏弹性,最终导致到处树敌,四面楚歌;从客观上来说,当时的大唐帝国早已沉疴难返,很多问题都由来已久,绝不是区区几个缺乏政治经验和执政基础的理想主义者所能改变的。

这短短几个月的历史中充斥着各种谜团。

顺宗李诵让太子监国,以及退位为太上皇,究竟是出自他的本意?还是来自别人的胁迫?如果是胁迫的话,胁迫他的人,到底是俱文珍等宦官,还是太子李纯,抑或是李纯和宦官联手?

甚至连李诵的死,都有着不少疑点。

他究竟是病死的,还是非正常死亡?如果是非正常死亡的话,谁才是凶手?……

没人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

我们只知道,历史已经翻开了新的一页。

现在站在聚光灯下的,是28岁的新皇帝——唐宪宗李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