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沟沿胡同探访梁启超的家

 京爷说事儿 2022-02-23

北沟沿胡同

属北新桥街道管辖,北起大菊胡同,南至东四十四条,明代称学房胡同,清乾隆时称官学胡同,宣统时称北沟沿。过去从东直门北小街至北京站是一条排水沟,胡同位于水沟沿而得名。

北沟沿是条南北走向的胡同,长度300多米,胡同南段路西的23号院便是梁启超故居。梁启超在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参加百日维新,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成为变法的中坚人物。戊戌变法后,坚持立宪保皇,受到民主革命派的批判。辛亥革命后,他拥护袁世凯,任司法总长,后又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其子梁思成也曾住在这里。

院子坐西朝东,街门是屋宇式的西洋门。进门便是一座影壁,已经被后建的房子遮住大半,但还可以看到“为人民服务”的字样。

门道内杂物不是很多,只停了几辆电动车。里面有许多外地的租户,有的在洗衣服,有的在带孩子玩耍,他们的警惕性很高,对我的探访也不太友好,所以只走到了垂花门就被拦了下来

回来后赶忙查阅资料,这个院子的大概格局是:进入宅门,迎面是一座“一字影壁”,往北经过坐西朝东的“垂花门”便进入了东院的一进院;一进院有带抄手廊的南房、北房各5间,北房为腰厅(即:中间一间为连接前、后院的通道);东院的二进院均为带抄手廊的瓦房,有正房3间、耳房两间,东、西厢房各3间;东院的三进院只有7间后罩房。与东院并列的西院也是个三进院落。梁启超曾任过北洋政府的司法总长和财政总长,其政府大员的身份与这座宅院的规格是相称的。

昔日的垂花门和书箱型门墩保留的也还算完整,院内的主要建筑尚存,只是残破不堪而已。由于住户们多年来见缝插针般的自建了许多房屋,使该院已难寻往日的风采了。

梁启超

(1873——1929)

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思想家、学者,字卓如,后改字任公,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梁启超是清光绪年间的举人,与其师康有为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辛亥革命后,曾任袁世凯政府的司法总长和段祺瑞执政府的财政总长;晚年在清华学校讲学。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等,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

毛泽东曾评价梁启超一生有点像虎头蛇尾。他最辉煌的时期是办《时务报》和《清议报》的几年。那时他同康有为力主维新变法。他写的《变法通议》在《时务报》上连载,立论锋利,条理分明,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加上他的文章一反八股之弊,清新平易,传诵一时。是当时最有号召力的政论家。
梁启超的子女

启超一生共有9个子女,他言传身教、悉心培养,儿女个个事业有成,创造了“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这种近代以来难以复制的家教传奇!他们是:诗词研究专家梁思顺、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妻子林徽因)、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梁思忠、著名图书馆学家梁思庄、著名经济学家梁思达、梁思懿、梁思宁及著名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

       梁启超是康有为的学生、信徒、助手,但他们还是分道扬镳了;梁启超与孙中山合作过,也对立过;他拥护过袁世凯,也反对过袁世凯。对此,梁启超说:“这决不是什么意气之争,或争权夺利的问题,而是我的中心思想和一贯主张决定的。我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就是爱国。我的一贯主张是什么呢?就是救国。知我罪我,让天下后世评说,我梁启超就是这样一个人而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