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空肠与回肠

 我爱解剖学 2022-02-23
小肠(small intestine) 包括十二指肠(duodenum) 、空肠(jejunum) 和回肠(ileum) ,从幽门延伸到回盲瓣(ileocaecal valve) 。
成人小肠总长约5m,但其长度范围很广,小于3m 到大于7m 都有可能。近侧2/5 为空肠,远侧3/5 为回肠,但两者之间没有明显区别。
不过,从近端到远端小肠的形态结构逐渐发生改变。回肠远端约30cm 处常被看作是终末回肠(terminal ileum) ,具有一些特殊的生理功能。

末段回肠内镜观


空肠和回肠占据了腹腔的中下部,常坐落于结肠围成的界限之内;它们通过肠系膜而附着于腹腔后壁,使小肠袢具有很大活动度仰卧位时,空肠袢可在横结肠、胃、甚至小网膜的前面找到;直立时,回肠袢可降落到直肠前的骨盆内,在女性可进入直肠子宫凹陷。
大部分空肠和回肠的前方被大网膜覆盖;空肠和回肠几乎完全被腹膜覆盖,除了在肠系膜边缘处,其脂肪结缔组织紧贴于肌壁。腹膜在这些组织中延续,包绕了肠系膜。肠系膜脂肪覆盖了约20%回肠的周壁,而空肠则较少。

空肠和回肠的黏膜有大量环形皱襞(circular folds)和突入肠腔的环状褶(plicae circulares) 。小肠的黏膜下层包含聚集的淋巴组织,它们在回肠中较多。

空肠

空肠的外径一般约4cm,内径约2.5cm; 其肠壁比回肠厚,且由于拥有丰富的动脉供应,因此空肠比回肠显得更红环状褶在空肠近端最为显著,比小肠其他部位的数量更多且褶皱更深;它们通常围绕肠腔分支,可出现一个褶皱延伸到另一个顶部的现象,使空肠在X线片中具有特征性影像

从空肠近端开始的黏膜内几乎没有淋巴集结,远端虽有出现,但与回肠相比仍然少且小;它们通常呈盘形而且极难触摸到。仰卧位时,空肠通常位于左上至下脐区,第一个或两个肠袢位于横结肠系膜左半与左肾之间的隐窝内;仰卧位放射影像检查中,空肠袢通常位于上腹部正中线左侧,而回肠袢则主要位于腹腔的右下部分和骨盆中。在回肠或小肠梗阻时,这一分布可被逆转,因为他们可随着肠的膨胀而围绕肠系膜附着点旋转。
空肠的营养供给功能
当胃和十二指肠都不适合接受口服的营养时,空肠也可输送营养。这可通过外科空肠造口术或插入饲管来实现。因为空肠活动度大,很容易将空肠的第1或第2 肠袢与腹腔壁接触,实现外科的空肠造口

从鼻腔插入饲管到达空肠同样也能实现。但饲管的末端一定要超过十二指肠空肠曲,以防止食物返流到十二指肠和胃;通常可用放射造影来监测插管的过程,保证饲管通过十二指肠。



回肠

回肠的外径一般约35cm ,内径约2cm,管壁比空肠略薄。回肠远端黏膜的环状褶逐渐变得不明显,倾向单个存在,突起的峭也变得不显著。
胶囊内镜下小肠各节段
与回盲瓣紧邻的终末回肠黏膜则几乎是扁平的。淋巴集结比起空肠的更大且数量更多,在终末回肠处极易触及;它们在幼儿期很明显,青春期稍逊,到青少年时期与成人相仿。仰卧位时,回肠主要位于腹下区和右髂窝;终末回肠通常位于骨盆内,然后在右腰大肌和右骼血管前方上行进入右髂窝,在此处开口进入回盲瓣


麦克尔憩室



回肠憩室(ileal diverticulum) 又叫麦克尔憩室,成人中的出现率约为3% :是卵黄管近端的残留物。它从肠系膜边缘对侧的终末回肠处发出突起,通常位于距回盲瓣50~100cm 处;憩室平均长约5cm, 具有一个小的脂肪组织"肠系膜",从回肠系膜延伸到基部。 憩室腔通常很宽大,口径与回肠相似;憩室顶部通常游离,但有时在脐附近可被纤维索连于腹腔前壁。憩室内的黏膜与回肠黏膜属同一类型,但某些小区域的黏膜可含与胃体同一类型的上皮,有时可引起邻近的正常回肠黏膜出血。有时在憩室壁内还可发现小块异位的胰腺、结肠或其他组织。炎症可产生与急性阑尾炎相仿的症状:麦克尔憩室来源于中肠,因此与早期阑尾炎一样,疼痛可牵涉到脐周区。
血液供应和淋巴引流

动脉
空肠和回肠的动脉供应来自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其分支抵达肠系膜边缘时,进入肠壁的浆膜和肌层之间,并发出若干分支穿过肌层,营养肌层,形成错综复杂的黏膜下血管丛,这些血管丛继而发出小血管进入腺和绒毛。虽然肠系膜内的动脉网有丰富的吻合支,但肠动脉终末支之间很少有吻合支,其他的血管常常分布在空/回肠管的对侧。
肠系膜上动脉
肠系膜上动脉来自腹腔干下方约1cm 处的腹主动脉,与第1 和第2 腰椎之间的椎间盘同一水平。它向下前行于胰钩突和十二指肠第三部分的前方, 并经过脾静脉和胰体的后方。左肾静脉位于它的后面并使之与主动脉分开 。
当肠系膜上动脉在小肠系膜根内下行时,此动脉越过下腔静脉、右输尿管和腰大肌的前方。在行程中血管管径不断减小,因为后续的分支加入了空肠和回肠袢:最后加入终末支,与回结肠动脉(ileocolic artery)相吻合。肠系膜上动脉发出中结肠、右结肠、回结肠、空肠和回肠分支


肠系膜内可能存在一条从回肠支后部发出的纤维索,是原本与卵黄囊连接的胚胎动脉的遗迹。肠系膜上动脉可发出肝总动脉(common hepatic artery ) 、胃十二指肠动脉(gastroduodenal artery) 、副肝右动脉(accessory right hepatic artery) 、副胰动脉(accessory pancreatic artery)或脾动脉(splenic artery) 。它可起自腹腔-肠系膜总干(common celiac-mesenteric trunk) 。

空肠支(jejunal branches)
空肠支来自肠系膜上动脉上半的左侧 。其数量通常为5~10 支,以一系列小的弓形动脉分布到空肠。它们形成单层或偶尔双层的吻合血管弓,然后发出多条直血管直接进入空肠壁。这些血管几乎平行走行于肠系膜内,并交替分布于其肠壁的对侧。它们的小支分布到肠系膜内的局部淋巴结和其他结构。

回肠支(ileal branches) 
回肠支来自肠系膜上动脉的左前侧。其数量比空肠支多,但管径较小。回肠中的系膜长度较大,在肠系膜中的分支形成3 级、4 级甚至5级动脉弓,然后发出多条直血管直接进入回肠壁。
和空肠支相似,它们在肠系膜中平行走行,并交替分布于回肠。它们比相似的空肠血管更长更细,特别在远端回肠处。终末回肠中,弓形血管还接受来自回结肠动脉发出的回肠分支,其直径通常比中等的回肠血管大。

静脉
肠系膜上静脉

肠系膜上静脉引流小肠、盲肠、部分升结肠和横结肠、部分胃和大网膜的血液 。通过来自终末回肠、盲肠和阑尾的分支连合在小肠系膜内形成肠系膜上静脉。该静脉在肠系膜内向上至肠系膜上动脉的右侧,通过右输尿管、下腔静脉、十二指肠第3部和胰钩突的前方,在幽门水平面上(第1腰椎下缘)胰颈的后方与脾静脉汇合形成门静脉。
肠系膜上静脉接受空肠静脉、回肠静脉、回结肠静脉、右结肠静脉、中结肠静脉、胃网膜右静脉和胰十二指肠下静脉的血液。

一个主要的近端空肠分支常横向走行于肠系膜上动脉的后方,进入肠系膜上静脉的右后外侧 。右侧的结肠静脉具有高度变异性。当其出现时,可直接引流入肠系膜上静脉或汇入胃网膜右静脉或胰十二指肠下静脉,形成“胃结肠干",然后引流入肠系膜上静脉。尽管肠系膜下静脉常引流入脾静脉,但是它也可直接汇入肠系膜上静脉或与脾静脉融合 。

淋巴引流
小肠的淋巴系统调节组织液的内稳态,参与免疫监测, 在肠腔内传送膳食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它由两个大网络组成。
Microanatomy of the intestinal lymphatic system. doi:10.1111/j.1749-6632.2010.05708.x
首先,从绒毛乳屎管流入黏膜下的淋巴管丛,汇入来自基底独立淋巴滤泡的淋巴间隙内的血管, 这些淋巴管几乎没有,如果有的话也是瓣阀。
其次,粗大的淋巴管丛也在黏膜外的两肌层间走行。黏膜丛和肌丛很少有共同的连接,但在小肠系膜缘有大的瓣阀的淋巴管聚集处自由交通。
系膜淋巴管在系膜的两层间穿过,通过一系列的集中的系膜淋巴结引流区域系膜血管周围。
在个体,部分小肠有相对较广的淋巴引流区域,如果相同的引流区域有未被肿瘤侵及的小肠被保留下来,那么淋巴结完全清扫将很困难。肠系膜淋巴结引流入肠系膜上动脉根周围的肠系膜上淋巴结。

神经支配

空肠和回肠受来自肠系膜上丛的副交感和交感神经纤维的支配 。节前交感神经轴突起源于胸正中脊髓节段灰质中间外侧柱神经元,在大、小内脏神经中走行至腹腔和肠系膜上神经节, 即突触所在。节后轴突伴随肠系膜上动脉进入肠系膜,并沿着动脉的分支而分布。交感神经可收缩血管,抑制空肠和回肠的肌系统。交感神经递质通过影响与黏膜相关的淋巴组织也有免疫调节作用。节前副交感神经轴突在迷走神经内走行,促进黏膜分泌功能, 增强空肠和回肠平滑肌的收缩。来自小肠的内脏传入纤维传递痛觉和其他内脏感觉,走行于内脏和迷走神经。


自主神经反射通路
牵涉痛
与其他来自中肠的结构相同,空肠和回肠的内脏痛觉很难定位。通常会牵涉到脐周区或上腹中部。

 相 关 阅 读
我是如何记忆解剖术语的?
对死亡和无常的思考越早越好
书籍推荐 | 这几本书能让你不再惧怕死亡
这里有一个书单,送给寒假的你。
术语搜索
一项技能快速翻译
学解剖知识,这个好用的网站你用了吗?
断层解剖看这些书就够了
几本口腔解剖书籍
一一:因为你看不到,所以我才拍给你看啊。
腹膜:导图
腹膜
腹膜那些看不明白的结构
脑干切面观
肝脏位置与体表投影
产道
真骨盆, 骨盆底
子宫的血供、淋巴引流与神经支配
妇产科书籍分享
解剖学书籍更新
十二指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